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香港吃故鄉的插酥燒餅
江北川
插酥燒餅,遠近聞名,已有多年的歷史。但是,插酥燒餅究意是誰發明創造的?現在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其實,早在明代,泰州米市就是江淮一帶重要的糧食集散地,插酥燒餅則是江北地區挑夫們的古老而方便的快餐了。據《隨園食單》載:燒餅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那太考究了,不是挑夫們所享用得起的。泰州的「黃橋燒餅」就吸取了古代燒餅精緻的製作方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插酥的傳統做法。現在,已從「燒餅」、「脆燒餅」、「插酥燒餅」等大路貨品種發展到蔥油、肉鬆、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心的精美燒餅。
插酥燒餅、油條、豆漿也是江北揚州、泰州地區普通人家常用的早餐。港澳遊有一天是自由活動,吃飯自費。於是我就帶上了江北地區挑夫們的古老而方便的快餐——插酥燒餅。
2004年7月21日港澳遊,接機的林女士,祖藉福建的臺灣人,與我同齡,看上去卻比我年輕得多,皮膚白晰而光滑,顯然是美容院的常客。但是,她的手指關節的紋路很粗很深了,這是任何美容也無法奏效的地方。林女士禮貌周全,骨子裡卻不大瞧得起內地的遊客。她說:「你們大陸上隨地吐痰、扔果皮、廢紙也罰款,只罰5元。在香港,隨地吐痰、亂扔果皮、廢紙,罰款是5000港幣!絕……」
不知誰問了句:「真罰5000塊?」
林女士笑道:「你們別把香港的法律當兒戲,是真罰5000塊!到時罰了別怪我沒告訴你們。」
「我身上沒帶這麼多錢?能拿我怎麼辦?」
「這問題只有大陸的人才問得出來!」她停頓了一下,又笑道:「你沒錢,警察可以捉你,讓你家匯錢來。如果你家裡不匯錢,那就讓你做工代罰。」
這就是我們在香港回歸7周年之際,乘旅遊大巴赴酒店途中的情景,印象至深!
林女士的語言是尖刻了些,但是在後來幾天的遊覽中逐漸感到她所說的不失為真話。香港的馬路上的確非常乾淨,沒有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
當晚,登太平山頂賞夜香港舉世聞名的萬家燈火。山頂上有一約二、三十米長的地段,竟是宣傳「XX大法」的,我很驚訝!導遊笑道:「這是符合基本法的,也就限止在這一段區域內,若將這些宣傳品移出這一區域就是違法了。呵呵!言論自由嘛!」
香港的黃大仙廟非常有名,黃大仙廟原名嗇色園,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廟始建於1921年,設計色彩豐富、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黃大仙廟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寶殿外、祠旁還設有小園林、三聖堂、從心苑,以及供善信們購買香火及平安符等的小攤位。廟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故宮九龍壁而建,更加增添了黃大仙廟的中國傳統特色。
廟內的《赤松子自述》記載,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約公元328年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蘭谿市。十五歲得遇仙翁始學道,在赤松山石室中潛心修煉,40年不食人間煙火,終於得道。他得道後,雲遊四海,懲惡除奸,行醫施藥。因為他隱居於赤松山,故又稱赤松仙子。
導遊說:黃大仙廟的籤很靈驗的,真的!去年大年初一,董建華到黃大仙廟燒頭炷香,行禮如儀後,求了一籤,求得的竟是下下籤!當時,董建華臉都白了。電視實況轉播,全香港的市民都看見的噢!果然,春天「沙氏病毒」流行,死了許多人吶!
其實,黃大仙廟的出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廟方有一座醫院,是慈濟醫院,是給看不起病的窮人看病的醫院。哦!資本主義社會怎會有如此救助窮人的醫院呢?令我們生在紅旗下、吃過糠、下過鄉的老知青百思不得其解!是我的理解出了問題?還是教科書出了問題?我苦苦思索,最終覺得我與書總有一方是錯了,但願是我錯了。我錯,只是一個升鬥小民的錯,無關大局。若教科書錯了,讀此書者非我升鬥小民一人耶,書錯則誤人多矣!
