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朋友來香港出差,吃了幾天米飯覺得不習慣,說很想吃刀削麵。
雖然在香港,隨便走進一家茶餐廳,都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麵條,但多數都是來自日本的「公仔麵」,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出前一丁」。
打正招牌的麵館,則基本以拉麵和掛麵為主。
想吃正宗的刀削麵,這個難度實在有點大。
不正宗的也行啊。朋友說,只要麵條的闊度、厚度足夠,有嚼勁有彈性就行。
於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帶他一起去吃別具特色的壹碗面。
店名就叫「壹碗面」,門口的招牌是「Mian」。
據說,這是因為店主的目標並不大,只想「一心一意只做一碗麵」。
但其實,菜單上供應的面至少有十多種,也還有其他一些小食。
店前種著鬱鬱蔥蔥的植物,遠遠望去不像麵館,更像是一間古色古香的咖啡屋。
店內面積不大,正常的餐桌已經滿座了。幸好臨窗處還有一排單人位,放置著高腳圓凳,食客可以並肩而坐,雙腳懸空悠閒的晃蕩,就像在吧檯喝酒。
據香港媒體報導,內地導演徐崢,香港藝人葛民輝都是該店的支持者,不過在店裡並沒有看到他們的相片。
店主和徐崢、葛民輝的合影。刊登於香港本地媒體網站
吃麵之前,先點了一份「芝麻牛蒡」爽口。
所謂「牛蒡」,並不是牛身上的部位,而是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又名「東洋牛鞭菜」。
一小碗牛蒡,色澤金黃鮮亮,每一根都蘸滿了芝麻。
醬汁是酸甜味的,被牛蒡吸收之後,一口咬下去爽脆清涼,感覺有點像最嫩的竹筍,令人胃口大開。
面,很快也端了上來。
這不是一碗普通的面,先說麵條本身。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寬蛋面」,每根麵條的闊度為2釐米,是全香港之最。
雖然是機器切出來的,但製作這種闊面的機器刀具,反覆測試調整過不下十次。
麵條用的是日本麵粉,混合了雞蛋和鴨蛋。店主說,配方經過不斷嘗試和修改,最終確認以雞蛋與鴨蛋3:7的比例來調配。
夾了一根麵條品嘗,口感的層次相當豐富,和別的面比起來更有嚼頭。
撈麵的醬汁,也是經過不斷摸索,顏色雖深卻又不會過鹹,伴以姜蔥蒜和芝麻,透著甘甜,襯託到蛋味更突出。
不過這些都還不算特別,最特別的,是碗裡的那些肉。
請大家猜一猜,這是什麼肉?
朋友第一眼看到時,覺得應該是豬肉,但又挺像牛腩,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於是他夾了塊肉放進嘴裡,咀嚼了幾下,起初仍然覺得既像豬肉又像牛腩。再細細咀嚼回味,才很有把握的說這一定是豬肉。
哈哈,沒錯,的確是豬肉。
但不是普通的豬肉,而是豬身上一個叫做「豬肺裙」的部位,又叫橫膈膜。
它是包圍著豬肺的一層薄膜,連著少許肥肉、腩肉和筋。不懂吃的普通人,通常會將它棄如敝履,其實這是豬身上最好吃的部位。質感似牛腩,易入味,肉香特別濃鬱,耐嚼而又爽口。
在香港被改名為「蝴蝶腩」,據說是因為它未煮熟之前的形狀,就像一隻展翅的蝴蝶。不過米蟲作為遠庖廚者,沒有親眼見過。
每隻豬身上,就只有一小片蝴蝶腩。平時偶爾能吃到一塊,都算是驚喜了。
在「壹碗面」的這碗面之中,滿滿堆放了十幾塊蝴蝶腩,看一眼都覺得過癮。
一整塊放進嘴裡,能感覺到各種味道一層層疊加。肥肉的脂肪香、腩肉的厚實、筋的彈性、膜的鮮美,都在舌尖上綻放,既層次分明,又融合無間。
另外一個值得品嘗的,是這裡的溏心蛋。
其他餐廳的溏心蛋,都是雞蛋。這裡卻是用鴨蛋。
鴨蛋的個頭比雞蛋大,視覺上就有種滿足感。浸在精心秘制的燒酒裡,據說每顆蛋都要浸一整夜。
可以直接舀起來吃。蛋味很足,蛋白超嫩滑,蛋黃鮮甜可口,酒味完全滲透到了蛋裡。
如果吃不慣這種半生熟的蛋味,也可以換一種吃法,充分發揮燒酒的作用。
用筷子把蛋夾破,流心蛋黃會猶如爆漿般溢出來,在燒酒中微微蕩漾。
然後像喝甜品一樣喝下去。蛋黃與燒酒完全混合之後,口感跟傳統的「酒釀蛋」有點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仍然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鮮滑。
大口大口的吃麵,輪流佐以牛蒡、蝴蝶腩和鴨蛋,米蟲吃的很滿足。
朋友雖然也喜歡這三種食材,但對面本身略有遺憾,覺得它仍然不是正宗的刀削麵口味。
它當然不是刀削麵,它是具有香港本地特色的一碗麵。
雖然它是七年前創立的,在老字號如雲的香港,只是個剛起步的嬰兒,但從各種細節的設計都可以看出,店主對於製作美食算的上有誠意,也有新意和創意。
希望店主能堅持下去,再過十年二十年,還保持著這樣的熱誠和水準,把它打造成「一蘭拉麵」那樣的品牌。
往期推薦的美食如下:
1,香港最袖珍小店炮製的滷味,前任特首和李嘉誠都超愛吃
2,這道超級鮮美的上海菜,在上海本地近乎絕跡,卻在香港傳承了下來
3,越好吃越罪惡,在真正的「香港食神」打理的餐廳,享受三重疊加的罪惡
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今後還會陸續介紹各種地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