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對痛苦上癮? | 黑鏡《黑色博物館》

2021-02-15 三點一彎鉤

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一經推出,仍然牢牢地吸引著觀眾們的眼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數第六集《黑色博物館》。

 

這一集通過4個小故事,探討了看起來高大上無所不能的科技一旦被運用過度,給人造成的顛覆性的創傷和痛苦。

 

影片第一個故事是講述的一個對痛苦上癮的醫生道森。

 

對於一名很想替患者解決痛苦的醫生來說,最大的困擾往往在於如果遇到危重病人,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是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都無法找到病因,耽誤了治療。

 

影片中,黑色博物館的經營者海恩斯發明了一種超酷炫的頭罩。

只要是戴上,通過接收器,就能把人的感受從一個大腦分享到另一個大腦。

醫生道森成為了該頭罩的試用者,他將自己的神經與病人的神經相連,從而直接感受病人的痛苦,極其快速地做出最精確的診斷。

一時間,道森成了炙手可熱的醫生,他深陷其中,陶醉於自己的這種感受力,甚至是,他運用到了性愛當中,可以同時感受到對方和自己的高潮,有了超乎尋常的美好體驗。

 

然而, 隨著道森承受的痛苦越來越多,他竟然迷戀上了這種感覺。

為了自己的私慾,他竟沉迷於享受痛苦,而沒有及時救助傷員,導致醫療事故被醫院開除。

最終,為了繼續體驗痛苦,他不得不走上自殘的道路,一刀又一刀劃向自己……

為了更好地體驗恐懼時候的痛苦,他選擇殺人取樂,並在高潮狀態下成為了植物人。

欣賞影片的同時,引發出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問題:為什麼人會對痛苦上癮?

 

我們生活在塵世,本能地追求著幸福和快樂,然而,會被忽視的一點是:

我們不僅會追逐歡樂,一樣會不自覺地追求痛苦

 

如果你不曾意識到,可以想想是不是有類似的這種經歷?

傷口結痂之後,如果不去碰它,會過幾天就好,可是有時候就是忍不住去挖。

把痂撕扯下來的時候,絲絲痛,但卻隱隱約約伴隨著酸爽的疼痛感。我們在痛苦的感受瀰漫的時候,竟然能找到上癮的感覺。

面對失去的戀情,我們一遍一遍回味著對方傷害自己的那些語言和行為,哪怕渾身戰慄,心在滴血也不願意停止。

樂此不疲地回憶、訴說,仿佛不這樣就對不起過往的歲月。

 

在諮詢中,也經常可以聽到來訪者不斷地訴說自己的痛苦,一遍遍回味著令Ta感到痛苦的細節。

但成熟的諮詢師往往並不會馬上被帶入到對方的情緒當中去,而是保持一定的理性。

仔細地觀察,對方是否真的有意願從這種痛苦中脫離出來,還是說沉浸在痛苦當中讓他感到安全和隱隱約約的快樂。

對痛苦迷戀的原因很多,最首先的在於:

 

痛苦,能夠帶來隱約的快感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道森之所以會迷戀痛苦,因為在戴上頭罩感受痛苦的時候,他找到了類似於在性愛中體驗高潮的快感,所以任憑同事詢問,他都沉浸其中,忘記了需要救治病人。

 

來自麥吉爾大學的Robert Zatorre,及其神經科學家團隊曾發表報告稱:

令人情緒激動的音樂,可以使大腦主管愉悅和獎勵的中心,釋放出多巴胺,類似於美食、性愛和毒品的效果。

音樂積極時如此,音樂極度悲傷時,也是如此。

 

我們不自覺地沉迷於痛苦帶來的自虐般的快感,以及自艾自憐的滿足感。

痛苦時,多巴胺分泌也會加重,如此反覆的刺激之後,會將痛苦與快感聯繫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對痛苦上癮。

 

這一點,比較典型的當屬性愛SM中的M方,越是受虐,越能在性愛中感受到快感和自己,有些人甚至是甘願遭受身體上的創傷。 


痛苦,也是我們銘記過去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是真的需要「痛苦」的。

 

前不久,江歌被殺案翻出來之後,很多人對她媽媽說,「忘了吧,放下吧」,江媽媽十分倔強地說,怎麼可能忘記,她是我唯一的女兒。

江媽媽精確地記得女兒被害多少天,一天一天痛苦地往前熬。很多人都很心疼她,希望能夠讓她擺脫痛苦。

 

