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諜戰還是人性的拷問

2020-09-09 為生歌唱

諜戰這個題材從前幾年到現在,流行於我們的影視劇很長時間了。出色的開端,應該是《潛伏》裡的餘則成。然後諜戰猶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最近像《暗算》、《麻雀》、《解密》……反正每年都有那麼幾部,反反覆覆折騰那段歷史,只不過越折騰越變味兒,變成神劇啦!變成偶像劇啦!好像戰爭都是在開玩笑一樣!對於這種商業的東西,我也實在懶得吐槽。其實我覺得所有諜戰裡混得最好的、最成功的,我只認《鹿鼎記》裡面的「韋小寶」。你看看人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混在皇宮裡是一品大員,在天地會裡是「青木堂」韋香主,神龍教裏白龍使,同時和沐王府稱兄道弟,在俄羅斯呼風喚雨,和蒙古王子結拜,和臺灣、吳三桂鬥智鬥勇……咱就不說他娶了李自成和陳圓圓的閨女阿珂和其他六位如花似玉的老婆這件事了……就衝這複雜的關係,誰敢不服?誰拿得起來?呵呵!
言歸正傳,其實諜戰這類題材,我覺得盛行在影視書籍裡,雖然俗套,還是有必要提一提「007」系列在這裡的推波助瀾,因為只要提到間諜,就沒辦法繞過他。在歐美同一題材中,「007」應該是外國間諜劇的升級版,神話版了吧!無所不能的他無數次歷經生死,拯救世界,在這個系列之後,層出不窮的升級再升級的還有《諜中諜》,我就不一一說了,好像我也只對這兩部熟。總之,間諜這個行業已經不次於「蝙蝠俠」這類的科幻超人,縱橫於地球,不敗於天地。
所以很少有人關注真正的間諜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在90年代翻過一本舊書,那時候就很破舊了,好像叫《一個俄國間諜的自白》,很薄的一本小冊子,講的是他在車站接頭,結果被捕以後的事兒。那時,我覺得間諜也很普通,哪有後來那些通天入地的本事。一天到晚小心翼翼,走道都恨不得貼牆根走,克格勃又狠又殘忍,禿鷲一樣如影隨形,提心弔膽的,那可真不是人能幹的活!
但是美國的約瑟夫•卡農的間諜小說就有點不同,他的小說很生活化,很有代入感,看起來和以前間諜小說的陰暗與後來電影的誇大都不同,他的角度除了不斷應對突變,更多的是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對人性的拷問。所以,他的時間背景基本鎖在二戰前後,在德國或伊斯坦堡這樣地區數國「混戰」,那時候剛經歷過戰爭和掠奪,每個人都在一種動物弱肉強食的本能當中,這時候強者和強者,強者和弱者之間,不斷的為了生存獲取,各懷心事。這種時候,最能表現人的本性。比如這本《柏林孤諜》就是主要定位在德國。當時德國二戰失敗後,勝方同盟國蘇、美、英、法瓜分德國軍事佔領區,可以想像各懷鬼胎的混亂。蘇美兩國的敵對,冷戰和封鎖及空運反封鎖。在危機四伏,刀兵並舉的柏林,一個猶太作家為了回家被迫當了間諜,在各個勢力中盤旋,相互探聽情報,可想而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境地!約瑟夫•卡農就善於講述這樣一個複雜的,孤軍奮戰的故事。
我很少看這類的間諜小說,為了熟悉作者的敘事手法,我後來特地找到他的《德國好人》改編的電影看了一遍,再讀本書就感覺還是斯蒂文•索德伯格慧眼如炬,他把約瑟夫•卡農的感覺一下就捕捉到了。所以,在2006年,他就大膽地用黑白膠片的色調,喬治•布魯尼和凱特•布蘭切特的演技,十分完美地將約瑟夫的基調表現出來。當汽車行使在德國殘敗建築的街頭,主人公稜角分明的臉龐和滄桑憂鬱的表情,和我在讀《柏林孤諜》時,他探尋故園時描寫的感覺一模一樣,他讓我立刻進入了當時的陰暗背景。
不過有一點要說,約瑟夫的幾篇間諜小說我感受出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基本都是在二戰和戰後的背景下,數國交鋒。主要是蘇美矛盾。
第二、主人公都是孤軍作戰,他書裡的其他各國人物包括自己人,都是各懷心事,到處充滿陰謀和背叛,生存和謊言。
第三、都有一個戀人,但這個女性為了生存早已經不能自己,曾經和平時代的純真,到最後終將毀滅在這場戰爭的人性當中。這個《伊斯坦堡逃亡》《德國好人》和本書都有這個情節。
在這個人間煉獄般的世界,一個人面對不可控制的混亂環境,不斷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不斷地拷問人的心理下限,展現對人性的自我救贖。這個主題不好把握,尤其是要把它隱藏在這樣混亂,不斷變化的各種危機當中,但是約瑟夫這點很優秀,他的隱藏和描述回憶的時空轉換,幾乎不露痕跡,讓你不自覺中就能追隨主人公的思維,不斷在現實和過去切換,在大量的對話中將情節不斷推進和激化。當我們被最後的結局莫名緊張時,一種甄別人性的無力感,已經悄然深入骨髓。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在不同的變化和組合中帶給我們各種思索。我們在思索中認識社會,認知本性。就衝這點,我是多麼喜歡讀這些優秀而不是商業化的「書」啊!

