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上海聞人杜月笙的一再邀請下,孟小冬隨其一家遷居香港。此時,這位青幫大佬已是貧病交困,靠著他寄存在宋子文處的一筆錢應付一家開銷。杜家大廈將傾,能幹的四夫人姚玉蘭負責內外事務,孟小冬則陪伴於杜月笙身邊,悉心照料。這份情義,成為杜月笙在風燭殘年的安慰。
杜月笙與孟小冬
杜月笙病逝於香港後,同為京劇老生的姚玉蘭帶著子女遷居臺灣,孟小冬則留在香港,帶徒授課。1950年代,孟小冬遷居臺灣,與姚玉蘭一家相依相伴,從容而平靜地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時光。
孟小冬的傳奇經歷,可以透過她留存於臺灣的遺物窺見一二,尤其是她走入杜家後的恬淡生活。而臺灣孟小冬國劇獎學金基金會、孟小冬家人以及好友曾將她的多件遺物委託拍賣公司上拍,名為「冬皇故物」專場。
「冬皇故物」
這些舊物,包括生前使用的物品、159張老照片、絕版錄音資料、珠寶、書信與字畫。其中一封孟小冬寫給姚玉蘭女兒杜美霞的信,信中敘述了當時在香港的孟小冬想要託人買椰子糖帶給臺灣「乖孫」的事情。
孟小冬筆下的「乖孫」是杜月笙與姚玉蘭的外孫金祖武。孟小冬身在臺灣時,族中的孫輩大都遷居國外,男孩之中,只有金祖武留在兩位外婆身邊。
孟小冬在臺灣刻意低調,以至於當時金祖武並不知道他的「孟外婆」曾是執餘派牛耳的一代「冬皇」。他記得,小學時,自己曾報名京劇興趣小組,孟小冬自告奮勇為他說戲,金祖武卻答以「老師自會教我」。直到孟小冬在他12歲那年逝世,小男孩眼見黨政要員、故舊門生還有新聞記者蜂擁而至,連續數日弔唁,才知道那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太太竟然曾有如此輝煌曲折的過去。
溥儒帶孟小冬入紫禁城時穿的旗裝照
1977年,孟小冬的故舊、門生以及杜家成員組建了「孟小冬國劇獎學金基金會」,籌措到100萬元新臺幣,每年為臺灣京劇學子頒發獎學金。現在,作為基金會的董事,金祖武覺得當年這100萬元新臺幣的購買力已是急劇縮水,爭取資金支持頗為艱難。孟小冬家人與基金會決定將這批遺物拍賣,所得用於充實基金會的運轉。
杜月笙與孟小冬的定情物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
「冬皇」的另外一面
不論在名聲正隆之時的暫別名利,向餘叔巖潛心學戲5年;還是頂著輿論壓力,毅然離開梅蘭芳,愛穿男裝的孟小冬一直好強而堅韌。但在金祖武的記憶裡,晚年孟小冬則是溫和隨順、過著樸素安寧的生活。
孟小冬男裝扮相
「我從來沒有見到她在外人面前顯露不愉快的神色。」金祖武說,「即便是家中傭人、狗老師(孟小冬愛狗,便請人專為她照顧狗),她也總是和顏悅色,非常禮貌。」
孟小冬所用部分銀質器皿
「我的兩位外婆都涵養極好,從來不指責別人。行事風格卻完全不同。姚外婆就相當於家裡的外交部長,孟外婆基本從來不見外人。」在金祖武看來,孟小冬的封閉,一方面是孤高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當時身體已經每況愈下,每每出門又要梳洗打扮良久,所以經常閉門不出。
「她對很多黨政要員和商界大佬的邀請堅決不受。不屬於她的東西,她決不染指。」在金祖武的記憶裡,孟小冬僅有一次稍顯嚴厲。有一天,金祖武放學後來到孟小冬家,蹦到她面前說:「嗨!外婆。」「嗨什麼?出去,重來。」孟小冬這樣回應不夠莊重的問候方式。銀座拍賣的一封書信,即是孟小冬叮囑杜美霞要教導「乖孫」金祖武恪守禮節。僅有的社交場合,孟小冬與姚玉蘭都會將年幼的金祖武帶在身邊,讓他學規矩、明世事。
孟小冬生活極其簡樸,一餐常常就是一碗拌麵,金祖武去了則會加一道雞蛋。每每吃完晚飯,兩位老太太便會坐在一起,敘舊談天,消磨時光。或是再邀三兩好友,打幾圈麻將,再到天福樓吃上海菜,去「高記」吃生煎包與粉絲湯。
孟小冬不會畫畫,但喜愛藝術。她與書畫家張大千、溥儒皆為知交。在攝於1960年代的照片《孟小冬於香港李祖萊家留影》中,赫然可見一件張大千的工筆人物畫作《驚才絕豔》,巧的是,此作在之前的蘇富比香港秋拍中以6620萬港元成交。
婉容皇后贈孟小冬懷表
早年,溥儒曾帶孟小冬進入紫禁城玩耍,末代皇后婉容贈予他們各一塊西洋懷表。拍品中的一張旗裝照便是她盛裝入宮時的留影。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照片與懷表是一個歷史轉折點的記錄,也是兩位文藝名人交往的見證。解放後,溥儒又將用心之作《觀音像》贈予她。後來此畫被孟小冬帶到臺灣,懸掛於客廳。
《孟小冬於香港李祖萊家留影》
另有一把扇子對於孟小冬來說更是意味深長:那是由梅蘭芳、餘叔巖合作的書畫作品,一面是曾經的丈夫梅蘭芳畫的水墨梅花,另一面則是恩師餘叔巖所題書法。摺扇最早的主人是京劇票友孫養農。1949年遷居香港之後,他受孟小冬頗多照顧,為表示感謝,也有感於這把扇子對孟小冬的特殊意義,便轉贈給她。
梅蘭芳、餘叔巖合作的《梅花》摺扇
溥儒《觀音像》
雖然早已闊別京劇舞臺,孟小冬也偶爾會約上姚玉蘭和其他好友一起在家中唱戲吊嗓,過過戲癮。這次上拍的舊物中還有一批孟小冬的磁帶和唱片,經過修復和數位化之後,得到總計時長25小時的錄音,主要是孟小冬本人演出和晚年吊嗓的錄音以及她曾經欣賞、研究的一些京劇資料。其中《洪羊洞》「託兆」的散板、《二進宮》的散板等都是以前出版物中未見的內容。特別有意思的是《法門寺》的吊嗓錄音。「此劇是餘派秘籍,餘派傳人會此戲者均秘不示人。孟小冬也不例外。以前的出版物僅出過幾段散板,因輾轉複製,聲音模糊。而這批錄音中保存的版本錄得相當清晰,尤其是在唱完老生的四句散板後,孟小冬還反串了花臉劉瑾的四句唱,實屬難得。」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柴俊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