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 | 漢代玉璜

2021-02-07 美傳玉蘊軒

漢代玉璜的形制、紋飾與雕琢工藝技法,直接從戰國同類器中沿襲、衍變而出,兩者前承後續關係明晰而共性頗多,因故研究者論及古代玉璜發展演變史多將其歸入一個大類並說。漢代玉璜的特徵及其興衰演變軌跡,可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敘述,西漢早期的玉璜,出土數量多、形制龐雜、製作精細,與戰國中晚期玉璜的形構、圖式、工藝特徵十分接近,許多標本與戰國同類器完全雷同。約從西漢中期武帝前後開始,玉璜的發展開始進入鼎盛期,其形制、紋飾、製作工藝較前有了較大區別並漸趨形成自己的時代風格。西漢晚期至東漢一代,玉璜數量急劇減少、雕琢工藝水平下降,由此步入一個製作、流播的日漸衰微期。

西漢早期玉璜

圖1、徐州子房山漢墓出土西漢早期雙首合體龍形玉璜

目前見於著錄的西漢早期玉璜出土器,主要發現於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其中以江蘇徐州地區出土標本最為豐富。徐州後樓山漢墓出土的兩件玉璜,是目前已公布材料中所能夠見到的年代最早的西漢玉璜。徐州子房山漢墓出土的兩件玉璜,體扁平弧狀,一件為鏤空雙首龍合體形(圖1),龍首側視回望,以細陰刻線雕琢目、耳、角、鬚髮等,龍身以細陰刻線雕琢成捲雲紋狀裝飾。

圖2、徐州子房山漢墓出土西漢早期出廓式雙首合體龍形玉璜

另一件為出廓式雙首合體龍形璜(圖2),龍嘴微張,上吻寬大,下吻略小而末端尖細,杏仁眼,短耳後豎,耳後有鬢毛,頜下有須。龍體器表以細陰線雕琢菱形網格紋、淺浮雕谷紋,弧背兩端上部外緣出廓雕琢左右對稱的兩回首行走的螭龍。以上兩件玉璜亦屬西漢早期器,但出現的年代約略晚於後樓山漢墓出土器。

圖3、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漢早期谷紋璜

圖4、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漢早期龍紋玉璜

圖5、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漢早期出廓式渦紋玉璜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漢早期玉璜97件,是目前發現的漢墓中出土玉璜數量最多的一例,這批材料出土時位置雖被擾動、分布散亂無法全部復原,但可以推定應多系玉組佩中的殘存器。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形制多樣、種類繁雜,按其形構、紋飾的不同大致可將其分作六類:

一、谷紋玉璜(圖3):體扁平弧狀,兩端平齊,表面雕琢谷紋,外緣有規整扉牙。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璜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二、蒲紋玉璜:形制與前類谷紋璜同,器表雕琢精整的規則蒲紋。

三、龍紋玉璜(圖4):體扁平弧狀,兩端平齊,表面雕琢谷紋,外緣有規整扉牙。器表兩面淺浮雕二十條龍紋,左右對稱分布各十條。龍紋捲曲連環,巨口獠牙,圓眼長耳,有翼。

四、雙首連體龍形勾連雲紋玉璜(《考古》98年第三期P5圖八):體扁平弧形,兩端對稱透雕龍首,龍口微張,上吻寬大、向前端漸收窄細而末端上卷,下吻窄細,杏仁眼,短耳後豎末端上卷,耳下有鬢毛,頜下有須,璜體雕琢規則的細密勾連雲紋。

五、出廓式渦紋玉璜(圖5):體扁平,半璧形,外緣有扉牙。器表飾谷紋,有凹弦紋邊闌。弧背緣部外側出廓鏤雕左右對稱的兩鳳鳥,弧腹緣部內側出廓鏤雕舒捲流暢的對稱幾何雲紋。

