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兒?

2020-12-25 騰訊網

·這是第3186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賣房子的人」

我媽最近在追劇,看《安家》,有時會把我叫來一起看:「來來來,你們賣房子是這樣的嗎?」雖然我從事的是一手房市場的營銷策劃,沒有賣過一套房子,但在我媽和絕大多數人眼裡,也就是一個「賣房子」的。

在大家眼裡,一手房、二手房都差不多。

雖然沒有看完就來評論顯得不太禮貌,但因為本人很喜歡日劇原版的《賣房子的女人》,對比之下,難免心有起伏。於是想從業內角度,來談談《安家》與原著的差距。這種差距很有代表性,它表面上是影視劇的差距,實則是職業文化的差距,更深層面或許是國民精神的差距。

《安家》購買了日劇版權,進行了本土化創作。簡單和日劇進行比較是不公平的,不同的文化政策對內容題材的寬容度也是不一樣的。和眾多打著職業劇旗號的「懸浮劇」相比,《安家》還是很良心的,職業刻畫比較真實,比如像房似錦啃著包子對付三餐的樣子,比如中介人員在房東和下家之間不被尊重待見,只能陪笑臉的樣子,再比如花樣百出的銷售技巧、同行之間的搶單、撬單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失真」的情節:一個博士醫生去接受一個Z字型的奇葩戶型,不是因為價格而是因為「詩和遠方」;一座能眺望黃浦江的幾百方豪宅樣板房,由普通中介直接帶入而全程沒有專人對接,甚至還能在衛生間內上廁所;一座豪宅的下水管道居然會拿「設計紅點獎」,紅點獎是頒發給創意設計商品的。

當然沒必要用自己的那麼一點點專業,去用放大鏡看影視劇裡的小瑕疵,《賣房子的女人》也充滿細節上的誇張。

點擊播放 GIF 1.5M

但二者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呢?筆者認為簡單概括就是兩個字:尊重。

這份尊重體現在四個層面。

對日常生活的尊重

《賣房子的女人》及其續集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16-2019年的東京,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臨近,房地產市場競爭日益殘酷,主人公三軒家萬智是一個「賣房子的女人」,就是孫儷演的「房似錦」。她的名言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這部日劇,在地產圈很有口碑。一些公司領導甚至推薦給營銷部門的同事看。為什麼呢?不是因為賣房技巧,而是三軒家具有足夠的「洞察力」:她把一套賣不出去、人人害怕的兇宅,賣給見慣了死亡的醫院護士;她把兩套正對門的房子,賣給為無法獨立生活的兒子擔憂的老人,並為他們計劃好買下對門的房子收租金好讓兒子一輩子衣食無憂。她的臺詞也是足夠犀利:「不要以無聊的常識和狹隘的價值觀判斷事物。你就是這樣才賣不出房子。」

不被日常經驗、觀念束縛,洞察客戶真實需求,不僅是好中介的素質,也是營銷人員的職業要求。《安家》在洞察上是不夠的,以海清飾演的醫生博士為例,雖然女性客戶比較感性,房似錦用掛兒童畫的手段,確實可能讓客戶有些小感動。

但是,在現實的銷售市場裡,醫生、老師、律師這三大職業的客戶,是最理性、最會計算的。小感動不影響他們的決策。所以,編劇的客戶找錯了!不應該設定是醫生。

是誰呢?怎麼賣?

以筆者看,首先是價格,沒有賣不出的房子只有賣不出的價格。奇葩的戶型就應該有奇葩的價格,所以要先和房東博弈,談低價格;第二,尋找「奇葩」的客戶,這種房子不適合居家生活。適合一些小眾「奇葩」的職業,比如在家辦公的SOHO、網絡主播、開淘寶店鋪等職業的人士。大網紅、經濟實力強的SOHO看不上,適合剛起步的。一套房子,兩個空間,一半生活,一半工作,有分有合,事業起步,價格也合適。

