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態度,有溫度,讓育兒更簡單快樂。
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模特算是個挺風光的職業,像大表姐劉雯、豪門貴婦奚夢瑤她們,都是名利雙收,人生前景大好。
穿活人衣裳的模特就被羨慕追捧,那穿死人衣裳的模特會是什麼光景呢?
近日,在網絡上出現了一條熱搜#95後女生做壽衣模特#,被許多網友點讚鼓勵。
95後女生名叫任賽男,當初面對光鮮的白領工作和不被大眾理解的壽衣模特行業,她毅然選擇了後者。
因為風俗忌諱,媽媽覺得晦氣,總勸她辭職,身邊的朋友也逐漸和她疏遠。
但任賽男認為,她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決定堅持做下去。
在採訪中喊話,希望不要把她們當成「瘟神」
雖然在評論區裡,大部分網友都是抱著開放的態度去認可她,但還是會有部分不和諧的聲音出現。
「要是我女兒做這個工作,我能罵死她,多不吉利啊。」「可能是我封建吧,有些難以接受,不敢和這類人打交道。」
其實,會有人排斥殯葬行業,一個原因是封建迷信,另一個則是源於中國普遍缺失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什麼?
在我看來,就是理解死的意義,保存生的希望,不惶恐不焦慮不偏頗地去看待死亡。
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和性教育、愛教育同樣重要,但大人們卻總是忽略它。
1、把死亡當做遊戲的孩子們
你聽說過藍鯨遊戲嗎?那是一個指示遊戲者殘忍傷害自己的「死亡遊戲」,曾經害過不少懵懂無知的孩子。
雖然現在這個遊戲已經被遏制,但是把死亡當做遊戲的孩子卻一直存在。
今年5月份有一則新聞,11歲哥哥牽著9歲妹妹的手,從家中4樓樓頂跳下。最後兩人的命是保住了,但都身受重傷。
至於跳樓的原因,孩子的父母說,因為哥哥經常玩《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的遊戲,誤以為遊戲和現實生活一樣,跳樓是不會死的,所以就拉著妹妹的手一起跳。
可憐的妹妹也不懂,聽著哥哥信誓旦旦的語氣,就信任地跟著跳。
11歲的孩子,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識都沒有,不明白跳樓的後果,父母本身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無論是對哥哥還是妹妹,家長都沒有正確教育到他們,死亡是什麼,怎麼做會導致死亡。
很多父母都忌諱跟孩子談生死,覺得他們還小,什麼也不懂,沒有必要。
但是你不教,孩子就不知道生命的輕重。
可能會自己去試驗,最後或誤入歧途,或永別人世。
2、死亡教育要怎麼做?
(1)父母要有正向引導的態度
首先父母對死亡要有正面的認識,用平常心去看待生老病死,做到不忌諱談論。
孩子還幼小時,談死亡就要注意給足安全感。
奧運冠軍李娜在節目中透露,曾經被三歲半的女兒問過死亡是什麼。
李娜的回答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生病或者死亡,但死後都會變成一顆星星,永遠陪伴守護著。
用這樣溫柔的方式,既能跟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也能給年幼的孩子巨大的安全感。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世界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時,父母就要坦誠地聊。
多在合適的場景主動給孩子科普,不要等孩子問到才慌亂解答。
(2)利用大自然、繪本或動畫
父母可以用繪本、動畫片等工具去向孩子進行科普,比如《湯姆的外公去世了》《奧古斯丁的小玩意兒》《尋夢環遊記》等。
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比如死去的蝴蝶、腐爛的水果,藉助大自然事物,向孩子傳遞死亡的概念。
讓孩子對死亡有更清晰的認識,每個生命都會死,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小動物、花草樹木......
(3)正面孩子的恐懼,給足安全感
當孩子對死亡表現出恐懼害怕時,父母要將這種恐懼扭轉成正面的。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永遠愛著他,不必惶恐與死亡。
讓孩子在有足夠安全感的心境下,慢慢接受死亡。
當孩子慢慢體驗到離別等難過情緒時,要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傷的心情,再從正面去引導孩子熱愛生活,珍惜時光。
就算總有一天會死去,但至少能留下美好的記憶,也算是不悔人間這一趟。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面對死亡這個話題,我們不要閉口不談,也不要一味誇大。
而是讓孩子知道生命的終點,但是又不失去觀賞這條路上的風景的心情。
轉發點讚加關注,評論說出你的態度~~[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