六、出廓式素麵玉璜:體扁平弧狀,素麵,中間略窄,兩端稍寬,弧腹緣部外側出廓鏤雕左右對稱的兩動物紋樣,僅殘存尾部。

圖5、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西漢早期出廓式渦紋玉璜

圖6、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西漢早期雙首合體龍形谷紋璜

圖7、巢湖北山頭漢墓出土西漢前期雙首合體龍形谷紋玉璜

除上述徐州地區出土璜外,其他地區此類器的典型標本見於湖北荊州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西漢早期雙首龍身形谷紋璜(圖6),龍嘴微張,橢圓形目,小耳後豎,上吻長而寬大,末端上卷,下吻短粗。其形構與後樓山出土器基本類似,但龍首的五官輪廓、璜身谷紋雕琢等粗約省隱,風格特徵與徐州玉璜明顯有異。安徽巢湖北山頭漢墓出土有一件雙首連體龍形勾連雲紋玉璜(圖7),形構與後樓山漢墓玉璜類同,與獅子山漢墓出土玉璜則完全雷同。

圖8、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西漢中期鏤空式雙首合體龍形璜

圖9、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西漢中期出廓式雙首合體龍形蒲紋玉璜

圖10、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出土西漢中期雙首合體龍形谷紋玉璜(珩)

另一頗受藏家研究者關注的現象是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玉璜的年代問題,該墓下葬的年代雖然約略在武帝前期,屬於西漢早期稍後、中期前段,但其玉璜的形制、紋飾卻多具有戰國至西漢早期玉器的典型風格特徵。該墓共出土玉璜33件,形制、紋飾、雕琢技法複雜多變,大致可分為六大類:

一、通體鏤空式玉璜(圖8):體扁平弧狀,兩端鏤空成龍首形,軀體簡化呈捲雲紋,略顯浮雕狀。另一件透雕四龍,兩側的兩龍,首朝外,卷身如「S」形,中間的二龍相互纏繞。表面細刻模糊線紋。

二、出廓式雙首龍形蒲紋玉璜(圖9):體扁平半環形,兩端以凸起的稜線勾勒出龍首輪廓,龍口微張,上吻寬大前伸,下吻略窄,末端漸內卷呈舌狀,杏仁眼,短耳後豎,頜下有須,璜身雙面飾蒲紋,弧背緣部外側出廓鏤雕變體捲雲紋,頂部尖凸如冠,鑽一小孔。弧腹緣部外側對稱鏤雕一組回首鳳鳥。

三、雙首合體龍形谷紋玉璜(珩)(圖10):體扁,半環狀,兩端對稱雕琢簡化龍首形,龍橢圓形目,小耳後豎,鰓外緣有弧狀絞絲弦紋將頭與軀體隔開,璜體淺浮雕谷紋,有凸弦紋邊闌。

四、雙首合體龍形龍紋玉璜(圖11):扁平體,短弧狀,兩端以龍首形構外廓雕琢有淺短方折型扉牙,龍首嘴微張,上下吻寬厚基本雷同,橢圓眼,卷鼻,短耳後豎,耳下置一組短斜陰刻線構成的短棒狀紋。龍身飾簡化成大「S」形的寬大龍首紋,間填襯細陰刻線捲雲紋、網格紋等。

五、谷紋玉璜(珩):體扁平,呈三分之一圓形,器表雕琢谷紋,有陰刻線邊闌。

六、渦紋玉璜(珩):體扁平,短寬弧形,器表雕琢細陰線刻渦紋,兩端外緣飾方折型扉牙,一角殘缺。上述幾類玉璜與戰國中晚期標本形構、紋飾特徵類同,而與其他地區西漢中期玉璜風格明顯有異,研究者一般認為此類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南越國偏居遠離中原地區的南部邊陲、與西漢王朝往來也不密切,因而在服飾器用等方面還保留了中原地區較早時期的文化面貌的原因造成的。

