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梅子橙雨傘今天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最近這兩年熱播的國產劇,風向有點改變了。
雖然傻白甜女主仍然大行其道,但是很多劇情不再只停留在王子和灰姑娘的戀愛橋段上,或是只描述沒完沒了的婆媳矛盾。
現在有更多的大女主劇,開始注重對主角原生家庭的刻畫。
典型的例子,比如《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再就是剛剛播完的《安家》裡的房似錦。
這些女性角色,都是看上去光鮮亮麗,顏值、能力、事業都挑不出大毛病的女人,但她們的背後,卻往往有一個一地雞毛、「拖後腿」的家庭。
不僅如此,這些家庭還都挺相似的:
一個重男輕女的媽、一個無能平庸的爸,還有一兩個兄弟。很多時候,兄弟的角色都比較吊兒郎當,事業上無所作為也就算了,還經常欠下一屁股債。
當然,這些債務都是要由女主來還的。
真是讓人忍不住問一句:
為什麼國產劇裡的自強女性,就攤不上一個好媽呢?
「吸血鬼」式的母親
《安家》裡,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像是個女版的蘇大強,但比起蘇大強,她的罪更是罄竹難書。
《安家》在劇情剛開始鋪設時有交待,房似錦剛出生的時候,因排行老四,又是個女兒,就被當媽的潘貴雨扔進了水井裡。
等她好不容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潘貴雨又獅子大開口,張口便找她要一百萬。
不光對女兒苛刻,潘貴雨對長輩也特別心狠手辣。當自己的公公病重時,不光不將老人家送去醫院,還一直以此為由欺騙女兒,以便繼續壓榨房似錦。
這種「吸血鬼」一般的行徑,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裡樊勝美的母親。
這位在前幾年引起全網討論的劉美蘭女士,可以說是把「雙標」精神貫徹到了極致。
她的兒子從小被她寵壞,長大後沒出息,成家立業後也沒放過自己的親妹妹。工作是樊勝美幫忙找的,房子要她出錢,連孩子都要她幫忙照顧。欠債出事後,還要樊勝美扛下所有的事情。
即便女兒為整個家庭付出了所有,但在劉美蘭看來,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好歹還給她生了個孫子,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使命,但樊勝美只知道買無用的衣服和包包。
當女兒不願意繼續填補家裡的無底洞時,她就奪命連環call,一直絮絮叨叨直到樊勝美投降。
雖然劉美蘭有時也會流露一些愧疚,但這種愧疚的心理並不會使她多為女兒考慮,也不影響她繼續壓榨女兒。
這個媽的形象很鮮明:出身底層,勞苦一生但仍然活得比較掙扎窮酸。
她的身上透露出自相矛盾的底色:一方面,她指望「一家人有難同當」,並且也是這麼教育和指示樊勝美的;但另一方面,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這個家裡的男人卻通通都缺位了。
兒子闖下禍,卻捲鋪蓋跟媳婦走人,連外孫都留下交給劉美蘭。等債主討上門來時,應門擋在前面的也是她和樊勝美。
但是,她的可憐和辛勞不足以抵消她的惡。
在劉美蘭的觀念裡,女人天生就應該是被「傳統」規訓的:
花很多錢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這就是一種浪費,有時間不如考慮結婚生子的問題;女人不能三十歲了還不找對象結婚,不能不生兒子;這個「家」不論如何都得守護好,哪怕它再支離破碎;男人不努力不上進不要緊,女人頂上。
她如此,她教女兒亦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角色受到的關注度和討論度讓編劇嘗到了甜頭,再過幾年又一個相似的角色橫空出世,即《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趙美蘭。
比起前者,這位母親「心狠」的程度又增添了不少。
趙美蘭是個護士,算得上都市裡的小中產,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
但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一口拒絕了想上補習班的女兒,也在女兒好不容易靠自己考上了清華大學後,非要她轉讀師範學校。
與此相對的是,自己的二兒子只考上二本,她卻能為他花大錢買個大學上。為了讓大兒子去美國讀書,她也不惜一切代價。
這個母親是不會愛孩子嗎?
並不,否則她為什麼能對兒子那麼好呢?
