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以酒吧為主要場景,以擺渡人梁朝偉的情感生活為線,串起了「被擺渡人」金城武、張榕容的愛情,以及「新擺渡人」楊穎和陳奕迅、熊黛林的情感糾葛,穿插了被擺渡的李宇春、賈玲的失戀小故事。影片的多線敘事、時空交錯,因為用好了梁朝偉這條線,大的架構沒出問題。
影片塑造的角色「擺渡人」,有點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心理醫生,但又比心理醫生做得更多,更具戲劇性,不僅是「擺渡人」的名字,這種人物形象,也給人一定新鮮感,尤其經收放自如的梁朝偉的演繹,在電影人物譜系中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一筆,可圈可點。
片中兩個小故事——李宇春的「緣如冰」和賈玲的「愛情不能當飯吃」,蘊含著一定的生活哲理和情感法則。正如片中梁朝偉教新擺渡人楊穎說的那句話——「感同身受」,有故事的人才更能品出這兩個小故事的味道。
影片並不僅僅局限在這個「緣如冰」的層面,而是通過梁朝偉、金城武、楊穎的情感故事,講了人生「放下」的問題。梁朝偉需要放下,才能把自己渡過岸;楊穎為愛拼命,也需要放下,才能渡人渡己。其實,人生的長河裡,悲與喜、成與敗的根源,不也都與「得到」和「放下」有關嗎?得到,得不到;放不下,放下。
人生在一定階段或者在一定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放下」。事實上你也不得不放下很多東西——愛情的、青春的、親情友情的、人生財富「小目標」的、執念的等等。人生就是一個從不斷得到轉向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了卻放不下,那就沉溺於痛苦中了,片中「沒有明天」的梁朝偉,放下了也就有了明天。
《擺渡人》好的地方在情感和情思上;不足之處也有兩個,一是強行加了「光明的尾巴」。故事的結局都不錯——大家都到了「彼岸」,梁朝偉的心臟病還恢復了,陳奕迅也涅槃重生了,金城武和張榕容儘管南轅北轍了一把,但也好事臨近。這種光明的尾巴,稀釋了「放下」的現實意義。放下等於接受了現實,改變了自己,而不等於改變了現實。
另一個不足之處在於風格的過於雜糅,或者說拼盤。梁朝偉和杜鵑的情感整體是傳統而深沉的;金城武和張榕蓉的故事就很無釐頭;楊穎和陳奕迅、熊黛林的情感糾葛很現實,表現形式卻很誇張;片中有王家衛電影的小資調性,周星馳喜劇的影子,周潤發賭片的味道,以及老港片的風情。調好了就是一杯好的雞尾酒,調過了頭,或者酒不逢知己,就不如扎啤能對更多人的口味。
今年國產片的輿論環境有些惡劣,也迫使國產片要有「分眾意識」——找準目標受眾,主打目標受眾,給觀眾一個較為明確的口味區分,這是雞尾酒,好不好都是雞尾酒,那是扎啤。「老少兼宜」早成鏡花水月,而從「大眾」到「分眾」,也是一種「放下」。
文/史興慶
來源:紅網
作者:史興慶
編輯:林旻煜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12/27/466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