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泡沫化,明星帶貨是巨坑?深度拆解直播帶貨4大秘訣

2021-02-25 麻辣娛投

文|非共識

據CNNIC 2020年最新數據,直播的網民已超過4.3億人次。

(註:CNNIC,中國網際網路信中心)

直播從2016年娛樂性的內容,疊加到直播+粉絲經濟、直播+粉絲經濟+帶貨,它已不是單單的一個工具,而是轉型成一種「商業模式」。

直播是因粉絲經濟而火起來的,但近幾年,觀眾一直被消費情緒,從最近幾次明星直播帶貨的慘澹銷售業績,不難看出觀眾已經開始疲憊。

直播已延燒三年,廠商及平臺還是想要深耕這個領域,從直播中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但廠家要如何面對「粉絲經濟」泡沫化?或者明星過度包裝後的商業假象?

廠家也在琢磨,如何把「粉絲」有效的轉化為「現金」?

近半年,明星直播帶貨出了幾次翻車事件,讓廠家擔心,明星直播帶貨帶來的風險,但又扛不住明星的流量誘惑,很是糾結。

回顧整個明星直播翻車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廠商、主播及明星三方之間責任歸屬不清。

前一陣子,乘風破浪姐姐的張雨綺,跟名主播辛有志聯合了一場水果牌手機直播首秀,但卻引起了一場互撕風波。

張雨綺跟辛有志為增加戲劇效果,炒熱觀眾下單情緒,辛有志在直播進行中故意壓價,讓快手把價格壓到4299,讓利給張雨綺粉絲。

但張雨綺卻接著一句,就3899吧,讓辛有志捏了一把冷汗。

直播中辛有志不斷提醒張雨綺,這價格廠家出不了貨,超額的部份,需要主播自己補貼,但張雨綺似乎沒有認知到問題嚴重性,還是直接豪爽說道:沒事,姐有300億!

張雨綺沒有料到,她隨口一句玩笑話,卻引發了後續差價補貼問題,這個補貼金額,牽沚到明星,主播及廠家三方的利益,引發了誰要為「絲粉利益」買單的問題。

各類報導及官方聲明,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看熱鬧的觀眾,拿著板凳看張雨綺、辛有志互撕,但似乎忘卻了,商業模式中重要的角色——商品廠家的立場。

整個事件總歸一句話,其實是廠商、主播及明星三方之間責任歸屬不清。

直播中途,為了觸發觀眾下單情緒,張雨綺將商品價格下調,這一演出,的確是把節目張力拉了上去,下單量一下子大增,然後,應該是出乎大家意外的,超出了原先廠家對市場的補貼預算。

明星在直播間的主要功能,是帶入粉絲流量,因此是在開播前,依照粉絲數據先拿坑位費。

明星並不需要擔心銷售結果,但主播卻必須為銷量負責。

明星常常會為了活躍現場氣氛,脫稿演出,忽略補貼力度的控制,一旦超額,補貼的部份,又必須由直播間的主播來承擔,這是主播跟明星之間的責任問題。

而廠家的問題在於,錢還沒有入袋之前,就必須付給明星一大筆坑位費成本。

因此,對廠家及主播而言,「明星帶貨直播」無疑是一場賭注。

但商業不玩賭注。

廠商應該把「明星帶貨直播」,等同傳統的供應鏈分銷商去看待,而主播及明星,也必認清自己在商業模式中的位置,談妥彼此之間的責任,才能在共利的情況下攜手合作。

除了張雨綺事件外,另一件引發爭議的直播事件,是鄭爽在直播間情緒崩潰。仔細分析,其實兩者有不同之處。

8月21日晚,鄭爽為了慶祝二十九歲生日,在線上與粉絲一起同樂,因此安排了在快手進行直播帶貨。

原本歡樂的節目進行到了十一點尾聲,鄭爽突然在直播間發飆。

四個小時內20多個商品輪翻上陣,鄭爽在直播進行中不斷提醒其他主播們緩緩。但其它主播似乎忽略了鄭爽的警告,讓原本就「真性情」的鄭爽,說出「業績好不好跟我沒關係」這句不當的言詞。

