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無名:
例詞:【筍芽集之--踏莎行:初見】
故土難離,韶光易變,流雲未阻衡陽雁。不曾回首怕魂銷,長教遺恨歸庭院。
到老來思,因風皺面,奈何緣淺無人喚。縱然離別最殤情,亦難勸我銷初見。
----這個作品,有人會說變、雁、院、面、喚、見,這六個韻字的讀音是去聲音,一樣的。天偉哥就曾經問過這樣的疑問。
@天偉之歌 其實,我來跟你講一下:
仄韻詞牌,全部是去聲韻的,如果三連用,就會造成音律急促連不上氣來,為什麼很多仄韻詞牌,在兩連韻之後,會有一句平音句,就是為了避免這個現象,最後一句在用力急促煞收。
比如,碧雲天,黃葉地,這個詞牌,最後兩句連在一起,那麼,在三字句停頓處,就運用了降調處理。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因為是仄韻,就要做降調處理,前面的因為有平音句,自然就降調了。
天偉之歌:
變,雁,院,面,喚,見,全部都是去聲,如果其中夾雜有上聲,會否好些。
至尊無名:
--這個在平音句處,自然做了降調處理,不要緊的。
天偉之歌 :
兩三個去聲之後,夾一個上聲,之後再去聲,會有抑揚頓挫感覺,是會更好吧?
至尊無名:
---你上面說的沒有錯,當然是會更好了,一般指密仄韻詞牌,比如《漁家傲》,就要注意的。但是,《踏莎行》這個詞牌,在定調之前,就處理了你所說的問題,夾了一句平音句子,就是為了避免你所擔心的問題。
這個還不明顯,要明顯的,比如北宋詩人範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這個特別是在上片,異、意、起、裡、閉5個韻字,「裡」字就明顯的降調了。不過下片,後面計、地、寐、淚4個韻字連用,沒有降調,讀來急促,能緩和一下就更好了,個見。
我告訴你的意思,你應該聽得懂吧?
天偉之歌:
明白了。
至尊無名
--行,記住了。
關於音韻學,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弄懂的,我今天,就是教了你最基礎的分辨法,只要你記住了這一點,不管是平韻詞牌或者仄韻詞牌,基本上在音律抑揚頓挫上,你就能弄清楚了。
夾有平聲的押仄韻句,已經自己調和了音律,但如果是密集仄韻的,兩三個去聲韻後一定要用一個上聲去調和一下
天偉之歌 :
好的,我再啄磨消化。學習了。
至尊無名:
---再告訴你一個現象,為什麼很多的詞牌,詩句會夾仄音或者平音的句子?就是一些如秦觀這樣通曉音律的人,會在詞牌定調之前,去注意而避免這個問題的,當然,北宋詩人範仲淹他在音律方面,不如秦觀,柳永的。
範仲淹他這個《漁家傲》全部是仄韻到底,就是音律不行。假如他真通曉音律,在停頓處,就不會再搞一個仄韻句子當過度句,換個平音句就避免了音律問題。
比如,千嶂裡和人不寐,這裡完全沒有必要再叶韻,弄成千嶂中和胡不歸即可。
~~根據上面所說,那麼就變成了下面這樣,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誹、將軍白髮徵夫淚。
---品味下片,味道依然沒有變,在人不寐音律急促處,人不誹,就剎車了一下,最後再有力的結筆。也許我這樣一改前人,會有人有意見,其實不要糾結那麼一點,我只是那麼一說,要緩和一下。不要三四個同音調的韻字連用而已,這個才是我要說的音律問題啊。
我總結的【詞譜巧妙記憶法】,和現在的【音律基本分辨法】。這個,是網絡是學不到的知識吧?
當然,詩詞同理,比如五律,七律,也應該這樣,白腳,只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講,我這裡講的是句腳處,看詞牌而去分辨了。
總的來說,都是一樣的可以唱的,自己寫的作品,自己先吟唱多遍,就能感覺到了。詩友文蟲暖暖的大進步,就是因為他經常去吟唱而領悟來的。
所以說,古人作品,嚴格來說,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跟我今天扯淡的,就是葉嘉瑩先生所說的,基本一個道理,看整體,小問題,瑕不掩瑜。
有人說,我是下裡巴人,就是喜歡俗氣的語言。呵呵…我認為不要拿自己是下裡巴人,就不能學高雅的東西啊。妄自菲薄,不好。
我們現在講的是宋詞,不是詩經,不是樂府,不是敦煌曲子詞。
現在的口號體,老幹部體,也是時代的產物。
我還是一句話:先入後出吧,中國古典博大精深,一輩子我們都學不完,要好幾輩人去完成,去傳承,去發揚,去發展的。我們做好我們這一輩,做好自己,即可。
譚嗣同曾經講過:我們做好自己這一代人的事情,以後的事情就留給以後的人去做吧。
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當今道德淪喪的時代,一個好學生扶個老人也會被訛的年頭,希望這把熊熊烈火,能早點出現。
扯淡完畢~~漁家傲裡秋風異,一剪梅中踏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