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青文庫四種 |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

2022-01-08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


編著者:(元)曾先之 編;(明)陳殷音 釋;(明)王逢點校;(日)石川鴻齋 補訂

定價:¥280.00

ISBN:978-7-5013-6719-1

出版時間:2019-06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正文頁數:714頁

所屬分類:影印-史籍史料

《十八史略》為元代曾先之所撰,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敘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曾先之將書名定為《十八史略》,表示該書是對十八種史書的節略,所用史書是司馬遷《史記》以下直至歐陽修《五代史記》的所謂「十七史」,宋代史事則取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與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明代《十八史略》流傳頗廣,不斷有人為之注釋、修訂。
   

《十八史略》日本藏有明初刊本,元和以後,出版了覆刻五山版的活字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對《十八史略》的講習逐漸興盛,各藩官學多採用《十八史略》作為童蒙之書,傳播既廣,影響漸大。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注本多達數十種。此後大量不同版本的《十八史略》不斷出版,以「史略」為名的日本歷史讀物紛紛湧現,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廣泛的影響。

此次影印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東京山中市兵衛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

曾先之,生卒年不詳。字從野,宋元之際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鄉貢進士。其事跡不見詩傳。

陳殷,江西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明初的私家學人,為《十八史略》作音釋,將之釐為七卷,他看到了《十八史略》適於歷史知識的普及,並且通過音釋促進傳布,其史學普及意識是相當強烈。

石川鴻齋(1833-1918),本名英,字君華,號鴻齋,別稱雪泥居士。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漢學家、詩人和畫家。曾遊歷中國多年,加之長期苦讀漢文典籍,讓他擁有了極高的漢學素養與漢文寫作功底。他一生著述等身,作品涵蓋面頗廣,主要有《日本外史纂論》十二卷、《文法詳解》一冊、《畫法詳論》三冊、《詩法詳論》二冊、《書法詳論》二冊、《精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十六冊、《史記評林輯補》二十五冊、《夜窗鬼談》二卷等,共計五十餘種。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6月26日,日本前首相、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永青文庫理事長細川護熙先生將36部4175冊漢籍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延續了兩國歷史上「以書會友」的友好交流傳統,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批捐贈多為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從儒家到諸子,從歷史到文學,類型多樣,保存完整,中日刻本俱在,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例證。為紀念這次捐贈,我館特舉辦「書卷為媒友誼長青——日本永青文庫捐贈漢籍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展」,以中日兩國縱貫千年、源遠流長的書籍之路為主線,展示此批漢籍捐贈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我館還在善本書庫內設立永青文庫捐贈漢籍專藏,向讀者提供原件閱覽服務;啟動了捐贈漢籍數位化工作,秉承「邊建設,邊服務」的原則,陸續面向公眾提供數字影像查閱服務。

作為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我館從捐贈漢籍中,遴選出四部代表性文獻,委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以期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研究之用。

經部選用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宋刻本《尚書正義》。該書宋刻在中國失傳,幸由日本熊本藩時習館影刻得以流傳於世,是日本刊本中的名品。

史部選用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東京山中市兵衛刻本《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講習《十八史略》興盛,諸藩官學多據為童蒙之書,對日本社會文化影響廣泛。

子部選用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群書治要》。此書為魏徵主持編纂,用史事資政。該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圭臬。由於該書在我國唐末時即已亡佚,直至九百年後的日本寬政八年(1796)才重為清代士人所知。中國改革開放後,習仲勳同志曾為《群書治要考譯》一書題詞「古鏡今鑑」,明確此書的警世育人價值。《群書治要》的刊印,是中日文化交流千年的歷史見證。

集部選用清刻朱墨套印本《御製圓明園詩》。這部漢籍原為清代宮廷畫師為乾隆皇帝《圓明園詩》所作,每景一圖一詩,反映圓明園全盛時期景象,印製精美,在我國存世稀少,藉此次影印得以推廣。

細川護熙先生為這次漢籍捐贈,曾經墨書題寫「文章經國大業不朽盛事」,以宣明文化典籍的重要功用。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是舟楫往還、文化互鑑的鄰邦。這次精心甄選影印的四種漢籍,將繼續譜寫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佳話,希望能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喜愛。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二〇一九年三月

