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人性的拷問

2021-01-15 花城出版社

黑暗不是永無光明的時候。善良的人性應該是每個人在黑暗之中的固守。唯有此,我們才不會為黑暗所吞噬。

——羅曼·羅蘭


日本作家元山裡子《他和我的東瀛物語》一書,我為之深深打動。這是關於兩個人的故事,卻是發生在不同的時空裡的故事。書中主角元山俊美貫穿於兩個時空,他的妻子即書的作者,出現在另一個時空當中。元山俊美和裡子的結合則將兩個時空貫通起來。該書不是小說,嚴格地說是一部紀實作品。因而在這樣的時空交匯之下,兩個人的故事就有了一般紀實作品所缺乏的特點。當然,許多紀實作品常常是兩代甚至數代人的故事。但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兩位主人翁是夫妻,而且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度。作者元山裡子是在中國出生長大的中日混血兒,她愛中國甚於愛日本。她與元山俊美的結合不是人們常說的花前月下的那種,而是從相互尊重、互相幫助、體貼而走到一起。該書因而也就有了一種毫不做作的情感色彩。書中關於元山俊美的部分主要來自元山俊美一生所寫的日記和其他記錄,因而極富資料價值。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我們極少看到全面展示一位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軍人的內心世界的作品。另外,作為人類學學者,筆者對於書中所穿插的大量對日本文化的描寫、分析,以及將之與中國文化作比較尤為興趣。這些關於日本文化和風俗的文字不斷令我想起,2006年一位京都大學人類學學者陪我一起參觀京都各種寺廟時,對我說的「中國和日本文化上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Japan and China are culturally so similar and so different as well)」。所以,這本書又有文化比較的意義。


即便到了今天,不少文學作品對人物形象塑造往往非黑即白,這是我們的小說在創作上、思想水平上和對人性的發掘和內心的刻畫上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不見得為其所處的政治立場或者階級陣營所決定。一個人,即便是惡棍、賭徒、恐怖分子,他們的內心也不見得永遠沒有一絲人性的閃現。如果抱著非黑即白的是非標準和階級劃分的板塊式認知,我們又如何能理解,在美國的南北戰爭和廢奴的過程中,也有不少黑奴為保衛白人奴隸主而戰?赫魯雪夫時期,蘇聯政治空氣出現「解凍」。其時面世的中篇小說《第四十一》因其刻畫人性超越了非黑即白的壁壘,無論在蘇聯或者在中國都引發爭議。這樣的作品根本無法「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但這篇文字和在它基礎上改編的同名電影卻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原著作者可能已經意識到這樣的故事會有些風險,所以在故事的結尾出現了這樣一幕:一個迷戀有著藍眼睛的白軍軍官的紅軍女戰士,在看到她的「藍眼睛」歡呼著撲向迎面而來的白軍時,忍痛將戀人一槍打死。即便如此,這一作品還是免不了以「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罪名被打入冷宮。這一結尾其實很有意義,它恰恰說明,人性是共通的,儘管個人可能有著不盡相同的政治立場或者階級立場——可能有些人更喜歡這個調調。在我看來,作者通過這樣的結尾對那種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隱晦地作了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野戰排》


戰爭可以泯滅也可以喚醒人的心靈。奧斯卡獲獎影片《野戰排》是一部通過對軍人的心理刻畫來拷問人性的著名電影。影片中的排長,在英俊外貌之下隱藏的是扭曲的心靈。戰爭使他心理變態,變得十分暴戾、勇敢、殘忍。他毫無顧忌地槍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成天處在一種變態的狂暴之中。而他的副手則在戰爭中經受了人性的拷問。他阻止槍殺平民,保護戰友,與排長完全是兩種人。電影對排長的塑造令人信服,他的瘋狂舉動,其實反映內心的虛弱和極度的厭戰。最後,他的手下發現負了傷的他躺在泥濘裡,藏在灌木叢中。在這最後一刻,排長對他的要求是「打死我」!


