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言論兩登熱搜|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2020-12-19 難得君

作者:四月雪汐

這兩天,娛樂圈「老好人」何炅連續兩次登上熱搜。

先是在《拜託了冰箱》節目中,談起歐陽娜娜曾因參加演技類節目被黑,長時間受到打擊而感到氣憤,引起熱議。

演技不好還不讓人說了?

何老師缺點就是當爛好人,為了人緣什麼話都能說出來。

隨後何炅發博為自己表達模糊造成的影響致歉,再一次頂上熱搜。

相比於何炅在節目中替歐陽娜娜鳴不平,網友們對何炅發博致歉的評論則是清一色的安慰和鼓勵。

一直優秀的人,出一點錯就會被放大並抓住不放,群起而攻之。

更何況,這一次僅是表達自己對後輩的關心,卻被有心人斷章取義,當作賣點被送上風口浪尖。

塞·詹森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外衣。

一個人說的話,透露著他的思想和修養。

評論區裡見百態,彈幕屏上知素養。

你不以為然的一句話,對別人來說,有可能是毒刺,扎在心坎。

01

可以不喜歡,但不要惡意滿滿

兩年前飾演94版周芷若的演員周海媚宣布退出微博,告別近百萬的粉絲。

因在扮演《香蜜沉沉燼如霜》中惡毒狠心的天后被網友謾罵和攻擊。

有人詬病她的牙齒,有人嘲諷她的演技。

更有人不分角色和演員本人,跑到她的微博下進行人身攻擊,逼得她不得已關閉了微博。

還有關閉微博評論功能的王茂蕾,在《延禧攻略》熱播期間,遭受許多網友的無端辱罵。

如果不能理性的對待演員本人和劇中角色,完全憑個人的喜好惡意評論和詆毀別人,那誰會願意去演「反派」角色?

沒有一個演員想因飾演反派被人身攻擊而一舉成名,受人關注。

語言可以是治癒人心的良藥,也可以是攻擊別人的利劍。

李誕在《奇葩說》裡自爆自己大學時也和大多個鍵盤俠一樣,看什麼都不順眼,抨擊過許多節目和電影,直到工作後才發現每件事情都不簡單。

可以有不喜歡任何人或事的理由,也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但請不要辱罵和詛咒。

不求感同身受,但勿盲目從眾;

不求良言讚美,但請客觀公正;

02

可以有看法,但不要咄咄逼人

5月23日,日本女摔角選手木村花通過一則訃告被中國網友熟知。

年僅22歲的她因鋪天蓋地的謾罵自殺身亡,甚至在發出割腕照片的時候,還有人評論趕緊去死。

在真人秀《雙層公寓》裡,木村花因為忙碌,把自己價值10萬元的摔角服忘記在洗衣機裡。

嘉賓[快]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連同她的摔角服一起清洗烘乾。

具有重要意義的戰衣被洗壞,她希望[快]能有個說法,但[快]卻一言不發。

抑制不住心中的不快,木村花罵了一句髒話,並伸手掀翻了[快]的帽子。

這本是生活中一個普通尋常的衝突,但在節目播出後,引起了網友們對木村花的瘋狂炮轟。

「自私狹隘,只會站在預設的角度評判他人。」

「非黑即白,無法接受自己以外的態度觀念。」

捲入這鋪天蓋地的詆毀和辱罵中,木村花不堪忍受,留給母親一紙遺書,黯然離世。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正如有的網友評論:

有時候,一起命案發生後,「殺死」受害者的不一定是兇手;也有可能是,冷漠的旁觀者或者那些所謂正義的使者。

「孩子,去死吧。」

「你怎麼還活著呢?」

「你太醜了。」

佛羅裡達,11歲的Rebecca Sedwick在社交網絡上收到這些刻薄狠毒的消息。

女孩最終從水塔上跳下,結束生命。

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令人惋惜悲痛。

有許多人,遭受著網絡上各種聲音,批判、造謠、中傷、誹謗。

面對這些語言造成的傷害,有人在詆毀中堅強,也有人不堪忍受,選擇結束生命逃離解脫。

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但在敲下字之前請三思。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要躲在屏幕後面就可以肆無忌憚,口誅筆伐。