所以,鄭爽跟張雨綺的事件,其實都直指出一個問題:明星直播帶貨這項工作,跟其它主播利益起衝突。

因為對其它主播而言,不管是基於個人佣金利益,或是廠商的要求,都必須完成銷售工作。

但對明星來說,她並不需要為銷售負責,而粉絲卻是屬明星個人的資源,明星並不希望因為其它主播強推式的行為,而損害自己的形象。

所以,「明星帶貨」能不能做,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

明星跟主播之間的「工作責任」不清。

廠商及主播沒有顧及到重要關鍵人:「明星跟粉絲」的利益關係。

張雨綺及鄭爽事件,其實提供了廠家及策劃方平臺,一個重新審視明星帶貨問題的切入點。

明星擁有天然自帶影響力及話題度,是廠家強有力的商品宣傳效果,在不費勁的情況下,可以為品牌方及平臺帶來關注度及流量,這是廠家樂於見到的結果。

2019年的「直播帶貨」一詞,在2020年悄悄的換了新的包裝,改名為「直播電商」。

很明顯的,「直播」這個引流或是稱之為渠道的工具,已經從新創的發散,收斂到成熟的商業模式。

既然是一個商業模式,廠家就必須打從心裡認同:明星的「粉絲」是「潛在客戶」,對商業來說,「客戶」各個都值錢。

而客戶,只會為「專業的服務」買單。

直播這個產業從2016年至今都過了三個年頭,早從懵懂的青少年對情感的試探,成熟到快變大叔,網上可以找到的直播攻略千百種,李佳琦絕對複製不了,但是套路及戰術已成一個體系。

廠家不會因為這幾次翻車事件而去放棄這個渠道,應該是回歸到商業模式思維,設計出將粉絲變現金的「專業服務」,才能有效發揮「粉絲經濟」效應。

這幾次事件,也許是廠家在踏入明星直播時,必須要先付出的慘痛學習成本。

2020年年初,一場疫情讓國內百業蕭條,但是6月1日的一場直播,點燃所有廠家的希望,大家紛紛開始重視直播這個渠道可以帶來的商業效益。

大家不難猜出來這場盛會,就是格力董明珠大姐的帶貨直播。

董明珠4月24日首秀當天,銷售額只有23萬,到了6月1日第四場直播當天的累計銷量,卻高達65.4億,創下家電行業的直播銷售記錄,這數字相對于格力電器一季營收的32%。

董明珠的成功,除了合理的經銷商補貼以外,把公域的直播現場的觀眾,引流到私域中,把觀眾變成「消費者」,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因素。

也許有人說,格力的累計銷量包含了經銷商線下的下單量,跟純明星線上帶貨直播邏輯是不同的。

但若以商業模式思考,其實邏輯是相同的,即把正在看直播的觀眾,如明星的粉絲,以專業服務轉化為「消費者」。

從近幾次的明星帶貨直播翻車案例,廠家若想要繼續借用這個模式,結合到直播電商中,必須要重新審視以下幾個商業機制:

設計「直播點」、「場域面」及「時間線」的服務流程。

直播電商是以「直播開播點」切入,但最核心還是要回歸到最終的商業目的,就是把貨賣出去,轉成現金流,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閉環。

主播這個角色,其實跟市場裡吆喝賣菜的大媽沒兩樣。

但主播也只有一張嘴,在線上一對多也無法全力應對,因此,不少廠家早已經帶入人、貨、場新零售概念,將直播場域引流至私域中。

私域可以是類似格力線下的實體分銷商店面,也可以是其它虛擬的線上場域。

在直播公域正在進行時,同時把觀眾引流到私域裡,由平臺或廠家接手,跟觀眾做密切的互動溝通,進行一對一商品的深入解說及問題回復。

專業性而非情緒化的運作,保護值錢的粉絲,把明星引進的粉絲流量,轉化成實質的銷售量。

接下來再放長眼光,不要只覺得直播只是七天效應,只要引流到私域,那麼粉絲經濟效應就不應該只存在直播那一刻。

直播後的粉絲黏性的增加,是整場直播電商項目重要的一環,如何拉長「長尾效應」,是未來直播電商很重要的設計重點。

隨著5G、穿戴式體驗設備及AI技術的來臨,線上技術是不可忽視的重點,以前感覺做不到的服務,在5G技術下都可以突破,因此廠家及平臺都應要重視新的服務設計。

例如在直播中分流到一對一差異化服務。一個樓盤開盤的直播,觀眾可以在線上選戶型,並用家中的3D眼鏡進到房子裡閒晃,直接做空間體驗。

例如,利用現有的VR技術,可以在直播間裡「體驗實物」,甚至摸摸喜歡明星的手腕,看看他戴的手錶是那一款。

這類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普及是因為視頻流量問題而已,只要5G時代來臨,這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明星的天然流量、直播平臺提供技術平臺或服務、廠家提供故事及素材,鉄三角組合若配合得當還是可以合作無間。

