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二椅三特性,綜合程式大寫意,傳統戲曲之美今何在?

2020-12-22 秦風唐韻醉自然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塊瑰寶,有人稱:「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服飾道具,舞臺布景?還是美在劇情節奏,矛盾衝突,舞美設計,導演調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藝術,技藝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呢?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戲文唱詞

其實,詩文與戲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中國戲曲與中國文學可謂是同氣連枝,若孿生子,同根共源,同生共存。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談到:「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其意思是說格律詩的創作受到限制在於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靈活運用這些規矩,就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反而更有鏗鏘的節奏,更有力度和韻致。

中國戲曲也是一樣,戲文和唱詞講究歸韻和平仄,表演受到程式、裝扮和傳統的約束,也是戴著鐐銬起舞,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大都遵守「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些戲曲名家卻也舞出一種極致的無可替代的美,這便有了不同的戲曲流派,得以代代傳承,而永不失其戲曲生命的活力。後輩表演藝術家在傳承的基礎上,也再不斷尋求創新,希望自身在某個點上能有所突破。

蘇鳳麗版秦腔《鎖麟囊》是移植改編的京劇程派藝術代表作,在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秦腔的劇種特色,還加入了時代的元素,既保持了京劇程派的神韻,又融入了秦腔肖派的風採,帶著敏腔遺韻,著力拓展秦腔的陰柔之美,實現了在秦腔藝術欣賞取向這一點上的成功突破。

蘇鳳麗在秦腔《鎖麟囊》中,唱腔風格上,依然遵循肖(玉玲)派秦腔的藝術特色,但有所改良,更加平穩深沉;唱腔上,講究發聲、行腔與收音的融會與連貫,將秦腔「肖派」唱腔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那纏綿悱惻的行腔與吐字,那如泣如訴的苦音唱腔,宛若內家太極,看似毫無著力點,稍一接觸,強大的力量便瞬間迸發出來,藝術渲染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節奏歡快的歡音唱腔,恰如粒粒珍珠,飽滿潤澤,忽而盤傾珠落,清脆悅耳。同時,蘇鳳麗並不拘泥劇種門派,適當糅合京昆的行腔技巧,更顯得妙趣橫生。該劇堪稱蘇鳳麗個人秦腔藝術上的巔峰之作。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大寫意

在戲曲舞臺,三步五步便已經走過千裡萬裡了。秦腔經典劇目《火焰駒》裡,義士艾謙傳信一折,舞臺上就那麼三轉兩轉,幾回圓場,便騎行千裡到達邊關。

秦腔《火焰駒》舞臺版劇照
秦腔電影《火焰駒》劇照

秦腔傳統名劇《蝴蝶杯》中的「藏舟」一折,不過是聽到舞臺上幾聲更鼓,就已是夜半三更了,很是奇妙。

李淑芳《藏舟》劇照

戲曲舞臺上的大寫意,跑圓場也好,聽更聲也罷,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生活情趣為故事背景展開劇情,推動劇情發展變化的。而往往一個人物的出身、教養、生活環境、家世背景以及生命狀態(個性),通常就會決定其面對人情世態的一種反應,一種表現,一種風範,將這些分別歸類,便會在同類人物身上凝聚成一些大體相同的程式。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傳統程式

戲曲藝術表演程式中一舉一動,進門出門,開門關門,上場下場,上下臺階,都有規範的程式動作,章法要領,有節奏,講韻律,踩在鑼鼓點上,自然和諧地律動。把技巧動作與人物的身份、動作目的、情感意境結合起來,既有內在的張力,將內心體驗,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地通過外在形象、動作加以表現,收放自如,內外融合,渾然一體,藝術呈現。

(肖若蘭《數羅漢》中的上場亮相)
(肖若蘭《數羅漢》中的上臺階)
(肖若蘭《數羅漢》中的下場)

有人說中國傳統戲曲咿咿呀呀的拖音遺韻太黏,唱腔旋律太慢了,跟不上現代節奏。

豈不知眉戶現代戲《梁秋燕》表達了時代心聲,當年一度深受歡迎與厚愛,曾流傳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諺語。

我記得很早在電視戲曲欄目「秦之聲」裡,看到過李梅在《鬼怨》中有一段兩分多時長的慢臥魚,印象很深刻,那個舞美燈光設計,真乃叫絕!一束燈光投射,色彩變幻,人影凸顯,如夢如幻,若即若離,配上音樂,旋律不斷重複,悲泣哀怨,悽美無比,很有感覺。這個片段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我在做「就愛秦腔」平臺內容時,特意去搜尋這段視頻,怎麼出沒找到,很是遺憾。那個舞臺很簡約,燈光設計也很簡單,但著實很美,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又不乏變幻無窮的美感。其中那細緻入微的深情,蒼涼優雅的悲壯之美,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甚至能讓我們為之動容,感同身受,忘記今生,穿越三界,將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託付,讓自己的情懷暫且安頓。

