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黑科技」:使用無殼子彈的科幻槍,每分鐘射出2千多發

2020-12-20 騰訊網

科幻片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多人都認為這些並不存在於現代軍事武器中,但有一個特例,就是被稱為「外星步槍」的二戰德軍「黑科技」,它是一款使用無殼子彈的科幻槍,每分鐘射出2千多發。無殼步槍指的是子彈不帶殼,所以質量和體積都要比普通子彈小,這樣一來可以節省空間,使用的數量就更多了,同時也因為省去了拋彈步驟,所以射擊速度也大大提升。

通過對子彈的剖析得知,彈頭和彈殼佔據主要分量,而彈頭方面直接決定了殺傷力,必須採用堅硬此材料,這點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只能在彈殼處想辦法改進。肯定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起初的時候,子彈時沒有彈殼的,後期通過設計採用了紙彈殼,後來發展到金屬彈殼,那如今又回到了無殼狀態到底是屬於回歸原始狀態還是另一種進步呢?

二戰時期,德國萌發了無殼子彈的想法,希望通過改善升級,突破槍械的性能,直到後來,HK和諾貝爾公司達成合作關係,共同研發無殼子彈。但這個項目可沒有那麼容易,兩個公司遇到了不少的技術問題,無法克服,槍枝的穩定性一直無法保證,所以德國方面暫停了項目。升級後的G11子彈依然在德國和美國軍隊中採用。這個項目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容易發生自燃現象,無殼子彈被放入即將發射的火藥內,射擊的時候會瞬間燃爆,推出彈頭,無需彈殼的推力,但因為G11射速過快,而且設計子彈過多,所以與槍膛發生摩擦,導致溫度過高,出現自然的情況。後期,設計者通過改良,將自燃溫度提升了,甚至還研發出可以抗高溫的火藥,這才將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自然問題得到了處理,可槍械方面又出現了問題。造成這樣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設計程序過於複雜和縝密,一旦出現故障,該槍械就立刻會變成廢物般的存在。無法做到兩全的時候,德國人便決定放棄該設計,雖然該設計最終是被中斷了,但各國對其性能還是給予高度認可的,以至於如今美國研發出塑料彈殼,就是模仿的當初德國的無殼子彈理念,希望減少質量,提高射速。

德國當初的設計是可以實現的,但相比帶殼子彈來說,缺少穩定的優勢,雖然在戰鬥力上比帶殼子彈厲害,但不能排除會在實戰過程中發生故障,一旦發生故障,就相當於是廢品了,這會直接影響部隊的戰鬥力。美國方面如今是換了一種手段,將無殼變成了塑料殼,希望提高穩定性,但具體是否可行還未可知。如果美國此次可以研發成功,相比一定可以讓各國都驚嘆,該武器就相當於是現代版的科幻武器了,到時候美國軍事力量又將進一步提升。

當下,各國都在進行創新研發,部分武器已經接近科幻的地步,但德國這個理念是最為接近成功的,很多國家在升級和創新的時候,只會考慮到武器方面,對子彈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德國當時能夠想出改良子彈性能,也實屬不易,可惜因為技術局限最後並沒有普及這種無殼子彈,但不排除未來通過技術的提升,該子彈不會被研發成功,就看哪個國家能夠率先突破這個瓶頸了。

