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你:孩子也懂「心靈控制」,千萬別讓孩子學會控制你

2021-01-18 集美育兒堂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609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很多家長經常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動不動就會大聲哭鬧,不管在什麼場所,一言不合就會使出自己的「殺手鐧」,撒潑打滾各種哭鬧,家長為了讓孩子趕快停止,往往會迫於無奈去滿足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心理學家指出,其實孩子也懂得「心靈控制」,在他們的理解模式裡,孩子哭鬧就等同於家長滿足,這在孩子心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對等模式。

同事小李每次提起自己5歲的兒子默默都一臉愁容,覺得現在的小孩子真的太難纏了,每次帶他去超市都會哭鬧著買玩具,其實家裡玩具也不少了,而且好多都是買回來玩不了一兩個小時就被孩子拋在腦後,如果不買孩子就在超市裡面打滾哭鬧。甚至躺在地上不肯走,每次同事都會礙於尷尬為孩子買單。

孩子出現的任何行為,如果認真分析都可以找到問題的原因,孩子的習慣養成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孩子哭鬧,其實是孩子對家長進行「心靈控制」的一種手段。

一、孩子也會「心靈控制」?

孩子作為獨立的人格,也自然有他的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對自己與家長的行為進行分析並進行推理,找出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繫。孩子在哭鬧時,家長常常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去對孩子進行安撫,甚至對孩子提供一些物質或情感的滿足,讓孩子能夠儘快得到安撫,不再哭鬧。

家長的這種行為,在孩子的思維中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模式,孩子哭鬧=家長滿足。

二、哭聲=等於滿足,家長做錯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會第一時間進行安撫,他們會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並給予滿足,這時候家長會發現,得到滿足的孩子馬上就會停止哭鬧,家長往往此時也感到很寬慰,但有一點家長可能並沒有發現,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愛哭鬧,越來越任性妄為,常常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自己對孩子的滿足和安撫行為,似乎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刁蠻的氣焰,使孩子在得不到滿足時更加變本加厲地哭鬧。

家長對孩子的滿足和安撫,難道做錯了?很多家長或許會困惑,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難道就應該對他置之不理嗎?

三、滿足孩子的注意事項

家長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應該選擇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 保持原則

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例如正當的物質和情感需求,家長應當給予積極的回應儘量滿足,而對於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家長也應該秉持原則進行駁回。

2. 學會冷處理

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可以學會冷處理,向孩子解釋他要求的不合理性,告訴孩子即使他任性哭鬧自己也絕對不會給予滿足,孩子往往在要求被駁回的瞬間便會大聲哭鬧,希望家長會被迫進行滿足,但是,當家長採取對孩子進行冷處理不予理睬時,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哭鬧並不能達成自己的所有目的,慢慢也就不會再以哭鬧的手段去要挾父母。

3. 轉移孩子注意力

家長不要在孩子哭鬧時就盲目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因為孩子年齡小,有時候難免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家長一味地進行滿足,只會讓孩子繼續採取哭鬧這種表達方式,家長可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適當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孩子在哭鬧著要買玩具的時候,家長可以建議帶孩子去找他的好朋友玩一會兒,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玩具上轉移出來,

在孩子哭鬧時,不要急於去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是可以給孩子一些其他建議來轉移注意力,進行曲線滿足,

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滿足,會讓自己和孩子走入一個怪圈,孩子哭鬧——家長滿足——孩子變得更愛哭鬧——家長迫於壓力繼續滿足,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不加以阻斷,就會一直持續下去,使家長被牢牢操控在孩子手中,家長需要在孩子哭鬧時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和溝通。

