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稻埕:繁華褪去 煙火依舊

2020-12-2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早年因大片曬稻穀的空地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碼頭桅杆林立、舳艫相接,成為茶葉、中藥材、布料的集散中心。臺北建城後,大稻埕位於北門之外。北門是進出臺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熱鬧。不過,隨著淡水河淤積、臺灣茶葉產業沒落,大稻埕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人流不再,歷史印跡仍在。如今,大稻埕成了臺北的懷舊勝地。早年大稻埕地區多為閩南式建築,連棟式的商店街,附帶騎樓。日據初期,大稻埕出現很多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和洗石子為建材,樓頂部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裝飾的山牆,中間刻有姓氏或店名。上世紀30年代後,大稻埕許多店屋改為現代式,立面簡潔,高度增至三層樓。如今,大稻埕最具代表性的迪化街,騎樓如舊,巴洛克式、現代式乃至閩式店屋夾雜,但物是人非。

大稻埕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它仍是傳統生活的街區。儘管新開了不少專供遊客的工藝品店,整條街仍保留著經營南北乾貨以及紡織品的老店。「永安布料市場」招牌內是售賣蔬果、肉蛋的傳統市場。碼得整整齊齊的扇貝、菇類、乾果,或豔麗或樸素的各色布料,空氣中飄浮的中藥、調料乃至臭豆腐等小吃的味道,整個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臺灣的傳統生活街區自然少不了宮廟。位於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香火不斷。霞海城隍原是福建同安縣下店鄉的守護神。如同臺灣很多民間信仰一樣,由信眾奉請來臺,如今已有200年。廟宇很小,主祀城隍,側祀城隍夫人。傳統中城隍是守護城池的神明,霞海城隍廟卻以求姻緣的月老聞名。因此,城隍廟正面闢三門,門間一對石獅,正中特別擺放了一尊月老金像。到此祭拜的也多為單身的年輕人。廟前常擺著一排花籃,有祈求庇佑敬獻的,也有心願得成致謝的,蝴蝶蘭、玫瑰、百合等鮮花爭相鬥妍,堪稱宮廟前少有的風景。

霞海城隍廟的對面隔街,曾有一座永樂戲院。1948年,梅蘭芳的弟子、名伶顧正秋受永樂戲院邀約到臺灣演出,原本計劃演出兩個月,因為好評如潮續約,不想1949年兩岸風雲突變,顧正秋就此落腳臺灣。此後,顧正秋在永樂戲院連唱四年半,演出上千場,票房好到常賣站票,創下臺灣京劇史上「永樂五年」的傳奇。這座戲院還是臺灣著名詞作家李臨秋工作的地方,80多年前,他創作歌曲《望春風》,為年輕女性代言,至今這首歌仍被傳唱。不過,半個世紀前,永樂戲院已被拆成兩列樓房,只有門前木牌記錄著舊日風華。

霞海城隍廟後面的延平北路,還曾有一間東薈芳酒樓。1911年被清廷通緝的梁啓超,應臺灣政治家林獻堂邀請到臺訪問。雙方在此聚餐,梁啓超在宴席上賦詩,題「三月三日遺老百餘輩設歡迎會於臺北故城之薈芳樓」,其中「萬死一詢諸父老,豈緣漢節始沾衣」傳誦一時。據說,這句套用陸遊「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的詩句,以民族大義相期勉,撫慰了不少臺灣父老的心。不過,酒樓早已不見,只有薈芳樓因詩留名。

將目光再放遠一些,1916年蔣渭水在延平北路開設了大安醫院;1921年,就在距此不遠、如今靜修女子中學所在地,蔣渭水、林獻堂等臺灣知識分子創辦了以啟蒙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臺灣文化協會。每周六,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有關民族主義的文化講座,開辦臺灣史、衛生與法律等主題的講習會……