古典傳統戲曲中的服裝、頭飾、唱詞、神情、動作無不承載了時光沉澱之美。

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悲壯、蒼涼、夢幻、優雅、深情無不可逆轉所謂弦外之音。那纖毫畢現的婉轉,那從容不迫的情趣,餘韻深遠,輾轉於心,不絕如縷,情懷激蕩,在曲韻裡,古今同心,滄桑幻化,得以實現。

中國傳統戲曲有「三性」:綜合性、寫意性、程式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融入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各種專業門類的特色藝術精華。其行當全面,生旦淨醜乾坤大,角色細分,各有千秋。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學問深,四功五法,講究技巧,尤其是唱腔韻味,追求淳樸流暢,唱詞淺顯易懂,生活氣息濃厚,發音鏗鏘大氣,抑揚有度,氣勢恢宏,表演質樸細緻,活靈活現,情景交融,聲情並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希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借著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之東風,中國戲曲能重煥光彩,再現輝煌。

附:作者簡介

李亞利,網名秦風唐韻,陝西渭南華州區(華縣)人,西安出版社編輯,關學大儒系列圖書《大儒張載》《長河悲歌》《言官楊爵》《聖賢二曲》、大秦風書系《浚稽山》、青藍綠夢書系《低眉俯首閱草木》策劃以及責任編輯。著有秦腔(周)歷史傳奇劇《杜陵原》、有關絲綢之路大型秦腔(漢張騫鑿空西域)歷史傳奇劇《絲路長歌》和秦腔(唐文成公主進藏)歷史傳奇劇《哈達情長》、大型秦腔(魏晉南北朝)山水風情劇《少華山水情》和《嶽瀆望潼關》、秦腔(唐)歷史古裝劇《長相守》、秦腔(唐)歷史傳奇劇《蟾宮會》、大型秦腔現代勵志劇《雕琢人生》,以及關學大戲大型秦腔廉政劇《三行詩》(《言官楊爵·三疏諫》前本已完稿)和大型秦腔歷史劇《大儒張載》等秦腔劇本,另外有一部生活之歌輕喜劇《摯愛人世間》電影劇本。