然而,心理諮詢師的態度卻不一樣,大家在群裡紛紛討論,一致認為,在這個階段,痛苦,是她緬懷女兒的方式,痛得有多深,往往就代表著她跟女兒的連結有多深

她在以她自己的方式,銘記著女兒。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如果讓她假裝忘記了,放下了,反而對她健康不利。

 

前不久獲獎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看完後讓人感覺悲傷無處傾吐的片子。

主人公因為一次自己的失誤,忘記關掉家中火爐的擋板,導致家中失火,安睡的三個孩子身亡。

跟妻子離婚之後,他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從事著收入很低的工作,斷絕了跟外界的大部分聯絡,過著最低保障的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要通過對自己的折磨,讓自己感到痛苦來贖罪,這是讓他可以活下去的一種選擇。

 

所以,面對失去至親的人,有的時候,我們不是要著急勸慰別人放下,而是需要鼓勵Ta表達悲傷和痛苦,允許自己跟這些情緒呆在一起。

 

人生無常,如果親人愛人的陪伴都是有限的,我們什麼也抓不住,或許,痛苦和悲傷,就是我們能夠把握的一部分了。


痛苦,是我們感受存在的方式

 

人類自跟母體分離開始,就始終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孤獨和虛無感。

隨著人對「我」這一概念的清晰,這種分離焦慮會不斷擴大。與之伴隨的,是更深層次的孤獨和寂寞。

所以我們需要有酸甜苦辣的經歷來度過一生。痛苦與歡樂幸福一樣,也是這劇本中的一個篇章。

 

我們不斷地製造問題,然後又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周而復始,哭過、痛過,不斷地折騰自己,以證明自己是真實地存在過,活過。

 

一部分人自己厭倦了這種重複經歷問題,遭受痛苦的模式,奮起尋求改變,獲得療愈和成長。

也還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儘管是痛苦的,但是至少呆在原地是熟悉的,安全的,可以避免直面深層次痛苦,撕開傷口的時候那種痛,所以選擇了不斷重複去經歷一些事情。

在諮詢中,我們通常不會要求來訪者去改變什麼。相反的,有時候,還會引導人接受現在的狀態。

因為一個人,如果不是自己真的想變了,改變某種模式,呆在現在的狀態,是有某種理由的。而這種理由,或許是他某種體驗的需要。

 

如果你對某種痛苦的某種嗜好,並不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其實也未必要去通過一定途徑改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你在寂寥人生中生命體驗的需要。

 

但是如果你對痛苦的嗜好如影片中道森醫生一樣造成傷人傷己的影響,或者是你深深地厭倦了它,準備拿出最大的勇氣去改變,那麼,走進諮詢室或者是自己開始著手調整身心,都是很好的方法。

 

能夠結束痛苦的,根本上在於你是否還需要這樣的體驗。



關注「三點一彎鉤

回復【原創】即可獲取更多文章


你可能還想看



【三點一彎鉤專欄作者】茗荷: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欄撰稿人,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給你更多專業幫助

