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你會想起哪位古人?

2020-12-22 騰訊網

望明月,話嫦娥,眺月桂,遊燈會,思親友,宴團圓,篩濁酒,敘幽情……中國的賞月文化源遠流長。唐宋之際歌詠明月的詩詞便足有幾萬首之多,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傳唱千古。

舉頭望明月,我們常常想起「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舉杯邀明月」的李白、「起舞弄清影」的蘇軾……今天,我們來了解幾位不一樣的古人,他們與月亮都有著相當「硬核」的關聯。

段成式

段成式是唐代著名小說家,他在其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中記述了一則「玉斧修月」的傳奇故事。

唐朝太和年間,鄭仁本的表弟與王秀才遊嵩山時在叢林中迷路了。二人徘徊找路的過程中聽見樹叢中有呼嚕聲。他們撥開枝條窺視,只見一個白衣人枕著一個包袱在呼呼大睡。喚醒白衣人後,二人問他的來歷。白衣人回答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嗎?月亮看起來像個又圓又小的彈丸,我們看到的月亮上的影子是太陽照耀月上高起的凸處形成的。常有八萬兩千個匠人負責修繕這些高處,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白衣人說完打開包袱,裡面果然有斧子和鑿子等工具,還有玉屑做成的飯食,分給兩人食用,說可以保他二人一生無疾。最後,白衣人為兩人指了一條回家的路,就消失不見了。

在這則迷途遇仙的故事裡,白衣人的敘述最引人注意的有三點。其一,他將月亮比作「丸」,而不是「盤」或者「鏡」,符合月球立體形象的認知。其二,他指出月亮上的影子是太陽照耀月上高起的凸處形成的,意即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須知,直到17世紀初,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製造出歷史上的第一架現代天文望遠鏡,人類才觀測到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晚上我們看到月亮,其暗處是月海,而明亮處則是高地。其三,是「七寶」合成月球的說法。科學研究表明,月壤確實是由七種化合物組成,如下表所示。

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與唐代志怪小說的契合,是不是足夠引人浮想聯翩?白衣人究竟是穿越旅行者還是外星人,足夠科幻迷們天馬行空地幻想許久。但是,這真的是個美麗的誤會。古文中的「七寶」是一種泛稱,指代的是許多寶物,與月壤中的七種化合物相對應純屬偶然。

王充與餘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汐現象與天體運行的關係,是古人很早就關注到的一個問題。主流觀點分為兩派:元氣自然論潮論和天地構造論潮論。

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濤之起也,隨月盛衰。」首次指出了潮汐與月亮盈虧的關係,並主張元氣自然論。唐朝竇叔蒙繼承發揚論王充的潮月同步原理,直接用天文歷算方法計算潮時,並繪製了《竇叔蒙濤時圖》。

晉代葛洪對潮汐提出了天地構造論。唐人盧肇作《海潮賦》,提出「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引進太陽的起潮作用。後人皆認為盧肇的論斷為「極天人之論」,而不敢有所非議。五代邱光庭作《海潮論》,仍作「日者眾陽之母,陰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的論述。應當說葛洪、盧肇、邱光庭等人用天地結構關係來探索潮汐成因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他們拋棄了月球的引潮作用是很大錯誤。

直到北宋政治家、著名諫臣餘靖大膽提出質疑。他的結論建立在實地觀測的基礎上,他在通州海門(今屬上海)和廣州武山(在今虎門附近),觀測海水進退與月球運動關係,得出這樣的結論:「潮之漲退,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水往從之。日月右轉,而天左旋,一日一周,臨於四極。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絕,皆繋於月,不繋於日。」潮汐的漲退並不是因為海水有所增減,而是因為月亮的位置變化,影響了水的流向。此外,餘靖還指出了不同地理位置潮汐形成狀況的不同及其表現出的規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先人們的潮汐理論某種意義上帶有中國哲學觀的因子,並非如今我們所說的引力,但仍不失為我國潮汐學的濫觴。

現今科學研究表明,潮汐是月球和太陽引力共同作用產生的,但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比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得多,所以其引潮力還不到月球引潮力的一半。

對月球的嚮往與探索,貫穿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中國人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研究。近年來,中國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的巨大成功,讓大家近距離深入地認知了這顆美麗的星球。讓我們期待後續的探月任務取得更輝煌的成就,繼續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止。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相關焦點

