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些年人們對孤獨症的誤解

2020-12-23 三個好媽媽

「孤獨症」這個詞彙很多人聽說過,也聊起過。有人說:「孤獨症就是不說話,自閉,不和外界交流。」有人說:「孤獨症就是頭腦反應不靈敏,慢吞吞的,不能上學。」還有人說:「自閉症不就是人們說的直男嗎?」人們把孤獨症都按照字面的意思加上自己主觀的想像理解的片面化啦!

一、孤獨症表現出的三大核心症狀:

1、社會交往障礙

2、交流障礙

3、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孩子的症狀較為明顯、家長開始比較重視、擔憂的時候,一般是孩子4歲後啦!孤獨症起病於3歲之前,大約2/3的患兒在出生後逐漸表現出異常,另外1/3的兒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發育期,之後才退化出孤獨症症狀。對於非退行起病的患兒,大部分患兒在1歲前就表現出孤獨症症狀。

二、孤獨症的早期症狀:

在嬰兒期,這些患兒就表現出一系列提示孤獨症的症狀,只是由於家長對孤獨症的了解甚少,再加上老人經常會說:「只是淘氣而已、只是靦腆而已、只是貴人語話遲而已……」對孤獨症的了解比較匱乏,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最佳幹預訓練時間,其實孩子的一些症狀對早期識別孤獨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具體如下:

1、目光對視少

既往國外研究顯示,孤獨症患兒自出生後2個月,對他人眼睛的注視即開始逐漸減少。

2、缺乏社交性微笑和互動

正常嬰兒出生後2個月即開始出現社交性微笑,即看著媽媽或其他人的臉微笑,並且和媽媽等照顧者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互動,但是孤獨症患兒的社交性微笑和互動均發展落後。還有一些兒童是無意義,無緣由的笑。

3、喚名反應少

正常嬰兒出生4個月後,叫其名字會做出正確及時的反應,孤獨症患兒的聽力無問題,但對喚名卻缺少或缺乏反應。

4、對主要撫養者缺少依戀(早期)

正常嬰兒出生6個月後,開始對主要撫養者產生依戀,但孤獨症患兒依戀發展落後,甚至對主要撫養者缺乏依戀,媽媽離開無所謂,媽媽回來也未看見。

5、模仿少

正常嬰兒自出生後9個月,即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動作模仿,比如雙作揖表示「謝謝」等,但孤獨症患兒自發模仿少,也不學習和模仿大人教的動作

當兒童在嬰兒期(1歲前)出現上述表現時,家長應考慮孤獨症的可能性,家長可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既往研究表明,孤獨症的兒童會出現其他症狀的共患病。

共患病就是指在原有精神疾病的基礎上,同時或先後罹患的其他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原有疾病和共患疾病之間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因素,也可能沒有明確的共同致病因素。

研究顯示,孤獨症或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常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Elen Gjevik等(2011)報導在6-17歲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中,72%的患兒至少患有一種共患病,30%的患兒至少患有2種共患病,其中焦慮障礙最為見42%,其次為注意缺陷妥動障礙(31%),抽動障礙(11%)、心境障礙(10%),而在焦慮障礙中特定恐怖障礙又是最為多見的。

還有研究表明,44%--86%的孤獨症或孤獨症譜系障礙患兒共患。

睡眠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情感障礙;胃腸功能障礙;癲癇、神經皮膚綜合症、腦癱、感覺系統損害、巨頭症……等。

改善孤獨症兒童預後要做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家長的努力和堅持、社會的支持。

1、早發現

早期發現是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孤獨症的前提。孤獨症的早期識別,可以促進孤獨症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

2、早診斷

早期診斷是早期幹預孤獨症的基礎。對於有可疑孤獨症症狀的嬰幼兒,一定要去權威醫院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儘快明確診斷,從而儘快啟動早期幹預。

3、早幹預

早期充分幹預是改善孤獨症患兒預後的關鍵。對於診斷為孤獨症的兒童,或有部分孤獨症症狀但診斷尚需進一步觀察的兒童,只要確定其有孤獨症症狀,即應開始幹預。

4、家長的努力和堅持

家長應努力接受事實,持之以恆地對患兒進行長期的機構/學校/家庭/醫院的綜合幹預治療,以促進患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改善情緒行為症狀和共患病,從而改善患兒預後。

5、社會的支持

讓更多的人了解孤獨症的各種行為,理解孤獨症兒童,給予星星寶貝更多的包容與支持。

寫這篇和上一篇《生活中那些《雨人》娃娃》文章的時候,我內心百感交集,我希望在工作測評中曾經遇到過那些拒絕、牴觸檢查的父母,也能看到這兩篇文章。我相信所有的自閉症幹預訓練老師們沒有一個是懷有惡意的去告訴家長這件事。老師們只是希望家長重視,面對事實,至少不要放棄對孩子的家庭幹預訓練。

