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玉林牛巴,原來西街還有一種響噹噹的特色美食,當年暢銷兩廣地區!

2020-12-25 騰訊網

和玉林牛巴一樣

"糖黏"也是西街的特色美食

是老玉林人的甜蜜記憶

"糖黏"包括炒米、石瓜糖、糖珠、糖雞等

各種糖製品種,類繁多且味道極佳

當年西街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糖黏"

西街林氏做的"糖黏"名氣更是響噹噹

如今,在西街

"糖黏"這種糖很少人做了

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做一些

我們從一位

近90歲的西街林氏後人的講述中

聽到了關於"糖黏"的歷史

在老人的記憶中

我們仿佛回到了「糖黏林」過去那一段

至今仍讓西街林氏家族

引以為豪的繁華時光

導讀

日前,記者走出西街「雙桂莊」,已是中午時分,此時,附近的街巷、菜市裡人來人往,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在吳屋寨與雙桂莊之間的巷口處,坐著一位老人,聽說我們是為「糖黏林」的歷史而來,平和的老人瞬間像變了一個人,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她所知道的「糖黏林」故事。

九旬老人蔣禮華(左二)在向記者講述「糖黏林」往事 。

勤勞和智慧打造「糖黏林」品牌

講述「糖黏林」故事的老人叫蔣禮華,已年近90。她的臉上,皺紋如刀刻一般,記錄著歲月的痕跡。

之前多次採訪吳屋寨,每次都能看到這位老人獨自坐在自家門口或巷口,當時雖然也不時和她打招呼,但從未細談,更未請教姓名。

這此見到老人,她正在和幾個街坊聊天,我們上前打聽「糖黏林」的歷史,「她就是『糖黏林』的人,近90歲了。」旁邊的街坊指著老人說,她做了幾十年糖黏,問她最清楚了。

一位大姐從屋裡走出來,「老人最清楚了,你們慢慢和她聊,讓老人高興了,中午可以吃多點飯。」大姐一邊說一邊給我們拿來凳子。大姐是老人的女兒,自稱「林大姐」

「那時做得最多的是石瓜糖,每天晚上我們得先把石瓜切好,第二天天沒亮就要起來煮糖水。」老人記憶清晰,她說,直到解放初期,「糖黏林」的牌子還很響,那時,雙桂莊每家每戶,無論男女,都參與糖黏的製作。制出來的糖黏不但在玉林本地暢銷,還遠銷廣東等地。「那時,梧州等地的商人每天早早就開著汽車前來收貨,拉到梧州後,通過海路運到廣東廣州等地。」

「我是嫁到了『糖黏林』後,才開始跟夫家的奶奶學作糖黏,那時常常是三更起床、熬半夜的。」至今,老人還記得製作糖黏的每一步工序。老人介紹:

做石瓜糖的每一個步驟都非常講究,首先要選用白糖,因為用白糖做出來的石瓜糖才硬手,而黃糖做出來的石瓜糖會軟塌塌的,吃起來就沒有口感;糖水煮好後,先放一層切好的石瓜,然後再把煮好的糖水倒進去,然後再放一層,依次進行。

「無論是做哪一種類糖黏,煮糖水時都非常講究,糖水煮得好不好,影響到糖黏質量的好壞。」讓老人至今仍感到自豪的,就是當初她那一手「一看就知道糖水行不行」的絕技。憑著這手技藝,老人做出來的石瓜糖可謂是「糖黏林」這個牌子中的臻品。

老人還記得,那時一天下來,她可以做100多公斤的石瓜糖。「以前每天早上,就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到雙桂莊收購糖黏,而我家是不少人的『首選』,因為我做出來的糖黏不單甜脆,而且比較耐貯藏,很受歡迎。」回憶往事,老人禁不住開懷大笑,自豪地給自己豎起大拇指。