其實,很多買房客戶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尤其是第一次買房的青年客戶,買房大多為了結婚,或者分戶獨立居住。但小青年缺乏生活經驗,工作和生活的不確定因素高,更複雜的是,一人買房,全家意見。首付往往來自父母,父母的意見和自身的喜好又會充滿矛盾。在真實的個案中,大部分人的買房經歷都是很艱辛的。跑很多家,看大半年,是正常的。而中介,就是在一遍一遍帶看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客戶,理解他們的需求。

一個媽媽,看房無數遍,每一次都抱怨廚房太小,採光不好等問題的時候,她真的是在抱怨套型嗎?不是,她是重視日常的居家細節。廚房太小是因為每天都要給家裡燒飯;採光不好,陽臺上的衣服總是晾曬不充分,有一股發黴的味道。

好的銷售就會洞悉她的內心,給她耐心解釋:廚房雖然不大,但是分區合理,做飯是綽綽有餘;採光不好怕影響晾曬,可以在陽臺放一臺烘乾機。畢竟高樓層的價差,不知道可以買多少臺烘乾機了。

中介是兩頭的橋梁,一方面是賣掉房子,另一方面是為客戶著想。而只有為客戶著想才能賣掉房子。這也是《安家》裡的中介缺失的地方。日劇裡的三軒家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買下網吧轉賣給不想「孤獨死」的單身老太太;不想和丈夫同住的全職太太客戶,則設計了買房子搭配送獨立墓地的大腦洞情節,乍看荒誕不經,實則直指內心。

對職業、專業的尊重

洞察的前提,是尊重。而尊重是相互的。

《安家》讓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一點,是編劇對中介這個職業缺乏尊重。劇中很多橋段,體現了客戶對中介的不尊重。比如房似錦的手被車門夾傷,老夫妻卻毫不關心,只會催促她辦理流程。這種情況現實裡也很多。買家賣家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中介身上,因為他要賺你錢,所以要受你的氣。

編劇對中介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大家都不容易,彼此體諒理解」。如果是這一層面的理解,那麼服務型的行業都是如此。但房屋中介和別的服務人員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房屋中介和保險經紀人、理財規劃師很像。他職業的一小部分是提供「信息價值」,另外一部分提供「情感價值」;而最高級的部分,是提供給客戶「認知價值」。

在當下的時代裡,信息不是不夠而是泛濫,中介是幫你篩選而不是羅列信息,比如你看中某個地段,APP一打開裡面有好幾個小區,價格不一,中介告訴你小區之間的差別,住戶的層次——這是最基礎的信息服務;

像房似錦那樣,隨身帶著依雲礦泉水和傘,時刻為客戶準備,聆聽他的需要,承受各種不滿的發洩,又或者像王子健那樣,陪客戶逛街美容,討得歡心——這是進階的情感服務;

但告訴你趨勢性的內容,跳脫個人日常經驗,分析城市、經濟的發展走向,各大樓盤產品上細節的差異。今天兩個小區單價差一千,明年售價可能差一萬——讓客戶學到東西,這是最高層面的認知服務。

那麼編劇,或者大部分人為什麼會覺得中介LOW呢?因為劇中和現實裡的大部分中介都停留在一和二的層面。別人怎麼對待你,取決於你為對方帶來了多大的價值。這就是專業的重要性。

在中介這個領域裡,只有專業才是取得尊重的不二法門。

像日劇裡的三軒家萬智,非常強勢兇悍,毫不低三下四。她提供「情感價值「和「認知價值」。甚至超越經濟價值,給於客戶生活上的指導。她為一對退休夫妻,推薦一套一樓帶咖啡館的房子,因為丈夫把一生都奉獻給工作,無暇顧及太太、家人生活,奮鬥勤勞了一生。借退休可以陪伴、實現太太開咖啡館的夢想,又不至於無事可幹;她去網吧賣房子,那裡是流浪者的天堂,讓他們鼓起勇氣,不逃避生活,用房子去擔負自己的人生。

