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回顧與思考:溫柔而有邊界、規矩和愛

2020-12-28 飛越無限恰恰恰

2012年7月,與好友相約親臨了作者王濤的太原籤售會現場,聽完《規矩和愛》一書的現場分享,也是人生第一次正式接觸的親子教育分享,果斷購買了作者親筆籤名的書。

彼時,小妞不到3歲,也是我歷經與孩子分離一段時間(9個月,和爺爺奶奶在老家,大約2個月見一次)後真正相處約10個月的時間,作為媽媽,除了陪她還是陪她,對小妞的態度除了有耐心只會更有耐心,這個階段堪稱是我們母女之間的蜜月期,也是對小妞教育的懵懂期,沒有理論依據,不講方法,純粹跟著自己的心走。

鑑於此,同時也是受父親對我們(我和妹妹)的教育理念影響,我不太認同作者「怎樣用愛打孩子」的觀點,《規矩和愛》這本書也被我束之高閣很久。

陪著小妞上幼兒園、小學,慢慢發現我的耐心大不如前,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顯現、似乎小妞與我們經常不同步,比如準時上學、堅持上興趣課、堅持練習、快速寫作業、遊刃有餘地與老師以及同學相處……於是,我在不斷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中,在不斷的學習中,想摸索出適合小妞的相處之道、教育方法,想讓我們之間更融洽,想讓孩子成長的更能適合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

幾年來,基於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啟發,基於樊登讀書分享的《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童年的秘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以及陶行知老師等教育名篇的拜讀,在小妞的成長與教育道路上,雖說還在不斷成長、學習與摸索,但也找到了適合我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雖說對孩子如何應對目前複雜的教育環境以及未來的不斷變化,我也會有焦慮、糾結,但主心骨還是有的。幾年過來,一如我父母給我的,「無條件的愛」也是我在致力於給到小妞的。

最近因為小妞經歷的一些事情,我開始反思,在「無條件的愛」這件事情上,我是否有些走偏、走過,是否溫柔足夠,但邊界還不太夠,回歸到《規矩和愛》這本書,是不是規矩不夠,所以孩子的內心歷練不夠?

於是,兩周前,我翻開了《規矩和愛》這本書並且認真的研讀,縱觀全書,作者在2012年所呈現給我們的,很多方面與今天主流的教育理念其實也是不謀而合:

學做父母:與《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現在主流的教育理念倡導的一致,做父母要學習、要用心,是贏得孩子不是贏了孩子。

規矩和愛:既要愛也需要規矩,與《正面管教》「溫柔而堅定、溫柔而有邊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感觸最深的是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原文「如果一個孩子他內心深處的聲音總是在交流中被父母仔細聆聽到,這個孩子就自然會學著去感受別人的感受」。同理心,也是孩子社會能力的基礎,至於過程中她經歷與不能同理心的孩子的相處、摩擦,也是她個人成長的過程。這個又與《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關於與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一點,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感受是關鍵的第一步,有時候做到這一步其他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了,這也是自己的親身體驗。

最飲佩作者的是:提出了「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真誠而理性的反思是走出原有家教模式桎梏的唯一途徑。作者回顧了他父親傳統的模式「不輕易表揚」,因此他從小就渴望被愛、被肯定,長大後可以理解父親當時是嚴厲及慈愛,但孩子小時候是不能體會的。作者還回顧了母親公開的、情緒化的暴打、要求寫保證書等,甚至成為同學們欺負他的利器。雖然後來他回顧母親的成長經歷可以理解她,但一個人生活的早期經歷對以後的行為有著很深遠的影響,這些事情時過四十年,當作者第一次寫出來時,依然是一面寫、一面眼淚還忍不住地流出來。

讀完此書,還有對小妞教育的回顧與思考,我想我是更加堅定了「溫柔而有邊界」理念與原則,並且仍然會不斷學習、不斷摸索、調整,把無條件的愛與有邊界更加完美的結合與實施。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學博士、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事隔多年,童年的經歷依然需要慢慢的自我療愈。試想我們普通人,療愈過程的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是我認同給孩子立規矩,但不太認同「怎樣用愛打孩子」立規矩觀點的重要原因。用愛打孩子的度很難把握,我們以為是用愛打孩子,可能我們的愛孩子並未感知到,但卻可能錯誤的解讀了「打」這個動作,正如作者小時候的經歷,因此未來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也是未知的。

正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所講: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誠然,老師「因材施教」,我也非常贊同父母「因娃管教」,究竟什麼是適合孩子的,每個孩子氣質不同,因此也就沒有唯一,也不會是唯一的方法。借用樊登老師的一句話「如果父母不想成為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破解之道就是成為終身學習者」,成為終身學習者,讓孩子擁有可以治癒一生的幸福的童年,竭盡所能讓她擁有幸運、美好、幸福的一生。