相關焦點

  • 每分鐘射速2000發,全身黑科技,G11無殼彈步槍為何僅剩20支?
    不少蘇軍士兵拼了命也要從德軍手中繳獲一支STG-44突擊步槍作戰。到了現代,德軍士兵雖然已經逐漸成為「公務員」軍隊,不但要求周六日雙休,夜晚訓練還要額外加班費,但這不妨礙德軍裝備仍然能夠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特別是步槍方面,可以說德軍裝備仍然名列前茅,有些甚至超過了英美等國家。
  • 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軍不能裝備重機槍,二戰中德軍步兵分隊的機槍主要是MG 34、MG 42和MG 26(t)(即捷克生產的ZB-26)這三種中型機槍,其中,MG 34與MG 42機槍具備了通用機槍的特性,在德軍步兵分隊中使用最為廣泛。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德軍步兵班的編制和武器裝備也在不斷變化。
  • 用這把玩具槍射出的子彈會拐彎!
    它的出現徹底表明讓子彈轉彎不再是夢~這是一種類似飛鏢的雷射制導子彈,長度達到10.16釐米,利用精確制導技術,它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動調整方向,擊中1.6公裡以外的目標!而就在最近,美國知名玩具公司(Hasbro)也沒閒著,其旗下子品牌 NERF 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玩具槍——Rival Curve。它主打的功能就是能射出會拐彎的子彈!
  • 世界上最特別的步槍,沒有彈殼,每分鐘可傾瀉2000發子彈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現代戰爭使用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如今,航母不僅能夠實現遠離本土作戰,而且還能搭載最新的五代戰機,作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最初的槍並沒有現在這麼好用,而且還很容易炸膛。也正是因為使用槍械太危險,槍在戰場上並不是很受歡迎。
  • 作為火焰噴射器的始作俑者,二戰時德軍還有使用嗎?
    其後,噴火兵一直隸屬於德軍戰鬥工兵部隊。二戰中德國以及別的國家也都大量使用火焰噴射器,種類有單兵背負的火焰噴射器,還有車載式和裝在坦克上的火焰噴射器。在戰場上火焰噴射器主要用來對付破敵方堅固工事,但是真要說戰績,怎麼說呢?
  • 領先一代德國G11無殼步槍,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要說在輕武器界,造型最科幻,骨骼最驚奇的一種武器,那大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這款德國無殼彈步槍——G11。但為何後來德國放棄採購了呢?主要還是因為蘇聯解體了,沒有了對手,沒有了軍事壓力,再去採購G11就覺得太貴了點,最終德國軍方也就放棄了這款看起來很科幻的無殼步槍】G11 無殼步槍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小口徑步槍的風潮了,在上世紀60年代各國都開始流行小口徑步槍,比如美國開發的M16步槍,並最終以5.56mm口徑統一了北約標準;前蘇聯緊接著開發出了AK74,最終也以5.45統一了華約標準。
  • 領先一代的德國G11無殼步槍,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要說在輕武器界,造型最科幻,骨骼最驚奇的一種武器,那大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這款德國無殼彈步槍——G11。但為何後來德國放棄採購了呢?主要還是因為蘇聯解體了,沒有了對手,沒有了軍事壓力,再去採購G11就覺得太貴了點,最終德國軍方也就放棄了這款看起來很科幻的無殼步槍】 G11 無殼步槍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小口徑步槍的風潮了,在上世紀60年代各國都開始流行小口徑步槍,比如美國開發的M16步槍,並最終以5.56mm口徑統一了北約標準;前蘇聯緊接著開發出了AK74,最終也以5.45統一了華約標準。
  • 二戰德軍瞞著希特勒搞這支槍,曾讓盟軍大吃苦頭,美國人不重視又栽了跟頭
