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是如何成為「國民」愛情詩的?

2021-02-08 光明日報
1979年第4期的《詩刊》雜誌發表了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使這位年輕的女詩人迅速聲名鵲起,全國矚目。「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藉助這首詩歌,詩人表達了新時期新一代女性的理想愛情觀,它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40年間,這首當代詩歌中著名的愛情詩,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傳頌,幾乎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愛情箴言。舒婷生於福建漳州龍海市石碼鎮,原名龔佩瑜。20世紀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來到廈門。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祖母家長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給了她最初的文學啟蒙。1969年,初中還沒畢業的舒婷下鄉插隊,在知青生活中開始了詩歌創作。不久,她的詩歌就因清麗的風格、敏感的詩思、複雜細緻的情感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知青中流傳開來。1972年舒婷返城,在流水線上當工人,但枯燥的工作並沒有湮沒她的詩情,她仍然繼續著詩歌創作。她的詩最早發表在福州市馬尾區文化站主辦的油印刊物《蘭花圃》上,其後,福建本土的許多刊物都刊登了舒婷的詩歌,如《榕樹》《映山紅》《榕花》等,她的詩歌首先在福建省內迅速傳播開來。在詩歌的道路上,舒婷得到了詩壇前輩、同是福建人的著名詩人蔡其矯的指引。而《致橡樹》的誕生,也與蔡其矯有關。

20世紀70年代末,舒婷(右二)與詩友聚會,左一系老詩人蔡其矯

舒婷在其散文《都是木棉惹的禍》中記述了這首名作產生的原委:「1977年3月,我陪蔡其矯先生在鼓浪嶼散步,話題散漫……那天他感嘆著:他邂逅過的美女多數頭腦簡單,而才女往往長得不盡如人意,縱然有那既美麗又聰明的女性,必定是潑辣精明的女強人,望而生畏。年輕的我氣盛,與他爭執不休。天下男人都一樣,要求著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為自己有取捨受用的權利。其實女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更深切的失望。當天夜裡兩點,一口氣寫完《橡樹》,次日送行,將匆就的草稿給了其矯老師。他帶到北京,給艾青看。」艾青讀了這首詩後很是欣賞。據說艾青從來不抄別人的詩,但他竟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詩的題目也在艾青的建議下由《橡樹》改成了《致橡樹》。《致橡樹》真正公開發表要等到兩年以後。1979年,當時全國最為權威的詩歌刊物《詩刊》在第4期上將《致橡樹》作為《愛情詩(九首)》之一刊登。1980年前後,正值當代詩歌的「黃金時代」,人民群眾讀詩、寫詩的熱情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為官方權威詩歌刊物的《詩刊》,高峰時發行量多達54萬冊。藉助《詩刊》這一水準高、發行廣的平臺,《致橡樹》在刊發後轟動一時,廣為傳頌。

《致橡樹》發表於1979年第4期《詩刊》

「舒婷發現並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志同道合去奮鬥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


《致橡樹》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這個「我」不是攀附的、依靠的,不是中國古代傳統愛情中的「君當如磐石,妾身如蒲草」。


「我」更是反對女性在愛情裡的曲意逢迎和絕對奉獻,「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託你的威儀」,而是提倡愛情中的獨立個性和人格,「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態溝通,作為彼此的心靈慰藉和靈魂伴侶,「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因為有著獨立的人格和追求,作為女性的「木棉」和作為男性的「橡樹」生長出各自的精彩,「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那麼,如此獨立的木棉和橡樹,他們之間的愛情依靠什麼來維繫,是否牢固呢?


在全詩的最後,舒婷解答了這個疑惑:「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建立在同甘共苦、休戚與共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舒婷筆下堅貞不移的理想愛情。