相關焦點

  • 《目擊者》人性的拷問
    個人認為影片還是屬於從側面反饋了人性的弱點,面對犯罪或者事故的時候,只要和自己無關,大部分人都會置身事外,劇情隨著半夜一個女子在一個小區被人砸死展開了這個劇情,半夜兩點,各自安然入睡,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公寓小區,裡面卻布滿了大家的冷漠,住在裡面的人都聽到了半夜的嘶叫,卻無一人問津,唯一一個親眼目睹了過程準備報警卻被家人的突然起夜嚇尿了,當罪犯看到了他家後,他選擇了保護家人不說出這個事實,但男主卻在驚恐的過每一天
  • 《流感》:「電車難題」下的人性拷問
    人性的抉擇,不問善惡,不問結果。在此片中,人物形象的設定雖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但災難面前又顯得如此的合情合理,情有可原。影片中除男女主這一對對比明顯的人物形象引人關注外,女主女兒人物形象的刻畫在電影中也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她一方面代表著機智、聰慧的兒童形象,而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成人世界人性的救贖。在影片快結尾處,女主女兒美日護在媽媽的面前並哭著吶喊「不要開槍打我媽媽」。
  • 戰爭與人性的拷問
    所以,這本書又有文化比較的意義。即便到了今天,不少文學作品對人物形象塑造往往非黑即白,這是我們的小說在創作上、思想水平上和對人性的發掘和內心的刻畫上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不見得為其所處的政治立場或者階級陣營所決定。一個人,即便是惡棍、賭徒、恐怖分子,他們的內心也不見得永遠沒有一絲人性的閃現。
  • 人性的拷問是個沉重的話題——《末日危途》影評
    雖然該片歸類為「驚悚片」(我最不喜歡的類別),但我仍然覺得它應該是一部倫理片,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末日殘存的日子:一對倖存的父子,在支離破碎的大街上遊走,心中一念希望是在灰暗的廢墟一片的盡頭,有溫暖的,適合萬物生長的陽光、土壤和空氣。他們所到之處是觸目驚心的,到處是廢墟下文明被摧殘的印記。
  • 拷問人性
    毫無疑問,人類是最典型的社會性動物之一,當我們在討論人性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很難區分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人性」,還是「社會性」。漢娜·阿倫特在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裡,提到了「平庸的惡」的概念。
  • 《天道》:一部商戰片對人性的血腥拷問
    說起商戰題材的連續劇,對於從小就看TⅤB劇長大80後90後來講,並不陌生,幾乎每年TVB都會有一部商戰題材的連續劇在黃金時段播放,其中80年代的《大時代》,90年代的《創世紀》,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都可以堪稱
  • 爭鳴:電視劇《麻雀》是「諜戰神劇」還是「人性良劇」?
    人性張力與信仰光芒文| 金赫楠作為2016年最具影響和最受矚目的諜戰題材劇,千乘影視精心製作的《麻雀》的魅力和價值,更多來源於其中所表達呈現出來的人性深度和張力,以及信仰之巨大光芒與力量的凸顯。這也是主創人員更高的自我要求和品質追求。 一切潛伏其實都是人性的潛伏。
  • 這部諜戰大片開啟霸屏時間
    這部諜戰大片開啟霸屏時間 2020-12-25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國電影《新世界》:對人性的拷問是韓國類型片的內核
    在觀影過程中觀眾會驚奇的發現,這些改動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一瓶「舊酒」散發出了濃濃的「韓國味道」。無論是其對人性與現實的拷問還是其獨具特色的「韓式」暴力美學,都展示出了韓國電影在短短的30年間強大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新世界》在亞洲取得的巨大影響力,實實在在的證明了,站在「港片」的肩膀上,讓「黑幫」題材電影產生了新的活力。
  • 2018年華語電影豆瓣最高得主,拷問人性,呼喚良知
    影片2018年7月5號上映,突破3億隻用時20時29分,刷新了中國電影新紀錄,總票房31億,又為華語電影創下一個記錄,無論電影本身、商業運作、觀眾口碑,還是演員演技方面,都堪稱華語電影的典範。程勇,是貫穿整個影片的主線。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從印度帶回了天價藥(格列寧)的仿製藥「印度格列寧」,並私自販賣,引起警方調查。
  • 你認為中國諜戰電視劇,排在前三的是哪三部?
