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針解

2021-03-04 一名文話

(八十四)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刷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洩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溼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具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裡,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具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具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靈樞》 本神第八
  •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
    黃帝內經 | 靈樞·周痺篇第二十七【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2)【原 文】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別本作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疾而徐則虛」,是說快進針而慢出針的手法屬於瀉法。「言實與虛,若有若無」,是說用補法會使正氣來復,用瀉法會使邪氣消失。「察後與先,若亡若存」,是說應診明氣的虛實,決定補瀉手法的先後,並觀察氣的行與不行,以確定針的去留。「為虛與實,若得若失」,是說用補法會使患者感覺充實而似有所得,用瀉法會使患者感到輕爽而似有所失。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黃帝內經》完全搞懂,而後世的中醫理論體系始終也無法超越《黃帝內經》的架構。  既然我們學都學不會,何來創造呢?局部上可以,術技上可以,但在整體理論上沒有可能性。中醫學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絕對不是摸著石頭過河,憑經驗積累形成的,它是一個周密完整的設計。這個體系分為「道學術技」四個不同層次。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55)——針解篇第五十四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55)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徐文兵解讀《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
    《黃帝內經》53《靈樞·天年》第一講《黃帝內經·靈樞·天年》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裡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 ​黃帝內經 | 靈樞·熱病篇第二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熱病篇第二十三【原文】    偏枯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岐伯日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於發蒙也。黃帝日善。願卒聞之。岐伯日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帝日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黃帝日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提要】本段敘述了發蒙法的針刺部位、選用腧穴、實施方法及所適應的病證。
  •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自我康療153: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論》    心守中土觀四面,東南西北風水轉。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1)—陽明脈解第三十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1)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8)【原 文】黃帝曰:合各有名乎?【譯 文】黃帝問:合穴各有它的名稱嗎?【譯 文】黃帝問:合穴應該如何取穴呢?【譯 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關於六腑的病變情況。【原 文】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 《靈樞·周痺第二十七》原文·思維導圖·各家注(附朗讀音頻)
    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刺周痺之法,觀痺從上自下,當先刺向下之前,使其不得進而下也;然後刺其痺後,使氣洩脫也。有痺從下上者,準前可知也。明·馬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或隨脈以下,非比眾痺之在於左右,各當一處者之有定所也。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 讀過黃帝內經之謹和五味
    從《黃帝內經》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中醫對飲食的要求。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