三軒家的這份認知,是對人生的理解。只有洞悉、尊重各種人群的生活觀、價值觀。才有「沒有她賣不出去的房子」。

對職場情感的克制、尊重

國產職業劇裡有一點讓人很反感,就是感情戲太多。試想想,大家去上班,會放那麼多感情嗎?現實裡,情感和職業是有矛盾的。每天那麼多事,大家的情感都花在做事上、客戶上。同事之間有交流往來,但都是有尺度和分寸的。

難怪有人說,看國產醫療劇,是看醫生怎麼談戀愛;看國產律師劇,是看律師怎麼談戀愛;現在看國產中介劇,也是看中介怎麼談戀愛。

對銷售人員來說,因為要消耗大量的「情感能量」,鼓舞和雞血是在所難免的。但像《安家》中「徐姑姑」,用雞湯代替雞血,實在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每天的晨會,從一個快樂大合唱開始。鼓勵大家佛系賣房,快樂工作。大量的鏡頭都在表現,同事之間的玩笑、互助、友愛。

但職場上的情感,其實是很微妙的,有互助有競爭。就像三軒家賣房子會帶著庭野,傳授一些經驗;足立聰卻在暗地裡和三軒家較勁、互相搶奪銷冠。哪怕三軒家和屋代科長是夫妻,劇中也沒有去描述他們的感情戲。

當然,這裡也有中日之間企業文化的差異。日本的企業文化更加嚴謹、更加強調職場倫理、規則。我們本土的企業職場邊界要模糊一些。我更喜歡日劇中的職場:對事情、項目的專注、思考多一點;對人際、同事的關注、投入少一點。這才是更良性的職場,不是嗎?

做為房屋銷售比較分裂的一點是,可能一個沒有房子的人每天在給人推薦介紹好幾千萬的房子。就像一個底薪4000元的人,告訴一個月薪4萬的人怎麼生活。真正的豪宅客戶是不需要中介的。他有錢有勢有信息有資源,他自己就是「中介」。需要中介的是普通人。

日劇裡95後的中介新人就嘲笑前輩庭野:天天都在推薦自己這輩子都住不起的房子,不是很虛偽嗎?為此庭野迷茫苦惱過,但後來他想通了。重點不在於,他是不是做房屋中介。而是不論做什麼職業,都要全力以赴地去付出,這份付出超越了金錢的意義。

這份全力以赴,本身就是對工作巨大的情感投入。如果還要把情感投入到同事人際上,那估計是創業的老闆吧!

對時代精神的尊重

房似錦就是樊勝美+蘇明玉的翻版,在大城市安生立命的渴望是她工作的永動機;「徐姑姑」顯得「不忘初心」:房子承載的是一家人一輩子的幸福,我們賺的不僅是佣金還有良心。

《安家》裡有很多類似價值觀的碰撞,每個人都在用說教的方式去試圖說服別人。每個人都說得很大聲,故事劇情在聲嘶力竭中淡化消亡。

日劇裡這種觀念碰撞更多了,幾乎每一集都有:60後的退休人士憤怒女婿不願擔當、工作沒有責任感;90後的兒女卻只想輕鬆生活,享受人生的小確幸;80後的三軒家對避世的網絡主播鼓勵道:「既然喜歡,就要去拼命!」;95後的中介菜鳥卻很喪:「拼命工作,卻不一定拿得回養老金」。

日本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在劇中交匯。從奮鬥勵志的日本走向現在的「低欲望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主題。你有你的大責任,我有我的小確幸;你有你的大成功,我有我的小溫暖。

最可貴的是,劇中沒有去讚揚誰,批判誰,抬高誰,貶低誰,沒有讓一種聲音去壓倒其他的聲音。哪怕像三家軒這種燃爆、勵志的價值觀,也會被一個老奶奶克制、溫和地反駁:「因為你成功貌美,有能力有錢,你才會不認同那些沒能力的流浪者,但流浪者也需要一座避風港。」——老奶奶的這句話,是對弱者的看見和尊重,而不是同情。

所以日劇那麼打動我,打動我的就是「尊重」,就像東野圭吾的書裡寫到:「可以不理解,一定要尊重。」真是讓人很感動的話。

對日常、專業、規則、弱小等方方面面的尊重,這是國劇和日劇的差距,也是我們和日本的距離。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活動來源:「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相關焦點