由上述例證可以看出,西漢早期玉璜形制、紋飾複雜多變,除雙首合體龍形璜、谷紋璜仍十分流行外,渦紋璜、蒲紋璜、勾連雲紋璜、陰線刻龍紋璜、素麵璜、出廓式璜、鏤空式璜等均有出現,這些玉璜的器形、圖式多數與戰國中晚期璜幾乎沒有區別,其雕琢工藝繁縟精細的風格亦是戰國玉璜直接延續下來的特徵,只有少數出土器標本的圖式與前代玉璜不同(圖1、5),由此表明西漢早期玉璜並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徵,大體上屬於對前代同類器的直接承襲而缺少變革、創新階段。

西漢中期玉璜

西漢中期玉璜不僅數量眾多,流播地域亦十分廣泛,表明此期已經步入漢代玉璜製作與使用的繁盛階段,同時玉璜的形制、紋飾較西漢早期亦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圖13、山東五蓮汪湖鎮張家仲崮漢墓出土西漢中晚期雙首合體龍形玉璜

圖14、徐州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西漢中期雙首合體龍形雲紋玉璜

圖15、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西漢中晚期雙首合體龍形玉璜

西漢中期,早期流傳下來的雙首合體龍形玉璜仍繼續流行。江蘇徐州銅山縣小龜山漢墓出土的雙首合體龍形璜(圖12),體扁平弧形,兩端龍首末端平齊,龍嘴微張,舌內卷,上、下吻寬度相同,杏仁眼,眼瞼向左右兩側外出細陰線眼尾紋,耳後豎,耳下部雕琢一束細陰刻絞絲弦紋鬃毛,龍身雕琢精整疏朗的谷紋,外有凸弦紋邊闌。

本式璜標本還見於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器,年代較前者稍晚。山東五蓮縣汪湖鎮張仲崮漢墓出土一件雙首合體龍形璜(圖13),龍首雕琢簡約,龍口鏤雕,上下吻未分離,小耳,頜下有須,鰓弧形,龍身部以雙陰線雕琢上下疊置型尖尾龍紋,本式雙首龍形玉璜,與徐州小龜山、定縣八角廊出土器形制、紋飾風格截然不同。

小龜山漢墓出土的另一件雙首合體龍形璜(珩)(圖14),體扁平,短弧形,兩端尖細,龍首僅雕琢出輪廓,龍嘴、鼻、眼、耳、鬃毛及龍身部勾連雲紋等均以細陰刻線雕琢,整器雖雕琢簡約卻神態生動。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的一件雙首合體龍形璜(圖15),體扁平短寬,兩端以龍首外廓雕琢有扉牙,龍首的形構及其五官輪廓、龍身裝飾性刻繪紋等,皆以裝飾性極濃的細陰線雕琢,與上述幾類漢代雙首龍形璜的形構、紋飾、雕琢技法完全不同,製作工藝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色。

西漢中期出土數量更多、流行地域更為廣泛的是一類兩端平齊的谷紋璜,較西漢早期谷紋璜而言,這一時期的谷紋璜形制、紋飾更加簡約。典型例證見於廣州西村鳳凰崗漢墓出土器(圖16),體扁平,半圓形,兩端較中間稍寬,外緣雕琢有規整的扉牙,器表飾滿谷紋,外有凸弦紋邊闌。

江蘇儀徵張集茶場團山漢墓出土的谷紋璜(圖17),器扁平,璜體弧度略小於半圓,兩端平齊,外緣雕琢有扉牙,器表滿飾谷紋,外置細陰線刻弦紋邊闌。同類器還見於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谷紋玉璜,只是璜體弧度較前者小。

甘肅寧靜李店王溝村漢墓出土谷紋玉璜(珩)(圖18),則是璜體弧度更小的一類標本,另與此器約略雷同者還見於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器。

西漢中期,還大量流行一類形構為標準「半璧型」、「半環型」的玉璜,有許多研究者認為,此類標本多系「二次改刻器」,即玉工根據實際需要,將原本製作成型的或正在使用的玉璧、玉環從中間剖開「一分為二」,再打磨處理後即可作為兩件璜使用了。

