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精髓,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塊瑰寶,有人稱:「戲曲,是中國人最後的審美家園。」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服飾道具,舞臺布景?還是美在劇情節奏,矛盾衝突,舞美設計,導演調度呢?亦或是美在表演藝術,技藝高超,精湛巧妙,美在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呢?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戲文唱詞
其實,詩文與戲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中國戲曲與中國文學可謂是同氣連枝,若孿生子,同根共源,同生共存。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談到:「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其意思是說格律詩的創作受到限制在於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靈活運用這些規矩,就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反而更有鏗鏘的節奏,更有力度和韻致。
中國戲曲也是一樣,戲文和唱詞講究歸韻和平仄,表演受到程式、裝扮和傳統的約束,也是戴著鐐銬起舞,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大都遵守「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些戲曲名家卻也舞出一種極致的無可替代的美,這便有了不同的戲曲流派,得以代代傳承,而永不失其戲曲生命的活力。後輩表演藝術家在傳承的基礎上,也再不斷尋求創新,希望自身在某個點上能有所突破。
蘇鳳麗版秦腔《鎖麟囊》是移植改編的京劇程派藝術代表作,在保留原著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秦腔的劇種特色,還加入了時代的元素,既保持了京劇程派的神韻,又融入了秦腔肖派的風採,帶著敏腔遺韻,著力拓展秦腔的陰柔之美,實現了在秦腔藝術欣賞取向這一點上的成功突破。
蘇鳳麗在秦腔《鎖麟囊》中,唱腔風格上,依然遵循肖(玉玲)派秦腔的藝術特色,但有所改良,更加平穩深沉;唱腔上,講究發聲、行腔與收音的融會與連貫,將秦腔「肖派」唱腔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那纏綿悱惻的行腔與吐字,那如泣如訴的苦音唱腔,宛若內家太極,看似毫無著力點,稍一接觸,強大的力量便瞬間迸發出來,藝術渲染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節奏歡快的歡音唱腔,恰如粒粒珍珠,飽滿潤澤,忽而盤傾珠落,清脆悅耳。同時,蘇鳳麗並不拘泥劇種門派,適當糅合京昆的行腔技巧,更顯得妙趣橫生。該劇堪稱蘇鳳麗個人秦腔藝術上的巔峰之作。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大寫意
在戲曲舞臺,三步五步便已經走過千裡萬裡了。秦腔經典劇目《火焰駒》裡,義士艾謙傳信一折,舞臺上就那麼三轉兩轉,幾回圓場,便騎行千裡到達邊關。
秦腔傳統名劇《蝴蝶杯》中的「藏舟」一折,不過是聽到舞臺上幾聲更鼓,就已是夜半三更了,很是奇妙。
戲曲舞臺上的大寫意,跑圓場也好,聽更聲也罷,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生活情趣為故事背景展開劇情,推動劇情發展變化的。而往往一個人物的出身、教養、生活環境、家世背景以及生命狀態(個性),通常就會決定其面對人情世態的一種反應,一種表現,一種風範,將這些分別歸類,便會在同類人物身上凝聚成一些大體相同的程式。
中國戲曲之美,美在傳統程式
戲曲藝術表演程式中一舉一動,進門出門,開門關門,上場下場,上下臺階,都有規範的程式動作,章法要領,有節奏,講韻律,踩在鑼鼓點上,自然和諧地律動。把技巧動作與人物的身份、動作目的、情感意境結合起來,既有內在的張力,將內心體驗,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地通過外在形象、動作加以表現,收放自如,內外融合,渾然一體,藝術呈現。
有人說中國傳統戲曲咿咿呀呀的拖音遺韻太黏,唱腔旋律太慢了,跟不上現代節奏。
豈不知眉戶現代戲《梁秋燕》表達了時代心聲,當年一度深受歡迎與厚愛,曾流傳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的諺語。
我記得很早在電視戲曲欄目「秦之聲」裡,看到過李梅在《鬼怨》中有一段兩分多時長的慢臥魚,印象很深刻,那個舞美燈光設計,真乃叫絕!一束燈光投射,色彩變幻,人影凸顯,如夢如幻,若即若離,配上音樂,旋律不斷重複,悲泣哀怨,悽美無比,很有感覺。這個片段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我在做「就愛秦腔」平臺內容時,特意去搜尋這段視頻,怎麼出沒找到,很是遺憾。那個舞臺很簡約,燈光設計也很簡單,但著實很美,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又不乏變幻無窮的美感。其中那細緻入微的深情,蒼涼優雅的悲壯之美,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甚至能讓我們為之動容,感同身受,忘記今生,穿越三界,將自己的一腔心事全然託付,讓自己的情懷暫且安頓。
古典傳統戲曲中的服裝、頭飾、唱詞、神情、動作無不承載了時光沉澱之美。
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悲壯、蒼涼、夢幻、優雅、深情無不可逆轉所謂弦外之音。那纖毫畢現的婉轉,那從容不迫的情趣,餘韻深遠,輾轉於心,不絕如縷,情懷激蕩,在曲韻裡,古今同心,滄桑幻化,得以實現。
中國傳統戲曲有「三性」:綜合性、寫意性、程式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融入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各種專業門類的特色藝術精華。其行當全面,生旦淨醜乾坤大,角色細分,各有千秋。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學問深,四功五法,講究技巧,尤其是唱腔韻味,追求淳樸流暢,唱詞淺顯易懂,生活氣息濃厚,發音鏗鏘大氣,抑揚有度,氣勢恢宏,表演質樸細緻,活靈活現,情景交融,聲情並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希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借著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之東風,中國戲曲能重煥光彩,再現輝煌。
附:作者簡介
李亞利,網名秦風唐韻,陝西渭南華州區(華縣)人,西安出版社編輯,關學大儒系列圖書《大儒張載》《長河悲歌》《言官楊爵》《聖賢二曲》、大秦風書系《浚稽山》、青藍綠夢書系《低眉俯首閱草木》策劃以及責任編輯。著有秦腔(周)歷史傳奇劇《杜陵原》、有關絲綢之路大型秦腔(漢張騫鑿空西域)歷史傳奇劇《絲路長歌》和秦腔(唐文成公主進藏)歷史傳奇劇《哈達情長》、大型秦腔(魏晉南北朝)山水風情劇《少華山水情》和《嶽瀆望潼關》、秦腔(唐)歷史古裝劇《長相守》、秦腔(唐)歷史傳奇劇《蟾宮會》、大型秦腔現代勵志劇《雕琢人生》,以及關學大戲大型秦腔廉政劇《三行詩》(《言官楊爵·三疏諫》前本已完稿)和大型秦腔歷史劇《大儒張載》等秦腔劇本,另外有一部生活之歌輕喜劇《摯愛人世間》電影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