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慈善的起源(一):竹筒歲月

2021-03-01 悲欣交集覺知人生

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慈善是慈濟的根,要講到慈善的起源就不得不講到證嚴上人的大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回顧歷史,分享證嚴上人大願的起源,慈濟慈善的起源。

證嚴上人出家最開始是沒有師父而自行落髮的,1961年從臺東鹿野輾轉來到花蓮,落腳在秀林鄉普明寺旁邊的小木屋自修。上人自修中主要依據的經典就是【無量義經】【法華經】,從【法華經】中上人體會到:娑婆世界多苦難,有物資的苦,也有心靈上的苦,佛陀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為的就是要淨化人心,唯有將人的思想、觀念導向正軌,才能消弭世間的苦與災難。這無掛礙的自修生活固然很好,上人卻不免自問:難道我一生都要這樣「獨善其身」嗎?看到人間種種災難苦疼,我可以自視不管嗎?

1963年上人來到臺北臨濟寺參加三壇大戒,因沒有皈依師父被拒絕入內,當上人帶著失落準備返回花蓮時忽遇大雨,想著既然來一趟不容易,就到臺北慧日講堂準備請購一套太虛大師全集回去自修。結果因緣殊勝在大堂遇到了印順導師並皈依,印順導師對上人開示:「你我師徒因緣很特殊,受戒的時間快到了,我沒有辦法跟您講很多話,不過你要記得「為佛教、為眾生」。上人說這六個字不用一秒鐘就講完了,而上人行願半世紀,帶領無數慈濟人深耕大愛,一脈相承,一秒鐘的教言,一輩子的行踐,字字句句都在「為佛教、為眾生」。上人在臺北拜了師父,也順利地在臨濟寺參加完三壇大戒,正式成為了一名比丘尼。回到花蓮後,帶著三位出家弟子藉助在普明寺旁的側屋裡面,開始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苦修行。

   

1966年3月上人因為探訪病人前往鳳林,在診所門前看到一灘鮮紅的血跡,令她觸目驚心。後聽說是豐濱一位山地婦女難產,族人連夜抬了8個小時來到診所,當時輸血、開刀需要臺幣8000元左右,因為沒有這麼多錢治療只好又抬回去了。上人看到後心疼如絞、耿耿於懷,鄉親貧病的生活疊加著那攤鮮紅的印記終日在上人的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上人說如果那時候我在,如果我有錢,就可以救回2條人命,最起碼也可救回1條人命。

   

同月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訪,在談論中上人深刻的闡述佛法的道理,修女在認同中也提出問題:這麼好的佛法,這麼大的慈悲,為什麼沒有落實在社會人群中呢?天主教在深山有教堂,社會上有學校、醫院、孤兒院、養老院,佛教有嗎?既然很多佛教徒都在做好事,為什麼沒有人帶頭,把佛教徒的力量組織起來?修女的一問如當頭棒喝,震得上人思緒奔騰、內心彭拜。的確,佛陀傳揚佛法的本懷就是「慈悲為懷,力行實踐,濟世利他」。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奉行的佛法漸漸演變成佛弟子「隱居山林、與世隔絕、自修自度」的生活。上人瞬間握住了抉擇的力量,她想把佛教精神化為實際行動。恰好此時有三位蓮友想皈依上人,早在上人出家時就立下了不收弟子的原則,但這三位蓮友非常堅決的想皈依上人。上人看到他們這麼堅決,更想到佛教徒應該為社會做點事,五百個人就能成就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於是打破不收弟子的堅持,決定廣招來眾做慈善。上人說:你們要皈依我可以,但有幾個條件:

上人當時的條件就是:第一要有大慈悲心,佛陀的心是大慈大悲的,要願意救濟貧困;第二要有師志,證嚴上人的志願就是要集合大家的愛心去救濟苦難人;第三要定期捐款,並且要去募款。

三位師姊滿心歡喜的皈依了證嚴上人。層層的因緣,環環相扣,農曆1966年3月24日,證嚴上人領眾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慈濟人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眼與千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有緣的苦難眾生,就有得救的機會。

在普明寺的後山有一片竹林,上人依竹節鋸出一支支竹筒,送給30位皈依的家庭主婦,讓他們每天出門買菜前先在竹筒投下臺幣五毛錢。上人鼓勵大家:我們生活雖然清苦,但不要輕視自己,只要吃八分飽,就可以省下二分來救人。少五毛錢對餐桌的菜色沒有影響,但匯聚三十位家庭主婦的30支竹筒,一個月就能累積450元,加上師徒六人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每月有720元,合計每月慈善基金最少也有1170元,滴水成河、粒米成蘿,苦難者就不會無語問蒼天了。主婦們此後買菜時會這樣交代菜販「今天請幫我少秤五毛錢的菜」,菜販問:「何必差那麼一點點錢?」,主婦答:「普明寺那邊的師父成立了功德會,要做救濟的工作,我們每個人只要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投進竹筒存起來,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善事去幫助貧困的人。」菜販們很感動:五毛錢能救人?那我也可以出一份力!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愛的行動在那物資不豐的年代被鼓舞起來。人人都有善心,但是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能力組織起來化成源源不斷的善行,付諸行動去幫助苦難蒼生,慈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真正做到了慈善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無限感恩