舒婷抄寫的《致橡樹》,圖片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提供

《致橡樹》發表以後,當時的評論家們將它所歌頌的愛情與大的時代背景聯繫在一起,劉登翰寫道:「作者透過橡樹和木棉這兩個飽和著主觀情感的客體形象,表達了她對人與人之間關係準則的一種認識和追求。人也必須是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彼此尊重又相互支持的。」陳良運則稱之為「一首有強烈時代感的愛情詩」,認為「舒婷發現並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志同道合去奮鬥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石河認為它「反映了一代青年面對愛情和婚姻被汙染的抗爭和獨立人格的覺醒」。在後來的文學史上,也有論者賦予了《致橡樹》更深層的內涵。洪子誠認為,「她的詩『復活』了中國新詩中表達個人情感的那一線索……這一寫作路線,使她的詩從整體上表現了對個性價值的尊重。」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寫道:「這樣一種對情愛關係中個性與自我的維護,是在反叛傳統倫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時確認自己新的理想與追求……歷史的苦難遭遇使這一代年輕詩人無法輕易認同來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們唯有依持自我的獨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當然,對於廣大普通讀者而言,男女情愛仍然是《致橡樹》的主題。在《致橡樹》最流行的20世紀80年代,《致橡樹》裡以「木棉」形象出現的女性既獨立堅強又不乏柔美,成為新時代女性的自我期許,而「橡樹」一般的男子更是被廣大女性當作擇偶標準。 1980年參加第一屆「青春詩會」的詩人們,前排左一系舒婷真正意義上讓《致橡樹》成為「國民」愛情詩的,是語文教科書的收錄。《致橡樹》曾兩次入選全國範圍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次是在1990年,《致橡樹》與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組成「中國當代新詩兩首」,這套教材一直使用到1997年。1997年版的人教版教科書中沒有選《致橡樹》,而是選入了舒婷的另一首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6年之後,《致橡樹》在2003年版的教材中再次入選。《致橡樹》的兩次入選,都與時代的強烈要求有關。1990年的教材編選中,特別強調「增添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課文」,《致橡樹》正在此列。2003年的教材編寫,特別強調思維的多元、開放和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貼近,也強調對人性的關注和人文性的回歸。時隔十餘年的這兩次入選,雖然是同一首《致橡樹》,卻因不同的時代背景、教學目標,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

1990年版的高中教科書,服務於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對於語文學科的定位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


因此,語文教學追求實用和效果,具體到《致橡樹》,是希望帶給學生關於詩歌基礎性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詩歌的語言特色、字詞、結構和修辭。在詩歌主題上,1990版的教科書試圖強調和提煉《致橡樹》中無畏、頑強的反抗精神,而原有的愛情主題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重新給語文課程進行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2003版教科書裡,對於《致橡樹》的教學轉為關注文本的情感性、人文性,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致橡樹》擺脫了作為語文教學樣本的工具化命運,更加注重學生的文學感覺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在主題上也不再刻意「迴避」,而是重新回歸了愛情主題。

《致橡樹》1982年被編入舒婷的第一本詩集《雙桅船》,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除了全國性的人教版教材,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魯人版、滬教版、蘇教版等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也都先後收錄過《致橡樹》。於是,數以千萬計知慕少艾的花季少年讀到了《致橡樹》。他們正處在十六七歲情竇初開的年紀,而家庭和學校對於他們萌動的少年心事採取的往往是「嚴防死守」的態度,《致橡樹》是他們能夠光明正大讀到的為數不多的愛情文本。於是,《致橡樹》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的愛情宣言、愛情教科書,進而影響了他們的愛情觀。在網際網路上,許多人表示,「《致橡樹》是我讀到的第一首愛情詩」「《致橡樹》影響了我的一生」。
《致橡樹》發表後,「舒婷」這個名字就幾乎與「致橡樹」等同了。無論走到哪裡,只要介紹舒婷,主持人就會說:這就是寫《致橡樹》的舒婷。然而,舒婷並不認為《致橡樹》是自己最好的詩。據詩人自己講,在很多詩歌朗誦會上,參加的人會強烈要求她朗誦這首詩。有了《致橡樹》,橡樹和木棉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模範情侶」,可是舒婷卻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木棉在南方是旺族,分布很廣……早春二月,紅碩的花託飽滿多汁,每陣風過,落花『噗』下,濺紅一地,真像嘔心瀝血的沉重嘆息呀。……我與橡樹一見鍾情,是在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裡。……在這部對狐狸追蹤十年的紀錄片裡,背景有棵老橡樹,獨立曠野高坡,滄桑於藍天白雲之下。夏天綠蔭匝地,冬日風雪之中枝柯剛阿,盛衰均是鐵一樣的沉默。……每年有多少語文教師,跟孩子們討論橡樹和木棉。有沒有人意識到木棉在南方,橡樹卻生長在朔雪之鄉?事實上,它們永遠不可能終生相依。」但是,即便是作者自身有意識的解構,似乎也難以撼動《致橡樹》在讀者心目中的位置。《致橡樹》所塑造的溫柔、獨立而堅韌的女性形象,所吟誦的相互尊重又矢志不渝的愛情,已經成為幾代人所珍惜、珍藏、珍重的青春記憶。

