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曲又來了哦!我國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我國的「琴」的品種就有各種各樣的。五弦琴、七弦琴、揚琴、秦琴、木琴、胡琴、馬頭琴等等。今天就是來說說你們很可能沒有聽過的,擂琴、奚琴、玄琴和墜琴,你都聽說過它們嗎?
先來擂琴,擂琴又名"雷胡",漢族拉弦樂器。它的歷史是比較短的,但是並不說明它的文化藝術技術方面地。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出現的一種樂器。擂琴是由中國著 名民間藝人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的基礎上改革而成的樂器。擂琴音域寬廣、音量較大,音色柔和圓潤,富有豐富的表現力。既可獨奏、重奏或合奏,又可模擬人聲,戲曲唱腔、鳥獸啼叫和多種樂器的音響效果。擂琴由琴杆、琴筒、琴頭、弦軸和琴弓等組成。有《智鬥》、《二進宮》、《鍘美案》等,之中都有它的身影。
墜琴,也稱「墜弦」,「墜子」等。屬於漢族傳統的拉弦樂器。目前墜琴主要流傳於豫北、魯南、冀南,尤以河南最為盛行。是河南說唱「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因有較長的指板,大幅度滑音最具有特色,對唱腔能襯託入微。演奏者在拉奏墜琴的同時,還腳踏墜梆擊節,為演唱者伴奏。是由小三弦改變而來。結構同小三弦,紅木、花梨木製,全長90到95釐米。琴杆、琴頭、指板仍保留著原制。傳統墜琴的演奏形式多為自拉自唱,演奏時將墜琴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玄琴,又稱「玄鶴琴」,是朝鮮族彈撥弦鳴樂器。曾流行於吉林、遼寧等省朝鮮族聚居地區.它的歷史還是很悠久的。1932年,在我國吉林省的集安縣西岡,首先發現了公元3世紀到5世紀時的高句麗古墓群,在其舞蹈奏樂壁畫中繪有玄琴圖像。之後並在在遼寧省遼陽市西北郊,又發現了東漢後期的安嶽古墳,在第三號慕容氏墓(公元357年)壁畫的奏樂宴遊圖中也繪有玄琴的出現。玄琴在朝鮮音樂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器樂獨奏、合奏,還是聲樂歌曲、時調的伴奏,都是離不開的樂器,但是現已被伽耶琴所取代了。
奚琴多隻的是朝鮮族奚琴,它是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歷史也是悠久。在記載《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它的結構有半圓球形和長筒形兩種。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杆木製,琴頭呈彎月狀,無飾,兩軸置於琴杆上部右側、與琴筒呈平行,軸頂旋成葫蘆形。四弦奚琴,是奚琴的系列樂器新品種,它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奚琴三種。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在不同的時期都發揮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