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秦帝國》說書中故事(七)
自從秦孝公決定在秦國推行變法,衛鞅便晝夜起草法令。忙碌的衛鞅思忖,哪裡能尋求到精幹的屬官呢?恰在此時,秦孝公給他送來了兩位願意自貶官職,跟著他幹的新銳-景監和車英。
景監,是一個具有忠肝義膽和頗有才華的人。他在少年時曾和秦孝公一起打過幾次仗,並交往甚密。後來兩人各奔東西戰場。十年後,孝公即位動蕩時刻,景監曾受嬴虔之命,率軍隱蔽駐紮櫟陽城外做緊急策應,雖一切平穩,也初顯出一位前軍副將的耿耿忠心。秦國風聞六國會盟,孝公直接點將,派他為金令箭使者秘密赴魏國探聽消息。得知六國擬分秦的消息後,景監騎馬一路狂奔回趕,大腿被馬鞍磨出了紅肉只好不斷地咬牙吸氣。兩千餘裡的路程,他兩天兩夜只在三次餵馬空隙吃了幾塊幹牛肉。趕到櫟陽國府時,一下馬便被人抱進了屋裡。第二天,他作為金令箭使者參加會議,敢於駁斥老臣殺六國商人的言論,與孝公的意見不謀而合。讓孝公看到了一個不逞血氣之勇,冷靜顧全大局的景監。隨後,在大家一時拿不出意見如何對付六國分秦之時,景監出一計:秘密遊說,重金收買權臣,延緩分秦時日。眾臣大笑此計不雅。秦孝公道:「生死存亡,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有用,就是大雅。」遂派景監出使魏國和洛陽王室,他不僅圓滿完成了化解六國分秦計劃,從王室借來了糧食青鹽和老舊兵器以解燃眉之急,還以商人「猗垣」的身份為秦國買來戰馬。返回時,秦孝公隆重接待,並當場冊封他為內史。
對於衛鞅,景監是「猗垣」時,與他對弈已了解了他的才能,負責招賢更是渴望他入秦。衛鞅下秦地勘探三月,等急了的景監曾痛苦異常。後三薦衛鞅面見秦孝公,雖無可奈何,但每次總讓衛鞅的理由所折服。後知道了衛鞅在秦國的變法主張,更是喜不自勝。
車英,年輕有才華,且是子車氏族後裔。他少年參軍,十六歲時已是軍中大校,得到黑鷹劍士。提起這子車氏族,在老秦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一族本是戎狄部族中與秦人結好通婚的大駱族,後來歸入秦嬴部族。秦穆公時期,已是功勳卓著,地位顯赫。不料,臨死的穆公卻令三賢奄息、仲行、針虎殉葬,引起國人哀傷。傷逝的民謠四處傳唱,子車氏一族也不見了蹤影,此後百餘年間秦國再也沒有出現名臣名將。
那天車英帶領少年兵士路過國府,所駕的戰車出了故障,巧遇秦孝公。當孝公得知他是子車氏一族後裔大為驚喜,拉起他的手便唱《黃鳥》,這首寄託著對子車氏三賢深深的思念,也隱含著對秦穆公重重譴責的歌。車英含淚向他敘述了子車氏部族出走隴西的坎坷經歷,孝公聽了感慨之餘不禁憂心如焚。那裡大戰在即,子車氏一族豈不有滅族之危?他向車英講了六國分秦陰謀,命車英率軍快速去轉移他們。車英則以「國難為重,平亂為先」出奇計,自己化裝成魏國使臣入隴西,誘使戎狄叛亂早發,讓早已伏擊好的嬴虔率軍一舉打敗。此後,子車氏全族從隴西遷回秦國關中,恢復了老秦部族的榮譽。
這樣的得力幹將,衛鞅怎麼能不大喜!只是他有些於心不忍。景監內史遷左庶長府長史,爵位降了一級。車英衛尉遷左庶長執法尉,爵位降了兩級。孝公忙打圓場,他們兩個跟你學本事呢!
