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2021-01-13 讀天下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其實,這句話的原意確實和我們的理解有點偏差,它出自儒家「亞聖」孟子之口,《孟子·離婁上》記載,孟子曾經對舜結婚的事作出了一番點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原來,當初舜雖然娶了娥皇、女英一雙姐妹花,享齊人之福,但他結婚的時候,沒把這事告訴自己的父母。因為舜的家庭情況很複雜,「父頑、母囂、弟傲」,舜好幾次差點死在家中,所以他結婚也不敢跟家裡說,怕節外生枝。

孟子顯然不太贊同舜的做法,才說了那麼一句。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沒盡到做後輩的本分。舜成親時不告訴父母,算是沒有盡本分。其中,「三」是一個虛數,孟子並沒在這話後面接著說,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

但孟子是誰?身為儒家的大佬,如果他穿越到現代,隨便發條微博都會有人跟帖。在古代,孟子也有很多粉絲,漢朝就有一位粉絲幫他補上了另外兩條「不孝」。這名粉絲是東漢的經學家趙岐,他專門出了《孟子》的注本,把孟子的話進行了一番詳細解釋。

趙岐是這麼說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從這裡開始,「無後」就從「沒有盡到後輩本分」變成了「沒有後代」,意思變樣了。

但趙岐的說法很受歡迎並且流傳了下來,原因很簡單,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血脈的傳承,趙岐的觀點迎合了大眾的心思。我們先不說這種觀點在現代還適不適用,先來看一下,趙岐的另外兩個「不孝」有沒有道理呢?

首先趙岐認為,一昧順從父母、連父母犯了錯也不提醒、陷他們於不義,這是第一大「不孝」;其次,家裡條件不好,父母年老,做兒子的卻不想著好好讀書上進做官、奉養父母,這是第二大「不孝」。可以看出,趙岐的觀點具有非常明顯的傳統色彩。

不過小編認為,趙岐的觀點放到現代,依然有一些道理。身為子女,孝順父母並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好,如果子女完全不想著上進,讓父母日子好過一些,等於不孝;如果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很少陪伴父母,那也是不孝。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大家平時在生活中,重視與父母聯繫了嗎?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就是舜娶了妻子,但是卻沒有告訴他的母親,娶妻是人生大事,卻不告訴母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個不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孝?百事孝為先,孝這個字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子孫的腦海裡,孩子如果不孝順必然成為過街的老鼠,那麼什麼是不孝?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意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又指什麼?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的兩個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不孝有三,到底是指哪三不孝?
    常常聽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視劇中,也以此為由敦促子女成家或納妾,那「不孝有三」,除了「無後」,其他兩孝是指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說的。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一小兒:做符合國情的事,有原則,也不在原則上吊死。 桃花:源主好有深度噢~桃林:花痴! 旁白:今天不是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旁白的旁白:你好煩耶!要不提醒,也許他倆就一直聊電影了呢! 另小兒:話說為啥選這麼個題目?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下面,再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不過,說到不孝,按照印象中儒家思想的看法,最大的不孝還不是拒絕贍養老人,而是「無後」,也就是說沒有後代。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儒家思想充滿了爭議,合著是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啊?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來是這個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一種。」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生活中,多少家長用這句話來催兒女趕緊生小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是一句非常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的意思是:不孝順有多種表現形式,但不生養後代是最嚴重的一種。不生娃就是不孝,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解釋的吧?然而,這或許與孟子的本意差之千裡。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誤解,又與孔子的一句話分不開,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為二和為三又是什麼?
    人人都有個性,一男一女想嚴絲合縫的湊在一起過日子實在是不容易。於是大男大女越來越多。家裡長輩看著干著急,掛在嘴邊的話一定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然是不孝有三,那為什麼只說這個「為大」的,「為二」的和「為三」的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三個都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 老農常說:「不孝有三以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孝是什麼?
    而「不孝有三,而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是傳統儒家思想中非常具有普適性的一句,在農村,農民們又比較重視孝道,所以這句老話被老農拿來教導子女。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現在人理解的是世界上有三種不孝的方式,其中以沒有為父母生育孫子孫女為最最不孝的。但其實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