由於蘇母出場戲份較少,劇情裡對她重男輕女的原因也只是一帶而過,原著中只說明,她是為了拿到城市戶口才嫁給蘇大強,達到目的後就想離婚,但女兒的出生,毀掉了她的計劃。
在蘇母看來,這個女孩是造成她的人生急轉直下的罪魁禍首,是「意料之外的孩子」。
於是,從女兒一出生,她就對這個孩子充滿了偏見。
如果說,樊勝美的媽媽的行為邏輯更像是一種受到傳統影響、無意識的「蠢」,那麼蘇母就壞得更徹底了,因為她自始至終都明白自己對女兒的傷害。
但是,這種沒有一絲溫情和母性的壞,在房似錦她媽面前,多少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或許蘇母的職業還讓她多少有些「端著」的姿態,但房似錦的媽,潘貴雨女士,則更像一個來「碰瓷」的工具人。
她開口就是一百萬,還逼迫房似錦寫下欠條。
房似錦拿不出錢,她就跑到辦公室裡,氣勢洶洶地表態,不給錢,就在公司打地鋪,等拿到錢了再走。
在撒潑耍賴沒在怕的潘貴雨面前,連職場上如魚似水的房似錦也甘拜下風,「這麼多年跟她鬥智鬥勇,都沒有鬥過她。」
如果說在刻畫樊勝美媽媽時,還像留了一塊遮羞布,到了潘貴雨,則變得毫無臉面和情分。
為了達到目的,她不擇手段,把精明和惡毒都寫在了臉上。
橫向比較一下這三位母親,她們都有重男輕女、壓榨女兒的共同點,而在「壞」的程度上是逐個升級,讓屏幕前的觀眾很難不罵上兩句。
但發現沒,這些女性向的職場劇,對於「惡母」壞的原因、她們的行為邏輯,總是拍得不夠詳細。
以至於罵完之後,觀眾還是不明白,她們為什麼能那麼極端和奇葩。
更甚之,觀眾會把結論下在多年媳婦熬成婆,總歸女人要為難女人的點上。
警惕這些工具化的「惡母」
編劇為了突出女主角的「美強慘」,需要一個「後媽」式的人物。
這種「消費母親」的背後,是將她們當成了一個任人攻擊的靶子。
一方面,類似的母親角色迎合了觀眾的刻板印象:
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經歷吧,當你想放假回家好好陪陪家人踐行孝道時,「蜜月期」總堅持不了太久。你也理解媽媽們「為你好」,可誰還沒有個煩心的時候呢,誰還沒有個有點囉嗦,恨鐵不成鋼的媽呢?
另一方面,這樣母強父弱的配置,也表現出家庭權力的轉移。
家庭的維繫和運作幾乎全靠女性支撐,這傳達了一種導向:女性生來就是為家庭無條件付出和犧牲的。
此外,家庭分工中的不平等也體現得非常鮮明。這幾部國產劇中「失聲」的爸爸們,拿著低廉的薪水,便好像已經履行了養家餬口的義務。
至於家務活,則全由女人包攬,教育子女的任務也落在女人身上。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母親的角色是非常矛盾的。
她們既需要表現得像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相夫教子,安守婦道。同時,她們的性格又相對極端,特別是在壓榨女兒的時候,直接、果斷、鍥而不捨,殘忍得不留情面。
更矛盾的是,《歡樂頌》等劇本身是打著「大女主」的旗號宣傳的,但關於母親形象的塑造,跟之前的「惡婆婆」一樣,要麼是為了襯託女主人設的工具人,要麼是「壞」得殊途同歸,只是程度不一的符號人。
即便有對她們行為邏輯的解釋,也只是淺嘗輒止的探索,令人不明所以。
這樣的劇情和偏向,反映出的還是人物的扁平和女權意識的局限。
類似單薄又類型化的「惡母」的出現,好像就只有一個目的:為了迎接觀眾的罵聲而完成KPI,而不論合理與否、自洽與否、精彩與否。
但對觀眾來說,就算能闖進屏幕,將電視劇中的這些「惡母」大罵一通,又能怎樣呢?
這樣刻板地塑造母親,是否也是編劇對女性的惡意呢?
有這樣緊咬不放的媽,上述劇中的大多女主還是選擇了無條件地忍讓。
當然,即便是現實生活中,想完全擺脫原生家庭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只是面對這種困境時,該有的戲劇張力又「消失」了。
被「吸血」的女兒難以掙脫原生家庭束縛的原因是什麼?她們在面對父母和兄弟時,又是怎樣的心理狀態?除了一味縱容和原諒,她們新的出路又在哪裡?子女和原生家庭的界限怎麼劃分?
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我們需要編劇去理性地呈現這些母親的「惡」,去挖掘這些「惡」背後的因,由此才有機會將其消弭。
生活中受原生家庭之苦的女性不在少數,生而為女,我們不必抱歉。
但請別讓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停留在「全民憤怒」的「狂歡」中。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
小梅子
傳播學搬磚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