  • 對比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安家》的差距在哪裡?
    不可否認,《安家》是一部「好看」的劇。但在看過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觀眾心中,卻不是一部合格的翻拍劇。和原版相比,《安家》究竟差在哪裡?三軒家VS房似錦一個專注賣房搞事業,一個被原生家庭拖累作為《賣房子的女人》的翻拍版,《安家》主要人物的設定基本和原版保持一致。
  • 《安家》VS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同一母題下不同的社會揭露
    《安家》自熱播以來,引發的社會話題不斷。房產中介的故事折射出扎心的社會現實,似乎每個成年人都能在劇中窺見自己的人生。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豆瓣評分8.4,而《安家》只有6.3分。分數的高低,從表面來看是影視劇的差距,其實是職業和文化的差距。
  •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國產劇和日劇的差距在哪裡?
    看多了國產職場劇和職場沒什麼關係的套路,總是期待《安家》是一部不一樣的作品。主創也沒藏著掖著,《安家》就是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賣房子的女人》目前播出過兩部,2016年播出後獲得廣泛好評,後於2019年播出第二部《賣房子的女人的逆襲》,大家可以看下豆瓣評分,在電視劇行列裡絕對算是高分好劇了。可是《安家》目前的評價就差強人意了。
  • 《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
    《賣房子的女人》核心劇情是什麼?是三軒家主任專心賣房子的過程。每集賣出去至少一套房子,穿插少量辦公室其他人賣房表現。賣房子的女士《安家》前兩集孫儷賣出去一套,這個賣樓過程多長時間呢?十幾分鐘!剩下的時間幹嘛了?當然是辦公室無聊鬥嘴,表現孫儷管理有方。
  • 熱播電視劇《安家》原版和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圖形/來源網絡看完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我肯定對北川景子扮演的三玄家族的萬智印象深刻。當我第一次看到他時,我會認為北川景子非常兇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這樣的。也有人認為北川景子不擅長演戲,只會冷冷地盯著別人看。萬智,一個北川景子飾演的三軒家族,為何在這裡保持懸念,答案將在稍後揭曉。
  • 都是賣房子,《安家》比原版怎麼差的這麼多?
    宅在家追劇的日子真讓人上頭,這段時間也上了非常多的國產新劇,除了年初的《三生三世枕上書》《下一站是幸福》,還有上期我們聊到的《完美關係》,以及《我在北京等你》《安家》等等。 其中《完美關係》和《安家》兩部劇正同檔期播出,前者講的是自帶流量的「危機公關」行業,後者翻拍自高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聚焦在中國人最敏感的房子問題。
  • 每日觀劇 | 原版「安家」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上個月播出的《安家》刷爆了整個朋友圈,而《安家》正是翻版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 翻拍日劇的《安家》,跟原版相比怎麼樣?
    《安家》其實原劇名為《賣房子的人》,劇本改編創作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是一部翻拍劇。作為翻拍劇,《安家》的受歡迎也算是意料之中的:原版《賣房子的女人》因其自帶的日劇漫畫喜劇的效果,本身就享有不小的口碑;但是作為翻拍劇,《安家》也面臨很多能夠預料到的挑戰:在中國市場,大部分改編劇並未贏得過觀眾的好感,《安家》是否能夠打破改編劇的魔咒,媲美原版劇集呢? ▽
  • 《安家》VS原版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女主房似錦是最大漏洞!
