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三個都是什麼?

2021-02-19 古典書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封建禮教的說法,今天已不適用

但在人們的口頭上和古裝電視劇中還會常常聽到這樣的話。特別是在古裝電視劇中有「納妾」的情節時,劇中人還會以這句話作為「納妾」的根據。

此語出自《孟子·離婁》:「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下面首先說「不孝有三」指的是什麼。

據《十三經註疏·孟子註疏》,「三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白話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由此可見「第三個不孝」原意指的是「不結婚的人」。

其次說孟子的講話: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針對著舜說的。舜娶親前沒有請示父母,是因為「父頑母囂(父親愚鈍,母親浮躁)」。如告訴父母會「不得娶,而以無後為懼,是以不告」。孟子認為舜這樣做很對。

所以說:「君子以為猶告也(君子認為這等於向父母請示過一樣)」。關於舜「不告而娶」指的是舜沒有請示父母就娶了堯之二女娥皇與女英。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點擊標題進入)

愛讀詩,有情趣,可閒談


相關焦點

  •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個不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孝?百事孝為先,孝這個字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子孫的腦海裡,孩子如果不孝順必然成為過街的老鼠,那麼什麼是不孝?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意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又指什麼?
  • 不孝有三,到底是指哪三不孝?
    常常聽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視劇中,也以此為由敦促子女成家或納妾,那「不孝有三」,除了「無後」,其他兩孝是指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說的。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就是舜娶了妻子,但是卻沒有告訴他的母親,娶妻是人生大事,卻不告訴母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俗語說「不孝有三」,那麼到底是哪「三不孝」?十人九不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麼?其實精華在下一句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視孝道的國家,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就像千古名句「百善孝為先」,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國對孝道還是十分講究的,關於孝順我國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不孝有三」,那麼你們知道這裡到底指的是哪「三不孝」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為二和為三又是什麼?
    人人都有個性,一男一女想嚴絲合縫的湊在一起過日子實在是不容易。於是大男大女越來越多。家裡長輩看著干著急,掛在嘴邊的話一定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然是不孝有三,那為什麼只說這個「為大」的,「為二」的和「為三」的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老農常說:「不孝有三以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孝是什麼?
    而「不孝有三,而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是傳統儒家思想中非常具有普適性的一句,在農村,農民們又比較重視孝道,所以這句老話被老農拿來教導子女。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現在人理解的是世界上有三種不孝的方式,其中以沒有為父母生育孫子孫女為最最不孝的。但其實這是不對的。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的兩個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一、孝的本質是什麼?「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說,孝的本質在於仁德。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壽、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孟子》,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其實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很多不孝的行為中,無後為大,那麼什麼是無後呢?孟子在後面的這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做出了解釋。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首先嚴謹地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確實是有出處的。 《孟子·離婁上》記載:「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取,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但是《孟子》中並沒有說明,另外兩件不孝到底是什麼。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一小兒:做符合國情的事,有原則,也不在原則上吊死。 桃花:源主好有深度噢~桃林:花痴! 旁白:今天不是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旁白的旁白:你好煩耶!要不提醒,也許他倆就一直聊電影了呢! 另小兒:話說為啥選這麼個題目?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理解錯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現在經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