相關焦點

  • 專訪俞白眉:這是一場關於教育的討論和思考
    如今,俞白眉和鄧超也在用這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像俞白眉始終在問自己的兒子,你喜歡做什麼?你長大了想做什麼?三歲的時候,兒子說想做樂高工程師,現在六歲了,兒子又說想做電影導演,俞白眉說:「我不怕他變,變沒事,但他一直在想,從小有夢想他就不會有空缺。」
  • 在線教育的無限遊戲,VIPKID如何突破邊界?
    其中,「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則是拓展邊界。王興毅然選擇了後者——「無限的遊戲」,他領導的美團一直在奉行「無邊界」策略,從吃喝玩樂到休閒購物,從出行、酒旅到娛樂,業務觸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實上,「無限的遊戲」不僅適用於網際網路行業,同樣也適用於在線教育行業。
  • ...文物考古所黨支部組織召開講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專題教育動員大會
    會議首先,由張合榮同志組織學習省文化和旅遊廳直屬機關黨委《關於印發《開展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專題學習教育實施方案》的通知》,組織委員吳小華同志組織學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黨支部委員會關於印發《開展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專題學習教育實施方案》的通知。
  • 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在線教育突破"邊界"擁抱"技術"
    12月18日,"2020中國教育資本論壇"在京召開,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在現場表示,2020年,教育行業正在突破"邊界",技術和教育正在迎來深度"融合"。無論對於行業還是公司,有些邊界在拓寬,有些邊界被打破,還有新的邊界在逐漸建立。
  • 郭德綱這樣教育老秦。德雲社的規矩有多嚴厲
    在第二期中的《德雲鬥笑社》中,有一個小的情節,播出以後迅速上了熱搜,被廣大的網友們熱評,很多人都紛紛發表意見。」,而這種規矩的形成,與老郭的傳統教育理念有關,郭德綱這些年也在做著恢復傳統相聲的事業,對自己的徒弟規範餐桌的傳統禮儀也是無可厚非的。
  • 《我是大衛》——思考「成長的機會和教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正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探尋「成長的機會和教育」的最好時機。7月25日,maia's「天堂電影院」裡,上映的正是一部帶來成長啟迪的美好影片…… 這是maia's第49期的天堂電影院活動。此次上映的影片是瑪亞老師在她的書《悲歡有時,唯愛永恆》裡提到過的——《我是大衛》,又名《送信到哥本哈根》。
  • 從《黑天鵝》談缺乏邊界意識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迎合自己給予愛的方式妮娜獲得演繹黑天鵝的資格,興高採烈地回家與母親艾麗卡分享。孩子做什麼都縮手縮腳,缺乏創造力和感染力。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否,取決於父母是否有正確的邊界意識。那父母和孩子該如何認識邊界,建立邊界感呢?1.認知:樹立邊界意識,認識到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邊界父母要教育孩子樹立邊界意識,自己必須先認識到邊界感的重要性,並且自己先學會建立邊界。
  • 宋丹丹繼女獲國際大獎:為什麼有邊界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正如她在自傳《幸福深處》中對於和這個有個性的繼女之間如何從陌生到融洽的歷程回顧一樣,為了贏得女兒的接納和組建一個和諧的重組家庭,她還是做足了功課,沒少下功夫。而宋丹丹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邊界和克制,也堪稱典範。一家四口的相處有一點跟《家有兒女》裡的情節很像,就是在家裡擺的生活照裡,既有黃濤和女兒的合影,也有英達和巴圖的合影,宋丹丹思想還是很開明的。
  • 《吉雅絲和羅克珊》:真正的愛,是不存在邊界的
    以前常常聽到過很多關於動物之間、動物與人類之間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波動你內心深處的情感,撼動你的心靈。慢慢的你會發現,其實動物給予的情感比人類的更簡單純粹。《吉雅絲和羅克珊》是199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喬治·米勒 導演,凱薩琳·奎南、斯蒂夫·古根伯格等人主演。主要講述的是小狗和海豚之間跨越了物種的友誼故事。
  • 關於中臺的思考和嘗試