相關焦點

  • 《黑色博物館》反烏託邦的科幻神劇
    作為基情滿滿的英劇,《黑鏡》第一季第一集就獻祭了自己國家的首相。首相日豬了,豬和首相啪啪啪了,首相,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豬豬麼……由此奠定了《黑鏡》反烏託邦黑色科幻驚悚劇的桂冠。好看的英劇真的短短短短....目前是《黑鏡》第四季前六級,分別是《星艦卡裡斯特號》《方舟天使》《鱷魚》《絞死唱片騎士》《金屬頭》《黑色博物館》分別就是第一集:程序猿牛逼 第二集,單身媽媽牛逼;第三集,賣保險的牛逼;第四集,虛擬紅娘牛逼;第五集,機器狗牛逼;第六集兩個女人牛逼爆了。
  • 為什麼看英劇的會歧視看美劇的?看完《黑鏡》第四季你就明白了
    不過,《黑鏡》這一集加了一個科技外殼——人們已經發明了記憶提取器,直接戴在頭上就能將你的記憶可視化。自第三季開始,《黑鏡》進行了將每季最後一集拍成電視電影的嘗試,以適應觀眾們周末時一起吃爆米花在家看戲的需求。
  • 《黑鏡》第四季回歸,依然神作
    第6集《黑色博物館 (Black Musuem)》是三個暗黑小故事,在意識抽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意識傳輸存儲第三個故事,一位死刑犯的意識被黑色博物館的老闆下載下來投入展覽室,通過讓遊客體驗「對犯人處以死刑」的活動賺錢。
  • 經典影評 | 黑鏡-黑色博物館
    以此為噱頭,前來觀光的遊客一次次的拉下操控杆,每次都以為自己在替天行道的懲罰罪人,並收下每一次克萊頓受刑是的痛苦畫面。克萊頓的妻子一直舉行抗議遊行,博物館也因此開始潦倒起來。看似平常的一場觀光中殊不知是暗流湧動,劇情強烈反轉和幾個故事中,出於改善人類生活的科技一個個變成了黑色博物館藏品。
  • 《黑鏡》第四季《暗黑博物館》:劇情結構縝密精彩且布滿彩蛋
    《暗黑博物館》劇照《黑鏡》第四季的最終集《暗黑博物館》是集前面季數之大成的黑暗故事,劇中劇的短篇故事環環相扣,隱藏的主線悄悄地鋪入人心,直到最後一刻收網掀起高潮時,節奏快如炫風,以意想不到的驚喜與震撼吞噬嚇得動彈不得的觀眾
  • 黑鏡|全世界最腹黑的電視劇又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大雪看了《聖朱尼佩羅》一集後,感動得都快哭了,就是因為《黑鏡》總是不給主人公happy ending)不知道是不是因為2017年人工智慧並沒有能統治人類,這一季《黑鏡》的故事雖然依舊以虛構的科技手段或產品為人類帶來麻煩甚至災難,但結局卻更多地讓人安慰。其中,大雪最喜歡的是兩個故事,《致命鱷魚》和《黑色博物館》。
  • 「黑暗博物館」背後的霸權:《黑鏡》美學的漫威化
    《黑鏡》海報由「博物館」這一內容與形式的雙重架構引發了評價分歧,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裡撇去《妖貓傳》不談,如果仔細體會一下《黑鏡》第四季與前三季(尤其是一、二季)的差異,便會得到結論:「博物館」幾乎是以總結性的方式揭櫫了劇集潛在表達方式與美學形態的轉捩。這一點,在「黑暗博物館」中,已經被昭示得一清二楚。
  • 《黑鏡》第四季回歸,依然神作
    第6集《黑色博物館(Black Musuem)》是三個暗黑小故事,在意識抽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意識傳輸存儲」+「身體感受共享」。一位丈夫為了拯救成為植物人的妻子,參與了將妻子的意識轉移到自己身體的醫學實驗。轉移成功後,兩個獨立意識共享一具肉體,妻子能隨時感知丈夫的所有身體反應。
  • 《黑鏡》第四季竟然還有這些彩蛋!(下)
    《黑鏡》第四季4-6集,走起!是否會如艾米說的那樣,當你嘗試過太多以後,終究會慢慢妥協,對最後出現的那個人不再挑剔,選擇將就?看完覺得有點浪費時間,慎入慎入~06 《黑色博物館》Black museum
  • 《黑鏡》滑鐵盧:黑鏡成為自身的反面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諷刺之一
    那麼,為什麼脫離肉身而獨立的意識會是噩夢呢?海勒的擔憂,其實在於它另一個深層隱含假設,即自由人本主義主體的重要特徵——佔有性個人主義。在她看來,個人自由地佔有著自己的身體與各種能力、人類的本質是不受他人意志影響的自由——這並非是某種可以不經討論的、永恆的「客觀真理」,而是由自由人本主義所構造和召喚出來的主體想像。它同樣也構成了市場關係中可自由出賣的勞動力、私有制與壓迫關係等的基礎。