    雖然戰爭已經結束74年,但是在當年的戰場,仍然有數不清的武器和彈藥出土。STG44投放到前線後,德軍用了都說好。曾經有支被蘇軍包圍的德國部隊,得到空投後的STG44後,依靠它猛烈的火力殺出了重圍,並且給蘇聯人強烈震撼。STG44的核心自然是其使用的子彈,即7.92×33毫米彈。這種子彈就是把毛瑟7.92×57毫米彈縮短彈殼,不過還是有一些調整。
  • 二戰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德國的黑科技,它的結構精密得像鐘錶一樣,發射的子彈沒有彈殼
    德國的無殼彈步槍G11造型科幻,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它的研發時間長達20多年,G11—k2型是最終型號。在1988年,諾貝爾公司設計完成無殼槍彈,彈頭直徑4.73毫米,長20毫米,重3.25克,全部埋入壓模成型的發射藥柱中,將其命名為DM11子彈,這種子彈在擊發的時候,除了彈頭飛出槍膛之外,發射藥柱直接在膛內燃燒完畢,不需要設計拋殼裝置,G11步槍無殼彈裝在塑料盒裡面,使用的時候直接往彈匣口套,輕輕一推,即可完成彈匣裝彈,速度非常快,槍身彈匣部位的左右兩邊還能夠各插一個備用彈匣
  • 二戰經典武器,德軍MP38/40衝鋒鎗
    在許多軍迷的印象中,MP38/40衝鋒鎗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裝備數量之大,如果某部有關二戰德軍的影視劇中不出現它們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 二戰壓制日軍和德軍的傳奇名槍,四把加起來就能壓制一挺歪把子
    它於1929年投入研製,但是由於美軍在7mm與7.62mm子彈之間徘徊,因此它在二戰前的1935年才最終定版,並隨後在戰場上鋒芒畢露。在二戰中,M1加蘭德步槍歷經潮溼炎熱的雨林和乾燥苦寒的高山沙漠等多變環境的考驗,仍舊保持高精準度和良好射速,深得步兵信賴。
  • 熊哥帶你玩遊戲——德軍總部
    您可別看不起這粗陋的像素畫面,它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後來的什麼CS啊,使命召喚啊,光暈啊,祖宗全在這兒,還不趕緊來跪舔?!整個系列的製作時間橫跨20年,而故事的核心都還是集中在「二戰後期」這短短2、3年的時間內。
  • 看似雞肋,卻能正面擊穿德軍三號坦克的蘇聯反坦克槍
    一戰隨著英國坦克投入戰場實用,以往突破不易的塹壕戰瞬間沒了市場,在初期坦克突擊下德軍全面敗退。有矛必有盾,刀槍不入的坦克一經投入取得不俗的戰績,對此德軍從早期混亂中驚醒,應急研製了「K子彈」(增加藥量並採用鐵芯彈頭),最高可以擊穿12-13毫米厚裝甲。
  • 二戰時期德國的黑科技有多牛?
    二戰時期,各國在科技方面都很拼。誰在科技上優先,誰就有可能主導戰爭的結局。比如美國完成了原子彈,本打算執行「玉碎」計劃的日本直接就慫了。但二戰時期在「黑科技」方面研發出最多的,恐怕就要屬納粹德國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黑科技有多牛?
  • 每次可打出四枚子彈 這款如同科幻武器的步槍 能成為劃時代經典嗎
    說起無殼彈這一概念,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早在100多年前的時候,凡是愛較真的西方人就曾經提出過無殼彈的設想。而到了美國人的南北戰爭期間,作戰的士兵們就曾使用過用採用錫箔作外殼的子彈,這種彈藥在發射後一出槍膛就化為粉末,很多人都認為其就是無殼彈的雛形。
  • 二戰時期的幾款手槍
    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
  • 二戰竟有拐彎槍這種操作,掰彎槍管不怕炸膛?威力能打死人麼?|輕武專欄
    即使不炸,子彈真的能正常的從槍管裡打出來麼?軍武菌火速進行了一波資料搜集,當時就震驚了:原來一戰時期就已經有人將槍械「彎曲」,實現掩體後射擊了!雖然概念不太一樣,但是確實是能在掩體後射擊了…真正意義上掰彎槍管的「黑科技」,就要到二戰了!這種匪夷所思的武器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它就是德國的STG44衝鋒鎗!有朋友要問了:軍武菌你忽悠我!我怎麼沒見過槍管彎了的STG-44步槍?
  • 《槍,血和黑手黨2》評測:勇闖德軍總部街機版
    Guns, Gore and Cannoli 2(槍,血和黑手黨2)由比利時團隊Crazy Monkey Studios製作,是一款經典街機玩法橫版捲軸動作射擊遊戲
  • 帶您解析二戰時期的手槍
    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