如果家長都認為「孤獨症」這個字眼代表著絕望與痛苦而不願承認。

那孩子是多麼的無辜,家長掩耳盜鈴,孩子延誤幹預訓練。

當很多家長不願面對,不能科學的了解孤獨症兒童的時候,就不會理解孩子。

孩子為什麼刻板孩子為什麼聽覺敏感孩子為什麼多動煩躁孩子為什麼睡眠障礙我們相信經過幹預訓練,孩子們都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狀態。

這些孩子需要我們的關愛與重視。

我們《三個好媽媽》能做的就是在育兒之路上不忘初衷。

我們無論是針對一般兒童或是特殊兒童的,所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長課堂普及,家庭訓練指導,一定一定會被更多的家長理解支持的。也希望這篇文章能被曾經拒絕檢查,拒絕面對的那些家長看到。

相關焦點

  • 9個與孤獨症有關的術語
    在診斷過程中,為了讓家長與專業人員的溝通更清晰易懂,在2013年前,從業人員(醫生、治療師及特教)會使用「典型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等術語;然而,這些術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診斷,而只是一種描述,目的在於更準確描述孩子功能的情況。現今的孤獨症診斷標準2013年,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出版。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孩子不愛說話,弄不好是個天才吧 —— 學者症候群與孤獨症
    孤獨症和學者症候群我們先來說說孤獨症是什麼。孤獨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在DSM-5當中是這樣定義的:關於孤獨症的起因,目前的研究發現,如果雙胞胎中如果有一人患有孤獨症,那麼另一人患有孤獨症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也就是說孤獨症可能可以通過遺傳獲得。除了遺傳,父母的狀況與孩子是否患孤獨症也有一定關係:孕期服用處方藥,孕期糖尿病,父母年齡都超過30歲等等,雖然還不知道這些因素是否直接導致孤獨症,但是患孤獨症兒童的父母多多少少都有上面這些情況。
  • 世界孤獨症日:關注、支持孤獨症兒童,讓每顆星星都發光!
    自1943年首次發現孤獨症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艱辛探索,但至今病因未明,也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根據國外的一組研究數據推斷,我國孤獨症兒童總數在100-150萬左右。  孤獨症兒童患者,是一個數目不斷增加,卻缺乏社會普遍關愛的群體。雖然孤獨症很難自愈,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治療、訓練,逐漸改善孩子的狀況。
  • 電影《光》舉辦首映禮,觀眾呼籲更多人關注孤獨症
    電影中,孤獨症哥哥文光遭受誤解和偏見,但始終堅持自己的熱愛,讓許多觀眾為之動容。對於弟弟這個角色,觀眾則表示「十分心疼」,弟弟要獨自承擔生活的壓力和照顧哥哥的責任,電影中獨自落淚的場景也讓許多觀眾跟著難過。在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中,最多的聲音是「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
  •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 很多人認為孤獨症兒童是「星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們似乎對外面的一切漠不關心,終日沉浸在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封閉世界裡,不主動與人交往,游離於主流社會生活之外。
  • 孤獨症兒童需要更多關愛和包容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30多年來一直在竭盡全力幫助這些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對中國孤獨症兒童的現狀、康復困境和出路,賈美香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見解。中國第一例孤獨症患者時隔多年,賈美香仍然清楚記得她接診第一個孤獨症兒童患者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不大會跟人交流,卻有很多「特異功能」。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孤獨症孩子未來生活堪憂!你的孩子該怎麼辦?
    孤獨症孩子未來生活堪憂!你的孩子該怎麼辦?現如今,第一代孤獨症兒童,如今已經長成35到40歲左右的中年人,90年代孤獨症人群也已到了而立之年,到了進入社會和職場的年齡,但他們的實際生存狀況依然堪憂。別讓你的誤解 對TA造成二次傷害但很多人對於孤獨症還存在認識盲區,覺得只要是「弱智」兒形象就是孤獨症,真相真是如此嗎?孤獨症孩子都是天才?