往期精彩  歡迎閱讀

悲欣交集  覺知人生

螞蟻雄兵的力量

人生怎樣遇見幸福

打開心門 擁抱曙光

鴻來燕去  愛相隨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相關焦點

  • 【慈濟歌曲】竹筒歲月
    我們白天耕作,晚上做棉紗手套,有時候做到晚上十二點,一方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護持慈濟,一路走來十分地艱困。」克難慈濟功德會自成立後,便展開了濟貧工作。即使沒錢,濟世救人的工作還是得做,於是證嚴上人思索,如何在克難的條件下,做濟貧工作?就在當時,有三十位家庭主婦,緊緊跟隨證嚴上人腳步,一同為慈濟開啟了竹筒歲月的歷史扉頁。
  • 大陸慈濟:崑山會所與照顧戶聯誼 演繹《竹筒歲月》
    小品演繹——《竹筒歲月》,透過「每天省下五毛錢做善事」中得到了「小愛可以匯入大愛」的啟發。竹筒歲月 聚大愛活動首先由志工黃加舟帶動全場熱身,一起互動「幸福美滿呼啦啦」,讓心靈溫暖的同時,身體也跟著一起暖和起來。小品演繹--《竹筒歲月》,更是讓家人們透過「每天省下五毛錢做善事」的故事中,得到了「小愛可以匯入大愛」的啟發。
  • 竹筒歲月
    :「凡事要三思,善門難開,一開,就關不起來了啊!」上人說:「你們要我留下,可以,但有條件:每人日存五毛錢,累積慈善基金」,跟我一同去助人。」只要上人願意留在花蓮,大家當然歡天喜地答應了。三十位家庭主婦從上人手中接過竹筒,「難苦人」救「更加赤貧」的人,銅幣咚咚日日響,敲響愛的希望。有弟子跟上人商量:「師父,日存五毛錢太麻煩了,每月繳一次十五元可以嗎?」上人微笑搖頭:「募款更要募心。
  • 大慈無悔-慈濟慈善志業
    1966年,時值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於臺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上人一生奉行「自力更生、不受供養」,初期與五位弟子,以縫製嬰兒鞋、從事農作等開展慈善工作,並啟發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從買菜錢裡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作為幫助孤老貧病者的救助金。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開啟了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
  •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於東臺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慈濟的志業,由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從偏遠的花蓮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七十一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為每一位受難者真誠關懷與膚慰。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國務院批准通過於大陸成立基金會,成為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並於2010年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掛牌典禮。
  • 慈濟是慈善組織,但未必是大陸需要的慈善組織
    慈濟基金會這樣解釋自己的起源:上世紀60年代,臺灣花蓮尼姑釋證嚴(俗名王景雲)在醫院探望弟子生病的父親,目睹地上有一攤血,原來是一名原住民婦女難產但因付不起保證金及醫療費
  • 【慈濟在上海嘉定】手留香 做慈善樂此不疲
    精彩的表演讓人目不暇接,八十四歲的管銀華爺爺精神矍鑠,親自上臺為大家表演了一套太極拳,只見他招式沉穩,不慌不亂,充分詮釋了老當益壯的含義。志工王韶岑帶動「伊比壓壓」,青年志工們為爺爺奶奶做身體按摩,壓一壓,敲一敲,切一切,捏一捏,搔一掻,老人們開心得合不攏嘴。〈我愛你,塞北的雪〉優美的旋律響起,褚燕俊女士輕盈的舞姿展現在大家面前。
  • 領略證嚴法師風採 走入慈濟世界
    2010年1月9日,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大愛慈濟》(下),以下為文字實錄:慈濟全球志業始於那些青澀的竹筒歲月
  • 羽白 X 慈濟「靜思茶展」|一場注入青春氣息的慈善之行.
    2017 廈門 INTERNATIONAL TEA FAIR 布展現場金秋十月,羽白受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靜思茶展」的邀請,參與這一次
  • 曲迦仁波切拜訪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2017年8月14日-15日,BIA菩薩在行動基金代表團在曲迦仁波切的帶領下來到了寶島臺灣,對臺灣最大的慈善組織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進行了友好訪問,並與基金會的創始人證嚴法師會面交流。51年前在證嚴法師的帶領下,有5位出家師父及30多位家庭主婦,以捐出每天買菜的5毛錢投入竹筒,窮人也能做慈善起步,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從偏遠的花蓮發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七十一個國家和地區。