  • 《黑鏡》第五季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橋段?
    第1集《生死搏擊》 在黑鏡第四季的《黑色博物館》 登場過的TCKR公司 又出了一款遊戲,一款可以讓人完全沉浸的遊戲!說實話,看這一集時,你的預期一定不能是黑鏡系列以往的高科技和腦洞。很明顯《黑鏡》第五季幾乎每一集都在認真的探討 人們面對未來時可能會產生的困惑和矛盾!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評:科技的進步反射人性的黑暗
    在第三季改由Netflix接手之後風格大改讓人很不適應,不過《黑鏡》第四季讓我們耳目一新,《黑鏡》不再只是黑暗寓言,歡樂的浪漫故事或刺激冒險同樣能傳達那精彩的人性反射,以下就分集點評《黑鏡》第四季的細節,讓你更熟悉《黑鏡》的精彩手法!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
  • 查理•布魯克:《黑鏡》裡意味深長的「黑色幽默」
    《黑鏡》裡表現的「黑色幽默」,在震撼全球觀眾心靈的同時,也引發大家思考。提及《黑鏡》的靈感來源,在艾美獎頒獎典禮新聞發布會上,布魯克在接受美國城市無線網絡提問表示, 《黑鏡》編導團隊關注劇集話題,投入到話題的挖掘中,有時候反覆斟酌劇情表現形式。
  • 真正了解一下行為上癮,就會明白為什麼人會上癮
    使人上癮的一定是環境,如果在晚上你把手機放在床頭邊上,相信我,大部分的時間你絕對會熬夜,因為,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想去看。把手機放在客廳裡睡覺。就會不一樣。數千年來,只有白天才會有藍光。蠟燭和木柴點燃產生的是紅黃色的光,夜間也沒有人工照明。火光不是問題,因為大腦會把紅色光闡釋為就寢時間。藍光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它是早晨的標誌。
  • 追劇黨 | 《黑鏡》第四季終於出來了!美劇迷必看啊!
    」最後一集《黑色博物館》。從IMDb目前的單集評分來看,《吊死DJ》與《黑色博物館》均維持在9分水準以上,其次是《卡利斯特號星艦》8.7分。《大天使》的評分不高,因為它現實得不像「黑鏡」。什麼定位兒童的藍牙手錶,什麼監控學生上課的校園監控,這類事件在國內比比皆是。這
  • 《黑鏡》不神了,也不該被這麼罵..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看完《一千五百萬的價值》你會覺得汗毛倒立,久久都不能從凝視著的深淵裡回過神來。而看完《一落千丈》...還有類似《白熊公園》的《黑色博物館》(輪迴懲罰片段)。《黑鏡》本身就是獨立劇集,一集也不長,為保證最佳觀感,第五季鱉鱉只透一集。
  • 為什麼連《黑鏡》都能崩了?
    黑鏡就是你眼前這塊屏幕與科技死磕到底的決策促成了《黑鏡》劇名的誕生。「黑鏡」代表著當你關掉電視、電腦、手機屏幕之後凝視的那塊黑色鏡面。關機之後如果繼續盯著它看,鏡子中折射的畫面就是你自己的面孔,而黑鏡透出的冰冷與驚悚感跟這部劇集的氣質正合拍。2011年12月,《黑鏡》在英國播出的第一季立即引發轟動。「天佑吾皇」這集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荒誕瘋狂的劇情充斥著對社交網絡發酵民意、丑角政客的辛辣諷刺。
  • 《黑鏡》第四季回歸,依然神作!如何進行實力點評?(文末有彩蛋!)
    像黑鏡那樣的神劇人人看,但看完你會進行經典評價嗎?別告訴我你只會用「good」和「bad」,快來看看如何進行實力點評。第三個故事,一位死刑犯的意識被黑色博物館的老闆下載下來投入展覽室,通過讓遊客體驗「對犯人處以死刑」的活動賺錢。
  • 你怎樣評價黑鏡第四季第五集?
    你如何評價這部影視作品?一下是網友的分享:網友一:這一集是這一季黑鏡看下來,我感覺最差的一集(第六集還沒看)。黑鏡一貫的主題,是探討科技對人的影響,或者說在高科技的社會裡,人性的新的表達形式。這一集之前的黑鏡,也許在科技方面的想像力有些匱乏,但終歸有一些舊瓶裝新酒的意思,用舊的,不太有新意的科技去討論這種科技對人的新的影響。
  • 說《黑鏡》第四季很糟糕的,我不同意
    《黑鏡》第四季劇照。說《黑鏡》(Black Mirror)第四季很糟糕的,我不同意。上一季它確已跌下神壇,但神壇總是人砌的。科技匹馬奔先,法律和倫常滯後,人類的本能退化而欲望不減,《黑鏡》2011年初播至今主題不變。而這一季仍然恪守命題,六個故事你看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