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製片人下跪求排片 票房一路飆升
12日,著名電影製片人方勵在網絡直播中下跪磕頭,懇請影院經理為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增加排片,引爆了網絡:有人感動於方勵為情懷不顧尊嚴,有人認為這是道德綁架。
方勵回應稱,他認為道德綁架是好事兒,「我就是想把大家綁來跟我一起做志願者」。方勵這一跪的票房作用立竿見影,《百鳥朝鳳》昨天一天的票房超過前8天,終於在上映9天之後總票房突破1千萬。
方勵是《百鳥朝鳳》自願宣發團隊的領頭人,他此前曾製作並發行過《觀音山》、《二次曝光》、《後會無期》、《萬物生長》等電影。吳天明導演去世後,遺作《百鳥朝鳳》的發行不順利,與吳天明神交已久卻緣慳一面的方勵帶領著志願者團隊接手了該片的宣發工作。
《百鳥朝鳳》與《美國隊長》同日上映,雖然口碑同期最高,但首周末票房僅收穫150萬。12日,方勵在網絡直播中下跪求排片,票房效果立竿見影。據貓眼實時票房的統計數據顯示,《百鳥朝鳳》14日的排片率從之前的1%左右大漲至4.5%,單日票房超過700萬,終於在上映第9天拉出一根大陽線,總票房突破1千萬。
下跪者回應:道德綁架是好事
另一方面,方勵下跪引發的網絡熱議仍在發酵。有人稱讚方勵為了情懷和義氣不顧自我的尊嚴,也有人認為這是道德綁架,而且也與吳天明本人的精神和他在《百鳥朝鳳》中表現出來的「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主旨背道而馳。還有電影公司工作人員開玩笑地表示從方勵這一跪中學了一招,稱如果自家公司電影以後遭遇排片難的問題,就準備慫恿老總去影院門口直播下跪,或者更極端一些的行為。
方勵昨天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了「道德綁架」的指責,他認為被說是「道德綁架」是個好事。「我從來沒有講,所有的小製作文藝片一定要讓商業電影為它讓出份額來,我僅僅說在這個周末我們能不能夠為吳天明導演做一件事,為很多想看這個電影的觀眾做一件事情……如果這個叫道德綁架,那我特別高興,我就是想把大家綁來跟我一起來做志願者,來為這個電影貢獻一份心願和力量。我覺得道德綁架就是個好事兒。」
電影人這一「跪」,雖有不同聲音,卻引發人們對藝術電影處境的思考和關注。「叫好不叫座」難道就是藝術電影的宿命?藝術電影生命力如何存續?
為之一「跪」的影片什麼樣?
「黃河岸邊,不能沒有嗩吶。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才能拼著命把嗩吶傳承下去。」
作為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延續了其一貫的現實主義風格。
一個講民間藝術傳承的敘事並不複雜:少年遊天鳴在父親強迫下去了嗩吶匠焦三爺那拜師學藝、成為傳人。等他長大出師後,卻面臨傳統文化難以為繼的現實。
價值傳遞也樸素簡單:吹嗩吶等傳統技藝在時代變遷中日漸式微,仍有「匠人」明知市場前景迷茫,卻在「原地」守候:這部分人帶著對匠心精神與文化基因的傳承使命,對文化自覺、藝術定力的堅持,對公允倫理觀與價值觀的堅守,借焦三爺之口說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執的態度。
走出北京UME國際影城的記者採訪發現,觀影者年齡分布在50後到90後之間,不少觀眾稱其為「很久沒有看到的良心之作」「飽滿、意味深長的故事」,甚至聽完片尾曲才起身離去。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中國電影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現實背景,因而形成了具有深切社會關懷、具有生命力的創作傳統。《百鳥朝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傳統,彰顯了美學的歷史價值。這份沉甸甸的遺產,中國電影人理應繼承。」
「這是一個好故事,我並沒有說情懷。」曾擔任過《二次曝光》《萬物生長》的製片人方勵說,時代與市場需要有深刻內涵、深遠意義的作品,以傳遞正確文化觀、倫理觀與價值觀。然而,「質優」並不總能通過「出色的票房表現」得以體現。
口碑不差票房慘澹 「百鳥式影片」緣何很尷尬?
與觀眾良好口碑、穩居首位的上座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影院單日票房9日排名前三位的上海萬達電影城五角場店、廣州萬達影城白雲店等3家影院當天給予《美國隊長3》與《百鳥朝鳳》的排片場次分別為23:1、23:0、24:1。這部口碑不差的影片,似乎並未得到院線的應有對待。有網民發問:好口碑為何不能有好排片好票房?
多位受訪院線相關人士表示,《百鳥朝鳳》排片、票房問題並非個例,《鋼的琴》《闖入者》等優秀國產文藝片、類型片,面對好萊塢大片的撞擊均折戟沉沙。
「《百鳥朝鳳》沒有啟用明星陣容、也沒有話題炒作,幾乎沒有陣地宣傳,也沒有看片推介會、包場活動等,不論是資本方還是院線這邊,很難被打動。」北京朝陽一院線經理向記者透露。
儘管如此,方勵的跪求行為和對院線的排片指責也引發了不小爭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影院經理稱,影院是純粹的商業化運作,只能遵循市場規律,必然要考慮成本和營收。
「藝術片通常就是不受大眾歡迎,如果真的是熱捧的影片,我們怎麼會不放映,以《大聖歸來》為例,上映初期排片量也很小,但很快我們發現這部影片的火爆,於是立即加大了排片量。」這位影院經理說。
方勵表示,「唯票房論」之下,從業者各有所需。但不能因此忽視與低估國人對文藝片、對高評分劇情片的觀影需求與文化需求。
「藝術片」生命力如何存續?
方勵這一跪,也跪出了不少年輕電影人的憂慮。他們通過微博發問:藝術片如何不再前路茫茫?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2015中國電影藝術報告》顯示,2014年,共有300餘部國產電影上映,其中只有10部左右的「正劇、藝術片」類影片。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也許人們對方勵的下跪有一定的誤讀,他更多的是在呼籲人們花時間來欣賞這部經典的作品,而不僅僅只是為了票房。雖然這種行為的確有違市場的商業規律,但他對藝術電影境況的憂心應該被人理解。
劉軍表示,如果要實現電影產業健康發展,既要放開商業電影的市場,使之具備充分市場競爭環境,也要從國家政策上,對藝術電影進行有力而且靈活的支持。
專家指出,對有藝術追求的影片,可採取逐步擴大放映規模的「平臺發行」模式,代替目前應用於商業大片的「廣泛發行」。可選擇較小規模的合適院線進行試映,同時邀請影評人參與,待獲得不俗口碑與反響後,進而逐步擴大放映規模。
「對於我國電影發展來說,藝術院線的建設十分重要,這實際也是一種市場手段,如果藝術院線市場成熟,有了競爭,就會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劉軍說。
「中國電影必須多樣化,但時下有些電影作品,或者鸚鵡學舌,照搬別人的模式;或者盲目追捧票房,罔顧文化責任,缺乏對電影『中國化』真正深入的思考。」仲呈祥說,期待《百鳥朝鳳》過後,有更多兼具文化責任與美學價值、葆有文化自覺與文化定力的影片在熒幕中呈現。
本期編輯:王某 責任編輯:陳晨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