老人一生勤懇,除了製作糖黏,她還到前鋒紡織廠(舊址)上班。「晚上製糖黏,白天上班。」習慣了忙碌的老人,至今仍喜歡向年輕人講授製作糖黏的技藝。

「糖黏林」是家族的寶貴財富

「糖黏林」後人林大姐在展示製作糖黏的工具:製作炒米的託盤、量尺。

林大姐在展示製作糖黏的工具:晾曬糯米用的長柄「統爬」。

「家裡以前做得比較多的還有炒米。」林大姐說,至今,她家還保留著以前做炒米的工具。

林家二樓雜物間裡,記者看到了這些工具:製作炒米的託盤、自製的量尺,還有一個用來爬勻晾曬糯米的長柄「統爬」。

託盤呈四方形,每條邊長約80釐米左右,底部還留著當初切炒米時留下的刀痕,縱橫交錯的刀痕,篆刻著林氏家族的勤勞和智慧。「之所以必須使用木託盤,是因為這樣切起炒米來才會有彈性,切出來的炒米更『有形』。」林大姐介紹道。

工具中,量尺顯得尤為獨特,它由六根木條用釘子釘成,呈長方形,四邊還釘有木條,看上去有點像個木架子。林大姐把量尺平放到木託盤上,給記者展示切炒米時的動作。她說,由於木條之間的距離是統一的,所以切出來的炒米方方正正,不但色味俱佳,還有賞心悅目的外形。

「『糖黏林』家族做出來的糖黏總是講究每一個細節。」林大姐說,「糖黏林」這個品牌是所有西街林氏後人最寶貴的財富,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寧願少做也要把好質量關;如果因遇上商販保存不善致使糖黏發水或是其他質量問題,他們還會收回來,重新做好後再返回給商販,以保證商販不出售次品給消費者。在品質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務上,奉行消費者至上,這使得「糖黏林」這個品牌愈發響亮。

「糖黏林」品牌體現了玉商文化精神

據「糖黏林」後人林業忠介紹,新中國成立後,不少「糖黏林」後人帶著手藝參與創建了玉林市糖果餅乾廠,成為工廠的技術骨幹,助力餅乾廠發展。

據玉林市志記載,1989年,玉林市糖果餅乾廠的產品以質優味美聞名,獲自治區經濟委員會授予區優食品獎。其中,該廠製作的月餅以優質麵粉、蓮米、綠豆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香甜可口,風味獨特,1989年分別被商業部、自治區授予優質產品、優質食品獎。「這些榮譽裡,就包含著『糖黏林』後人的智慧。」 對此,林業忠尤其感到自豪。

林業忠介紹,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林氏家族還有人專門到廣東順德等地區傳授糖黏製作技術。「除了到廣東傳藝外,在玉林本地也是有請必到,祖輩的技藝得到傳播,對『糖黏林』家族來說,是一件幸事。」

「『糖黏林』這個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響,還因為林家人不忘創業初心,同心同德,勤勞儉樸的實幹精神。」 林業忠說。「糖黏林」品牌精神裡,還體現了玉商文化裡的團結一致、勇立潮頭、埋頭苦幹的精神,為新時代玉商文化作了最好的註解。

(記者 王耀前 周立華 )

(海報製作 黃嘉琳 )

