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瞻
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步入職場,甚至面對整個人生,我們總會為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目標。但「目標」這個東西,有時候會帶來動力,有時候會帶來焦慮。當你設定了目標,堅定不移地奮力前行後,卻又不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會不會被沮喪、疲乏、焦慮所籠罩,整個人都不好了?
01蘇軾遊松風亭
公元1094年,宋哲宗親政,大文豪蘇軾被貶到了今天的廣東惠州。有一天,蘇軾準備到東江南岸的松風亭遊玩。但還沒到達目的地,蘇軾早已疲憊不堪。望著高處的松風亭,蘇軾有感而發,寫下了《遊松風亭》這篇遊記。
02記遊松風亭
蘇軾在文中說:自己曾經居住在惠州嘉祐寺,本想信步遊覽,慢慢走到松風亭。誰知走到一半,便覺得腿酸腳麻,非常想找個地方休息。眼看著高處的松風亭,蘇軾心想:還有這麼高、這麼遠的距離,我要什麼時候才能爬上去啊?
就這樣想了一會兒,蘇軾突然頓悟:為什麼一定要去松風亭休息呢?在這半山腰難道就不能休息嗎?於是蘇軾就像魚鉤上的魚兒得到解脫一樣,一下子釋懷了。蘇軾想:在打仗的時候,前進殺敵是死,退後逃跑也是死。但如果士兵們領悟到了隨遇而安的道理,也一樣能放下顧慮,得到休息。
03目標帶來的焦慮
目標帶來的焦慮想必都綁架過每一個人,就像蘇軾說的那樣: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自己不是沒有向著目標進發,只是經過一番劈荊斬棘之後,眼看目標尚在雲端,仿佛不能達成,誰不會急躁又無力呢?
這種鬱悶的心情,最終會導致三個後果:第一,化悲憤為動力,繼續向著目標前進;第二,停留在半山腰,欣賞當下的風景;第三,就此返回,放棄目標。
04蘇軾的選擇
蘇軾選擇的路,便是第二條——停在半山腰休息。在蘇軾看來,目的地固然重要,但設立目標的初衷並不是要給自己套上緊箍咒,讓人焦慮不安。當你的目標不能再激勵你昂揚前進,反而成了束縛自己的枷鎖,還不如放下目標,著眼於現實。
蘇軾把松風亭作為目標,在前進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獨一無二的光彩,但走到一半才發現,這個目的地已經不再令人歡愉,反而是畫地為牢,成了自己給自己的限制。蘇軾突然覺得:學會放棄目標、摒棄羈絆,才是幸福、灑脫、自在。
05放棄還是堅持,這是一個問題
蘇軾的這個看法,其實有正反兩面的意義。蘇軾被貶到一無所有的惠州,心中即使還有遠大的抱負,卻沒有施展之處。既然如此,不如掙脫既定目標的限制,隨遇而安,輕鬆地坐下來,感知當下的自由自在。這是一種豁達。
而從反面來說,蘇軾的看法可以說是隨波逐流。原本已經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卻由於中途的辛苦、疲憊而放棄,這是一種半途而廢。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向現實低頭、被生活打敗。
其實蘇軾的這個經歷對今天的我們也很有借鑑意義。我們常常會給自己設下種種目標:一個月瘦20斤、半年內走進公司管理層、一年內收入翻番……定下這樣那樣的目標很容易,真正實現起來卻發現很難:美食誘惑太多而運動太累、競爭對手太強大、市場環境不好導致收入不升反降……
到了這個時候,你就不得不向蘇軾一樣做出抉擇:是堅持目標,還是放棄目標?要麼樂於實現,要麼徹底放下。你不妨花一分鐘的時間,回首過去的這幾年,自己是如何選擇的?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