來源:《光明日報》(2019年8月16日14版),原內容有刪減

圖片: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聆聽堅貞的愛情 | 任志宏朗誦:致橡樹
    《致橡樹》是舒婷創作於1977年3月的愛情詩。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之一,作為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致橡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過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呼喚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喊出了愛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號,發出新時代女性的獨立宣言,表達對愛情的憧憬與嚮往。請欣賞任志宏朗誦的這首詩!
  • 王菁菁老師與你分享《致橡樹》
    薦詩人:王菁菁 老師(黨委組織部)薦詩理由: 舒婷的《致橡樹》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樹為對象,採用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坦誠、開朗地傾訴了自己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表達了愛的理想和信念。
  • 舒婷:《致橡樹》成了甜蜜的噩夢,我總不願朗誦
    我現在跟大家提起舒婷,估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致橡樹》。這首詩就是她的成名作,在很多讀者看來,也是她的代表作。《致橡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愛情詩,這首詩是舒婷為了反駁老詩人蔡其矯關於女子才貌少見兼備的觀點而寫的,表達了一種新的愛情觀,即愛情中的雙方應該是人格獨立的,而不是完全依附。這首詩以新穎的意象和思想,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給舒婷帶來了長久的盛名。
  • 不妨再讀一遍《致橡樹》
    歌德曾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中寫到: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根源。愛情,就是這樣的東西。愛情——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眼裡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少男少女總是憧憬著愛情,好奇的去探索那個朦朧未知的領域,莽莽撞撞去填補心中缺失的那一角。
  • 《致橡樹》舒婷
    致橡樹作者:舒婷
  • 【大名讀書人】致橡樹
    【大名讀書人】致橡樹 2020-05-15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橡樹》來聽木棉對橡樹的深情獨白
    《致橡樹》是現代詩人舒婷在1977年創作的一首詩歌,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然後又書寫了自己的理想愛情觀,寫木棉對橡樹的深情獨白,寫自己心中的愛情,這種愛情不是卑微的跟隨,也不是諂媚的襯託,而是和你一樣優秀的比肩而立,共擔風雨。
  • 舒婷筆下最美的9首愛情詩
    ——舒婷孫紅雷、黃磊、黃渤朗誦《致橡樹》《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的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 宋春麗濮存昕史可等齊聚 武漢以詩之名致敬英雄
    10月31日,琴臺音樂廳,「以詩之名,致敬英雄—聆響·行歌」音樂朗誦會在漢亮相作為第九屆琴臺音樂節的重磅演出之一,「以詩之名,致敬英雄—聆響·行歌」音樂朗誦會在漢亮相。此次再度造訪武漢,朗誦會保留了現場的室內樂團演奏、LED屏畫面播放的形式,主題則為「以詩之名,致敬英雄」,作品的選擇上多是滿懷深情的愛國主義詩篇,如《祈禱》《中國英雄與中國力量》《我愛這土地》《祖國,或以夢為馬》等經典篇目。
  • 用一首詩,遇見愛情.
    為永遠無望的愛情作為瘋人院院長,你必須把手伸向天空但不要把星星摘給我,今生我只缺少黑暗只缺少錯上加錯,今生只恨我不是惡魔因此夢想只是夢想,但夢想必須變成現實至少要命令自己家族的女孩,誰再不讀詩就打死誰這一切交給你來做;我已經不行了現在紫色的海藻從舞蹈學院的大門奔湧而來再也看不見,現在我只不過是一艘沉船的船長分開藻類,我看到被路易十四瞪了一眼就死的拉辛