03

口下留情,是一種修養

近日,《婆婆和媽媽》節目播出後,林志穎妻子陳若儀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在採訪中談到大眾對她和林志穎婚姻的輿論時,還是忍不住流淚。

長得醜,齙牙,配不上林志穎等等,這些輿論帶給陳若儀萬箭穿心般的傷痛。

當一個人處於輿論中,就像被捲入海嘯,無力抵抗。

你可以不會說好話,但一定不能說爛話。

不恰當的言論,有時候就像一把無形的尖刀,在不經意間就刺傷了別人。

唐一菲在《妻子的浪漫旅行》裡談到凌瀟肅和姚晨離婚時,自己的微博下面字字扎心,連同自己的家人也不免被網爆。

傷口終會結痂,但卻留下了傷疤。

有人說,自古評論出人才,但評論裡也能窺見人心,得知人品。

沒有現實世界的約束,人心底的惡就會在網絡裡無限放大。

玩王者榮耀遊戲時,相信大家大多遇到過很多各種各樣的玩家,只會殺人不清兵線、只管自己從不團戰、只會搶人頭等等。

遊戲勝利還好,遊戲將要失敗時,就會有各種抱怨和對罵,從個人上升到全家,難聽至極。

網上有句話:

一個人有再漂亮的外表,再高的學識,再聰明的頭腦,但若是一出口既傷人,那麼所有的好品質都將會被掩蓋。

語言是一個人的名片,一個人的言語裡藏著他的心態、人品和智慧。

在網絡的一端,同樣要注意自己的言語,不要披著道德的外衣做「鍵盤俠」。

一幕之隔,一念之間,隨心所欲的妄斷和中傷,於人於己百害而無一利。

嘴下留情,心中有德,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 被罵上熱搜第一的清華學姐,為什麼會與惡的距離那麼近
    那麼,這位清華學姐,到底為什麼會那麼招人恨呢?通過追蹤還原相關信息,老將在這裡下這樣的判斷結論:這個清華學姐,確實與惡的距離太近了,甚至,她已經成為惡的化身。故而,才會被民意遭遇反噬。接下來,就簡單講述一下事情經過。受害者,是清華大一男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有多好呢? 本劇走的是美劇製作標準,一共10集,每集50分鐘。 目前更新剛剛過半,在豆瓣已經拿下了9.4分的超高分。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今年的華語劇之王—— 《我們與惡的距離》。誠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這三方的剖析,都在方方面面反應了我們到底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首先來說李小明的辯護律師,王赦。  可能大家覺得這種變態殺人魔還要什麼辯護律師?直接槍斃不就行了。 但如果這麼想的話,其實我們就跟劇中的網絡暴民差不多了。
  • 公交墜湖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片改編自臺灣近幾年發生的幾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如「小燈泡事件」,2016年3月的一個中午,一位媽媽帶著自己四歲的女兒「小燈泡」,準備去迎接女孩的外祖父,途中遭到一名男子襲擊,他朝著小燈泡頸部連砍二十餘刀。但最終男子因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未被判處死刑。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2019.5.14五月宜追劇看展這是一篇拖了兩個月的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現實題材精品劇,有多遠?
    ……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王赦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殺人犯的動機,值得關注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賈靜雯暌違小熒幕15年之久,憑炸裂的演技衝上熱搜,強勢霸榜一天。
  • 評論:我們與「惡」的距離 應止步於慎言
    雪莉,這個生命終結於25歲的韓國女星,在死亡之前,她的名字對於不熟悉韓娛圈的中國網友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因為顏值和「瘋癲」而頻上熱搜的異國名字。而在她死亡之後,尤其是在警方排除了他殺的嫌疑之後,雪莉的死亡原因被大概率指向了由於網絡暴力而引發的嚴重抑鬱症。普通網友開始進行自我反思: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媒體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監督管制?被誰管?怎麼管?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公眾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邊界在哪兒?言論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言而不需負責嗎?怎麼看待鍵盤俠以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為什麼網絡輿論總是充滿戾氣?網絡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嗎?