責編:馮榆 潘燕

主編:宋建州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矩陣

相關焦點

  • 原來,西街有這麼多古井
    泉州自唐代建城開始老百姓「因井為市」「市井」就成了最基本的群居形態從1300餘年前「列屋成街」泉州西街與水井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80年代,西街女子曾美英在西街的街面上打水這是泉州收藏愛好者黃強翻拍的照片,照片刊登於臺灣1989年的雜誌《漢聲》,照片中正在西街路面上打水的女子名為曾美英,20歲時從晉江嫁到西街
  • 「西街 帶我回家」落地活動開啟 周六一起品美食做扎染
    它是7月的第一天,恰逢周六,是西街限行第一天,也是海都報系列策劃「西街 帶我回家」大型落地活動開啟的日子!下午4點,暑氣漸退,我們在肅清門廣場為大夥備好了熱鬧:三場特色展覽、兩場互動體驗、一場創意走秀!  昨天,我們已在A2版劇透了部分活動。泉州市第一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將現場製作5種閩南美食:面線糊、麻糬、四果湯、龜粿和五香卷。
  • 【平南工匠·美食工匠】大安美食傳承,匠心獨運,不忘初心!
    不同地區的美食總是承載著每個鮮活、真實的人生息息相關的情懷和記憶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美食不斷轉化的靈感用美食喚醒記憶  用技藝復甦情懷同時,集中宣傳推廣一批立足本職崗位,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追求卓越、技藝超群、甘於奉獻,為我縣餐飲、食品等行業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典型,進一步打造有影響力的本土特色「美食工匠」。
  • 免費吃、免費拿,洪山西街美食音樂節三重福利持續派送中~
    音樂潮人的聚集地這裡你能夠體驗多角度的閩南音樂風情也能體驗多元的現代音樂狂歡現在除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還有三重福利相送免費吃,免費拿都在洪山西街這是一碗紅透大江南北的面正宗臺灣牛肉麵現在給你免費吃!!下述內容請劃重點、看仔細關注「洪山文創園「微信公眾號朋友圈活動標籤#洪山西街美食音樂節#至少提前2小時轉發朋友圈集滿30個贊截圖至微信公眾號到店吃牛肉麵和領取公仔、伴手禮
  • 《三時三餐》除了美食原來還有山火
    2016年7月 高敞篇2016年10月 漁村篇第三季2017年8月 漁村篇第四季(海洋牧場篇)2019年8月 山村篇2020年5月 漁村篇第五季本季除了常駐而在最新一季的漁村篇第五季最後,和以往的系列不同多了一份沉重,原來羅PD告知觀眾在拍攝前發生過山火,著實讓人吃了一驚。本季的漁村拍攝地是在「竹窟島」,順便查了下地理位置,位於韓國的南面眾多小島中的一座。由於新冠病毒的影響,節目組特地找了一處沒有太多居民住的小島,而就在節目拍攝前卻不幸發生了火災。
  • #臺灣夜市百選# 002艋舺華西街夜市 必吃美食攻略
    Flickr CC授權作者LWYang在這裡可以吃到許多臺灣傳統小吃,像是豬腳、肉羹湯、魷魚羹、鵝肉、甜湯和臺灣特色冰果室的冰品...來看看艋舺華西街夜市果然如是還有阿猜嬤的桂圓甜米糕粥寒冬來上一碗最暖心。
  • 廣西這個城市,才是兩廣地區白話、粵語的「鼻祖」!
    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在廣東和廣西的兩廣地區,真正的粵語發源地是廣西珠江流域中遊風景優美的城市—梧州。梧州是正統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珠江是從此流淌的「三江藥」之地,明朝曾是兩廣地區總督府的嶺南最有名的歷史文化城市,以「百年商港」的名義毫不誇張。
  • 兩廣、南方地區,可以選擇的藤本月季品種,品種好,才是真的好
    一直以來,兩廣地區、海南的花友,即使喜歡藤本月季,也因為藤月在南方需要春化,大部分種在南方,都會開花少、甚至不開花,最後放棄,要麼是湊活養殖幾個品種。威基伍德抗病性較好,花有一種讓人愉悅的水果香味。很多藤本在南方幾乎不開花,但是威基伍德開花量大,春秋冬開花很香、很包、非常耐開,表現優秀,非常適合南方,溫度合適的南方四季開花。缺點是花天熱不夠耐曬,春秋比較耐開,雖然夏天溫度高了,開花不標準,但是開花一直不停,表現很好的品種。
  • 《風味原產地雲南》撒,雲南的又一種特色美食,你聽說過嗎?
    撒,是一種蘸料加配菜的組合,這種食用方式在部分地區有所體現,生食大龍蝦的時候也經常蘸料,生魚片,也是有名的生食加蘸料的組合,在雲南人手中,這種食物的食用方式被無限擴大,各自不同的蘸料配方,以及多種多樣的可以蘸料的食材,有葷有素,做菜過程很靈活多變,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種撒,讓這種食物獨成一種地區美味