    在 12 月 20 日由極客邦科技舉辦的 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 2020(上海站)上,車好多 CTO 郭東白博士發表了主題演講《從中臺技術談架構師的獨立思考能力》。由於演講時間有限, 關於中臺的思考沒辦法講得非常透徹,本文是對演講的補充,期望能與大家形成思想碰撞。識別文末二維碼,可免費下載郭東白博士的主題演講PPT。我們的討論先從定義中臺這個概念開始。
  • 徒弟們吐槽德雲社的規矩太多,卻早已將這些規矩記在了心裡
    ,看到了和舞臺上不一樣的角兒,他們沒有在舞臺上那麼愛笑了,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師兄弟們之間的情誼,以及尊師重道刻在骨子裡的教養。郭德綱老師教育弟子們敲門要先敲一下,告訴屋裡的人有人來了,再敲兩下,告訴屋裡人沒有聽錯就是有人在敲門。換位思考,這麼做屋裡的人也會感到很舒服,這是一個相互尊重的行為。
  • 《銀河補習班》:關於生命教育的補習班
    影片上映前一個月,鄧超和俞白眉帶著電影在全國數十個城市路演,每一場放映結束都有觀眾站起來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鄧超和俞白眉認為,「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是因為它直面了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和影響」。
  • 郭德綱餐桌上給徒弟講規矩引爭議,不講規矩哪有愛
    真正的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的父母,都會給孩子立規矩。郭德綱在規矩方面嚴格要求徒弟,對郭麒麟更是如此,曾經郭麒麟翹個二郎腿和人說話,就被郭德綱一頓訓。郭麒麟,很多師兄弟都來家裡住,一定要所有好吃的都是別人先吃,郭麒麟才能吃。
  • 作為自己的人生,邊界到底有多大?身為佛弟子的你有思考過嗎?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107一、無限的人生今天我們來講認知的邊界。經文當中有七重羅網。我們前面說那個網是個蚊帳,當然這裡的羅網還有一個含義就是保護的功能,保護眾生不受煩惱的侵害。但這個網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邊界。
  • 《原則》推出繪本版|瑞·達利歐:獨立思考是未來教育的關鍵
    在繪本中,他提出「頭腦極度開放」「進化」「真相是什麼」「擁抱現實」等理念,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引領孩子獨立思考、虛心接納不同意見、享受失敗、尋找同伴等,以期賦予孩子更大格局、更高視野,以原則拓寬孩子的人生邊界。 8月14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北京銀行等主辦的「有原則的人不怕起伏暨《原則(繪本版)》新書發布會」在線上舉行。
  • Jasper吃飯規矩多?應採兒的回應太有道理了
    最近在補親子綜藝,看到Jasper和應採兒的部分感觸良多,Jasper那麼可愛、善良、懂禮貌,不是沒有原因的。在《新生日記》裡,有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時,Jasper不太注意,飯粒掉了滿桌。
  • 《海蒂和爺爺》用愛去發現愛,用自由去享受生活
    我們總是擔憂如何教育兒童,設立了許多的規矩和條款,思考很多的方法和手段,但兒童天性使然,讓他們總是能做出出人意料的、不在規矩範圍內的行為。只有正確地引導和陪伴才不至於打壓兒童本性,只有大膽地放手和等待才能發現兒童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
  • 樂學教育新意新象學員專訪|李婉清:在思考中披荊斬棘
    Q:面對高三集訓,有什麼個人感悟麼  A:回顧高三這漫長又艱苦的一年,總結出了兩個對我而言受益匪淺的詞彙:「心態」、「思考」。心態是決定性作用,因此良性思考只有建立在良好心態上才會有效。而思考又會對心態具有反作用,因為思考讓我們認清缺漏和不足,在實際行動彌補漏洞的過程中會讓你變得堅不可摧,從而推動心態上的愈發平和。只有當你靜下心來、戒驕戒躁、不自怨自艾,你才會懂得思考。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攻克難題,成功才會離你越來越近。  Q:給學弟學妹們的意見  A:我從不拼命刷題。首先因為我不想讓自己沉浸在高考就要來了的恐慌情緒之中,它是個壞人心境的討厭鬼。
  • 父母要注意「愛的邊界」
    可是在這樣密集的愛裡,英子卻越來越想逃離,甚至患上了中度抑鬱。孩子也是一個個體,當他們在成長中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越多,孩子越想逃離。 再親密的關係也需要有"邊界感",雖說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父母也要注意"愛的邊界"。
  • 《完美的世界》關於愛的思考
    重溫一遍《完美世界》,長澤護工的態度尤其讓人不能忍受,她就是佔有欲和自我滿足的典範,周圍人多多少少也是如此。三個問題:1,殘疾人難道是為了受幫助才活著的嗎?生活的其他意義,包括愛,就可以不用考慮嗎?2,愛是為了被愛,到難道是為了被寵愛被保護嗎?難道不是為了更自我積極的東西嗎?3,女性一定就是應該被男性保護著嗎?為什麼反過來的就不被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