典型例證見於甘肅寧靜縣李店鄉王溝村漢墓出土的玉璜(圖19),為標準的半璧形,器表雕琢有疏朗的渦紋,緣部有陰刻線弦紋邊闌,顯然應是從渦紋璧中切割下來後簡單打磨加工而成的。李店王溝村漢墓出土一件體呈標準半環形的玉璜,其切割加工前的原型器可能是一件素麵璜。

本式璜還見於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半璧形素麵璜、湖南長沙鹹家湖陡壁山漢墓出土半璧形玉璜等。戰國至西漢早中期流行一類分區紋飾玉璧,其紋飾多為「夔龍紋—谷紋(蒲紋、渦紋)」組圖模式,長沙陡壁山漢墓出土半璧形璜,可清晰地觀察到玉璧切割後的斷面因未經打磨拋光而留下的印痕,鑽孔的工序亦未完成,表明此器確為由分區紋飾玉璧原型器二次改治而成。

與西漢早期類別繁雜的玉璜比較,可以看出西漢中期玉璜的種類已明顯減少,早期流行的出廓式、通體鏤空式璜、勾連雲紋璜此時漸趨式微或基本不見。

這一時期玉璜的形制也趨於簡化,早期璜體及其附屬雕琢裝飾物活潑多變的形構,已逐漸演變成一種體呈簡單弧形、主體之外沒有附屬結構裝飾的簡約樸實風格。就紋飾組圖特徵而言,戰國至西漢早期流行的繁縟細膩、嚴謹規整的組圖風格,亦漸趨被粗約簡樸、不追求細部刻畫、著重以少量形構輪廓與陰刻線刻畫物象神態的拙樸生動構圖風格所取代。同時,玉璜的數量及出土地域分布的廣泛性,亦說明其生產與流播地域較前有了大範圍地擴展,表明西漢中期玉璜在經歷了從「傳承」到「創新」的衍變異化後,已經形成了自己造型簡約流暢、樸實生動的時代新風。

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玉璜

西漢晚期玉璜沿襲中期同類器的風格特徵,但從已發現的實物標本看,已呈數量驟然減少、質量逐漸下降、形制紋飾更加簡約粗製的趨勢,表明這一時期玉璜的製作與流播已從西漢中期的繁榮興盛階段急劇轉入衰弱期,由於製作不精,許多器物已失去了西漢中期玉璜形制紋飾簡約傳神、樸實生動的風採神韻而顯得機械呆板。

以此期仍在繼續流行的雙首合體龍形璜標本為例,江蘇揚州甘泉巴家墩漢墓出土西漢雙首合體龍形玉璜(圖20),體扁平弧形,兩端龍首雕琢成粗約輪廓,龍首部的嘴、上下吻、鼻、耳、頜下須以極少量的粗細不均的陰線雕琢,五官形構與位置粗約模糊,龍體素麵,近緣部上下雕琢兩道粗糙陰線紋,本例雙龍首玉璜與西漢中期流行的同類器比較系粗製之作,缺少後者生動傳神的意蘊。

揚州甘泉「妾莫書」漢墓出土的另一件西漢晚期雙首合體龍形玉璜雕琢更為簡約(圖21),龍首僅在弧背的兩端雕琢幾道淺淺的弧形凹槽以表示輪廓,龍嘴、上下吻、耳等五官則用細陰刻線草草勾勒,形構模糊而比例失調,此器已全然沒有了西漢中期雙首龍形玉璜的神韻與動態美感。

