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關於愛的思考

2020-10-13 Demo

重溫一遍《完美世界》,長澤護工的態度尤其讓人不能忍受,她就是佔有欲和自我滿足的典範,周圍人多多少少也是如此。三個問題:1,殘疾人難道是為了受幫助才活著的嗎?生活的其他意義,包括愛,就可以不用考慮嗎?2,愛是為了被愛,到難道是為了被寵愛被保護嗎?難道不是為了更自我積極的東西嗎?3,女性一定就是應該被男性保護著嗎?為什麼反過來的就不被認同呢?況且所謂保護不過是物理意義上,是應當保護的冰山一角,此外,心的自由和純真更應該被守護不是嗎?此劇流露出對殘疾人的強烈人文關懷,也表現了很多深刻的東西,可以說是偉大的。深挖一些,還能看出很偉大之處。桃李讓我明白:溫柔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因為溫柔本身需要強大的力量和韌性。

而愛是一個一生的課題。

從不任性 但也絕不妥協

正如Before sunrise的女主角所言:Isn't everything we do in our live a way to be loved a little more?

最後,這個聲音真是妙絕!

相關焦點

  • 好萊塢煽情之作《完美的世界》,空洞的偽思考,卻讓人刻骨銘心
    雖然類似的電影有很多,但是這部電影卻讓我刻骨銘心,即使是有一些空洞的偽思考在裡面,《完美的世界》可以稱得上是標準的好萊塢煽情之作,內心遺失溫情的壞人,卻在那個幼小而稚嫩的靈魂身上找到了久違的溫暖;父愛的缺失對孩子成長不可磨滅的影響貫穿始終,父親和孩子的彼此救贖詮釋溫情。
  • 《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完美的愛
    《完美的世界》這部評分9.0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電影,現在恐怕鮮有人看過。片名《完美的世界》是一個畫龍點睛之筆,這部電影講述的並不是一個充滿愛與善的烏託邦式的現實世界,而是在有著惡與醜的世界中,一位逃犯大叔努力用愛為一個小正太編織出一個七彩斑斕的完美世界。
  • ️《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完美的愛
    《完美的世界》包裹著警匪元素的外殼,實則卻在探討親情、人性與教育,所謂的「完美的世界」不單單是他給菲利普最好的禮物,也是導演給予所有觀眾最深沉的溫情。三.這是一個父親為兒子創造的「完美的世界」這種矛盾的烏託邦式的「完美的世界」,終究是脆弱且短暫的。在布奇看到一個爺爺暴力對待他的孫子時,他忍不住拿起了槍對準那個男子。
  •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完美的世界》這周我又重溫了一遍,不得不說導演們真的很愛拍關於父愛的電影,或許跟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快樂、難忘的童年。例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給我一個爸》,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至今網上仍看到威爾史密斯絕望勵志的表情包、動圖。而《完美的世界》或許給了我們另一種關係,布奇和菲利普是由一個偶然成了亦父亦友的關係。
  • 《完美的世界》:兩個不完美的人,相互救贖,創造出一份完美的愛
    《完美的世界》看似是一部警匪片,帶著刺激和驚心動魄,但是也帶著溫情和感動。在警匪片的外殼下,《完美的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力量,兩個看似不完美的人,相互成就,相互救贖,打造了一份屬於他們獨一無二完美的愛。
  • 「世界第一女記者」獻給世上所有女人的自白,關於生命、勇氣與愛
    是否應該為孩子做出決定,將他/她帶到這樣一個充斥著失望、苦難、不公的世界?這是一封「世界第一女記者」寫給孩子的長信,也是一個女人獻給世上所有女人的自白,關於生命,關於勇氣,關於愛,也關於成為母親的選擇和權利。
  • 《完美的世界》是不完美的我們在一起,才有了完美的世界啊!
    當你重逢年少時的生命之光,卻發現當年如畫般完美的少年變成一個半身不遂的殘疾人,你還會義無反顧去愛嗎?當你明知自己會給對方帶來無盡的麻煩與痛苦,你還有勇氣說出心聲,努力追求哪怕一丁點的愛的機會嗎?改編自同名漫畫的日劇《完美的世界》用敘事詩一般流暢細膩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殘疾人的溫暖愛情故事。
  • 關於教育的回顧與思考:溫柔而有邊界、規矩和愛
    鑑於此,同時也是受父親對我們(我和妹妹)的教育理念影響,我不太認同作者「怎樣用愛打孩子」的觀點,《規矩和愛》這本書也被我束之高閣很久。幾年過來,一如我父母給我的,「無條件的愛」也是我在致力於給到小妞的。最近因為小妞經歷的一些事情,我開始反思,在「無條件的愛」這件事情上,我是否有些走偏、走過,是否溫柔足夠,但邊界還不太夠,回歸到《規矩和愛》這本書,是不是規矩不夠,所以孩子的內心歷練不夠?
  • 9.0分經典影片《完美的世界》:世界不完美,唯有愛可以補償救贖
    仿佛這樣人生就「完美」了。而有一個男人,把他童年缺失的父愛,補償給了同樣缺失父愛的一個8歲小男孩,幾日的相處裡,通過點滴夢想的實現,為他重建了一個兒時各種夢想可以實現的父愛滿滿的完美世界。他們,一個是逃犯,一個是人質。他們,是精神上的父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之作《完美的世界》,在豆瓣上評分9.0。