  • 張筠英讀經典愛情名篇:致橡樹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張筠英,著名演員、朗誦藝術家。北京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為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協會,北京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理事。
  • 《致橡樹》:如果愛你,必將和你一起,分擔風雨,共享虹霓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舒婷的《致橡樹》,用詞很好,意境也很唯美。這是舒婷的《致橡樹》中我很喜歡的一段,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段話用來形容婚姻中的男女最為合適。記得有一句很美的情話「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仿佛是婚姻關係中最美的存在。但是我從來不這樣認為。
  • 每一個普通的人啊,都有屬於自己的情歌 | 王麗坤「為你讀詩」
    誰想在愛情的辭典中找到有關愛的痕跡,誰就註定徒勞無功,因為這本書是一本空白的書,世界上的男男女女都是作者;愛情被一次次寫下,又被一次次擦掉,人們總是在不斷地重寫愛情之書,永遠也沒有完工的時刻。 毫不例外的是,詩人也只是這群作者中的一個。每一次戀愛,都是一首長詩。
  • 世界上最美的十首愛情詩
    愛是:愛是下面濃縮的10首詩!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 魏天無細讀《詩經·鄭風》中的愛情詩
    前四句都是在說對方是不是思我愛我,沒有一處是說我如何如何,但是如同《將仲子》中女孩說「仲可懷也」而不說「我懷仲也」,這裡處處說的也是「我惠思子」。所以,最後一句是情感到達了高潮,卻不知最終結果如何的心緒的自然流露:我在河水的這邊是如此地想你念你愛你盼你,我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如果你還沒有反應過來,那你真是糊塗蟲裡的糊塗蟲,瓜娃子裡的瓜娃子!
  • 【詩快評】巧麗的愛情
    黃文慶點評: 詩人之所以記錄巧麗的愛情,是因為有下面幾點能給人啟示:第一,她的愛情是在「曠於深閨」的經歷後和背景下獲得的,是「久餓後的饕餮」、「孤獨後的狂歡」,符合「越是需要越是珍惜」的原理。第二,她的愛情是「遭遇從天而降」,「與她一見鍾情」,猝不及防、意料之外、邂逅相逢,特別刺激,具有濃鬱的浪漫色彩,所以讓她極度滿足。第三,她的愛情是留白的。愛也不能過於密集,要有最恰當的度,超過和不夠都會毀壞愛情。巧麗愛的疏密,可能正合她生命裡的某種頻率。第四,她的愛情是有質量、有深度的,做一次可以管一年。可見愛不能純用數量衡量,質量才是重要的標尺。
  • 愛情如何才能持久保鮮?需要做到這3點
    愛情,也許是初見時的怦然心動,也許是長久相處中的相互陪伴。愛情的出現並不難,難的是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能夠持久保鮮。那麼,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呢?公子拙見:相互獨立卻又彼此依靠。1、愛情的基礎是平等曾看過這麼一句話:好的愛情需要勢均力敵,你很好,我也不差。
  • 蘇軾紀念新婚愛情詩,短短字句集句了8首詩,成為千古好詩
    而對於他這樣一個浪漫情懷很高,對愛情又是很堅貞的人,真的是很受男女老少喜歡的呢。談起蘇軾的感情是,他一生有過三段婚姻。有三位女子分別是:王弗、王閏之、王朝雲。自難忘"不正是為她寫的,這個也是之後很多男女生死離別時愛情的集中表現。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也有一首詩。那是蘇軾年輕時侯,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看著自己妻子同樣是美麗動人,仿佛全世界在他眼裡只有王弗一個人了,在蘇軾新婚之夜同樣寫一首"洞房詩",成千古絕唱,讓人血脈噴張。
  • 新垣結衣是如何成為國民老婆的?
    她是日本乃至中國都有超高人氣的「國民老婆」,是許多人心中無可代替的治癒系女神。她有多火呢?每年日本人氣女藝人排行榜上,一定會有她的名字。她代言的產品,總是會受大家追捧成為人氣商品。2年後,校園愛情電影《戀空》上映,Gakki在片中飾演開朗認真的高中一年級學生「田原美嘉」。雖然電影裡有強暴,懷孕,流產等比較狗血的情節,但gakki裡面可愛純真的「國民校花」形象讓無數人get了她的魅力。Gakki 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