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一節課150元,利潤只有30元,一個月120元,一年1440元。而一臺琴的利潤,可以達到7年的教學利潤。自己辛辛苦苦教的學生,跑到別人那裡買琴,是最痛苦的事情。
江蘇揚州某琴行江老師就是這樣的例子,以前平均每3個月只能賣出1臺鋼琴,在學習完第14季琴行商學院之後,改善了鋼琴銷售流程。從之前的被動賣琴,變成主動做好銷售準備,修繕琴行展廳,苦練銷售話術。效果顯著,現在1個月就能賣出4~6臺鋼琴。
江老師說:「以前不會賣鋼琴,很可惜的,學生都去其他琴行買了琴,利潤被別人賺去了。參加琴行商學院學習了鋼琴銷售之後,收貨很大。」
要釣魚,首先是要懂得魚是怎麼思考的。要讓家長買琴,就要先知道家長的想法。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而琴行猜錯了。
家長是這樣和琴行說的:
「有沒有更便宜?」
「這臺琴的售後保障怎麼樣?」
「我的孩子學得怎麼樣?」
「能不能再便宜一點?」
「有沒有某品牌的?」
家長表面是怎麼問,內心想法卻不是這樣。他們的潛在擔心,莫非就是這幾個:
1、孩子學琴只是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下去的話,2萬多元的琴就浪費掉了;
2、鋼琴看起來都是木頭做的,要2萬多塊,不可能吧?琴行是不是在坑我?
3、先上網看下有沒有更便宜的,或者去其他店看下,貨比三家;
4、這裡賣的這個品牌我怎麼沒聽說過啊,質量有沒有保障?
對家長的潛在想法判斷錯誤,註定是無法達成銷售的。
比如:家長的家庭非常的富裕,只是問了一句「有沒有更便宜」的,他的內心想法是找幾臺琴做對比,而此時銷售人員卻錯以為家長在乎的是價格,於是推更便宜的琴,天花亂墜地講這臺琴的好,家長的內心想法馬上轉為「琴行這麼看不起我的嗎?」
再比如,家長問:「有沒有某品牌的?」內心的意思是這個品牌沒聽過,但我也不知道哪個品牌好,能不能詳細地講解下。銷售人員擔心家長認可了其他品牌,馬上抨擊這些品牌,拿各種照片、視頻來說這些品牌的不好,卻取得了反向效果。家長覺得琴行格局太小,不會選擇在琴行買琴。
曲解家長的意思,只會答非所問,解決不了家長的潛在需求,無法促進成交。
很多中小琴行老闆認為,我自己不會銷售,那我就不賣琴嘛,或者請個人來做銷售。事實上,琴行的培訓利潤太低,老師分走了一半,房東拿走了20%,其他成本加起來也超過10%,培訓的利潤是極低的。如果不做銷售,琴行相當於只有一條腿跳著走,永遠走不遠。
那麼,請個人做銷售呢?由於我們這個行業的獨特性,市場上專業的鋼琴銷售非常少,既要了解樂器學習,又要了解鋼琴構造,還要懂得客戶需求的人才實在是鳳毛菱角。就算找到了,琴行也不能全依賴員工,所以對於中小琴行老闆來說,老闆本人是一定要懂得鋼琴銷售的,然後他可以培養下屬或者組建銷售團隊,控制琴行的主要利潤來源。
然而,琴行老闆想要成為出色的鋼琴銷售並不容易。首先琴行老闆要懂得做好完整的銷售準備,從企業優勢、銷售流程、整體品牌、產品優勢、競品總結、應對競爭、實現轉銷等,每一個小點,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
其次,琴行老闆還需要了解周邊的市場,了解客戶的需求的。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家長去其他琴行看到一款118高度的琴,售價僅需15000。到了琴行發現,琴行的要價20000元。家長不知道的是,琴行賣的是123高度的琴,而鋼琴的售價與高度有很大關係,如果琴行老闆不了解周邊琴行的銷售情況,是很容易被家長誤會的。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琴行老闆要明白直接銷售、跟蹤銷售、輔助銷售、服務銷售等銷售體系的具體細節,這裡面內容極為豐富!
目前還不會鋼琴銷售,想以後也依然不會嗎?雖然鋼琴銷售很難,可一旦學會了,帶來的回報是巨大且深遠的。琴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鋼琴銷售,如何確切有效地提高鋼琴銷售呢?
第18季琴行商學院·上海站,我們邀請了安徽省最大的琴行——國聲琴行董事長楊保海導師到現場講解樂器銷售的必修課《實現學員70%以上的鋼琴購琴率,琴行如何把學員銷售做到最優?》。
多賣出一臺鋼琴,利潤就足夠聽幾季琴行商學院,而且琴行老闆學會之後,鋼琴銷量絕對會提升很多!
總編 | 林治江、郭星成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