揚州邗江甘泉巴家墩漢墓還出土有一件素麵玉璜(圖22),體扁平,短弧狀,兩端寬窄尺寸不一,兩圓穿孔徑大小不同,一角殘缺,器表打磨不精,顯系粗劣之作。徐州石橋西漢晚期墓出土兩件龍首形玉璜殘件,一件體扁寬,龍首五官細部、龍體的夔龍紋皆雕琢得精細逼真、一絲不苟(圖23),另一件器表布滿谷紋,龍首細部形構及軀體紋飾均嚴謹精整,這兩件殘器雖出土於西漢晚期墓中,其風格特徵皆為前期之作,與西漢晚期璜迥然有異。與此類似的情況還見於北京豐臺大葆臺漢墓出土的一件勾連雲紋玉璜,這件標本亦應是前代沿襲下來的遺物(戰國秦式璜)。

西漢中期流行的標準型「半璧式」玉璜,在西漢晚期出土器中也有發現,揚州邗江甘泉「妾莫書」漢墓出土有此類器(圖24),器表以淺浮雕蒲紋為地紋,再在蒲紋上加飾陰線刻渦紋作主紋圖式,近緣部及孔徑部各雕琢細陰刻半圓形邊闌。有意思的是,在玉璜加工切割截面的一端的外緣部,還保留有一小塊尚未切磨掉的「邊料」,在璜體切面與邊料相連處,可以清晰地看出治玉工匠切割、打磨不徹底而留下的一道直線型切割凹槽,這個現象不僅確證了此類璜原系利用玉璧「一分為二」剖開後的成型器,更表明西漢晚期的玉璜加工製作簡單粗糙,不講求對璜體細節的精雕細刻,進而導致了雕琢工藝水平不及西漢早中期的史實。

西漢晚期還出現一類通體透雕的較為精緻璜形器,是此期玉器雕琢加工中不多見的精美藝術品。典型器見於揚州甘泉「妾莫書」西漢晚期墓出土的兩件透雕器,一件璜體雕琢成雙手合體龍形(圖25),龍頭部細長,曲頸回望,嘴大張,上吻碩大而末端上卷,下吻亦呈末端捲曲狀,耳部與角捲曲相連,龍體弧背外緣向上出廓透雕一曲頸回首的鳳鳥,鳥尖喙,杏仁眼,碩大的鳳冠捲曲後飄,尾翼長而向外側翻卷。弧腹部外緣向下透雕一組左右對稱的勾連雲紋。

另一件亦為雙首連體龍形器(圖26),形構與前件出土器大體雷同。此類器形構與同時代玉璜已有明顯不同,承載的佩飾功能與西漢晚期流行的其他類璜有異,出現的年代可能較西漢晚期同類器更晚,稱之為「璜形器」、「璜形佩」或比命名為璜更為恰當。

到了東漢時期,玉璜數量急劇減少,目前見於報導的材料中罕見此期玉璜出土器,河北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中發現兩件玉璜(圖27),體作扁平短寬弧形,通體鏤雕,兩端各雕琢一龍一螭虎,龍、螭虎曲體盤繞,以陰刻線表現眉、眼等細部,可視為這一時期玉璜精品的代表之作。由此,亦可初步觀察出西漢末至東漢時期此類鏤空玉璜雕琢所呈現的紋飾抽象化、幾何圖案化、過於講究繁冗華貴的特徵。 

漢代玉璜的上述演變特徵,既有傳統治玉技術及玉文化的影響因素,亦與兩漢之際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思想文化變遷、社會生活習俗滲透等時代動因密切相關。   