以上每一個問題,都在短短十集的劇情裡有充分的展現和討論,可見這部劇的能量密度有多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類都有自私的基因,刀不割在自己身上,不是自己流的血,怎樣都無所謂。在對於殺人犯親屬的態度上,很多旁觀者被自己的正義感動並煽動起他人對殺人犯親屬的偏見,網絡噴子與鍵盤酸民隨意的幾句言論,也是在用惡意的刀刺向不幸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觸碰法網,打著正義與善良的旗號肆意發洩情緒與偏見,但是與惡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甚至就只是指尖與鍵盤之間的距離。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這幾天,又一則沉重無比的新聞被推上微博熱搜。一個正值花季年齡的女孩,被惡魔拖入黑暗中。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
  • 【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在某視頻網站上架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太深刻了吧,好看到本來看劇可以被哄睡的人,都可以兩眼放光,精神抖擻起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獲得了9.5分,果然被捧到了年度熱劇的行列。有人說第一集情節有點散漫,入戲有點難度,我們一起梳理一下:臺灣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無差別」殺人案,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在電影院持搶殺害了多名觀眾。
  • 靈性覺醒篇13:善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曾經我也以為善惡很容易區分,無非對人好就是善,對人不好就是惡。可是怎樣才算對人好,怎樣才算對人不好。在生活中,真正的極善與極惡非常好辨別,而不好辨別的在於小善小惡。因為除去極善與極惡,人所作出的行為都是善惡一體的。正如每個人都是由光明面與黑暗面共同組成的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善惡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近。我在昨天那篇文章中寫了人應該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今年,HBO和臺灣公視聯手放出大招,推出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妙的是,片名的英語卻譯為:The World Between Us大家可以看看片頭的提示詞:開播第一天,《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榜第一,豆瓣評分9.4。要知道,去年大火的《大江大河》只有8.8分。下面我不得不劇透一些內容,但還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這部劇。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我們常說,好的電影可以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曾經的《素媛》、《熔爐》、《媽媽別哭》...都銘記著當年曾經發生的傷害,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最近小眸看了一部臺劇,一部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 不曾忘記,我們與惡的距離
    「大鬧國航牛女士」;「張扣扣被判死刑」;「京都動畫縱火案」;「任達華商演被刺」;(截圖均來自新浪微博)最近登頂熱搜的幾起事件,看上去毫無關聯,其中卻有相同所指熱度消退,大家趨於理智後,我們再反思這一系列事件,以及事件背後公眾對事件的看法,我們不妨多一些視角。
  • 何炅又上熱搜了,我們憑什麼不許孩子哭
    前段時間,何炅老師又上熱搜了。一位參加《快樂大本營》的嘉賓,在節目中模仿何炅老師開啟哭泣模式,因其惟妙惟肖的神態動作,被網友們「笑」上了熱搜。隨即大家開始討論,何炅老師究竟有多作為業內公認高情商的存在,何炅老師的愛哭梗已經不是新聞,幾乎隔段時間就會因為在各種節目中「淚眼汪汪」而上熱搜。不過這種「哭聞」卻似乎並沒有惹得大家的不喜,反而每每都會引來觀眾們對於何炅老師「高情商、能共情」的讚嘆。
  • 豆瓣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今年臺劇更是放大招,和HBO(注意這個標誌)聯合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4分。2016年3月28日上午,一個叫「小燈泡」的小女孩在臺北市,被無差別殺人犯亂刀砍死,身首異處。小女孩的媽媽不像憤怒的群眾那樣,要求立即處死殺人犯,執意弄清楚他這麼做的原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