  • 臺灣慈濟——人間的慈善奇蹟
    千裡之路 始於5毛錢於是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形——佛教慈濟功德會,就在四位弟子和30位信徒的努力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做法,由6個人每人每天各加工一雙價值為4元錢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一個月平均多720元;而她還親手從寺後竹林中鋸下30個竹筒,發給30個信徒,要求她們每天買菜前先投5毛錢到竹筒裡,這樣每月就可省下15元。
  • 慈濟緬甸「米撲滿」活動 讓善的效應持續發酵!
    慈濟緬甸「米撲滿」活動 讓善的效應持續發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一念善、一把米,緬甸「米撲滿」善的效應持續發酵!「慈善供餐不怕人吃垮」,慈悲濟世一念心,愛在循環!其中一位貧農烏丁屯,受助後決心幫助其他人,因此發起米撲滿運動,在每天家中煮飯時,抓起一把米存入另一個容器,這個容器裡的米就可以幫助其他需要的人。除了對鄉親的愛,烏丁屯了解慈濟「不殺生」的理念,除了不灑農藥,用他的誠心天天跟稻米說好話,結果不但沒有病蟲害,更是年年豐收,改善了經濟,從過去破爛的房屋,現在已是新建的磚瓦住屋,更成為慈濟聯絡點。
  • 臺灣慈濟慈善種子在福鼎開花結果
    中新社寧德6月13日電 題:臺灣慈濟慈善種子在福鼎開花結果  作者 呂巧琴 葉茂  「叔叔、阿姨們每天都來看我,還送衣服給我,我長大後,也要和他們一樣關心、幫助周邊人,學會感恩。」因雙腿骨折、正在福建福鼎市醫院接受治療的13歲羅康,和中新社記者談起臺灣慈濟志工時,讚不絕口。
  • 「風華五十 行願之路」——「慈濟五十無量義」慶祝活動在臺灣圓滿...
    月30日下午,「慈濟五十無量義」慶祝活動於臺灣花蓮靜思堂展開,慈濟志工在全臺九地同步連線呈現「慈濟50無量義經藏演繹」;三重靜思堂場次,志工通過過回顧歷史照片與肢體動作詮釋經典,印證慈濟五十年篳路藍縷的行善足跡。
  • 【證嚴上人11月27日大林慈濟醫院歲末祝福】靜思真理 菩提大道
    五十年前,我就是因為這樣的道理,我的師父輕輕的幾句話──『為佛教,為眾生』,所以因緣具足,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一直到現在。」從1966年小木屋的克難歲月起,上人帶領著出家弟子、家庭主婦濟貧拔苦,從東臺灣的一隅,至今年則有二十八個國家的慈濟人返臺授證,慈善足跡遍及九十四個國家。
  • 慈濟基金會簡介
  •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向珙縣捐贈3500萬元
    11月7日,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同珙縣人民政府正式籤定災後援建教育事業協議書。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理事長王端正,市委臺辦專職副主任唐傑,縣委書記葉盛出席籤約儀式。王端正和徐創軍分別代表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和珙縣人民政府籤訂協議。
  • 慈濟訊息:音符伴書畫 說唱話美善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攝影:劉曉強)「我今天的重點是『說唱慈濟』,說說唱唱,我們來唱慈濟。所以今天晚上的音樂會要請大家幫我一個忙: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郭孟雍1993年與慈濟結下了深深的緣,1994年為慈濟寫下了第一首歌,將深奧的佛法經典與證嚴上人的開示,用音符深入淺出的譜成琅琅上口的樂章,他用歌曲唱出慈濟人所做,感人的旋律感動了慈濟人,也感動全球人。
  • 慈濟50周年慈善音樂會於紐約林肯中心舉行
    慈濟50周年慈善音樂會於紐約林肯中心首登場(圖片來源:慈濟媒體中心)手語表演(圖片來源:慈濟媒體中心)音樂會現場(圖片來源:慈濟媒體中心)慈濟成立50周年暨紐約分會成立屆滿25年,在美國時間10月16日於林肯藝術表演中心舉行「千手牽手行願五十」慈善音樂會,除了請來知名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出感動人心的千手觀音舞外
  • 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楊曉東的故事:證嚴上人看望曉東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1966年證嚴上人於臺灣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上人一生奉行「自力更生、不受供養」,初期與五位弟子,以縫製嬰兒鞋、從事農作等開展慈善工作,並啟發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從買菜錢裡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