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王甦 高軍震)人們對膝關節積液的治療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抽一次積液,以後就要經常抽。以至於很多人膝關節腫脹很嚴重也不接受醫生的對症治療,從而延誤治療時機,使膝關節疾病越來越重,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醫生提醒膝關節積液是滑膜炎的一種表現,滑膜炎是一種多發疾病,滑膜因受損傷會產生炎症反應,分泌過多液體,導致膝關節積液。膝關節積液穿刺抽取也需要根據具體病症「審時度勢」,辨症和對症治療很重要。
崔先生是一名痛風患者,每隔一段時間左腿膝蓋都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吃了藥之後制動幾天就會緩解,但半個月前,崔先生發現自己左側膝蓋疼痛而且有明顯的腫脹。於是他趕緊服用治療痛風的藥物,連續服用了就好沒做任何好轉。家人將他帶到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進行治療,但崔先生對於醫生的治療方案卻不太認同。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崔先生來到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就診後,鞠超傑醫生為進行了詳細查體,配合影像科檢查結果,診斷崔先生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並且膝關節有積液。建議進行穿刺抽取積液並進行控制痛風的治療。
聽說需要穿刺抽取積液,崔先生就很不情願,因為他聽說只要抽取只願意進行痛風的治療不願意接受穿刺抽取積液治療。鞠超傑醫生通過詳細的詢問得知,他並不是有別的顧慮,只是他聽人說要是抽取積液的話以後就需要經常性地穿刺抽取。所以,他從心裡就很抗拒穿刺抽取積液。鞠超傑醫生為其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膝關節積液不一定都需要穿刺抽取積液,即便抽取積液也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以及再次發病時的具體表現才能決定進行哪種治療。聽完鞠超傑醫生的解釋,崔先生才放下心來。通過系統治療,崔先生已經可以自行下地行走。
醫生們在門診接診中經常會有患者或者家屬對於膝關節積液穿刺治療的方法不認同。主要原因都是對治療的依賴性比較擔心,擔心一旦開始治療之後就不能停止治療,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穿刺抽液。鞠超傑醫生表示,一些中老年人、運動達人或者受某些疾病困擾的人群膝關節疼痛時有發生,而這種疼痛往往被忽視或被武斷地認為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或者運動勞損等。其實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滑膜炎等疾病導致的膝關節積液。
膝關節是人體較大而複雜的關節,它所受到的應力大,結構穩定而又靈活。正常關節滑膜是包繞在關節周圍的一層膜性組織。滑膜不僅是一層保護關節的組織,而且還會產生關節液,為關節的活動提供潤滑液。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是一個動態平衡,當出現對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時,由於平衡被打破,關節液的產生大於重吸收,便會出現「關節積水」,也就是出現膝關節滑膜炎,患者主要表現臨床症狀是腫脹和疼痛。滑膜炎是一種多發疾病,各種病因如骨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膝關節感染和創傷性外傷、關節內損傷、周圍軟組織損傷以及手術等刺激或直接刺激下,滑膜因受損傷會產生炎症反應,分泌過多液體,導致膝關節積液。
怎麼判斷膝蓋積液呢?正常人體膝關節內有液體約5毫升,從膝關節外觀看沒有任何異常,當關節積液超過50毫升時,膝關節周圍明顯會出現明顯腫脹,患者疼痛明顯,輕微的積液可能是無意間輕度扭傷或者走路太多所致,只需觀察即可,積液的情況在兩周左右就會改善。比較嚴重的關節積液,外觀看起來有明顯的腫脹,手指往上一放就能觸摸到液體。
膝關節積液是不是都需要抽取積液治療呢?答案是NO。鞠超傑說,膝關節滑膜炎本身臨床治療困難,容易造成患者短期或長期喪失勞動力,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痛苦,因此給與正確診斷,合理有效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給與指導治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應當關節內抽取積液,及時給與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確定是否是感染引起,若是關節內感染,建議及時選用敏感抗生素給與關節內衝洗和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對於感染嚴重,建議及時給與手術擴創持續衝洗引流等處置。
如果是代謝性疾病引起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痛風性和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要積極抗痛風和風溼病治療,對於膝關節積液多患者,建議抽出關節內積液,同時給與關節內封閉治療(對於封閉治療藥物,一般選用得寶松和羅哌卡因),激素關節內局部應用,對控制關節內滑膜無菌性炎症,效果好,副作用相對最小。
如果是關節退變增生引起的,要積極給與關節退變延緩性治療,比如給與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在關節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衝應力對軟骨的作用,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的含量,增強關節液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好關節軟骨,保護好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癒合和再生,緩解疼痛,因此減少因關節退變引起滑膜炎。
如果是創傷性外傷引起關節滑膜炎,可以先及時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如樂松、西樂堡或者扶他林等),及時控制局部外傷引起無菌性炎症,減少對關節滑膜刺激,對於關節積液多患者,建議抽出關節內積液,同時給與關節內封閉治療。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運動醫學科醫生鞠超傑表示,在進行膝關節相應治療時除了給與原發病積極治療同時,一定選擇其他合理的治療方式,聯合治療,不能只給予單一治療。
責任編輯:陳芳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