  • 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今天我們說說第二種理解傾向,對於高功能孤獨症覺得是「天才啊、孩子愛鑽研、沉浸自己的興趣多好啊」的另一種極端思想。給一段對白:「你現在可以休息了,你去玩會吧?」「看數學書。」
  • 星星的孩子 ——嘉興孤獨症兒童調查
    嘉興市特殊教育學校,是孤獨症學齡兒童的重要去處。持證(殘疾證)的學齡孩子可以在這裡接受9到12年的義務教育。「2013年後,孤獨症孩子明顯增多。目前,我們學校按殘疾證大約佔五分之一,按相關機構認定,佔比高達三分之一。」校長時美玲感受深刻,「這可能是人們對孤獨症認知越來越重視。」  特校實行不同殘疾混班教學,「這更有利於他們的交流。」
  • 說說那些年被誤解的新疆白玉
    和田玉的顏色豐富多彩,白、青、碧、糖、墨、黃各有各的特色,但在2000年到2010年和田玉大火這十年,那些五顏六色的玉石和籽料以外的原石都被輕輕放在一邊,大量的玉石愛好者只緊盯產自新疆的白玉,而且非籽料不可。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六院賈美香醫生等10位專家「硬核」支援孤獨...
    【環球網教育報導】3月24日,聯合國將「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TheTransition to Adulthood)」定為2020年孤獨症日宣傳主題,呼籲關注孤獨症人士向成年期的過渡,幫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2020年4月2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也是北大醫療腦健康陪孤獨症家庭走過的第五個孤獨症日。
  • 別讓B612星球的小王子哭泣——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技術發展之路
    人們花了許久才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疾病。對於那些被現實拋向絕望之中的家長來說,養育一個孤獨症的兒童意味著最大耐性。雖然孤獨症難以治癒,但是幫助這些兒童融入社會,是醫生和家長們一直的不懈努力。對於這樣一種沒有現成解藥的病來說,高強度、科學的康復訓練是目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在許多影視作品裡,孤獨症患者都是以天才的身份出現的,比如《雨人》《美麗心靈》。好多人都覺得,孤獨症就意味著天才。
  • 孤獨症不是原罪,缺愛才是
    而其中關於孤獨症哥哥與護工弟弟之間的兄弟情誼同樣感動著每一個觀眾。患有孤獨症的哥哥焦躁而又失控,而哥哥卻無助地躲在角落裡失聲痛哭。,此後缺愛的弟弟帶著這個孤獨症哥哥四處奔波,甚至一年換十幾份工作也沒有怨言,只因為自己就應該守護著孤獨症哥哥。
  • 【風採錄】黃薇:孤獨症媽媽的大愛情懷
    黃薇與孤獨症患兒之緣,起於孩子。2003年,兒子被確診為孤獨症,猶如晴天霹靂,這一年對黃薇來說最艱難。必須承認自己的孩子真的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也許以後連基本生活自理都不行,她那時候才覺得和別人活得一樣是多麼奢侈!黃薇就此踏上求醫之路。辭去工作,獨自帶著孩子走遍了北上廣知名大醫院及孤獨症康復訓練中心。費用高昂、在外不便,黃薇無奈回到淮南。
  • 社恐、臉盲、強迫症……這些作家更有發言權
    總聽到有同學說:我有「強迫症」/「臉盲」/「社交恐懼症」......但其實大多數時候,大家的這些行為還上升不到病症的程度,而像這種困擾我們的事情,在大作家們身上也曾有發生。 堅信「東西摸三次會有好運」的小說家 難擺脫的強迫症其實歷史悠久,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查爾斯 · 狄更斯就是個典型的強迫症患者。
  • 來自星星的孩子——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兒童孤獨症培訓中心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孤獨症關注日」,這是聯合國繼―世界愛滋病日之後確定的第二個疾病日,以提高人們對孤獨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孤獨症患者的關注。
  • 鄧紫棋新歌 |《孤獨》送給所有曾經或正在感到孤獨的人們.
    公眾號對話框回覆:孤獨    可獲取鄧紫棋這首《孤獨
  • 國慶、中秋和孤獨症丨小小的角落,大大的感動!
    這可能就是996的福報吧……既然是長假,還是「休息好」最重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傾情推薦一部2020年剛剛「上映」孤獨症兒童題材微電影《大海小雨》。‍‍‍‍‍‍《大海小雨》是中國第一部公益孤獨症電影,想通過電影讓大眾更加了解自閉症群體,消除對他們的誤解。
  • 雙子座外向 雙子座外向孤獨症怎麼去理解
    雙子座的孤獨寂寞愛說愛笑,活潑開朗的人,好像不應該和孤獨這個詞聯繫到一起,但確實有一些看上去人緣很好,外向的人,是孤獨的,會常常感到不安,失落,和空虛寂寞。這些表面很快樂,內心卻有太多煩惱的人,更需要被關心。如果你身邊有這些最易患上外向孤獨症的星座,就多給他們一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