    這三部經典片能代表最高水平。就是排名二十部都不嫌多,因為近幾年中國的諜戰片很有看頭,比起那些胡編亂造的抗日戰爭神劇和狗頭滑稽劇,諜戰片讓觀眾能靜下心來欣賞品味,能用正常思維來審視劇情起伏人物描寫和歷史再現,值得點讚。
  •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影片正對此進行批判,並警醒人們不遺忘善者的付出、堅守善良。另一方面,預告中對是否應該「殺好人,救壞人」來換取世間安定的爭論,映射出人性複雜的眾生相。
  • 麥家七年磨一劍 杭州製造的諜戰大劇《風聲》今晚開播
    《風聲》作為麥家的代表作,曾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項,且一直被網友盛讚為經典懸疑諜戰代表作。中國人如何愛我們的國家,我們這片土地如何被英雄們保護,在麥家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而第一部創造「中國式超級英雄」的作品,就是《風聲》。
  • 《小丑回魂》——作為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
    拋開原作不談,只看《小丑回魂》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隱喻作品,是一場對人性弱點的拷問。觀看影片的時候,小丑可怖的形象、黑暗的場景、極具烘託能力的背景音樂以及各色各樣的殘肢血漿可能都會令人產生恐怖感,但是這種恐怖感是視覺上的,是人本能的生理上的不適感。很多恐怖片靠撒血漿、扔殘肢來達到恐怖的效果,但這種停留在表面的恐怖,大概也就只會令人產生簡單的生理不適。
  • 電影的靈魂——《罪惡之家》(2015年版)的人性拷問
    這是伊娃內心的念白,也是她信仰的呼喚,她相信上帝,所以她相信一定會有人為她出面,而罪惡的那些人也一定會收到內心的譴責,古爾德探長的調查就是暗示人性應該具有的自我內心的拷問,古爾德帶著伊娃的信念,來的比爾林一家,也是對比爾林一家的譴責和質問,他們應該懺悔,應該自我意識到罪惡。如果不是心虛,那麼為什麼一開始探長到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對他提出質疑,也沒有人問他出示證件,而是事後才想到這點?
  • 宋洋袁文康聯合出演《非常目擊》,懸疑新類型詩意懸疑,拷問人性
    宋洋袁文康聯合出演《非常目擊》,懸疑新類型詩意懸疑,拷問人性故事主要講述了一樁跨越20年未破的少女謀殺案,兇手沒有繼續保持隱藏,而是選擇再度作案,這讓警方非常氣憤,下定決心一定要緝拿兇犯,警察步步追兇,所有牽涉其中的人都背負沉重的枷鎖,霧氣瀰漫的追兇路上,充滿想像不到的危機與答案。而預告中呈現的詩意風格,也讓懸疑劇的氛圍有了新的風格看似詩情畫意的夜晚,卻暗藏殺機,不禁讓人後背冷風颼颼,寒氣逼人,全新的風格,觀看者又會有怎樣的驚險體驗,讓人很期待它的熱播。
  • 《人狼》——從人性拷問的電影變成了愛情片
    和許多同類型作品類似,押井守在1999年的經典動畫《人狼》不只是基於架空歷史的科幻作品,而是通過描繪那些處在非常情境下的殘破的靈魂,以此實現對人性本質的挖掘,拷問與升華,為作品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反思,以及(對官僚制度的)強烈批判屬性。在這些作品中,背景和氣氛往往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要比故事本身更有吸引力。
  • 9.9元購票《幻體》返老還帥、靈魂對壘、奪命追蹤、人性拷問「死侍」踏上重生之戰
    返老還帥、靈魂對壘、奪命追蹤、人性拷問……好萊塢輕科幻動作大片《幻體》5月12日即將燃情上映。日前,《幻體》發布「不老之身」個性預告,返老重生的換命遊戲,吊住胃口。  「重生之旅」羨煞眾人 返老還帥引爆荷爾蒙  《幻體》作為一部集科幻、返老重生、錯綜感情等元素於一體的好萊塢大片,不拘泥於常規的科幻動作場景,更加入人性與欲望的靈魂拷問,極限升級腦洞想像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著,總覺得生了女兒最終還是嫁做他人婦,成為潑出去的水,傳宗接待還是只能靠兒子。所以,女孩子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累贅,甚至是工具,賺錢的工具,幹活的工具。家這個讀起來就溫暖的詞語,對於有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是冰冷寒涼的,是地獄,是拼進全力想要掙脫的牢籠。除了重男輕女外,還有就是貧窮。
  • 人工智慧對於人性的拷問:淺析英劇《真實的人類》
    無論是蘋果手機裡的智能語音助手Siri,還是自主服務網絡平臺上的智慧機器人,人工智慧為人類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了人類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恐懼。人工智慧合成人是否將在未來取代人類?該劇講述了人工智慧合成人在獲得「自主意識」後對於人類社會、文化和心理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於人性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