在一年多來跌跌撞撞的經驗,相信廠家、平臺及主播三方之間應該都已經學會教訓,如何「分贓」是商場裡難以面對卻又是很重要的一環。

因為「分贓機制」,才能確認三方的責任帶。

數據透明化是三方彼此信任的基礎,不管是粉絲結構分析及商業轉化公式,或是直播期間的銷量數據,必須把真實的數據放到臺面以獲得彼此的信任。

這才能讓明星不把粉絲量當成唯一籌碼跟廠家談判,廠家也不把明星直播帶貨當成一場賭注,正向的循環思維,才能不讓雙方造成兩輸的窘境。

專業及核心技術絕對是商場上唯一的王道,在這白熱化的市場,大家再也禁不起任何的試錯成本。

直播不能只是被定位成一個單純的營銷工具,以商業流程來說,它應該被視為整條商品營銷供應鏈的起頭「環節」,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活動的廣告版面。

粉絲如同一顆石頭,在投入直播這個池子中時,引起的是一波波的漣漪效應,它所產生的效應是同時影響到廠家、直播平臺,甚至是主播本身的形象。

因此在直播電商這個商業模式中的三方,廠家、直播平臺及主播,都必須擁有直播帶來效應的處理能力。

但以目前來看,這部份三方都沒有很流暢的垂直分工整合,這也是三方有待加強及提升專業能力的地方。

廠家、直播平臺及主播三方必須要一同設計一個,能打破三方壁壘及鴻溝的流程,把品牌營銷和電商之間做轉化,最終才能實現品銷合一及達到三贏的目的。

在視覺為王的時代下,直播電商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不管它能走多遠,直播只會不斷的增加功能及迭代,它並不會消失。

但不管三方設計出的直播電商合作流程有多合理及順暢,都必須要將目光回歸到商業模式閉環裡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手機前掏腰包的消費者。

消費者才是此戰中最終應該勝利的一方,因為沒有他的買單,再怎麼對三方嚴密的商業模式都無法從中獲利。

梁寧對一個好的產品必須經過「非共識」三個階段歷練的解釋:

「剛開始是大家口中的異端邪說、之後大家會認知到這是個偉大革命,到最後則變成稀鬆平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直播帶貨,已經從早期的異端邪說階段,走到了稀鬆平常的尾端。如果想要從直播帶貨改變成新的直播電商模式,則勢必再創造出新的「異端邪說」,才能再開啟另一個藍海市場。