應當說,在眾多關於戰爭的書寫中,關於敵方軍人因為參戰經歷而認識到戰爭本質的文字卻真是不多見。《他和我的東瀛物語》打開了這樣一扇窗戶——為我們揭示了一位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軍人這樣一種心路歷程。我想作者原先只是想平實地將元山俊美的故事講出來,但當她以女性的細膩筆觸和獨特的、融合自己和當事人的視角,為我們展示參加侵華戰爭的元山俊美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時,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通過他的敘述和她與他的互動,人性成為了貫穿全書的主題。在殘酷的戰爭裡,善良的人性融化了敵對的堅冰。元山俊美放走被囚的遊擊隊員,而被救的遊擊隊員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幫助放下武器的日本軍人渡過了生活的難關。


我對抗戰文學雖不熟悉,但主要的幾部長篇在高中之前都讀過。這些書,除了極為個別的略有涉及之外(如《烈火金剛》),關於日本軍人的刻畫都是臉譜化的,複雜的內心活動幾乎看不到。在戰爭中,人的情緒波動的程度與平時一定不一樣。再勇敢的戰士和最頑固的好戰分子也不可能在態度和情感的波動始終如一。所以,如果一部戰爭小說有這樣一些描寫那就一定讓人覺得深刻得多。反法西斯戰爭勝利30周年時,蘇聯推出一部系列電影《解放》。電影場面宏大,從德國襲擊蘇聯開始,一直敘述到蘇軍攻克柏林。電影肯定不是十全十美,但所達到的水平絕非一般電影可比。電影內容主要是戰爭,但是也不乏對於人性的真善美的刻畫。我記得很清楚的一幕是,蘇軍攻入柏林之後,闖入動物園,園中野獸早被驚得四處亂竄。紅軍戰士突然顯示出溫馨的一面,為了避免在動物園內戰鬥,他們決定繞道而行。我不知道這是否真的在攻佔柏林的過程中發生過,但至少顯出作者和編劇都有較深刻的人性關懷。我記得影片中對德國軍人的塑造也不臉譜化,這些人都有血有肉,喜怒哀樂如同常人。


元山裡子書裡的主人公參戰前是火車司機。他雖然出生於農家,但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想法,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輕人。戰爭爆發之後,被迫參戰。一開始,他也想信日本軍國主義的欺騙性宣傳,以為戰爭是正義的,是為了把中國從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威脅下解救出來。到了中國之後,他參加了激烈的長沙會戰。他所在部隊後來也就一直駐紮在湖南。在戰爭的過程中,他漸漸感受到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欺騙。既然是來幫助中國人,為什麼又處處遭致中國人恨呢?既然是幫助中國人,為什麼又對他們燒殺掠搶呢?就是這些最簡單事實使他迷惑不解,使他漸漸醒悟。元山對戰爭的認識是自己形成的,並不是來自任何人的宣傳和鼓動。


元山俊美反法西斯演講


對戰爭的認識使元山俊美在戰後成為帝國主義和壟斷資產階級的深刻批判者。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加入了日本共產黨,以此來表達與資本主義的決裂。日共後來在道路的選擇上發生了分裂,以宮本顯治為首的一派主張走「議會道路」而與主張暴力革命的德田求一、野坂參三等人分道揚鑣。元山俊美加入了宮本顯治的陣營。元山俊美由於對戰爭深惡痛絕,使他在是否支持越南共產黨武力「解放南方」的問題上與日共黨中央產生分歧,並因此被自己的入黨介紹人、日共領導人之一的野坂參三開除出黨。元山不僅被日共開除,也因為其他原因成為依靠工會保障的「失業者」和自由職業者。但這是他個人的選擇,他希望能在餘生中更多地為社會做奉獻。我不知道他後來對他當初的烏託邦理想有無進一步的認識。但無論如何他在實際行動中已經有所背離,也感到有些荒謬。儘管他加入了主張暴力革命的日共,但到了具體的表決中,他強烈地反對使用暴力。他的善良本性使他必將無法接受為實現烏託邦理想而不惜使用暴力。僅此,我們就能感受到元山作為常人的偉大之處。


作者元山裡子在文化上無疑是中國人。20世紀80年代初,她赴日留學。到了日本之後,原先理應照顧她的表哥卻待她如同路人,簡單幫她安頓之後,便離她而去。她剛到日本時比我當年剛到美國留學時的條件差多了。但她挺過來了,而且還獲得了成功。幫她一路走來的功臣就是這位元山俊美。元山俊美幫助她建立起自己的小生意,通過課後開班教授中文來支持她在早稻田大學求學。在她留學奮鬥的過程中,幾乎每個重要的抉擇都是元山俊美指點她的。她也在他的鼓勵下,參加日本國家級的寫作大賽,並獲得第一名。這個第一名在她日後進一步求學和求職的過程中作用巨大。獲獎之後的她也在事業上踏上坦途。長期的交往使作者被元山俊美的善良和理想主義情懷深深打動,情感上也產生了變化,並決心與他共度餘生。


