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源於人們對生產生活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發展。
人們的精神需求是促進陶瓷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一說到陶瓷藝術我們會想到是陶瓷與藝術的結合。
「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做陶藝就像做人一樣,是一個漫長修煉的過程,後期的拉坯修形都是很關鍵的。
要想陶藝做得好,這兩步學習不得少!
首先要練土。把剛買回來的陶土取材大概2-3斤,在桌子上不停的搓揉,將初始成型的陶土往桌上摔至平滑。
這樣可以防止陶土中的氣泡和硬度不一,而導致後期製作時有間隙,因為沒有練過的陶土在後期乾燥時或燒成時易發生龜裂。
準備好一桶水和拉胚機,把練好的土沾上水,放在拉胚機的中心,將事先練好的陶土先放在桶中沉浸一下,以便後期製作。
然後我們用雙手壓住土塊,使土塊和拉機黏緊。用沾了水的手抱住土塊,往上用力拉。
在製作過程中陶土大概在機器上每轉一圈就會上升一點高度,然後一直重複壓的動作,反覆幾次。
最後一步是定中心。右手食指和拇指併攏,右手食指和拇指併攏,雙手手掌保持抱著土塊朝中心插出一個洞。
慢慢的用手指的力度往上拉出我們想要的形狀。並不斷的修坯和改進磨練。
盤泥條也是陶藝成型的方法之一,它在陶藝之中是一種很方便,也是造型表現力很強的技法。
利用泥條可以自由的彎曲與變化,在一系列的盤旋中,能保持泥條捏壓的初始形態和起伏的樣貌。
我們先在桌子上搓出均勻的粗細泥條,並在泥條上塗上泥漿,去進行一層層的盤高。
中間注意要泥條間的連接,還可以用泥條做裝飾造型。這樣看著充滿原始情調,也別有一番韻味。
陶藝需要創作者身體力行
跟釉彩、泥土、火花發生接觸後
一件瓷器從創作者的手中傳遞到使用者的手中
才算完成一次有意義的陶藝行為
在追求陶藝與人文的途中
我們遙想泥土和手工的精華
或許這條路還很漫長
不過我們一直在路上
end
// 本文章內容來源於「優加手作」,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