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一經推出,仍然牢牢地吸引著觀眾們的眼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數第六集《黑色博物館》。
這一集通過4個小故事,探討了看起來高大上無所不能的科技一旦被運用過度,給人造成的顛覆性的創傷和痛苦。
影片第一個故事是講述的一個對痛苦上癮的醫生道森。
對於一名很想替患者解決痛苦的醫生來說,最大的困擾往往在於如果遇到危重病人,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是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都無法找到病因,耽誤了治療。
影片中,黑色博物館的經營者海恩斯發明了一種超酷炫的頭罩。
只要是戴上,通過接收器,就能把人的感受從一個大腦分享到另一個大腦。
醫生道森成為了該頭罩的試用者,他將自己的神經與病人的神經相連,從而直接感受病人的痛苦,極其快速地做出最精確的診斷。
一時間,道森成了炙手可熱的醫生,他深陷其中,陶醉於自己的這種感受力,甚至是,他運用到了性愛當中,可以同時感受到對方和自己的高潮,有了超乎尋常的美好體驗。
然而, 隨著道森承受的痛苦越來越多,他竟然迷戀上了這種感覺。
為了自己的私慾,他竟沉迷於享受痛苦,而沒有及時救助傷員,導致醫療事故被醫院開除。
最終,為了繼續體驗痛苦,他不得不走上自殘的道路,一刀又一刀劃向自己……
為了更好地體驗恐懼時候的痛苦,他選擇殺人取樂,並在高潮狀態下成為了植物人。
欣賞影片的同時,引發出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為什麼人會對痛苦上癮?
我們生活在塵世,本能地追求著幸福和快樂,然而,會被忽視的一點是:
我們不僅會追逐歡樂,一樣會不自覺地追求痛苦。
如果你不曾意識到,可以想想是不是有類似的這種經歷?
傷口結痂之後,如果不去碰它,會過幾天就好,可是有時候就是忍不住去挖。
把痂撕扯下來的時候,絲絲痛,但卻隱隱約約伴隨著酸爽的疼痛感。我們在痛苦的感受瀰漫的時候,竟然能找到上癮的感覺。
面對失去的戀情,我們一遍一遍回味著對方傷害自己的那些語言和行為,哪怕渾身戰慄,心在滴血也不願意停止。
樂此不疲地回憶、訴說,仿佛不這樣就對不起過往的歲月。
在諮詢中,也經常可以聽到來訪者不斷地訴說自己的痛苦,一遍遍回味著令Ta感到痛苦的細節。
但成熟的諮詢師往往並不會馬上被帶入到對方的情緒當中去,而是保持一定的理性。
仔細地觀察,對方是否真的有意願從這種痛苦中脫離出來,還是說沉浸在痛苦當中讓他感到安全和隱隱約約的快樂。
對痛苦迷戀的原因很多,最首先的在於:
痛苦,能夠帶來隱約的快感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道森之所以會迷戀痛苦,因為在戴上頭罩感受痛苦的時候,他找到了類似於在性愛中體驗高潮的快感,所以任憑同事詢問,他都沉浸其中,忘記了需要救治病人。
來自麥吉爾大學的Robert Zatorre,及其神經科學家團隊曾發表報告稱:
令人情緒激動的音樂,可以使大腦主管愉悅和獎勵的中心,釋放出多巴胺,類似於美食、性愛和毒品的效果。
音樂積極時如此,音樂極度悲傷時,也是如此。
我們不自覺地沉迷於痛苦帶來的自虐般的快感,以及自艾自憐的滿足感。
痛苦時,多巴胺分泌也會加重,如此反覆的刺激之後,會將痛苦與快感聯繫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對痛苦上癮。
這一點,比較典型的當屬性愛SM中的M方,越是受虐,越能在性愛中感受到快感和自己,有些人甚至是甘願遭受身體上的創傷。
痛苦,也是我們銘記過去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是真的需要「痛苦」的。
前不久,江歌被殺案翻出來之後,很多人對她媽媽說,「忘了吧,放下吧」,江媽媽十分倔強地說,怎麼可能忘記,她是我唯一的女兒。
江媽媽精確地記得女兒被害多少天,一天一天痛苦地往前熬。很多人都很心疼她,希望能夠讓她擺脫痛苦。
然而,心理諮詢師的態度卻不一樣,大家在群裡紛紛討論,一致認為,在這個階段,痛苦,是她緬懷女兒的方式,痛得有多深,往往就代表著她跟女兒的連結有多深。
她在以她自己的方式,銘記著女兒。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如果讓她假裝忘記了,放下了,反而對她健康不利。
前不久獲獎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看完後讓人感覺悲傷無處傾吐的片子。
主人公因為一次自己的失誤,忘記關掉家中火爐的擋板,導致家中失火,安睡的三個孩子身亡。
跟妻子離婚之後,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從事著收入很低的工作,斷絕了跟外界的大部分聯絡,過著最低保障的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要通過對自己的折磨,讓自己感到痛苦來贖罪,這是讓他可以活下去的一種選擇。
所以,面對失去至親的人,有的時候,我們不是要著急勸慰別人放下,而是需要鼓勵Ta表達悲傷和痛苦,允許自己跟這些情緒呆在一起。
人生無常,如果親人愛人的陪伴都是有限的,我們什麼也抓不住,或許,痛苦和悲傷,就是我們能夠把握的一部分了。
痛苦,是我們感受存在的方式
人類自跟母體分離開始,就始終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孤獨和虛無感。
隨著人對「我」這一概念的清晰,這種分離焦慮會不斷擴大。與之伴隨的,是更深層次的孤獨和寂寞。
所以我們需要有酸甜苦辣的經歷來度過一生。痛苦與歡樂幸福一樣,也是這劇本中的一個篇章。
我們不斷地製造問題,然後又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周而復始,哭過、痛過,不斷地折騰自己,以證明自己是真實地存在過,活過。
一部分人自己厭倦了這種重複經歷問題,遭受痛苦的模式,奮起尋求改變,獲得療愈和成長。
也還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儘管是痛苦的,但是至少呆在原地是熟悉的,安全的,可以避免直面深層次痛苦,撕開傷口的時候那種痛,所以選擇了不斷重複去經歷一些事情。
在諮詢中,我們通常不會要求來訪者去改變什麼。相反的,有時候,還會引導人接受現在的狀態。
因為一個人,如果不是自己真的想變了,改變某種模式,呆在現在的狀態,是有某種理由的。而這種理由,或許是他某種體驗的需要。
如果你對某種痛苦的某種嗜好,並不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其實也未必要去通過一定途徑改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你在寂寥人生中生命體驗的需要。
但是如果你對痛苦的嗜好如影片中道森醫生一樣造成傷人傷己的影響,或者是你深深地厭倦了它,準備拿出最大的勇氣去改變,那麼,走進諮詢室或者是自己開始著手調整身心,都是很好的方法。
能夠結束痛苦的,根本上在於你是否還需要這樣的體驗。
關注「三點一彎鉤」
回復【原創】即可獲取更多文章
你可能還想看
【三點一彎鉤專欄作者】茗荷: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欄撰稿人,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長按二維碼,給你更多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