湖南祈願會發言


作者在講故事時,人性的光輝閃爍於細微之處,強烈地叩擊者讀者的心靈。元山俊美無私地、力所能及地幫助了許多中國留學生。他居然為許多中國學生擔任留學期間的經濟擔保。儘管這只是一紙協定,然而,以個人的名義出具擔保面對的是制度性的信用體系,所以擔保人是有風險的。出於對於中國同學的支持,他做了。在他的晚年,幫助中國留學生成為元山俊美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他經常通過各種方式給中國學生提供建議和諮詢,毫無保留地支持他們。


縱觀全書可見,作者原意是想把她的先生的人生經歷和思想過程展示出來,對人性的揭示與展現渾然不覺地成為全書的亮點。作者也將自己長時間在東瀛生活的經歷寫了出來——因為她在日本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功,都與元山俊美的鼓勵和支持分不開的。通過這一主線,人性之美貫穿全書。


以上是我的點滴感想。相信這本書會引起每一位善良的讀者的共鳴。它告訴我們——借用羅曼羅蘭的名言——黑暗不是永無光明的時候。善良的人性應該是每個人在黑暗之中的固守。唯有此,我們才不會為黑暗所吞噬。



本書是日籍中日雙語女作家元山裡子的非虛構作品,描寫了她的日本丈夫元山俊美和她的人生經歷。元山俊美橫跨大半個20世紀的人生,親身經歷了日本侵華戰爭,目睹日本進入「和平憲法」年代,成為日本共產黨驚心動魄的路線鬥爭的犧牲品,為日本侵華戰爭懺悔,與日本右翼分子不懈鬥爭,一生命運與近現代中日歷史緊密相系。元山裡子於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留學時與元山俊美結識,受到元山俊美多番指導和關照,在日本開闢了自己的事業道路,並與元山俊美結為伉儷,並肩作戰,反對日本右翼勢力。


元山俊美是農民的兒子,1940年被強制徵兵,送到中國戰場上,成為了侵略軍的一員。在殘酷的戰場上,元山俊美看清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真面目,不願意與中國人民為敵,對中國百姓友好,中國百姓也救他一命,甚至在戰地裡乾杯,結下一段戰爭時代難得的友誼。戰後,元山俊美加入日本共產黨,成為堅定不移的反戰人士和無產階級社會活動家,為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揭露731部隊罪行、反對右翼篡改歷史教科書、反對參拜靖國神社而奮鬥,終生為反戰貢獻自己的力量。2000年,元山俊美重回對他來說意義深遠的湖南文明鋪,捐植200株櫻花,表示對戰爭的懺悔和對中國人民的歉意,祈願中日兩國永遠和平(當時被湖南媒體廣泛報導)。


本書作者元山裡子,日本雙語女作家,中日混血兒。自由撰稿人。已出版中文非虛構作品《三代東瀛物語》,日文長篇小說《XO醬男與杏仁豆腐女》。在海外中文網家史徵文活動中,以《三代東瀛物語》獲得一等獎。



範可,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碩士、博士。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社會學院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評審專家。長期以來致力於認同政治、全球化、文化人類學和政治人類學理論諸方面研究,出版有《他我之間——人類學語境裡的「異」與「同」》《在野的全球化——流動、信任與認同》《漂泊者的返鄉之旅》《認同、文化與地方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理解族別——比較的視野》等著作,以及各類中英文學術文章逾百篇。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購買本書!