原書第一冊封面 一
清方濬益序 五
十八史略序 九
史略敘 一三
史略音釋凡例 一七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目錄 一九
卷一 二一
  太古 二一
  三皇 二二
    太昊伏羲氏 二二
    炎帝神農氏 二四
    黃帝軒轅氏 二四
  五帝 二六
    少昊金天氏 二七
    顓頊高陽氏 二七
    帝嚳高辛氏 二七
    帝堯陶唐氏 二八
    帝舜有虞氏 三〇
  夏 三二
    夏后氏 三二
  殷 三六
  周 四三
  春秋戰國 五五
    吳 五六
    蔡 五九
    曹 六〇
    宋 六〇
    魯 六一
    衛 七〇
    鄭 七二
    晉 七二
    陳 七四
    齊 七五
    趙 八五
    魏 九六
    韓 一〇一
    楚 一〇三
    燕 一〇五
    秦 一〇九
原書第二冊封面 一二一
卷二 一二三
  秦 一二三
    秦始皇帝 一二三
    二世皇帝 一三一
  西漢 一三七
    漢太祖高皇帝 一三八
    孝惠皇帝 一六九
    孝文皇帝 一七一
    孝景皇帝 一七六
    孝武皇帝 一八〇
    孝昭皇帝 一九五
    孝宣皇帝 二〇〇
    孝元皇帝 二一三
    孝成皇帝 二一八
    孝哀皇帝 二二一
    孝平皇帝 二二一
    孺子嬰 二二二
    王莽 二二三
原書第三冊封面 二三一
卷三 二三三
  東漢 二三三
    世祖光武皇帝 二三三
    孝明皇帝 二五四
    孝章皇帝 二五九
    孝和皇帝 二六〇
    孝殤皇帝 二六二
    孝安皇帝 二六二
    孝順皇帝 二六六
    孝衝皇帝 二六八
    孝質皇帝 二六八
    孝桓皇帝 二六九
    孝靈皇帝 二七八
    孝獻皇帝 二八二
  三國漢 附魏吳二僭國 二九二
    照烈皇帝 附魏吳 二九三
    後皇帝 附魏吳 二九五
  西晉 三〇六
    世祖武皇帝 三〇七
    孝惠皇帝 三一一
    孝懷皇帝 三一八
    孝愍皇帝 三二〇
原書第四冊封面 三二五
卷四 三二七
  東晉 三二七
    中宗元皇帝 三二七
    肅宗明皇帝 三三三
    顯宗成皇帝 三三六
    康皇帝 三四一
    孝宗穆皇帝 三四二
    哀皇帝 三四七
    帝奕 三四七
    簡文皇帝 三四八
    烈宗孝武皇帝 三四九
    安皇帝 三五四
    恭皇帝 三五九
  南北朝(南朝宋) 三五九
    高祖武皇帝 三六〇
    廢帝滎陽王 三六一
    文皇帝 三六一
    孝武皇帝 三六五
    廢帝子業 三六五
    明皇帝 三六六
    後廢帝昱 三六六
    順皇帝 三六七
  南北朝(南朝齊) 三六八
    太祖高皇帝 三六八
    武皇帝 三六九
    廢帝鬱林王 三六九
    廢帝海陵王 三六九
    明皇帝 三六九
    廢帝東昏侯 三七〇
    和皇帝 三七一
  南北朝(南朝梁) 三七一
    高祖武皇帝 三七一
    太宗簡文皇帝 三七六
    元皇帝 三七八
    敬皇帝 三七九
  南北朝(南朝陳) 三八〇
    高祖武皇帝 三八〇
    文皇帝 三八〇
    廢帝臨海王 三八一
    宣皇帝 三八一
    後主長城煬公 三八二
  隋 三八五
    高祖文皇帝 三八五
    煬皇帝 三八七
    恭皇帝 三九一
原書第五冊封面 三九五
卷五 三九七
  唐 三九七
    高祖神堯皇帝 三九七
    太宗文武皇帝 四〇六
    高宗皇帝 四二一
    中宗皇帝附則天武氏 四二四
    睿宗皇帝 四三一
    玄宗明皇帝 四三二
    肅宗皇帝 四四三
    代宗皇帝 四四七
    德宗皇帝 四五一
    順宗皇帝 四五九
    憲宗皇帝 四六〇
    穆宗皇帝 四六五
    敬宗皇帝 四六五
    文宗皇帝 四六五
    武宗皇帝 四六九
    宣宗皇帝 四七三
    懿宗皇帝 四七六
    僖宗皇帝 四七七
    昭宗皇帝 四八〇
    哀皇帝 四八四
原書第六冊封面 四八九
卷六 四九一
  五代梁 四九一
    太祖皇帝 四九一
    均王 四九五
  五代唐 四九八
    莊宗皇帝 四九八
    明宗皇帝 五〇二
    閔帝 五〇四
    潞王 五〇四
  五代晉 五〇五
    高祖皇帝 五〇六
    出帝 五〇八
  五代漢 五一〇
    高祖皇帝 五一〇
    隱帝 五一一
  五代周 五一三
    太祖皇帝 五一三
    世宗皇帝 五一五
    恭帝 五一九
  宋 五二〇
    太祖皇帝 五二〇
    太宗皇帝 五三六
    真宗皇帝 五四二
    仁宗皇帝 五四九
    英宗皇帝 五六〇
    神宗皇帝 五六一
原書第七冊封面 五七九
卷七 五八一
    哲宗皇帝 五八一
    徽宗皇帝 五九二
    欽宗皇帝 六〇四
  南宋 六一一
    高宗皇帝 六一一
    孝宗皇帝 六三一
    光宗皇帝 六三七
    寧宗皇帝 六三八
    理宗皇帝 六四七
    度宗皇帝 六七三
    孝恭懿聖皇帝 六八一
    端宗皇帝 六八七
    帝昺 六九〇

