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季《奇葩說》中,一派胡言反駁賽選人環節,讓很多網友都直呼痛快,懟人懟得真是神清氣爽,但是在爽過之後,我們仔細來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這樣說話嗎?當然是不可以。
第一,說這些話的一般都是身邊人,要麼是親戚,要麼是朋友,你只管對他痛快了,過後怎麼辦呢?還要不要見面?還要不要相處?
第二,因為這種只追求虛幻的勝利感和成就感,而想的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的交流方式,叫做「語欲勝人症」。
這是Windy Liu在他的著作《心智突圍》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這部由後浪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有關於心理成長的自我管理類書籍,在豆瓣一上架就得到了9.2分的高分評價。
它從「人生定位、認知優化、心境調頻」三個維度來解析了自我成長的進化,給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長系統,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突破心智局限的力量,並最終認識自己,成就自己。
我就從其中有關於「如何從重新定義交流來升級自我認知」的方面,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感悟。
什麼是交流?我們一般以為交流就是跟人說話打交道,但其實事實上的交流並非如此。
學習是一種向內生長的認知優化方式,而溝通交流就是向外生長的認知優化方式,這需要你用自己已知的認知體系和外界進行碰撞,然後在碰撞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重構你的認知。
就像前面所說的「語欲勝人症」的患者,他們對於交流,所想的並不是如何解決什麼問題,或者是他真的對這件事情有什麼觀點,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只是呈口舌之快,就是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在虛榮心上獲得一點點成就感。
如果長時間的用這種交流方式,就是別人還沒有說完,就急著反駁,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總是試圖在言語上勝過別人,久而久之,就會折射出一種習慣性防衛的狀。
那麼當我們的觀點不被人認可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說得是不是合理,而是表現出一種全副武裝的防衛姿態,那經過這樣的日積月累,我們的潛意識中就會塑造出兩種心智模式——「防守模式」和「發現模式」。
防守模式就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是自認為遇到危險的時候,神經系統就會使我們的身上腺素分泌過剩,我們就會感到緊張,心跳加快,精神和身體就會調整到一種戰鬥,用防守模式來保護自己。
而處於這種防守模式的時候,我們本來就稀缺的腦力資源就會用到各種防衛行動上,所以大腦的深度思考系統,就沒有辦法正常運行,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和行動。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就需要我們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主動的從防守模式轉變為發現模式。
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大腦變成發現模式呢?
第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同別人說話的時候,特別容易打斷對方,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我們只關注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對與自己想法相左的東西會無意識的自動屏蔽,然後別人說的觀點我們不認同的時候,就特別急於去打斷對方,糾正對方,這就是一種防守模式。
「一個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應該多聽少說。」這是英國聯合航空公司總裁費斯諾提出的著名的費斯諾定理。
認真聽完別人的說話,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進步的條件,也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善於在恰到好處的時機給出反饋,不要隨意打斷或評論,在沒別人沒有把事情全部講完的時候,過早的隨意打斷對方,也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
我們只有明確了交流的真正目的,並且以此作為交流的基礎,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能在與他人的觀點碰撞中獲得有價值、有建設性的想法,讓自己不斷成長,這就是在塑造成長型心智模式和成長型人格。
當你主動去尋找和對方有共識基礎的關鍵點的時候,大腦就處於發現模式中。
稻盛和夫的人生和事業成功公式中,總結了三個關鍵因素,分別是思維模式、熱情和能力,在稻盛和夫眼裡,其中思維模式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如果你不肯改變,一直處於防守模式,那麼你的成長就會止步於現在,只有對目標和自我看得越清楚,你才能打破限制性信念,認識重新認識自我,發現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