  • 舉頭望明月,你還在想李白嗎?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佳節裡,我們望明月,話嫦娥,眺月桂,遊燈會,思親友,宴團圓,篩濁酒,敘幽情……中國的賞月文化源遠流長,唐宋之際歌詠明月的詩詞就足有幾萬首之多,其中更不乏名篇佳作傳唱千古。每逢中秋,舉頭望明月,我們常常想起「舉杯邀明月」的李白、「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或是「起舞弄清影」的蘇軾……而今天,我們要來了解下兩位不一樣的古人,他們與月亮也都有著相當「硬核」的關聯。
  • 《舉頭望明月:劉培基自傳》
    他說:「月亮陪著我長大,不敢忘記月亮的溫柔」,因此他的自傳取名《舉頭望明月》。自傳中,劉培基首次打開內心屏障,談論他的身世、感情生活、與摯友們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劉培基重情義,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不怕你對我不好,只怕你對我好。」
  • 古人舉頭望明月,都在思考「這三個字」
    我們說,明月,明亮的月亮。那古人怎麼去形容太陽呢?太陽的光芒是什麼呢?古人有一個詞叫做「白日」,「驚風飄白日」(曹植《箜篌引》)。白日就是耀眼的日光。明和白是用來形容日和月的,太陽和月亮又是最亮的,所以就有一個詞叫做「明白」,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明白」,這個事你心裡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是明白呢?
  • 一輪明月,寄託了古人多少情意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在星空下,都在想些什麼吧。離家在外的人,在星空下仰望月亮,會想起同樣沐浴在月光下的故鄉、親人、朋友,何時才能相見團圓。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在思念家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在思鄉;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在思鄉;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每日一詩】11月12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用淺白的語言表達深厚的主題,普通人會走向流俗,而詩仙李白卻能寫成千古絕唱。這種能力,需要極大的天賦來支撐,李白實屬天縱之才,非一般人所能為也。王維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是每逢月圓倍思親。李白自二十多歲離開家鄉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在過去那種交通和信息都如此不便利的時代,誰在外漂泊不會思念故鄉呢?李白雖飄逸如仙,也脫不盡凡人的情緒。
  • 舉頭望明月 千裡共烤肉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 99首與月亮有關的經典詩詞,花前月下,舉頭望明月時總會用的上!
    其次是象徵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是把月亮當成愛的象徵,美好的象徵。比如張若虛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明月?」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 舉頭望望明月低頭親親眉眼歌曲介紹
    舉頭望望明月低頭親親眉眼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舉頭望望明月低頭親親眉眼歌曲介紹。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舉頭望望明月低頭親親眉眼歌曲介紹。
  • 中秋明月當空,想起這些詩句,最能表達思念的心情
    中秋明月當空,想起這些詩句,最能表達思念的心情(原創文章,轉載主註明出處)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民傳統節日—中秋節了,普天同慶,神州處處盡顯和諧。尤其是在老家,鄉親們烹牛宰羊,割肉買酒,準備佳餚,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 古人忠告:「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越早明白越好
    古人訓「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被奉為經典,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整句俗語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後半句出自清代葉存仁的詩歌:「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們的思想比較落後,或者說對自然界的了解比較有限。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二.
  • 「明夷」我把相思寄明月,每逢月圓你可收了些!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候學這首詩,老師說是思念故鄉的,而當我長大後,懵懂愛情,漸漸了解李白後,我大膽猜想,是寫愛情的。【明夷教育】我曾無數次這樣遐想:在一個十五的夜晚,李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總是難眠。
  • 沒有手機的古人如何面對失眠?古人有三招:月色、賦詩、薰香
    其實不止我們會經歷失眠的痛苦,古人其實也失眠。沒有手機的古人是如何面對漫漫長夜的呢?李白睡不著了,所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商隱寫了睡前要「舞鸞鏡匣收殘黛,睡鴨香爐換夕燻」;劉楨失眠時,索性寫起詩來,「終夜不遑寐,敘意於濡翰。」月色,賦詩,薰香,是古人治癒失眠的三劑良藥。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本來請客吃飯是為了增加感情,但是由於不懂禮數,反而會讓宴席不歡而散,這樣就萬分的不愉快了。所以民間流傳的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雖然俗語的表面意思一看便知,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內涵,還是需要自己研讀的。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
    古人會玩兒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天地間一片漆黑,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若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古人無心睡眠的漫漫長夜,他們是怎麼打發的呢?入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還可以用蠟燭油燈照明,許多古人也有夜生活。許多朝代都實行宵禁,傍晚夜幕降臨後,有專門巡邏的官員,若是被抓住夜晚還在城中遊蕩的夜貓子,少不得是一頓仗責甚至牢獄之災。一般在嚴格宵禁的時候,晚上的娛樂活動也只屬於皇室宗親達官顯貴的府邸裡面。
  • 詩詞|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
    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你想不想找個人來陪~你的快樂傷悲,只有我能體會,讓我再陪你走一回。每次聽到這首《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的時候,心中總是久久不能平靜。當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候,腦海中總會想起某些人、某些事,這些也一定是心靈深處最牽掛的。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事,值得去惦念的,心裡頭有牽掛的,都是幸福的。在古詩詞中,也有很多是古人感覺到孤單的時候,想起某些人事的感慨,可能是悲傷的,也可能是美好的。一起來看看,古人孤單的時候,都會想起誰吧!
  • 【原創】明月千裡寄相思(中秋)
    (ID:ydbcy888)「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今夜,有無數人和我一樣,仰望著天空的那輪明月,把這首詩輕輕吟唱。《明月千裡寄相思》此時此刻,只要這首歌響起,總會觸動你心裡最柔軟的地方。腦海一定會有一個人身影閃現。思念掠過心海,淚水默默流在心裡。聽著這首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的,想起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想起已故的親人潸然淚下。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老人家在向後生宣揚自己的觀點時,常常喜歡帶上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雖然是誇張,可這卻足以證明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在《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