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上線了一個名叫「微信闢謠助手」的小程序,一經推出,不僅玩微信的同學們高度關注,就連平時不怎麼用微信的網友都高呼「朋友圈有救了」,並表示一定要介紹給自己父母長輩們都來關注,也有網友趁機訴苦:「家庭群和同學群中經常出現謠言,但是又怕直接闢謠會被趕出群,這下好了,我可以讓他們自己去看看哪些是謠言」。當然,網絡上除了有人樂觀地認為上線「闢謠助手」將對朋友圈謠言造成沉痛打擊,也有網友悲觀地覺得,現在謠言水平這麼差都有人信,怕是就算你把闢謠證據擺在謠言旁邊,那些傳謠的人該傳還是會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小心一點總是好的」的心理繼續傳播。
動動手指就能分清那些是謠言了
目前,這個「闢謠助手」目前有三個功能,「謠言識別」、「與我相關」、「闢謠機構」,當微信用戶在遇到疑似謠言時只需在「謠言識別」頁面,輸入關鍵字搜一搜即可輕鬆辨別;「與我相關」中會顯示用戶最近閱讀過的那些文章是謠言;而「闢謠機構」中則展現了一些第三方機構闢謠的文章。騰訊表示,微信聯合了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來確保闢謠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闢謠機構」頁面可以看到闢謠數據和合作的權威闢謠機構。接下來,闢謠小助手還將繼續搜集、整理微信平臺上的謠言,不斷補充更新自身的謠言庫,同時微信團隊也計劃邀請媒體和一些機構共同參與到謠言治理的隊伍中來。
其實此前也有不少機構已經積極投身到闢謠這項重要任務之中了,但因為這次是微信官方推出「闢謠小程序」,所以也被不少網友戲稱是「尚方寶劍」,並將其視作「朋友圈福音」。有了這個貼心的「闢謠助手」,長輩們誤信的一些謠言就不用自己磨破了嘴去講解哪裡不科學,只用在這款小程序上動動手指,就能回頭告訴爸媽,「你看,微信都說這是謠言了」。
可是也有網友認為即使推出了「闢謠助手」,也於事無補,那些該轉發的,還是會繼續相信和傳播。
什麼都信的人還會「動動手指」嗎?
其實也難怪網友對謠言態度悲觀,以往網絡上出現的謠言大多是因為信息不夠透明化,那時謠言大多出現在重大事件發生之後,相關部門尚未公布調查結果之前,許多人抱著各種心理在網上傳播一些「我叔叔的表親的堂弟的老戰友的外甥親眼看見了什麼什麼」,這樣來源不明,可信度也不靠譜的消息。而今的朋友圈謠言不再蹭「熱點」了——人家直接製造「熱點」。
就拿最近大家可能看到過的謠言來說吧,最近不知道颳得什麼風,朋友圈謠言扎堆「食品安全」這一塊,「老阿姨」上街買菜總能遇到什麼棉花做肉鬆,塑料制紫菜,泡沫變大米這種事,而這些嚴重缺乏常識的謠言往往被造謠者利用誇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頻繁使用各種刺激性語言聳人聽聞,使得不少讀者就算半信半疑也出於「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好意轉發到家人群或者同學群之中了。
但實際上這些謠言的「科學含量」非常低,比如下面這個「棉花變肉鬆」,棉花就算做的再像肉鬆,那一口下去口感可是天差地別,怎麼冒充?再稍微查查相關資料,謠言就能不攻自破。可是有些諷刺的是,這類謠言仍然傳播的如此洶湧。這就讓一些網友不免悲觀:怕就算是你把闢謠證據就擺在謠言旁邊,也有人會覺得謠言才是「真理」吧。其實呢,任何時代都會有它的謠言,只不過現在的謠言披上網際網路的外衣傳播得更加廣泛了,再加上你朋友圈中的父母大多接觸網絡時間不長,對於網際網路既感到新奇又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因為感到新奇,所以覺得網際網路上的消息如果和我以往的知識不相符,那一定是我的信息過時了;而因為排斥,所以在學會操作相對簡單的微信之後,他們不願意在主動學習其他的網際網路技術,因此就算在我們看來「動動手指」在搜尋引擎上檢索是件及其簡單的事,在他們看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朋友圈謠言要想根治 微信還任重道遠
其實網友們也不必過於悲觀,畢竟微信既然上線了「闢謠助手」,那麼今後微信或許還將採取更多手段整治謠言。雖然說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微信沒辦法讓每個用戶都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但是依靠背後的大數據整合,微信可以看到是哪些人在造謠,以及最近又出現了哪些謠言,從而「對症下藥」。我們來做一個猜想,未來,微信會不會推出一個「舉報謠言」的按鈕,只要舉報人數夠多這篇文章將被自動刪除,或者在閱讀之前會跳出「本文經多人舉報確認為謠言」的小窗口來提醒讀者?又或者狠抓「源頭」,把那些惡意造謠的人封號或者製作一個「黑名單」?再或者對一些主動科普和闢謠的公眾號給予流量支持,讓更多人能夠接收到最新的科普信息?
當然,這些都還只是的一些美好的設想,或許大家也早就看不慣網際網路上出現的那些惡劣謠言了,那麼大家又是怎麼看待微信這次上線的「闢謠助手」呢?又想到了哪些向謠言和造謠者「開刀」的好方法呢?請在文末留言,大家一起探討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YunOS 6詮釋軟硬結合才是未來
OPPO R11發布會驚動半個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