    最近孫儷、羅晉主演的《安家》正在熱播中,那你知道這部劇是翻拍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嗎?在初期宣傳中,《安家》也一直叫《賣房子的女人》,卻在上映前突然間改名。 那麼,中國版的《安家》和日版《賣房子的女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安家》播出,口碑兩極化。其實,《安家》脫胎於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是2016年在日本播出。跟國版比,日版的劇集緊湊,只有十集,而且,故事更有嚼頭。日版《賣房子的女人》是講金牌女房地產銷售員三軒家萬智被公司總部派到分所,拯救這裡的銷售業績。三軒家主任有句口頭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 《安家》是哪部小說改編的 翻拍自高口碑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安家》是哪部小說改編的 翻拍自高口碑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時間:2020-02-24 10:1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安家》是哪部小說改編的 翻拍自高口碑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老一輩人在大城市努力一輩子給兒女攢錢買房,是給自己一個盼頭,也是希望以後能跟兒孫住在一起
  • 大熱劇《安家》和原版電視劇《賣房子的女人》比差在哪?
    首先梳理一下主要人物女主 房似錦vs三軒家萬智房似錦:身世悽慘,被原生家庭拖累半生,看似被社會磨平稜角,實際內心柔軟三軒家萬智:為賣房子而生的「機器人」 ,總能一眼看出客戶核心需求,業務能力超高,口頭禪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 豆瓣6.2,比起《賣房子的女人》,《安家》到底差在哪裡?
    如果我不知道這部《安家》是翻拍自2016年的熱播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或者我恰好沒看過日版《賣房子的女人》,或許還能接受裡面奇葩的「三觀」設定,但巧的是,那部《賣房子的女人》我不僅看過,還是去年看的,記憶尤新。所以再看《安家》,就覺得有些「水土不服」了。
  • 安家對比 賣房子的女人和安家對比
    安家對比《安家》是根據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改編而成,由孫儷,羅晉,張萌等人一起主演的一部都市劇。在《安家》這部劇電視中,已經出現了兩位渣女,一個是張乘乘,一個知否小姐,這兩個女角色都是讓觀眾討厭的角色,而且都是典型的渣女,張乘乘頭腦簡單,知否小姐心機滿滿。
  • 《賣房子的女人》VS《安家》:賣的不是房子,是世相
    「原創推送第133期」 -------------------------------------- 《安家》播出,口碑兩極化。
  • 賣房子的女人 | 《安家》賣的是生活,北川景子賣的是人生
    房子,也許是許多人一輩子最昂貴的消費品,賣房子,賣的就是人生。 但人生哪有什麼標準呢?存在即合理,每一種生活態度,都值得被尊重。文 | 六月 編輯 | 胡雯雯自從《安家》熱播以後,和許多小夥伴一樣,我順藤摸瓜入了原版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坑,並且一口氣追完。但將兩部劇並列討論,並沒有踩一捧一的意思。在我看來,《安家》其實拍得挺好,豆瓣6分+的評分低了。
  • 《安家》首播兩集後,疑似抄襲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賣房細節與...
    在沒有大力宣傳的情況下,電視劇《安家》於2月21晚開播了,厭倦了姐弟戀的《下一站是幸福》,不現實的《完美關係》,觀眾紛紛搬起小板凳看起了電視劇《安家 《安家》是由孫儷、羅晉主演的,劇中孫儷飾演的是一位雷厲風行的金牌店長房似錦,羅晉飾演的是佛系銷售店長的徐文昌
  • 比起《安家》,日劇中的職場人才是真的燃
    而再看《安家》所翻拍的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2016年上映豆瓣評分 同樣的題材同樣的故事,國產《安家》和日產《賣房子的女人》,究竟差在了哪兒?
  • 《安家》接檔《新世界》!翻拍《賣房子的女人》?比原版精彩!
    由六六編劇,安建執導,孫儷、羅晉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都市劇《賣房子的人》昨日宣布更名《安家》。該劇於2020年2月21日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首播,並在騰訊視頻同步播出。故事的內容以金牌房產中介房似錦,被上級空降到靜宜門店擔任與原店長徐文昌形成雙店長競爭。
  • 翻拍的《安家》輸給《賣房子的女人》,應該由六六與孫儷共同背鍋
    翻拍的《安家》輸在太「現實」,原劇《賣房子的女人》贏在一個「賣」字上現實主義都市劇《安家》正在熱播中,這部大劇是根據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翻拍的,內地之所以要這個日劇,可能有《賣房子的女人》的豆瓣高分之原因。日劇豆瓣評分達到8.3高分,但翻拍的《安家》豆瓣評分卻只有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