(文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  

相關焦點

  • 頂級戰國古玉欣賞之戰國晚期楚國玉璜(玉珩)
    這件玉璜為戰國時期雙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戰國晚期楚國鏤雕雙鳳玉璜上圖為安徽長豐楊公鄉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鏤雕雙鳳玉璜,長13.7釐米,高6.2釐米,厚0.3釐米,暗青質玉,表面有沁斑,有較亮的玻璃光澤。
  • 漢代玉璧欣賞
    常熟博物館漢代谷紋玉璧《說文》所載:「璧,瑞玉,圜也。」《周禮》記有:「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琮八方象地。」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為常見且流傳最為久遠的器類之一。洛陽博物館漢代獸面紋玉璧漢代的玉璧主要用於禮儀、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來裝飾牆壁或作為嵌飾裝點銅枕和帶鉤;一些較小的玉璧用作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稱作系璧。
  • 漢代-崔瑗《賢女帖》作品欣賞
    他是漢代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云:「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意謂其書勢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險也。作品無考。
  • 豆腐漢代發明,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地攤經濟和小吃起源於漢代?長...
    民間小吃和地攤經濟,起源於漢代,豆腐也是在漢代被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饅頭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 漢朝在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漢朝為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功不可沒。在漢朝統治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定的鼎盛時期。 漢武帝專門設置林酒池向四方少數民族炫耀。比如在《豐收宴飲》中就展現了大漢王朝的宏圖霸業。
  • 漢代美玉賞析,大飽眼福!
    漢代玉器繼承三代玉雕之精華,建構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漢代以寫實主義風格雕琢的玉奔馬、玉熊、玉鷹、玉闢邪等,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時代精神。漢代玉器設計製作比前代更為精巧,結構上打破了對稱的格局,著意追求活潑流動、變化多端的效果,鏤空技藝精緻靈巧,玲瓏剔透,刻劃纖細如髮,自然流暢,顯示出很高水平。
  • 閱讀與欣賞 介紹漢代張衡《歸田賦》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這些特點使《歸田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同時,它也是漢代第一篇比較成熟的駢體賦。無論從張衡的全部創作看,還是從漢賦的發展過程看,《歸田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縱觀張衡的述志賦,《思玄賦》和《歸田賦》儘管表現手示有別,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賦中寫遊仙,寫歸田,這些描寫都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悶,並不是真的以隱逸為歸宿。
  • 漢代舞服的考古學研究
    舞蹈是動態的藝術,在沒有影像技術的歷史時期,這種藝術很難為後人欣賞。因此,藉助舞服所表現出的舞蹈姿態的瞬間便成為我們探究古代舞蹈藝術的重要線索。 舞服是以用途作為分類標準的一種服飾門類,其基本形式來源於生活而不囿於生活。
  • 漢代闢邪玉器 —— 司南佩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流行的闢邪類佩飾除剛卯和嚴卯外,還有司南和翁仲,這幾種佩飾號稱「闢邪三寶」。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竹簡是有待解讀的漢代文化寶庫,對研究漢代文化意義重大。木牘是迄今所僅見的等級最高的漢代公文原本。神獸玉佩飾這是一件罕見的精美漢代玉雕。海昏漢畫遊客中心的「漢畫拓片展」集中展示了一批漢代畫像石拓片精品,有車馬出行、迎賓拜謁、賢君明臣、武功勳爵、神仙世界、奇禽異獸等精品,是一部濃縮漢代經濟、文化、藝術、美學等許多領域的百科全書。海昏食邑「海昏食邑」是體驗漢風、漢味飲食文化的場所。