相關焦點

  • 古籍影印丨「永青文庫」四種出版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元]曾先之 編;[明]陳殷音 釋;[明]王逢點校;[日]石川鴻齋 補訂此次影印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宋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十八史略》為元代曾先之所撰,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敘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
  • 薦書丨「永青文庫」四種出版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元]曾先之 編;[明]陳殷音 釋;[明]王逢點校;[日]石川鴻齋 補訂史部選用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東京山中市兵衛刻本《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講習《十八史略》興盛,諸藩官學多據為童蒙之書,對日本社會文化影響廣泛。子部選用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群書治要》。此書為魏徵主持編纂,用史事資政。該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圭臬。
  • 永青文庫四種 | 群書治要(全五冊)
    此次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魏徵(580-643)字玄成,唐魏郡內黃(今屬河南)人,祖籍鉅鹿曲城(今河北晉州),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孤貧,出家為道士,後隨李密等隋末農民起義軍降唐,為太子建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漸得李世民信任,引為詹士主簿,官至諫議大夫、秘書監。以直言敢諫聞名當事,前後陳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敬畏。卒諡「文貞」。
  • 《戰史文庫》鐵棺:陰晦冬日出擊忙
    回顧《鐵棺》之前的精彩內容,敬請點擊下面連結:《戰史文庫》鐵棺:一位日軍潛艇軍醫的戰爭記憶《戰史文庫》鐵棺——潛艇軍官們《戰史文庫》鐵棺:艇內生活第一天《戰史文庫》鐵棺:伊-56的元服禮《戰史文庫》鐵棺:軍港的風情《戰史文庫》鐵棺:離愁別緒送友人《戰史文庫》鐵棺:黃油米飯的困擾《戰史文庫》鐵棺
  • 5.5元就能買到「中國文庫」
    包括部分「中國文庫」的書也在做活動。《中國文庫》是由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於2004年開始發起並組織實施的一項標誌性出版工程旨在整理總結20世紀以來中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和出版成果,包括哲學社會科學類、史學類、文學類、藝術類、科技文化類、綜合普及類等六大類別。計劃出版10輯約1000種圖書。
  • 【青空文庫翻譯計劃·小說】第四種情況(上)
    原文來源:青空文庫,原作版權公開。譯文著作權歸本譯者所有。謝絕轉載。青空文庫底本:「野村胡堂伝奇幻想小説集成」作品社2009(平成21)年6月30日第1刷発行就像斯克裡亞賓【註: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裡亞賓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criabin,1871-1915),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是交響樂作曲家和鋼琴音樂大師,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其作品對二十世紀的歐洲音樂有過重大的影響,成為俄羅斯典範音樂作品的一部分。
  • ...讀過」、豆瓣評分9.1的「二吳原評原注」《古文觀止》重版啦
    博涉經史,學識豐富,一生以授館為業。吳調侯,名大職,字調侯,系吳楚材之侄。其秉承家學,頗有才氣,同叔父吳楚材一起在家鄉「課業子弟」。二人為教授弟子方便,編撰了一部古文講義,這部講義收錄先秦至明末的駢文、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分十二卷。取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的典故,而命名此書為「古文觀止」。
  • 推薦【kindle】紅樓夢脂評匯校本(/-繁體豎排版)
    紅樓夢脂評匯校本-繁體豎排版 (BookDNA典藏書系) https://www.amazon.cn/gp/product
  •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敢為李白作注者為何寥寥無幾?