  • 《完美的世界》:這世上真的有完美的世界嗎?
    其實世界本身就不完美,有殺害,有搶奪,有黑暗……但是當愛足夠強大,美好的人性總能使它越來越接近完美。很多人都說,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可言。的確,很多事情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那種真正讓人痛徹心扉的感受是永遠也無法真正體會到的。
  • 《楚門的世界》關於楚門的一些不成熟思考
    發現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虛假的世界之後決定要走出那扇門,即使真實世界有多麼殘酷無情,也是真實的世界。我在想,他為什麼會走出那扇門?或者說,這部電影反映出來的是一個什麼問題?人類構建了一個烏託邦式的世界,按著安排好的東西過一生,到最後發現一切都是虛假的。
  • 《聽見你的聲音》:關於仇恨關於愛
    大家不禁要問了,比起由他主演的同樣有著超高人氣的《W兩個世界》、《當你沉睡時》、《匹諾曹》等等,這部劇究竟何以更勝一籌呢?本劇講述了一位在十年前的一樁車禍殺人案後意外擁有了讀心術的超能力少年和這長大後成為了國選律師的這一事故的證人與殺人犯鬥智鬥勇的故事。
  • 跟《完美的世界》學講故事 ——電影《完美的世界》觀後
    電影名為《完美的世界》,蘊含深意。看完電影,有人覺得電影名莫名其妙,有人覺得妙不可言。確實粗看是莫名其妙,仔細一想卻是妙不可言。這部電影寫出了很多不完美,比如不快樂的童年,不論是布奇還是菲利普他們的童年都是在缺失中不完美。先說布奇悽慘的童年:從小生長在妓院;母親是妓女,因梅毒晚期而自殺;布奇因偷車而被送進了收容所;永遠在完美遠方阿拉斯加的父親。
  • 二次元的哲學思考——關於《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趁著周末的時間把前些日子刷屏的Netflix出品的《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DEATH & ROBOT)(簡稱:愛死機)看完了。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作品,有些二次元、超現實,與傳統意義上的劇集不完全一樣,甚至18集每一集的風格、時長、製作手法都不完全一樣,如果把這部大雜燴當做是短篇合集,仿佛更恰當一些。
  • 關於思考的整理術,你可以看看這篇
    |和風|最近在看日本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外山滋比古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看的過程中在思索"思考"到底是什麼?我覺得無非就是「三步法」:有思考的東西、學會正確的思考方式、將思考後的結果完美呈現。所以這次我從三個部分談談我關於「思考」的淺薄之見。
  • 關於宋思明的一些思考
    某天下午,正在吃飯,朋友突然發給我一段《蝸居》觀後感,等我回到家已經是半夜10點多,我還是沒忍住,繼續和朋友聊著這段沒結束的話題,心裡像長滿了雜草,有了很多斷斷續續的思考
  • 《1%的可能性》關於美好愛情產生的原因思考
    關於原因,首先有一個契機,導致能夠相遇並願意相處,之後在具體的相處中發現和磨合,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和對方,終於,最後離不開彼此,happy ending大結局哦耶。可能性的發生,是女主救了男主的爺爺,大財閥的掌權者,於是在爺爺的撮合下開始男女主的初遇和爭吵。此時的兩個人,只是平行世界中偶有交集的兩條線罷了,用最真實的方式去面對對方,也不計較最後走到哪一步。
  • 《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完美世界
    所謂正確還是錯誤或許本身就是個非命題,人生正是因為種種錯誤和不完美才更加真實而難忘吧。 想知道海的對岸的日本民眾對本劇和本題材的劇有何看法嗎?最終話見終わった頃にはきっと考え方が変わると思う 譯:雖然輪椅和假肢的殘疾程度完全不一樣,但是不管是哪一方的苦惱都值得思考。用與平時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本劇還是很有意思的。看完最終話想法也一定還會有所改變吧。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所以我再次總結一下思考過程和思考觀點: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像,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像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
  • 戰士觀點:關於免費推廣的逆向思考
    最近經常遇到學員有問到關於免費推廣的問題,在他們心中認為:免費推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這個崗位上,配置專職人員,規定每天寫文章的數量,制定績效考核的方案,期待免費推廣能很快帶來免費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