  • 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漢代循吏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代上層統治者接受了漢儒的思想,推行「以孝治天下」,並頒布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與法規。除此之外,漢代的循吏在傳播上層文化觀念上,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循吏」一詞最早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循吏列傳》中,之後又被班固所著的《漢書》和範曄所著的《後漢書》所承襲,一直到民國時期所修的《清史稿》仍沿用不變。
  • 漢代玉舞人的時代特徵
    玉舞人題材早在戰國時期已有出現,數量極少,而到了漢代,玉舞人在貴族婦女的佩飾中特別盛行,並且成為漢代最具時代特徵和藝術特色的玉佩飾之一,漢代之後此類題材不再多見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玉器·春秋戰國玉器以及漢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漢代玉器是對於前幾個階段的一個總結,是古代玉器體系發展的最高階段。漢代體系四個重要組成——禮器·玉佩·喪葬和實用玉器在漢代都有極大的發展。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今天開園,最強攻略在這裡!
    今天上午,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舉行開園儀式。大家可通過網上預約購買門票,今天下午2時起,即可持票入園參觀。 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中, 有哪些精彩的展覽? 又有哪些全新的展陳手段?
  • 漢代燒烤吃什麼,怎麼吃?上海博物館新展再現漢代烹飪工具和食材
    漢代綠釉陶灶,是庖廚中的首要炊具,呈馬蹄形,灶面有兩個火眼。西漢中期以後的墓葬中,以陶灶隨葬盛行。灶面上,有烹飪工具和漢代的食材,如鱉、牛腿、雞、鴨,魚、豬頭,是漢代飲食當中非常常見的組合。
  • 漢代長安人流行服飾圖鑑
    (漢代男女直裙區別)漢代男子服裝,以袍為貴。漢代袍服為禮服。裙,在漢代,官宦和士人平時多穿黑色蟬衣,下著長裙,腰系帶,肩披肩巾。(漢代婦女的襦裙)漢代深衣為婦女禮服裝,仍然採用連衣裳的樣式,單層形制,外觀上其衣襟繞轉的層數增多,衣服下擺部分增大。
  • 漢代玉器特色:我為修仙狂
    漢代「益壽」谷紋玉璧漢代龍紋玉璧漢代還在玉璧上雕刻祈福的文字,例如益壽、長樂、宜子孫、長生等文字,象徵陰陽調和,美滿幸福。因此漢代皇族下葬時,常以玉璧覆蓋其身,或鋪在身下,或握在手中,數量越多越好。中山靖王墓墓主劉勝的金縷玉衣內就墊了18塊玉璧,南越王趙眛周身覆蓋的玉璧多達71塊,甚至還有一百多塊其他材質的璧。可見漢代君王貴族對長生成仙的巨大渴望。
  • 中國古玉巔峰時期-漢代玉器
    漢代時期,是我國古玉的巔峰時期。漢代玉器不僅繼承戰國時期的玉器傳統,更加大力發展,創造了如漢八刀等精湛的技藝。漢代玉器有如王者之玉,氣勢磅砣,非常霸氣。漢代玉器的紋飾、玉禮器、玉佩飾、喪葬玉等方面都頗有藝術特色,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識別漢代玉器的紋飾、重要的禮器、佩飾和典型的喪葬用玉,使您對漢代玉器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 漢代吃火鍋擼串兒喝酒很流行
    在漢代,麵食的做法十分多樣:用水煮稱為「湯餅」,用籠蒸稱為「蒸餅」,用火烤的稱為「爐餅」。其中,「湯餅」有豚皮餅、細環餅、截餅、雞鴨子餅、煮餅等;「蒸餅」有白餅、蠍餅等;「爐餅」有燒餅、胡餅、髓餅等。相比穀物直接煮飯、熬粥,漢代人民在麵食上的創造性顯然更高。
  • 石上風華:從新見漢畫像石拓片感受漢代的深沉雄大
    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石上風華 —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近日在華東師大中北校區圖書館舉辦,呈現了近40幅較為罕見的、且具有文獻和史料價值的珍貴漢畫像石拓片。據悉,這些拓片均出自《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一書,展覽選取了近十幾年來蘇、魯、豫、皖交界處新發現的漢畫像石圖像,特別是一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被拓印下來的經典拓片,對深入研究漢畫像石有著一定的意義。
  • 漢代中國人死後生活的流行信仰
    ——《論衡集解》總而言之,兩段論述可以代表漢代中國關於死後生活的一般想法。因而我們知道,在王充時代的流行觀念中,「死」被定義為從此世的人轉換為死後世界的鬼。這裡指出「鬼」字涵義有不同的層面與論題或許有關。從字源上講,「鬼」最初被用來表示一些人形怪獸。在思想史上,至少在漢代,在人的精神與形體返歸各自源頭的意義上,「鬼」被用作它的同音字「歸」的同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