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宋本尚書正義》(全三冊)
[唐]孔穎達 疏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
[元]曾先之 編;[明]陳殷音 釋;
[明]王逢點校;[日]石川鴻齋 補訂
《群書治要》(全五冊)
[唐]魏徵等 輯
《御製圓明園詩》(全三冊)
[清]高宗弘曆 撰;[清]鄂爾泰、張廷玉 等注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影宋本尚書正義》:《尚書》是關於中國上古歷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相傳由伏生口授,用漢時通行文字隸書抄寫,是為《今文尚書》。自漢以來,為《尚書》作註疏者便層出不窮。唐貞觀初年,孔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奉敕撰《尚書》義訓百餘篇,稱為「義贊」,太宗詔改為《正義》,是為《五經正義》之一。《尚書正義》搜羅宏富,考訂詳瞻,保存了原已散失的漢代今文28篇,是研究古史的珍貴資料。日本對《尚書》的註疏一直多有收藏及傳抄、刊刻。宋刊八行本《尚書正義》在中國曾失傳,日本則存有兩部。其中一部宋刻本保藏於日本足利學校。日本弘化四年(1847)熊本藩時習館影刻足利學校藏宋本,使其廣為流傳,有功學界。此次影印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宋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十八史略》為元代曾先之所撰,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敘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曾先之將書名定為《十八史略》,表示該書是對十八種史書的節略,所用史書是司馬遷《史記》以下直至歐陽修《五代史記》的所謂「十七史」,宋代史事則取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與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明代《十八史略》流傳頗廣,不斷有人為之注釋、修訂。
《十八史略》日本藏有明初刊本,元和以後,出版了覆刻五山版的活字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對《十八史略》的講習逐漸興盛,各藩官學多採用《十八史略》作為童蒙之書,傳播既廣,影響漸大。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注本多達數十種。此後大量不同版本的《十八史略》不斷出版,以「史略」為名的日本歷史讀物紛紛湧現,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廣泛的影響。
此次影印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東京山中市兵衛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
《群書治要》:是唐貞觀五年(631)由魏徵等人奉敕編纂之書,摘錄了六十餘種唐前古書,編次五十卷,內容主要為治國要領,因而起名《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早期囿于禁中,手抄傳播,流布不廣,至宋時已佚。所幸此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圭臬。平安時代,日本皇室將它作為帝王教育的必讀書,形成系統閱讀該書的傳統。江戶時期,《群書治要》從供皇室貴族抄閱,逐漸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書籍。寬政八年(1796),日本學者近藤守重將三部《群書治要》委託商船帶回中國,是書遂為清朝學者所知。《群書治要》的流通互傳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此次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
《御製圓明園詩》: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最初是康熙帝賜予胤禛的藩邸。雍正三年(1725),雍正首次駐蹕圓明園,圓明園於是兼有「苑囿」和「宮廷」雙重功能,成為清代多位帝王的園居、理政之所。圓明園在雍正、乾隆兩朝都有大規模的擴建。雍正時期,圓明園建成「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33景。乾隆九年(1744),圓明園四十景建成,其內各有殿閣、齋館數處。同年,乾隆皇帝御製圓明園詩四十首,敕令宮廷畫家唐岱、沈源繪製「圓明園四十景」圖。乾隆皇帝《圓明園詩》應景而作,每景一圖一詩,包括「正大光明」「九州清晏」「方壺勝境」各處景致,共計四十首。御製詩五言、六言、七言不限,古詩、絕句、律詩、詞各體皆備,圖文相應,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圓明園全盛時期的景象。此次影印清刻朱墨套印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永青文庫選印四種之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6月26日,日本前首相、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永青文庫理事長細川護熙先生將36部4175冊漢籍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延續了兩國歷史上「以書會友」的友好交流傳統,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批捐贈多為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從儒家到諸子,從歷史到文學,類型多樣,保存完整,中日刻本俱在,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例證。為紀念這次捐贈,我館特舉辦「書卷為媒友誼長青——日本永青文庫捐贈漢籍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展」,以中日兩國縱貫千年、源遠流長的書籍之路為主線,展示此批漢籍捐贈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我館還在善本書庫內設立永青文庫捐贈漢籍專藏,向讀者提供原件閱覽服務;啟動了捐贈漢籍數位化工作,秉承「邊建設,邊服務」的原則,陸續面向公眾提供數字影像查閱服務。
作為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我館從捐贈漢籍中,遴選出四部代表性文獻,委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以期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和研究之用。
經部選用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宋刻本《尚書正義》。該書宋刻在中國失傳,幸由日本熊本藩時習館影刻得以流傳於世,是日本刊本中的名品。
史部選用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東京山中市兵衛刻本《點注十八史略校本》。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講習《十八史略》興盛,諸藩官學多據為童蒙之書,對日本社會文化影響廣泛。
子部選用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群書治要》。此書為魏徵主持編纂,用史事資政。該書經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圭臬。由於該書在我國唐末時即已亡佚,直至九百年後的日本寬政八年(1796)才重為清代士人所知。中國改革開放後,習仲勳同志曾為《群書治要考譯》一書題詞「古鏡今鑑」,明確此書的警世育人價值。《群書治要》的刊印,是中日文化交流千年的歷史見證。
集部選用清刻朱墨套印本《御製圓明園詩》。這部漢籍原為清代宮廷畫師為乾隆皇帝《圓明園詩》所作,每景一圖一詩,反映圓明園全盛時期景象,印製精美,在我國存世稀少,藉此次影印得以推廣。
細川護熙先生為這次漢籍捐贈,曾經墨書題寫「文章經國大業不朽盛事」,以宣明文化典籍的重要功用。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是舟楫往還、文化互鑑的鄰邦。這次精心甄選影印的四種漢籍,將繼續譜寫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佳話,希望能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喜愛。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二〇一九年三月
《影宋本尚書正義》目錄
《點注十八史略校本》目錄
《群書治要》目錄
《御製圓明園詩》目錄
延伸閱讀:
杜澤遜:日本永青文庫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小議
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編輯: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