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人心,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慈善是慈濟的根,要講到慈善的起源就不得不講到證嚴上人的大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回顧歷史,分享證嚴上人大願的起源,慈濟慈善的起源。
證嚴上人出家最開始是沒有師父而自行落髮的,1961年從臺東鹿野輾轉來到花蓮,落腳在秀林鄉普明寺旁邊的小木屋自修。上人自修中主要依據的經典就是【無量義經】【法華經】,從【法華經】中上人體會到:娑婆世界多苦難,有物資的苦,也有心靈上的苦,佛陀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為的就是要淨化人心,唯有將人的思想、觀念導向正軌,才能消弭世間的苦與災難。這無掛礙的自修生活固然很好,上人卻不免自問:難道我一生都要這樣「獨善其身」嗎?看到人間種種災難苦疼,我可以自視不管嗎?
1963年上人來到臺北臨濟寺參加三壇大戒,因沒有皈依師父被拒絕入內,當上人帶著失落準備返回花蓮時忽遇大雨,想著既然來一趟不容易,就到臺北慧日講堂準備請購一套太虛大師全集回去自修。結果因緣殊勝在大堂遇到了印順導師並皈依,印順導師對上人開示:「你我師徒因緣很特殊,受戒的時間快到了,我沒有辦法跟您講很多話,不過你要記得「為佛教、為眾生」。上人說這六個字不用一秒鐘就講完了,而上人行願半世紀,帶領無數慈濟人深耕大愛,一脈相承,一秒鐘的教言,一輩子的行踐,字字句句都在「為佛教、為眾生」。上人在臺北拜了師父,也順利地在臨濟寺參加完三壇大戒,正式成為了一名比丘尼。回到花蓮後,帶著三位出家弟子藉助在普明寺旁的側屋裡面,開始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苦修行。
1966年3月上人因為探訪病人前往鳳林,在診所門前看到一灘鮮紅的血跡,令她觸目驚心。後聽說是豐濱一位山地婦女難產,族人連夜抬了8個小時來到診所,當時輸血、開刀需要臺幣8000元左右,因為沒有這麼多錢治療只好又抬回去了。上人看到後心疼如絞、耿耿於懷,鄉親貧病的生活疊加著那攤鮮紅的印記終日在上人的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上人說如果那時候我在,如果我有錢,就可以救回2條人命,最起碼也可救回1條人命。
同月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訪,在談論中上人深刻的闡述佛法的道理,修女在認同中也提出問題:這麼好的佛法,這麼大的慈悲,為什麼沒有落實在社會人群中呢?天主教在深山有教堂,社會上有學校、醫院、孤兒院、養老院,佛教有嗎?既然很多佛教徒都在做好事,為什麼沒有人帶頭,把佛教徒的力量組織起來?修女的一問如當頭棒喝,震得上人思緒奔騰、內心彭拜。的確,佛陀傳揚佛法的本懷就是「慈悲為懷,力行實踐,濟世利他」。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奉行的佛法漸漸演變成佛弟子「隱居山林、與世隔絕、自修自度」的生活。上人瞬間握住了抉擇的力量,她想把佛教精神化為實際行動。恰好此時有三位蓮友想皈依上人,早在上人出家時就立下了不收弟子的原則,但這三位蓮友非常堅決的想皈依上人。上人看到他們這麼堅決,更想到佛教徒應該為社會做點事,五百個人就能成就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於是打破不收弟子的堅持,決定廣招來眾做慈善。上人說:你們要皈依我可以,但有幾個條件:
上人當時的條件就是:第一要有大慈悲心,佛陀的心是大慈大悲的,要願意救濟貧困;第二要有師志,證嚴上人的志願就是要集合大家的愛心去救濟苦難人;第三要定期捐款,並且要去募款。
三位師姊滿心歡喜的皈依了證嚴上人。層層的因緣,環環相扣,農曆1966年3月24日,證嚴上人領眾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慈濟人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眼與千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有緣的苦難眾生,就有得救的機會。
在普明寺的後山有一片竹林,上人依竹節鋸出一支支竹筒,送給30位皈依的家庭主婦,讓他們每天出門買菜前先在竹筒投下臺幣五毛錢。上人鼓勵大家:我們生活雖然清苦,但不要輕視自己,只要吃八分飽,就可以省下二分來救人。少五毛錢對餐桌的菜色沒有影響,但匯聚三十位家庭主婦的30支竹筒,一個月就能累積450元,加上師徒六人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每月有720元,合計每月慈善基金最少也有1170元,滴水成河、粒米成蘿,苦難者就不會無語問蒼天了。主婦們此後買菜時會這樣交代菜販「今天請幫我少秤五毛錢的菜」,菜販問:「何必差那麼一點點錢?」,主婦答:「普明寺那邊的師父成立了功德會,要做救濟的工作,我們每個人只要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投進竹筒存起來,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善事去幫助貧困的人。」菜販們很感動:五毛錢能救人?那我也可以出一份力!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愛的行動在那物資不豐的年代被鼓舞起來。人人都有善心,但是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能力組織起來化成源源不斷的善行,付諸行動去幫助苦難蒼生,慈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真正做到了慈善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無限感恩
往期精彩 歡迎閱讀
悲欣交集 覺知人生
螞蟻雄兵的力量
人生怎樣遇見幸福
打開心門 擁抱曙光
鴻來燕去 愛相隨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