也許是導遊香港人優越感強別有用心地鼓吹吧?於是,我帶著疑問與導遊進行了一番探討。
「這醫院給窮人看病真不要錢?」
「是呀,免費的。」
「看病不要錢,藥呢?」
「對!也不要錢。但只限給窮人看病呀。」
「哦!香港的普通工薪階層看病呢?」
「去公立醫院啦!若有錢就去私立醫院看醫生啦。」
「哦!普通工薪階層會來這兒免費看病嗎?」
「呵呵!這個問題只有你們大陸的人才問得出來呀。」她又建議我去醫院那邊看看。
我在那看到介紹嗇色園的一份材料:嗇色園一直秉承仙師寶訓「普濟勸善」,貫徹儒、釋、道三教同尊,積極發展推及善業。嗇色園自一九二四年起開設中藥局,贈醫送藥,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受惠人數多不勝數。其後,嗇色園更順應社會發展,陸續開設西醫診所、牙科診所及物理治療中心,為有需要的人士服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人要老有所依,嗇色園於一九七九年開設第一所護理安老院,至今,服務耆老及護老者的單位已達十七家,受惠者數何止萬計。
嗇色園深知興教辦學對推動香港民生發展的重要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嗇色園在一九六九年成立可立中學,為發展育英才的善業奠下基石。目前,嗇色園轄下已有一所同時開辦中學及小學的「一條龍」學校、四所中學、四所小學、六所幼兒園,以及一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我聯想到許多地方國營企業的下崗職工,他們的勞保、醫保呢?特別是「老三屆」 這一代人,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們響應號召去了!火紅青春歲月燃盡熱血,如今都已是年過半百「奔六」、「奔七」的老人了,再也沒有氣力謀生了,到了最需要祖國政府的時候了,該領退休金怡養天年了,住房、勞保、醫保一切還沒有著落,老是老了,可如何養老?
遊香港第四天自由活動,用餐是自費。我與三兩同事去了聞名遐邇的「三聯書店」,三間門面,就在立交橋的邊上,不是我目光注意搜尋,幾乎錯過了這大名鼎鼎的三聯書店。書店內圖書非常豐富,許多外國文學譯本、臺灣版香港版的書堆滿了書架,全部敞架銷售。怕帶不回內地,我只選購了幾本香港出版的書與2004年7月號的「香港文學」 。香港出版的書印刷質量精美,價格也不菲,一本書少則三、四十元,多則百餘元,的確體現了物有所值。
吃中飯的時間到了,我們四人去了酒店邊上的一排檔,只點了最經濟實惠的「叉燒飯」,一份要28元。說實話,憑我食量起碼三份才算吃飽。但是,考慮到28元一份,也不是我吃不起這三份,我權當減肥,只吃了一份。排檔的女服務員是南京人,一聽我們揚州口音,她笑道:「你們揚州的?來旅遊的。我老家是南京的。」
「哦!老鄉吶!」
「是呀,是老鄉呵!」
「我原在南京長江大橋下建材市場做建材生意的。」
「做建材生意的也是個老闆了,你怎麼來打這份工呢?」
「唉!怎麼說呢?老公來了,遇上金融風暴,老公炒房生意一落千丈,我不能再坐家裡了,打這工也不重,呵呵!」
她的心態還是不錯的,國人離鄉背井、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著光榮的傳統,也是舉世聞名的!
晚餐,我再也不去吃那28元一份叉燒飯。在酒店房間內泡了一杯茶,從包內拿出僅剩的兩隻插酥燒餅,插酥燒餅是用酵面加油酥、精鹽製作而成,一面刷上飴糖,撒滿精選的白芝麻,燒餅貼在滾燙的缸爐裡經文火烘烤,俗諺云:鍋不熱,餅不靠。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烘烤得酥脆焦黃,香噴噴,非常可口。擦酥燒餅外面脆,裡面酥鬆,油潤不膩。其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橢圓形。
來港澳的前一天,在江都我共做了6隻。插酥燒餅0.5元一隻,28元可做56隻黃澄澄、香噴噴交鹽插酥燒餅啊!21日中午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我吃了兩隻;今早又吃了兩隻。
在香港吃故鄉的插酥燒餅,還真別有一番風味。如再夾上三、五片揚州「四美」的醬生薑則更佳!
2007.12.3
作者簡歷:
徐潤群,筆名江北川,1953年12月20日生於江蘇江都樊川鎮。16歲拜周公士陽為師學方、圓木手藝。17歲(1969年)插隊至東匯公社雙豐大隊葉豐,21-23歲挾方、圓木手藝浪跡於皖南、浙北城鄉。27歲招工進江都化肥廠、磷肥廠、第二水泥廠工作。曾長期從事質量技術監督工作,2009年退休。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揚州市作家協會員、江都區詩詞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詩詞、散文、小品、小說散見於報刊雜誌。編導的小品《鬥酒》獲江蘇省質監系統(2001年)文藝匯演二等獎。詩詞出過《瓠子集》、散文合集出過《七弦二集》、《七弦三集》,2010年江都作家叢書小說《故裡人物》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微信掃一掃,或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大耳郎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