    探索偶像的方方面面,研讀作品至於抉隱發微,按理說該是歷代「鐵粉」的自我修養;然而「千家注杜(甫),五百家注韓(愈)」的盛況,在李白詩文註解這一領域,卻難覓蹤影。《五百家注韓昌黎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唐]韓愈 撰 [宋]魏仲舉 集注李白身後五百年,乃有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註的《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文》;二家注後又五百年,乃有明胡震亨《李詩通》。
  • 楊家將的史與戲
    僅現在存目的,計有下列四種:(一)《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亦名《謝金吾》);(二) (《私下三關》:(三)《昊天塔孟良盜骨殖》(亦名《昊天塔》);(四)《孟良盜骨》。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記《私下三關》的作者為王仲元。《謝金吾》的作者,在《曲海總目提要》裡注為無名氏,近人餘嘉錫則認為與《私下三關》為同劇之異名(見《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載《餘嘉錫治學雜著》)。
  • 新書推薦 | 古文觀止(安平秋點校本)
    這個本子也注有「吳留村先生鑑定」,所不同的是有二吳的自序,並有吳乘權所寫的例言,卻沒有吳興祚的序,不知二吳是因有自序而故意略去,還是沒能見到吳興祚刻本上的序而未收錄。這個本子刻工粗糙,訛錯較多,但亦有前述兩種刻本有誤而此本不誤的地方。篇末的評語,與前述兩種刻本小有不同,推測二吳在付梓前或許做了少許改動,改動之處大多較前為妥貼。此本現藏中華書局圖書館。
  • ...頭皮辮子都被機器捲走後,姑娘的淚水,和我所知道的永青假髮店故事
    豫園永青假髮店為百年老店,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據我記憶,永青假髮店門面搬遷過3次。我童年時,永青假髮店位於老城隍廟,隔開一條叫殿前路的小路的西面,與老城隍廟不是一條直線上的,門面稍稍超出了廟的前殿。店為前店後工場。店的背面牆上,掛著男女假髮和裝飾發,還有戲曲演員的頭套,男的頭套比較簡單,女的頭套要先把頭髮盤起來再長長地垂下來,蠻複雜的。
  • 戎默:《顧亭林詩集匯注》出版始末考 | 雜·讀
    由二信中可知,整理出版顧亭林詩集的緣起,是為紀念顧炎武誕辰三百五十周年;最初出版的設想,也並非是顧亭林詩集的匯注,而是點校整理清徐嘉的《顧亭林詩箋注》。因此借書都是圍繞徐嘉注本而來:徐嘉注只有味靜齋本一種,但有李詳、段朝端對於注文的校補,附錄於刻本之後。或是商務毛樣所據本有附錄校補而上編所見底本缺,因此找該本所有者、北京中華書局的徐調孚借閱。
  • 王嘉川:考訂析疑,集成出新——曹金華《後漢書稽疑》成就略論
    梁朝劉昭為《後漢書》作注時,以其無志,乃取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分為三十卷補之,但兩者各自單行。直到北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才由孫奭奏請,將二者合刊為一書,此即今傳一百二十卷本《後漢書》。目前通行本《後漢書》為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之點校本,系以原商務印書館百衲本為底本,參考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對校而成。
  • 紀念古爾達誕辰90周年:讀大師撻伐音樂評論之文,略略做注
    先前讀的時候,略略寫了些註解代替讀後感,今日翻出,作為對鋼琴家的紀念與致敬。其實古爾達的生日已經過了一天,但考慮到大師當年連自己的死訊都能隨意發布(之後觀察人們的反應),他總不會介意這些許差別。
  • 乾貨滿滿 | CRISPR/Cas9文庫總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BioWorld2013年,Broad研究所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在Science雜誌同一期上發表了CRISPR文庫的相關研究。這是首次關於CRISPR文庫的研究,顯示了比shRNA文庫更有效的篩選結果。(這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張鋒和Eric S.
  • 文昌中學將航天科普教育列入校本課程
    作為「中國第四座航天之城」裡的重點學校,文昌中學也是海南省內唯一一所將航天教育列入校本課程的學校,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滿足了學生對未知以及未來的深層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將視角由地面提升到太空。   學生名字刻上「少年星一號」   作為新興航天城,文昌對青少年航天知識和興趣的培養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