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明月,話嫦娥,眺月桂,遊燈會,思親友,宴團圓,篩濁酒,敘幽情……中國的賞月文化源遠流長。唐宋之際歌詠明月的詩詞便足有幾萬首之多,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傳唱千古。
舉頭望明月,我們常常想起「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舉杯邀明月」的李白、「起舞弄清影」的蘇軾……今天,我們來了解幾位不一樣的古人,他們與月亮都有著相當「硬核」的關聯。
段成式
段成式是唐代著名小說家,他在其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中記述了一則「玉斧修月」的傳奇故事。
唐朝太和年間,鄭仁本的表弟與王秀才遊嵩山時在叢林中迷路了。二人徘徊找路的過程中聽見樹叢中有呼嚕聲。他們撥開枝條窺視,只見一個白衣人枕著一個包袱在呼呼大睡。喚醒白衣人後,二人問他的來歷。白衣人回答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嗎?月亮看起來像個又圓又小的彈丸,我們看到的月亮上的影子是太陽照耀月上高起的凸處形成的。常有八萬兩千個匠人負責修繕這些高處,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白衣人說完打開包袱,裡面果然有斧子和鑿子等工具,還有玉屑做成的飯食,分給兩人食用,說可以保他二人一生無疾。最後,白衣人為兩人指了一條回家的路,就消失不見了。
在這則迷途遇仙的故事裡,白衣人的敘述最引人注意的有三點。其一,他將月亮比作「丸」,而不是「盤」或者「鏡」,符合月球立體形象的認知。其二,他指出月亮上的影子是太陽照耀月上高起的凸處形成的,意即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須知,直到17世紀初,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製造出歷史上的第一架現代天文望遠鏡,人類才觀測到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晚上我們看到月亮,其暗處是月海,而明亮處則是高地。其三,是「七寶」合成月球的說法。科學研究表明,月壤確實是由七種化合物組成,如下表所示。
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與唐代志怪小說的契合,是不是足夠引人浮想聯翩?白衣人究竟是穿越旅行者還是外星人,足夠科幻迷們天馬行空地幻想許久。但是,這真的是個美麗的誤會。古文中的「七寶」是一種泛稱,指代的是許多寶物,與月壤中的七種化合物相對應純屬偶然。
王充與餘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汐現象與天體運行的關係,是古人很早就關注到的一個問題。主流觀點分為兩派:元氣自然論潮論和天地構造論潮論。
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濤之起也,隨月盛衰。」首次指出了潮汐與月亮盈虧的關係,並主張元氣自然論。唐朝竇叔蒙繼承發揚論王充的潮月同步原理,直接用天文歷算方法計算潮時,並繪製了《竇叔蒙濤時圖》。
晉代葛洪對潮汐提出了天地構造論。唐人盧肇作《海潮賦》,提出「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引進太陽的起潮作用。後人皆認為盧肇的論斷為「極天人之論」,而不敢有所非議。五代邱光庭作《海潮論》,仍作「日者眾陽之母,陰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的論述。應當說葛洪、盧肇、邱光庭等人用天地結構關係來探索潮汐成因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他們拋棄了月球的引潮作用是很大錯誤。
直到北宋政治家、著名諫臣餘靖大膽提出質疑。他的結論建立在實地觀測的基礎上,他在通州海門(今屬上海)和廣州武山(在今虎門附近),觀測海水進退與月球運動關係,得出這樣的結論:「潮之漲退,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水往從之。日月右轉,而天左旋,一日一周,臨於四極。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絕,皆繋於月,不繋於日。」潮汐的漲退並不是因為海水有所增減,而是因為月亮的位置變化,影響了水的流向。此外,餘靖還指出了不同地理位置潮汐形成狀況的不同及其表現出的規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先人們的潮汐理論某種意義上帶有中國哲學觀的因子,並非如今我們所說的引力,但仍不失為我國潮汐學的濫觴。
現今科學研究表明,潮汐是月球和太陽引力共同作用產生的,但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得多,所以其引潮力還不到月球引潮力的一半。
對月球的嚮往與探索,貫穿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中國人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研究。近年來,中國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的巨大成功,讓大家近距離深入地認知了這顆美麗的星球。讓我們期待後續的探月任務取得更輝煌的成就,繼續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止。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