進入麻辣娛投官方讀者群,分享交流你的想法,今晚10點發紅包噢~

相關焦點

  • 明星直播帶貨,CEO也去直播帶貨,直播很香嗎?
    無戲可拍的2020年,讓昔日熱鬧的演藝圈變得一片沉寂,於是明星們相繼出現在各大直播間。單是天貓平臺就有劉濤、吳亦凡、鄭爽、歐陽娜娜、李易峰、華晨宇、王俊凱等300位明星、歌手進駐,掀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明星直播潮。明星們的到來,讓各大平臺的直播間變得星光閃爍,收割了不少流量和話題度,更是創造了一次次的銷售紀錄。明星直播帶貨,真的賺錢嗎?
  • 直播帶貨,窮途末路?
    直播帶貨資訊指數下降不僅是媒體熱度下降,行業內還進行了「揭短」接力賽。近日,微信群傳出一份由多位商家撰寫的帶貨主播黑名單,描述了他們在直播帶貨中遇到的「坑」,如直播前兩小時樣品被主播砸壞、坑位費太高銷售額卻很低等等。
  • 明星直播帶貨是否曇花一現?
    直播帶貨的火爆讓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明星官員都紛紛投身其中,尤其是明星直播帶貨更是狂攬一票觀眾,銷售成績也是異常突出。但是隨著整個電商直播市場日趨成熟,相關的規範制度落實出臺後,明星直播翻車的事件也越來越多,例如羅永浩帶貨銷量從4月的首秀1.68億元降至6月的1000萬,直播100天,帶貨量暴跌97%。
  • 做直播帶貨被「坑」百萬!深扒直播4大「割韭菜」套路
    理想情況是,消費者、商家、達人(KOL)三方共贏;然而現實往往是,三方互坑。直播帶貨火爆的表象背後,其實藏著很多灰色操作。坊間傳聞,行業某大佬搞直播帶貨虧損上百萬。我見過四五百萬的粉絲量的達人,帶貨數據慘不忍睹,只有個位數成交……」某 MCN 運營負責人爆料說。MCN 機構「坑」商家的套路五花八門,我們研究了下,發現比較常見有 3 種「坑」法:PS:商家找「達人」帶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純佣金帶貨,另一種是坑位費加上佣金。
  • 明星直播帶貨接連翻車 ,明星帶貨是風口還是坑?別讓粉絲們寒心
    這些年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平臺直播帶成為了很多人的職業,由於短視頻平臺的迅速崛起,也培養出了一大批網紅或者。他們直播一場帶來的利潤甚至能超過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因此很多的人都開始去網絡上直播帶貨。就連現在的明星也忍不住,很多的明星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也是在平臺上直播帶貨。
  • 不要誤解明星,更不要曲解直播帶貨
    那麼,如果我們以1個月為標準,對她的代言費和直播帶貨坑位費進行計算和比較,結果或許會讓人驚訝。李湘1個月的直播帶貨坑位費不到10萬,而她1個月的代言費用能夠達到近百萬,是直播帶貨坑位費的近10倍。明星在和品牌合作的過程中,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某場直播帶貨中。品牌通過對明星形象的利用,將明星在直播間內的影響力帶到了直播間外。品牌通過支付直播帶貨坑位費,收穫了代言級別的曝光。可以說,品牌以最低的成本,為自己的品牌產品「買」到了一名形象代言人。
  • 小瀋陽、葉一茜直播帶貨銷量翻車,明星直播帶貨為什麼不行?
    小瀋陽合作一場直播,當晚成交20多單,第二天一看退貨16單;葉一茜直播帶貨賣茶具,客單價200多,一場直播賣了不到2000塊;財經大咖吳曉波一場直播60萬坑位費,實際成交5萬元不到。現在正是直播帶貨的風口,李佳琦、薇婭一場直播成交過千萬,成了帶貨界的王牌明星,為什麼真的明星來帶貨,卻翻車了?其實,直播帶貨,和明星直播帶貨,有本質區別。
  • 明星帶貨屢「翻車」 直播電商成色差異大
    目前遙望網絡擁有網紅50餘位,並籤約了王祖藍等多位明星藝人,短視頻平臺全網粉絲量約1.5億。2019年10月下旬開始,網紅經濟成為資本市場熱門題材,而星期六成為一隻「網紅股」,曾26個交易日拉出17個漲停板。有的上市公司選擇與頭部主播合作。
  • 鄭爽直播帶貨情緒崩潰,明星直播帶貨出路在哪?
    8月21日,鄭爽在快手進行首場直播帶貨,不出意外鄭爽又上熱搜了,不過這次是她在直播間現場情緒崩潰,順帶將坑位費帶上了熱搜。這段尷尬的場面背後起因是直播間除了鄭爽以外,助播貓妹妹在直播間不停講著產品優惠信息,而鄭爽因為很反感這種直播間如此直接的銷售行為,因此情緒直接崩潰了。現在全民直播賣貨的時代,明星直播已經成為當下最火爆的帶貨形式,那麼明星直播真的有那麼香嗎?