相關焦點

  • 這是諜戰還是人性的拷問
    好像戰爭都是在開玩笑一樣!對於這種商業的東西,我也實在懶得吐槽。其實我覺得所有諜戰裡混得最好的、最成功的,我只認《鹿鼎記》裡面的「韋小寶」。 但是美國的約瑟夫•卡農的間諜小說就有點不同,他的小說很生活化,很有代入感,看起來和以前間諜小說的陰暗與後來電影的誇大都不同,他的角度除了不斷應對突變,更多的是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對人性的拷問。
  • 《目擊者》人性的拷問
    個人認為影片還是屬於從側面反饋了人性的弱點,面對犯罪或者事故的時候,只要和自己無關,大部分人都會置身事外,劇情隨著半夜一個女子在一個小區被人砸死展開了這個劇情,半夜兩點,各自安然入睡,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公寓小區,裡面卻布滿了大家的冷漠,住在裡面的人都聽到了半夜的嘶叫,卻無一人問津,唯一一個親眼目睹了過程準備報警卻被家人的突然起夜嚇尿了,當罪犯看到了他家後,他選擇了保護家人不說出這個事實,但男主卻在驚恐的過每一天
  • 拷問人性
    毫無疑問,人類是最典型的社會性動物之一,當我們在討論人性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很難區分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人性」,還是「社會性」。漢娜·阿倫特在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裡,提到了「平庸的惡」的概念。
  • 《天道》:一部商戰片對人性的血腥拷問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對人性各種形態的血腥拷問,最後芮小丹選擇灑脫地離世,卻也成了丁元英心中永遠的痛楚。文化屬性的研究也從此成了一個不可解的話題,而此片則帶給我們值得永遠回味的沉思。這似乎無情地證明了人性本惡的論點。但如果他們知道伯爵會收購格律詩,如果他們知道格律詩會勝訴,他們就絕對不會退股,也就不會表現出無情無義坑隊友的一幕,最後的結局很顯然又會是與公司共進退。如果結果是與公司共進退,這不就恰恰是人性本善的表現嗎?可見退股與否,就成了人性善惡的分界,這樣的人性還算是人性嗎?一個由結果來定義的人性,很顯然是因果顛倒的人性,善惡就不可能是人性本身。
  • 《流感》:「電車難題」下的人性拷問
    電影在病毒尚未爆發的開篇便讓兩個主角相遇,不僅交代角色性格也為後續二者不同的人物動機進行鋪墊,女主開始展現的是嬌弱自私的一面,影片卻借其母親的身份,將愛女心切的特點突出,其角色形象便真實豐滿,與勇敢無私的男主形成對比,共同成為影片關於人性抉擇的隱喻象徵,一個象徵奉獻與大愛,一個象徵守護與私心,無論哪種,都符合人性本身。
  • 人性的拷問是個沉重的話題——《末日危途》影評
    雖然該片歸類為「驚悚片」(我最不喜歡的類別),但我仍然覺得它應該是一部倫理片,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末日殘存的日子:一對倖存的父子,在支離破碎的大街上遊走,心中一念希望是在灰暗的廢墟一片的盡頭,有溫暖的,適合萬物生長的陽光、土壤和空氣。他們所到之處是觸目驚心的,到處是廢墟下文明被摧殘的印記。
  • 《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它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影片正對此進行批判,並警醒人們不遺忘善者的付出、堅守善良。另一方面,預告中對是否應該「殺好人,救壞人」來換取世間安定的爭論,映射出人性複雜的眾生相。
  • 2018年華語電影豆瓣最高得主,拷問人性,呼喚良知
    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 。(馬伯庸)每每重溫《我不是藥神》,依然次次都有淚水戳痛我的淚腺,依然次次都有傷痛敲打我的神經,依然次次都有希望點燃我的內心。就是這樣一部117分鐘的電影,讓我反反覆覆看過多遍,有幽默,有肅穆,有溫情,有冷漠,有無奈,有憧憬,有絕望,有希望,有貪婪,有善良,有自私,有正義,直擊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
  • 韓國電影《新世界》:對人性的拷問是韓國類型片的內核
    無論是其對人性與現實的拷問還是其獨具特色的「韓式」暴力美學,都展示出了韓國電影在短短的30年間強大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新世界》在亞洲取得的巨大影響力,實實在在的證明了,站在「港片」的肩膀上,讓「黑幫」題材電影產生了新的活力。
  • 戰爭中的人性與選擇
    作者:李嘯洋近日,管虎執導的《八佰》上映,引發了觀眾對戰爭電影的熱議。相對於《八佰》對戰爭場面的正面描繪,戰爭電影圖譜中也存在一些獨闢蹊徑的角度,如從兒童和啟蒙的視角討論戰爭,探討「天真與戰爭殺傷力」的關係。同期上映的《喬喬的異想世界》便屬於此類,它充滿喜感,荒誕不經的外表下是嚴肅的內核。
  • 燭照戰爭陰霾的人性光芒