今日話題:您家有愛哭鬧的寶貝嗎?在孩子哭鬧時,您又是如何應對呢?各位寶媽,不妨分享出您的經驗吧。

我是@集美育兒堂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電影《楚門的世界》告訴我們:控制,是孩子噩夢的開始
    「楚門,聽我說,外面的世界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虛假,但在我的世界,你什麼都不用怕。我看了你的一生,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你不能離開,你屬於這裡。」這是節目組的導演說的,他也是楚門世界的創造者。此刻,他就像慈父一般,眼淚還泛著淚花。 然而,楚門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所有人都為他歡呼!每個人都渴望活出自己,不受控制。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假如老闆這樣對你說:如果你不及時向我匯報工作,我就沒收你的工裝。如果你在會上不發言,我就扣你的獎金。如果你不參加這個飯局,我就降你的職。很沒有道理不是嗎?我們以為,讓孩子守規矩,就得讓他明白,紀律是什麼。我們用「紀律」來控制孩子。但是這「紀律」,很多時候,是我們隨心而定,它與情緒、衝動有關,與理智無關。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 心理學家:當你腦子裡多了這4種東西,說明你已被「心靈控制」了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潛意識的秘密被揭開,心靈控制已經變得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容易。因為無論是什麼人,在意識層面都有弱點。只要抓住這些弱點,就能潛入到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對思想進行「編輯」。而被「心靈控制」的人,往往很難發現這一點。
  • 你還讓情緒綁架孩子?學會控制衝動,讓安定的情緒助孩子一臂之力
    它讓媽媽變成張牙舞爪的恐龍,讓孩子成為無理取鬧的魔王。但如果有方法,可以控制衝動,引導情緒成為助力,家庭關係一定更和諧。情緒對行為大有影響,也因此,自我管理(即管理感受與控制反應)的能力極為重要。如果你更能控制衝動,就能讓你的行動更契合你的價值觀。那麼,你要如何培養必要的自制力,讓情緒助你一臂之力,而不會扯你的後腿?
  • 「我把你養大,你必須聽我的」,極端控制的愛如何毀掉孩子?
    今天,我們就借《春潮》聊聊控制的愛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春潮》主要講述了祖孫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母親紀明嵐、女兒郭建波、外孫女郭婉婷住在一個屋簷下,氣氛暗流湧動。紀明嵐在外是為人熱情的社區主任,回到家卻總挑女兒、外孫女的毛病。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這個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挾,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 家長要控制焦慮和顏悅色與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收到你的想法!
    在前幾天我接到了一個家長的諮詢,他是說孩子有的時候特別的不聽話,然後我就跟他簡單地聊了一下。我說:什麼叫做聽話?你確定的聽話是這樣,他比如說我想讓他8點起床,然後我讓他晚上10點必須睡覺,如果他做不到的時候,我就會非常的憤怒,我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跟他溝通了;他說我感受到我對他的態度可能有一些要求,但是我覺得我是為他好。
  • 孩子愛說狠話,是不是心理陰暗?心理學家的解釋讓人長見識了
    文|文兒之前在公園玩的時候,看到一個四五歲男童跟奶奶一起玩,因為天快黑了,奶奶就催著孩子快回家。當時孩子玩得正盡興,聽奶奶這麼說,狠狠對著奶奶說:「你再說,我就把你的頭揪掉當皮球踢。」奶奶聽到這樣的話,當然特別生氣,對著孩子一頓大吵大罵。
  • 徐崢:怎麼樣毀掉一個孩子?控制他
    一會兒讓他吃紅燒肉,一會兒又嫌他太胖,要控制飲食,又按時按點給他猛灌各種養生水。 最後,孩子只好在父母的管控下,努力達到父母想要的樣子。而一旦沒有父母的叮嚀和管束,就什麼都做不好,很容易成為人們口中被「寵壞」的孩子。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 孩子對家族史知道的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
    姐姐沒好氣地衝我說,別對她的孩子指手畫腳。我爸爸指出,我自己的女兒在鼻子上玩勺子。我媽媽抱怨,孫子們都沒有教養。沒過幾分鐘,大家都各自躲起來了。後來,我爸爸把我叫到床邊。他話裡的絲絲寒意,我從不記得以前聽到過。「我們這個家正在四分五裂。」他說。「不,不是這樣,」我本能地說,「它比以前更堅固了。」
  • 《囧媽》徐伊萬:你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災難」
    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難道你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帶著心理陰影長大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缺點:自尊心受到傷害、性格有缺餡。成年後,在工作與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卻找不到原因。
  • 研究生被刺殺,控制情緒是最好的家教.
    這一起起悲劇,都是因為罪犯的心理有問題,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人都能學會正面思維,學會用積極向善的心態去看事情,上面說的所有悲劇,都不會發生。 但是人的性格往往都是從小時候就已經開始養成,等長大就定型了。所以,控制情緒也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大量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就是發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後。三、別以為自己會聊天,家長是這樣把天聊「死」的別以為聊天多簡單,尤其對象是孩子時,面對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開庭,作案動機曝光:別讓你的「控制欲」,毀掉孩子一生
    這個曾經聽話溫順、成績優異的完美孩子,為何會視母親的生命如草芥?有人說,母親對孩子太嚴苛,遭到反噬。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是這樣評價的:「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是一個高智商的犯罪人;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的應付現實、應對各種人。
  • 孩子撒謊是壞事?心理學家:說謊是心理理論和自我控制的健康發展
    孩子的說謊行為必然會讓每一位父母勃然大怒,說謊的孩子雖然不會像匹諾曹一樣鼻子變長,但是無論是在父母還是他人的眼裡,他們顯然都不能歸於好孩子一類,甚至有的人還會上綱上線,把撒謊和孩子的品性相結合,認為這樣的孩子是最失敗的。
  • 學會控制情緒,也是一種能力
    路怒症更是成為如今開車一族的通病,明明不相識的兩個人,不曾有過交流,甚至這輩子都不會見面,只不過一段淡至沒有的機緣,在某段時間一起走一段路,就因為對方一個不規範操作,自己就罵罵咧咧,傷身且勞神,回頭想想,實在不必,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心魔,要麼,你主宰它;要麼,你被它駕馭。
  • 又一悲劇,衡水一考生被捅死,談如何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犯罪嫌疑人袁某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調查中。看了這個結果,讓人心疼和惋惜,雖然警方的最終原因還沒有公示出來,但這麼大的孩子,正是最好的青春年華的時期,據介紹,兩個孩子都是17歲,因為一點糾紛就引起了衝突。寒窗苦讀數十年終於迎來高考,結果考完試人就慘遭不幸。因為一方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脾氣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也導致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 父母總說為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披著「控制」皮囊的愛不可取
    "我打你是為你好,怕你以後學壞了";"我這麼做是為你好,你長大以後就懂了"。很多父母都說自己為了孩子好,但又納悶為何孩子不領情? 問孩子不領情的時候,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我們說的為孩子好,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生活嗎?孩子是否想過這樣的生活?既然父母用為你好之名控制孩子,別怪孩子不領情。這種披著"控制"皮囊的愛不可取,請收起來吧。
  •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開庭,作案動機曝光:別讓你的「控制欲」,毀掉孩子一生!
    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是這樣評價的:「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是一個高智商的犯罪人;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的應付現實、應對各種人。同學說,別管你理解快慢,只要有不會的題,他都耐心給你講明白為止;生日年節都能收到他認真發來的問候簡訊;他集體榮譽感還特強,為了班級名次曾苦練長跑;從沒見他發過脾氣,性格陽光開朗。如果說吳謝宇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