  • 直播"翻車"帶貨慘澹,明星們會退坑位費嗎?
    「一錘子買賣」只抓坑位費「明星自有流量,可(賣貨)轉化確實沒準兒。」同樣正在和部分二三線明星、歌手洽談直播合作的,還有杭州的一家知名MCN機構。市場負責人關敏(化名)告訴懂懂筆記,由於近期明星直播帶貨的話題很火(無論是否翻車),公司正在密集地和多位二線影視明星的經紀人進行洽談,其中一位已經達成直播合作了。
  • 直播「翻車」帶貨慘澹 明星們會退坑位費嗎?
    在他看來,明星們想要跨界做直播、賣貨,肯定要與有豐富經驗的策劃團隊或是MCN機構合作。李牧所在的MCN機構最近正和幾位廣東、福建當地的知名粵語歌手商談直播合作事宜,部分當地歌手、明星對於直播帶貨也都躍躍欲試。
  • 直播「翻車」帶貨慘澹,明星們會退坑位費嗎?
    「有的明星做了一場直播,如果銷量不濟就也再做了,反正坑位費到手。」上述業內人士透露:這種合作視乎明星的影響力,MCN和明星的分帳通常是四六開或者五五開。而一些影響力很大的知名藝人,甚至會佔坑位費收益的八成。反正雙方對銷售佣金都不在意,一場大概率「翻車」的直播賣貨銷量,可想而知也會非常有限。
  • 直播頻翻車,明星帶貨路在何方?
    近日,微博大V公開吐槽明星帶貨,其公布的明星帶貨數據與大眾印象裡的戰報相差甚遠直播帶貨時間一般為2-4小時,而直播內容僅僅就是主播介紹商品,再偶爾與觀眾互動兩句。在這種情況下,當商品不是自己所心怡的時候,不少觀眾就開始出現「無聊」的心情。第三,馬太效應嚴重:頭部主播佔據核心資源。
  • 鄭爽直播帶貨情緒崩潰,到底明星直播還行不行?
    這件事發生之後,網上粉絲為鄭爽抱不平,還有很多網友人為鄭爽的直播賣貨職責就是賣貨,這件事孰是孰非不好判斷,但是在全民直播賣貨的時代,明星直播已經成為了最火爆的帶貨形式之一,但是,明星直播真的是直播帶貨的「香餑餑」嗎?01什麼是坑位費?
  • 直播帶貨有多少難逃的「坑」
    原標題:直播帶貨有多少難逃的「坑」   今年「雙十一」,直播帶貨的
  • 直播帶貨,涼涼?
    隨後,其背後直播機構進行否認,事件陷入「羅生門」,但影響還在發酵。而就在11月中旬,李雪琴親歷直播帶貨造假的事件才剛剛平息。《一場李雪琴親歷的雙十一直播帶貨造假現場》一文中提到,一場科技產品類帶貨直播,數據顯示有311萬人圍觀和互動,但實際只有不到11萬真實存在,和她互動的大部分都是虛假的機器人粉絲。
  • 明星直播帶貨銷量慘澹,問題出在哪了?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這種方式越來越受大眾認可,從中誕生了許多帶貨網紅,明星也不甘落後,紛紛加入直播帶貨大軍。雖然一些場次的銷售額還算可觀,可近期許多場次的明星帶貨直播頻頻翻車,網友更是吐槽不斷。就在11月,與其合作的某品牌商爆料:直播當天給了他40萬坑位費,當天賣了1323件產品,可是退貨達到1012件,退款率高達76.4%,並且其他商家也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店鋪還收到了平臺虛假交易的警告。同樣直播翻車的明星其實數不勝數,比如王祖藍的某次帶貨,坑位費10W+30%佣金,42萬觀看量,進店量6萬,賣掉66盒58元/盒的乾粉。
  • 雖然被黑粉刷「SB」,但Angelababy的直播帶貨比拍戲敬業多了……
    打開新抖數據小程序,可查看具體數據 據媒體報導,Angelababy深度參與了首秀的直播選品,單個產品的坑位費10萬-15萬元之間。這一價格在明星直播帶貨裡並不算高。作為一線女星,Angelababy的直播帶貨坑位費甚至稱得上「業界良心」。要知道,她的網傳品牌代言費高達2000萬元。
  • 致帶貨的明星們:別把粉絲當傻子
    聽說明星帶貨就是個坑,商家的錢投進去基本等於白扔。答案是這些明星啊,心裡其實是瞧不起自己的粉絲的。直播賣貨,觀眾摸不著,怎麼才能有保障呢?他們只能信任你這個人,相信你是明星,你不會坑我。但是我對你的信任只有一次,我買了你一次東西,你要是把我坑了,下次我就不看你了。
  • 李廣乾:直播帶貨變身經濟模式新抓手
    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周靖傑)4月26日,「疫情之下:直播塑造的數字經濟新業態」論壇,國內首份《推動經濟新業態成為新常態——抖音直播助力經濟復甦白皮書》發布會舉行。在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從感想、認識和未來設想三個方面,表達了對於直播經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