在孝公看來,這兩人雖都是軍旅出身,景監特點慮事周密,能為衛鞅挑起所有的瑣細繁雜的事務重擔。車英有軍旅天賦,不但能給衛鞅提供軍旅變法的諸多謀劃,更是能帶出一支不可缺少的執法力量。一文一武,恰似衛鞅的左膀右臂。
事實也的確如此,為了讓孝公著急的變法作坊快些轉起來,這兩個人說幹就幹。景監從遴選各司一職的屬官和書吏起步,車英除了遴選甲士,更要全力督建變法作坊-左庶長府的修葺改造。
變法開始,從民風、田地、激賞,到統一度量衡,新軍和郡縣制,秦國兩次變法,無所不及。當一波波風浪襲來,他們是堅定的支持者,堅決的執行者。他們與衛鞅一起經歷了老秦人頂風仇殺,太子濫殺引起民變,政俠發難,郿縣縣令瀆職、三族抗命等等事件。每一次事件的突發,便是一次對他們執行力的考驗。而他們每一次的表現都沒有辜負孝公衛鞅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衛鞅的指揮下,沉著應對,各司其職。衛鞅的作風雷厲風行,他們就馬不停蹄。衛鞅唯法是從,他們就執法如山。衛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他們一個個也是大義凜然。
而做為秦官的他們,「法」是個新東西,起初的民怨也好,自己對有些法令困惑也好,擺到自己面前唯有「執行。」秦國的每一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都像是一次思想精神上的洗禮。他們自覺地用衛鞅的新,換去自己的舊。用自己的新,改變影響周圍人舊有的習慣作風。隨著變法的不斷深入,孝公所說的變法作坊,早已形成了一個堅強的團隊。這個團隊,互相信任,互相支撐,風雨同舟,堅不可摧。而衛鞅就是這個團隊裡的一盞明燈,時時引航。
經常奔波在風口浪尖上,在英才衛鞅的身邊工作,兩人的工作能力更是大長。景監的特點是經常在孝公面前直言意見,與衛鞅探討自己困惑的問題。郿縣三族與戎狄人大肆械鬥,犯罪者有七百人,衛鞅擬按律處置,書信給孝公。曠古未聞的數字,孝公沉默了,猛然問送信的景監意見。景監答:「臣以為,變法必有風險。風險與亡國相比,此險值得一冒。」「好,說得好。我等不謀而合。」秦孝公點頭微笑,疾書回衛鞅。但是,受明君聖賢思想影響多年的景監,對人治和法治也有一時走不出的困惑。與衛鞅的一番探討,終於讓他總結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當變法成功,衛鞅忙於建鹹陽新都,車英受命為新軍統領訓練新軍。車英在景監的協助下,遴選將士,招募新兵,更新裝備,用打破身份,唯才是舉的辦法,選拔出一批千夫長,一年的時間便訓練出一支鐵軍銳士。
衛鞅掛帥,車英為副將,景監為行軍司空專司輜重糧草,他們一舉收復了被魏國佔領近百年的河西之地。慶功會上,景監、車英各晉爵三級,景監晉升上大夫,車英晉升國尉。
誰料,在此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先是秦孝公夢斷關河,接著是衛鞅身陷囹圄。悲哀時刻,景監和車英沒有自亂陣腳,更沒有懼怕新君派和企圖復闢者,而是盡他們所能,在朝會上給衛鞅辯護,伸張正義,做堅定的維護新法者。景監身體病弱,仍堅持與車英一起護送衛鞅妻子熒玉去雲陽國獄面見衛鞅。當衛鞅知道景監自二十三年前任他的領書(長史),就與書吏們輯錄他的治國言論,整理成篇,抄寫了二十四篇時,衛鞅驚愕又感動,言再加上自己寫的三篇,就是二十七篇,此生再無憾事。景監含淚道:「此書就叫《商君書》。」
車裂衛鞅的刑場,景監、車英各自率領府邸與商君府吏員三百餘人,麻衣白孝,景監高聲宣讀讚揚衛鞅的祭文,全然不顧望樓裡的新君嬴駟正在觀望。
剷除世族,誅滅復闢是他們的願望。這一天,終於等到。車英親自緝拿甘龍等亂臣賊子,景監為監刑官,一片刀光閃閃,他們為衛鞅報了仇。然後,兩人辭官,歸隱山林。就連辭書內容,也是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