相關焦點

  • 崑曲丨戲曲傳統「一桌二椅」裡的大千世界
    「一桌兩椅是傳統戲劇表演時的舞臺程式,因為沒有那麼多花哨的布景,對演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在表演和演唱上下功夫。我們堅持古本演出,就是守住了傳統戲劇的魂!」中國戲曲最經典的一桌二椅樣式呈現,以戲曲的虛擬表演程式展現那滿臺真實的「椅子」;通過唱念做打在舞臺上創造看不到卻能感受到的人和物;通過演員在不同段落的行當轉換,表現劇中人物的不同關係及狀態,並從傳統的功法程式中探索新的人物表達方式。
  • 「看我七十二變」之戲曲舞臺上的「一桌二椅」
    在看過很多新編戲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淨化舞臺,回歸一桌二椅的傳統舞臺設計方式
  • 從一到十,說「一桌二椅」
    對於這一點,著名導演張藝謀於2013年在執導他的首部舞臺京劇作品——國家大劇院製作京劇《天下歸心》時深有體會:「作為一個跨界導演,面臨的最主要挑戰就是如何讓京劇呈現出最本質的美。 」京劇的簡約、象徵、寓意、程式化、中國古典情懷等,是京劇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 詳論京劇舞臺上的「一桌二椅」
    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宮廷禁院,可以表示軍帳將臺,可以表示庵覌寺院,可以表示亭臺樓閣,可以表示配樓山崗,可以表示居室閨房,可以表示房門、圍牆。總之,凡人物所在客觀環境都可包括在「一桌二椅」之內。但是,上述這些「表示」是怎樣反應出來的,觀眾又是怎樣領悟理解呢?
  • 神奇的「一桌二椅」,舞臺上看我七十二變!
    空格「一桌二椅」是中國戲曲舞臺上的演出用具,用時可多可少,可分可合,視演出需要而定。它能夠用極簡單的道具表示出形形色色的環境處所,大小場合。
  • 「一桌二椅」的酣暢清新 「做一本最美的書」系列報導①
    「做一本最美的書」系列報導①「一桌二椅」的酣暢清新 《一桌二椅·夜奔》《一桌二椅·朱䴉記》,一本聚焦於一部由崑曲大師柯軍和世界現代戲劇名家合作的經典,一本全景再現了「朱䴉計劃」這項綜合藝術實驗。在設置書的內容時,「一桌二椅」是一套兩本——《夜奔》和《朱䴉記》。如何用色彩直觀地概括這套書的氣質,是趙清最早考慮的事情。「本來《夜奔》以藍色為主色調,後來我想到林衝夜奔在雪夜——乾脆把白色作為主色調。」䴉之朱,雪之白,兩種顏色的背後又有無窮的東方美學寓意。
  • 戲曲小知識 一桌二椅的排列組合
    砌末不獨立表現景,它在舞臺上首要的任務是幫助演員完成動作,如用旗子舞動表現波濤洶湧。砌末不是生活用具的照搬,有一部份小砌末比較寫實,但在寫實中還包含一定的假定性,如燭臺一般不點著;另一些砌末是通過變形、裝飾,使之具有更明顯的假定性,如車旗、水旗等表現。另一方面,運用砌末來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上,非常強調表情姿態的鮮明、準確、傳神,如揮動馬鞭來表達騎馬飛奔的場景等。
  • 【粵劇小百科】(230)太平刀、道具、一桌兩椅、臺(桌)圍、椅褡
    它可以交代劇情(如書柬、聖旨),烘託舞臺氛圍(如喜帳、靈幔),增強演員身段舞姿(如手帕、扇),渲染和抒發人物情感(如驚堂木、家法)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道具也在不斷地豐富、擴展。傳統粵劇道具,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形成了各種必須遵守的使用規矩。 一桌兩椅       道具。
  • 【知道一點是一點】京劇舞臺上的「一桌二椅」
    「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宮廷禁院,可以表示軍帳將臺,可以表示庵覌寺院,可以表示亭臺樓閣,可以表示配樓山崗,可以表示居室閨房,可以表示房門、圍牆。總之,凡人物所在客觀環境都可包括在「一桌二椅」之內。但是,上述這些「表示」是怎樣反應出來的,觀眾又是怎樣領悟理解呢?
  • 崑曲裡的一桌二椅, 從來沒有這麼「荒誕」過
    舞臺呈現上,崑曲《椅子》以中國戲曲最經典的「一桌二椅」樣式呈現,以戲曲的虛擬表演表現那滿臺的「椅子」及「穿梭」的人群。演出不僅充分以唱念做打等功法程式,在舞臺上創造看不到卻能感受到的人和物,而且通過演員在不同段落的行當轉換,揭示劇中人物的不同關係及狀態,探索全新複合的人物塑造方式。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音樂,板腔體程式的規定性及靈活性
    也可以說,它是根據某一原型曲調, 作各種不同的速度處理,因而在節奏上有快慢之分,節拍上有整散之異,旋律上有簡繁之別,韻味上隨之也有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從而派生出了各式各樣的板式。京劇的音樂體系稱作板腔體系,即板式和調式是基本固定的,但具體的腔調可以根據詞的變化和劇情的要求做極為有限的相應調整。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在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我們可以總結得出,戲曲的審美,無論何時何地,「一桌二椅」、「三大特性」、「四樁當行」、「四功五法」都是核心所在。小劇場戲曲,就是用小劇場最樸實的樣子,去演繹京劇最原始的形態,最原始的可能。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文學、音樂、舞蹈、表演、舞臺美術等領域的混合體。臺灣戲曲種類繁多,包括京劇、豫劇、北管、南管、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等,它們作為曾經的大眾流行文化參與了臺灣文化傳統的建構。世異時移,要想使信息爆炸中的人們對它產生興趣,無論是文化傳統還是賴以構成的戲曲藝術都必須現代化,因應時代的脈搏。換言之,必須使傳統戲曲活化,而活化的關鍵在於創新。
  • 潘天:論戲曲舞臺的撿場
    愛戲、懂戲是撿場職業人的基本訓條,在承續傳統戲曲舞臺運籌表演的制式中守正創新。關鍵詞:撿場 戲曲 舞臺 明撿 暗撿譽為中國文化瑰寶的戲曲藝術,其舞臺美術的呈現與蘊含、立意與技巧均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在虛擬與程式之下,寫意與寫實之間,服務於說唱歌舞的表演。隸屬舞臺美術的「撿場」,更有它借物具的經營位置而參與戲曲表演及舞臺空間的運籌職能。
  • 戲曲創作應注重「三個三」
    作者:顏全毅  戲曲創作和一般文學創作,例如小說、散文、詩歌不同,除了閱讀的可觀外,更要追求舞臺上的可看性。除了文人案頭劇,純粹為澆心頭塊壘不為搬演外,立意呈現於臺上的劇作,總是要考慮舞臺特性,適合戲曲表演。
  • 開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風氣之先河的「青藤白陽」
    他由沈周上溯南宋法常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及宋元以後的墨花墨禽傳統,筆墨開始由工致清秀變為率意放縱,對大寫意花鳥畫頗具開拓之功。陳道復花鳥畫的主要特點與成就,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 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今晚看崑曲新銳們的《臨川四夢·湯顯祖》!
    從2007到2020,這是一部「開山之作」柯軍教戲2007年,著名編劇張弘受香港近念·二十面體之邀,為偉大的文學家湯顯祖寫一部劇目,歷經多方探尋,深思之後《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劇本由此誕生。2008年,這部劇目正式在香港首演。
  • 國畫家|王迎春的大寫意,直抒胸臆!
    每個藝術家風格的形成,既受到傳統和觀念的影響、又與經歷、學養及所追求的目標密切相關。藝術創作過程無非是認識自己、控制自己、反映自己、自然流露自己的一個過程,這就需要藝術家所表達的境界,所形成的獨特樣式,需要有足夠的高度,否則,只能是流於樣式,難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