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一直以來就被人們所推崇,從古人的臥冰求鯉,到父母之命不可違。雖然這裡可能也會出現一些比較封建一點的思想,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脫離一個字,那就是「孝」。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
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因為在古人說法中,這些數量詞是理解為虛詞,也就是說不像我們今天表達的這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裡的「三」是指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孝順的事情有很多,但其中沒有後代為最大。不過在別的文獻記載,又有其他的意思。
那就是《十三經註疏》:「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裡就是很清楚的把三種不孝順的表現,都清楚的羅列了出來,在這裡的觀點中,不孝順的表現就是,除了不娶妻生子以外,不孝順的表現,就是第一不對長輩言辭遵從,即便長輩說的有錯誤也不應該指出,應該要阿諛討好長輩。
這聽來有些讓人覺得不合理,不過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下,這樣的想法也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過現在不是很推薦。第二不孝就是,家境貧困,自己就應該出去謀取功名,已得到一些俸祿贍養老人。
不過這是古人的說法,現在其實也就是要大家不要待在家裡「啃老」,年輕人就應該出去工作,好好賺錢贍養老人,讓自己的家人生活的更好,否則就真的是不孝。
古人的思想雖然有時比較封建死板,但是相比較於現在來說,他們的孝道禮儀卻是非常完善的,這句俗語雖然很淺顯,但是背後的道理卻讓人獲益頗多,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