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這個詞彙很多人聽說過,也聊起過。有人說:「孤獨症就是不說話,自閉,不和外界交流。」有人說:「孤獨症就是頭腦反應不靈敏,慢吞吞的,不能上學。」還有人說:「自閉症不就是人們說的直男嗎?」人們把孤獨症都按照字面的意思加上自己主觀的想像理解的片面化啦!
一、孤獨症表現出的三大核心症狀:
1、社會交往障礙
2、交流障礙
3、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孩子的症狀較為明顯、家長開始比較重視、擔憂的時候,一般是孩子4歲後啦!孤獨症起病於3歲之前,大約2/3的患兒在出生後逐漸表現出異常,另外1/3的兒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發育期,之後才退化出孤獨症症狀。對於非退行起病的患兒,大部分患兒在1歲前就表現出孤獨症症狀。
二、孤獨症的早期症狀:
在嬰兒期,這些患兒就表現出一系列提示孤獨症的症狀,只是由於家長對孤獨症的了解甚少,再加上老人經常會說:「只是淘氣而已、只是靦腆而已、只是貴人語話遲而已……」對孤獨症的了解比較匱乏,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最佳幹預訓練時間,其實孩子的一些症狀對早期識別孤獨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具體如下:
1、目光對視少
既往國外研究顯示,孤獨症患兒自出生後2個月,對他人眼睛的注視即開始逐漸減少。
2、缺乏社交性微笑和互動
正常嬰兒出生後2個月即開始出現社交性微笑,即看著媽媽或其他人的臉微笑,並且和媽媽等照顧者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互動,但是孤獨症患兒的社交性微笑和互動均發展落後。還有一些兒童是無意義,無緣由的笑。
3、喚名反應少
正常嬰兒出生4個月後,叫其名字會做出正確及時的反應,孤獨症患兒的聽力無問題,但對喚名卻缺少或缺乏反應。
4、對主要撫養者缺少依戀(早期)
正常嬰兒出生6個月後,開始對主要撫養者產生依戀,但孤獨症患兒依戀發展落後,甚至對主要撫養者缺乏依戀,媽媽離開無所謂,媽媽回來也未看見。
5、模仿少
正常嬰兒自出生後9個月,即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動作模仿,比如雙作揖表示「謝謝」等,但孤獨症患兒自發模仿少,也不學習和模仿大人教的動作
當兒童在嬰兒期(1歲前)出現上述表現時,家長應考慮孤獨症的可能性,家長可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既往研究表明,孤獨症的兒童會出現其他症狀的共患病。
共患病就是指在原有精神疾病的基礎上,同時或先後罹患的其他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原有疾病和共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因素,也可能沒有明確的共同致病因素。
研究顯示,孤獨症或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常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Elen Gjevik等(2011)報導在6-17歲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中,72%的患兒至少患有一種共患病,30%的患兒至少患有2種共患病,其中焦慮障礙最為見42%,其次為注意缺陷妥動障礙(31%),抽動障礙(11%)、心境障礙(10%),而在焦慮障礙中特定恐怖障礙又是最為多見的。
還有研究表明,44%--86%的孤獨症或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共患。
睡眠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情感障礙;胃腸功能障礙;癲癇、神經皮膚綜合症、腦癱、感覺系統損害、巨頭症……等。
改善孤獨症兒童預後要做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家長的努力和堅持、社會的支持。
1、早發現
早期發現是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孤獨症的前提。孤獨症的早期識別,可以促進孤獨症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
2、早診斷
早期診斷是早期幹預孤獨症的基礎。對於有可疑孤獨症症狀的嬰幼兒,一定要去權威醫院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儘快明確診斷,從而儘快啟動早期幹預。
3、早幹預
早期充分幹預是改善孤獨症患兒預後的關鍵。對於診斷為孤獨症的兒童,或有部分孤獨症症狀但診斷尚需進一步觀察的兒童,只要確定其有孤獨症症狀,即應開始幹預。
4、家長的努力和堅持
家長應努力接受事實,持之以恆地對患兒進行長期的機構/學校/家庭/醫院的綜合幹預治療,以促進患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改善情緒行為症狀和共患病,從而改善患兒預後。
5、社會的支持
讓更多的人了解孤獨症的各種行為,理解孤獨症兒童,給予星星寶貝更多的包容與支持。
寫這篇和上一篇《生活中那些《雨人》娃娃》文章的時候,我內心百感交集,我希望在工作測評中曾經遇到過那些拒絕、牴觸檢查的父母,也能看到這兩篇文章。我相信所有的自閉症幹預訓練老師們沒有一個是懷有惡意的去告訴家長這件事。老師們只是希望家長重視,面對事實,至少不要放棄對孩子的家庭幹預訓練。
如果家長都認為「孤獨症」這個字眼代表著絕望與痛苦而不願承認。
那孩子是多麼的無辜,家長掩耳盜鈴,孩子延誤幹預訓練。
當很多家長不願面對,不能科學的了解孤獨症兒童的時候,就不會理解孩子。
孩子為什麼刻板孩子為什麼聽覺敏感孩子為什麼多動煩躁孩子為什麼睡眠障礙我們相信經過幹預訓練,孩子們都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狀態。
這些孩子需要我們的關愛與重視。
我們《三個好媽媽》能做的就是在育兒之路上不忘初衷。
我們無論是針對一般兒童或是特殊兒童的,所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長課堂普及,家庭訓練指導,一定一定會被更多的家長理解支持的。也希望這篇文章能被曾經拒絕檢查,拒絕面對的那些家長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