  • 越南人時常嘆喟:如若兩廣地區沒有失守,那麼越南將會十分強盛
    然而,有越南人卻時常無恥的嘆喟:如若兩廣地區(廣東、廣西)沒有失守,那麼越南將會十分強盛。事實真是如此嗎?據《漢書》記載,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後,就派大將屠雎攻打嶺南蠻夷之地,收復嶺南地區之後,設立桂林,象,海三郡,將嶺南地區劃入中央行政範圍,廣西廣東地區大部分屬於南海郡,所以廣西廣東自秦開始就屬於我國管轄。
  • 陽朔西街夜色
    2020年12月24日晚,作者走進陽朔西街,這裡是廣西桂林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歷經1400多年,當時街上只有幾家經營日用品的店鋪,居民大部分是農民。陽朔西街全長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
  • 臺北這三種特色美食,都是當地人常吃的,別錯過了哦!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幾種臺北的特色美食。臺北牛肉麵臺北牛肉麵是臺灣地道美食,因歷史與人文的因緣際會,匯集了大江南北、各式流派的牛肉麵風味,如臺北牛肉麵大王、新派牛肉麵、私房牛肉麵、老張、臺灣牛等等,牛肉麵店的數量及密度更高居全臺第一。
  • 越南人嘆息:要是當年兩廣沒失守,如今越南將會很強盛
    對此越南人嘆息:要是當年兩廣沒失守,它們的歷史不會變成那個樣子,如今越南將會很強盛。為何越南會發出這樣的長嘆,為何會覺得兩廣沒有丟失,它們便會非常強大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越南的古代歷史,在越南的神話傳說當中,越南的建國先祖名為鴻龐氏,他是神農氏的後代,受封前往管理百越一帶。
  • 青島特色美食
    海鮮水餃是一種以海鮮為餡包製而成的產品,起源於膠東半島沿海一帶,海鮮水餃以墨魚、黃花魚、蠣蝦等新鮮海魚肉及其他各類海鮮等為食材,包成水餃。海鮮水餃是青島的特色,也是市民的家常吃法。 3、
  • 銀川地區餐廳簡介
    銀川地區餐廳簡介 :歌樂辣子雞     草堂酒樓    民族北街111號 6080281    特色菜:東坡肘子     金洋餐廳    勝利北街60號 4109014    特色菜:金洋罈子肉     寧夏外貿酒店    解放西街199號 5046695    特色菜:豉汁海怪腿
  • 5款適合兩廣地區種植的藤本月季,無須春化,四季開花
    應該有不少花友入坑月季都是因為見到了超級震撼的藤本月季群開圖,一把帶進了坑例如這樣的這樣的這樣的由於藤本月季的特殊性,大多數藤本月季需要經過春化才能開花,許多南方地區都不適合種植,所以便造成了南方地區無緣藤本月季的遺憾,特別是兩廣福建等地。
  • 【吃貨必看】益田西街中華美食節連續6天不停歇!(內附中獎名單)
    萬水千山棕是情,益田西街樂同行!益田西街首屆中華美食節,音樂、美食,樂翻天!
  • 上饒最佳的5種特色美食,每一種都鮮香味美,來看看你吃過幾種?
    當然,上饒不僅氣候適宜,境內各種特色美食和小吃也數不勝數,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上饒最佳的5種特色美食,每一種都鮮香味美,來看看你吃過幾種? 成品具有酥、香、甜等特點,入口即溶,是當地老人和孩子最愛的一種佳品。據傳,葛源葛源芋頭糖,在清代曾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宮青睞。每年立冬過後,葛源葛源芋頭糖便大批生產,暢銷各地。遠在外地工作的橫峰人,一吃上芋頭糧,便知道這是來自家鄉的食品,心中油然產生一種思鄉之情。
  • 國內最具特色的50條美食「必吃街」,每一條都是吃貨勝地
    此外,街邊有喝茶的地方,牆上有各種塗鴉,還有好幾家創意小店。 重慶 14.觀音橋 觀音橋是重慶的地標性商圈之一,也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步行街。 這裡,火鍋和特色的重慶小吃數不勝數,是年輕人必去之地。
  • 法國尼斯,除了海灘、美景和美食,還有……
    與東南亞海水的清澈湛藍、沙清水幼不同,蔚藍海岸地區的海水更加深邃,有著謎一樣的深藍色。沙灘也不是細膩的白色沙灘,而是相對粗糙的鵝卵石。因形如天使翅膀而得名的天使灣,人們紛紛在沙灘上鋪好浴巾,享受最愜意的陽光浴,懸崖跳水、衝浪,或者海上汽艇和摩託,一派熱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