    文 | 安蘭圖 | 網絡由張藝謀執導的又一部大作《金陵十三釵》,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1,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國內外褒貶不一,但影片中所要傳達出的一種對於戰爭背景下各個階層的人性彰顯仍然是不容忽略的,尤其是影片故事中的兩個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女子們在面臨一場無人性的戰爭所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 【資訊】何去何從》終極預告海報雙發 中泉英雄"浴血成魔" 殘酷戰爭拷問人性
    戰爭面前石橋不知何去何從在預告片中,殘酷戰爭中的悲歡離合與人性的泯滅表現得淋漓盡致,中泉英雄的血淚屠殺與村民們的悲慘下場,共同鋪就了一支振聾發聵的往生殤歌。  與預告片一同發布的海報中,主題灰色基調下有著泛黃斑駁的印記,似乎一段塵封的歷史緩緩展開。畫面中烽火不斷墜落,戰地星火點點,四處飛濺的彈光炮火還原了戰地中危急場景,凸顯了戰事的殘酷。
  • 張磊《價值》「拷問人性」的一句話,說透多少老員工的人生悲劇!
    張磊《價值》中「拷問人性」的一句話,說透了多少職場老員工的人生悲劇!《價值》中的許多話都值得深思,充滿了太多的哲理,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職場,裡面有一句話,堪稱「拷問人性」,這句話就是:「很多時候,成功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沒做什麼」這句話很有哲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懂,但它與人性又有什麼關係呢?
  • 《紫日》:戰爭摧殘下的人性
    《紫日》不同於其他戰爭故事片的一個地方便在於:馮小寧導演在批判日本軍國軍閥主義的時候,並沒有像以往戰爭片那樣,將筆墨全部用於寫日本軍國軍閥主義對中國人民人性的殘害和迫害,同時還反映出日本軍國軍閥主義對日本國民人性心理的摧殘,
  • 《小丑回魂》——作為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
    拋開原作不談,只看《小丑回魂》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隱喻作品,是一場對人性弱點的拷問。觀看影片的時候,小丑可怖的形象、黑暗的場景、極具烘託能力的背景音樂以及各色各樣的殘肢血漿可能都會令人產生恐怖感,但是這種恐怖感是視覺上的,是人本能的生理上的不適感。很多恐怖片靠撒血漿、扔殘肢來達到恐怖的效果,但這種停留在表面的恐怖,大概也就只會令人產生簡單的生理不適。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評:人性的思考與拷問
    有關人性的問題沒有對錯,我也只是因為人吃人的事實太過於可怕而相信第一個故事。不妨作這樣一種假設,我們由於太過不願意相信事實的真相而更加堅定不移地相信另外一種結果。這部電影的導演李安用這樣一個充滿思考的故事,給我們講解了人性。他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關於這個詞的不同的故事,同樣的一個故事在不同人的心目當中又有著不同的解讀。
  • 「情」與「性」的撞擊,餘華《兄弟》對人性「底線」的拷問
    而餘華《兄弟》的兄弟,不可否認,情義看似尚存,卻已沉淪於人性的底線之下——餘華的小說《兄弟》多為對人的命運的思考,包括人性、命運……全書很多地方沿襲了餘華的一貫手法,人物大多難得「好死」,從《活著》,到《兄弟》,《活著》裡親人一個又一個在福貴面前異常消失,最後只留下一頭老牛與其為伴……《兄弟》同樣如此。
  • 人工智慧對於人性的拷問:淺析英劇《真實的人類》
    該劇講述了人工智慧合成人在獲得「自主意識」後對於人類社會、文化和心理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於人性的拷問。  而另一端,人工智慧合成人雖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卻能夠超越人性的貪婪私慾,堅守人性的至真至善。例如,綠眼合成人凱潤為了保護合成人男孩而違抗了原被設定的自我保護程序,代替男孩遭受人類的殘殺。在她為男孩犧牲的那一剎那,我們看到了一臺機器在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類,一名合格的母親。
  • 電影的靈魂——《罪惡之家》(2015年版)的人性拷問
    這是伊娃內心的念白,也是她信仰的呼喚,她相信上帝,所以她相信一定會有人為她出面,而罪惡的那些人也一定會收到內心的譴責,古爾德探長的調查就是暗示人性應該具有的自我內心的拷問,古爾德帶著伊娃的信念,來的比爾林一家,也是對比爾林一家的譴責和質問,他們應該懺悔,應該自我意識到罪惡。如果不是心虛,那麼為什麼一開始探長到來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敢對他提出質疑,也沒有人問他出示證件,而是事後才想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