歲月流逝、風流雲散,唯有大稻埕還保留著諸多痕跡,讓穿行其中的人忘情品味著歷史的厚重氣息。坐在竹凳上,吃碗麵線,欣賞一下傳統花布的繽紛,而後沿著淡水河畔騎騎腳踏車,看落日餘暉暈染了河水,浮躁的心也安定踏實起來。(本報記者 孫立極 陳曉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3月21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大稻埕與迪化街,尋古早味的臺北
    從寧夏夜市一塊回到了臺北城大飯店,華燈初上,窗外是熱鬧的大稻埕片區,玩了一會兒電腦之後便早早睡下。夢中,一直下著雨。轉眼走進新芳春行,這曾是臺北最大的茶工廠,始建於1934年的新芳春行,有3層樓,這是大稻埕茶商王連河自己建的。
  • 2016大稻埕情人節煙火8月6日大稻埕碼頭甜蜜開花!
    圖片來源Flickr CC 原作者/SenYuan臺北河岸音樂季中最吸睛的「大稻埕情人日」盛大祭典即將開始,屆時將連續四小時在大稻埕碼頭熱力接唱,集結夢想市集、互動攤位、風華老店、胖卡美食,同場加映璀燦煙火秀邀請大家一起在河岸迎接夏天。
  • 寶島紀行:臺北大稻埕 街區滿滿的煙火氣
    淡水河緩緩流過,客船靜靜地泊在碼頭,一隻飛鳥懶懶地在模型船上落足,三三兩兩的遊客騎著腳踏車穿過……這是臺北大稻埕碼頭的日常風景。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因早年大片曬稻穀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
  •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沒有城牆的博物館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原來是平埔族「奇武卒社」的居住地,在清代中期之前只有少數漢人和平埔族在此耕種。這裡有大片曬稻殼用的空地,即是「稻埕」(閩南語的「埕」有廣場的意思),因此得名。隨後經歷了碼頭貿易的興起,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
  • 臺灣電影:大稻埕
    ,大學生佑熙,是個有點小憂鬱,沒有太大人生目標的現代男孩;在古怪瘋狂的歷史系朱教授的引導下,兩人藉陰錯陽差地回到了1920年代臺灣最繁華的第一大城:大稻埕。也分別跟性格強悍,在熙來攘往的大稻埕,獨力開了個裁縫店的奇女子阿純;以及風華絕代,色藝雙全的首席藝旦阿蕊,展開了一段怦然心動、纏綿動人的百年之戀。
  • 在臺北過往最繁華的地方,尋找它曾經的味道
    對於臺北的記憶,我的大部分感官來自於《藍色大門》。電影的最後,桂綸鎂與陳柏霖經常塗鴉的牆上,桂綸鎂曾經寫著的那段話「我是女生,我愛男生。臺灣的天空有一片海。」讓我對臺北這座城市,有了屬於自己青春的嚮往。只是青春,是會隨著時間消失的。
  • 來臺北的大稻埕看看吧
    如果說,老臺灣是什麼樣子,那在臺北,就務必來大稻埕看看了。大稻埕,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鋪。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成為臺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春風又佛大稻埕——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
    2020年1月22日,臺北天氣依然暖如春日,20多度的氣溫下,天空雖有片片烏雲,但仍無法遮擋熾熱的陽光,中午時分,路人紛紛"丟盔卸甲『』,短衣者也間或可見。臺北迪化街年貨市場裡,摩肩接踵的人流,伴隨著商家的叫賣聲,更使溫度上升了八分,這就是每年春節前臺北迪化街的"年景"了。春節是中國人傳統佳節,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大陸各地也因此產生了大小不一的年貨市場,或長久或臨時,都是當地節前最熱鬧之處。而臺北的年貨市場就是位於大稻埕的迪化街了。
  • U遊臺灣 在大稻埕,感受古意融合時尚的文創能量
    讓去過臺灣的人談感受,你通常能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一部分人會覺得大失所望,因為臺灣和傳說中繁華國際大都市的形象相去甚遠;另一部分人則會覺得臺灣滿足了自己對生活的所有幻想,尤其是那些斑駁的老城牆,濃鬱的生活氣息還有街頭巷尾隨處可遇的
  • 大稻埕那個平行時空裡的閩南
    品味著下著雨的臺北city,到去大稻埕走一走。大稻埕,是靜靜留在記憶裡,那臺北這個平行時空裡,另一個世界的閩南。騎樓、紅瓦、清水紅磚牆,一切都似是而非的陌生與熟悉。就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幾十年前的廈門中山路,而生活卻依舊在21世紀的這個年代。可是大稻埕又是特殊的。這個當年和艋舺一樣,充斥著血與淚的年代,它是臺灣尤其臺北重要的海運碼頭。
  • 電影 鼎泰豐、熱炒、晶華、101,呂克·貝松的臺北
    但是這不電影裡的臺北一點也不小清新,凌亂卻又精緻,繁忙又本土。各位,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電影《超體》中的臺北。鏡頭往往都會選擇城市最本土味的地區,大稻埕就是臺北老得最有故事最有本土味的一片地方。從清朝統治時代開始,大稻埕茶葉貿易就帶動了臺北的發展,現在去大稻埕還會看見很多低矮平房和紅磚建築。
  • 藝文大稻埕——復古新樣貌摩登老街區
    臺北的大稻埕地區也同樣如此,在保護老街的同時也注入新的文創元素,讓老街更有新意,讓文創與老街同生。"茶香中藥香,布料永樂座,臨秋望春風,渭水文協行。"這是臺灣導演葉天倫對過去的大稻埕之描述。大稻埕之於臺北絕對是一個特殊所在,說它特殊是源於它在臺北開發中的歷史地位。
  • 《大稻埕》——領導的關懷與兩岸同胞的交流
    林進川局長以閩南語講話,濃濃鄉音一下子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他指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9月3日是我國首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在這樣一個特別的年份裡,排演表現民族氣節、反抗日本殖民的高甲大戲——《大稻埕》,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對於這個戲而言,是重要的機遇。
  • 2017臺北河岸音樂季祭典即將開始,由四葉草、金智娟、MATZKA、中孝介領銜,連續四小時在大稻埕碼頭熱力接唱.
    2017臺北河岸音樂季最盛大的祭典即將開始,由四葉草、金智娟、MATZKA、中孝介領銜,連續四小時在大稻埕碼頭熱力接唱,集結夢想市集、互動攤位、風華老店、胖卡美食,同場加映璀燦煙火秀,邀請所有民眾一起在河岸迎接夏天。
  • 趣也‖臺北小吃札記(下)
    臺北有很多面,繁華與古樸並存,新潮與守舊相融。之所以想為小吃單獨為記,皆因曾在其中浪蕩閒逛,在急速飛馳的人海車陣中慢條斯理、優哉遊哉地穿越市廛巷陌、煙火人間,去一一尋味那被時代所忽略、所遺忘,日漸式微的溫存。縱然有慵懶閒散之氣,但也不失慢活情趣和市井人情味。
  • 走進臺灣&臺北篇一 迷失臺北,在霧中,在巷弄裡
    大稻埕位於臺北城的西邊,是在民生與南京中間的小區塊。在臺北,只要聽見這個人出身大稻埕,絕大多數人得反應都是「這人身家底子一定不凡!」大稻埕曾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永樂町,而其中最有名的老街迪化街則被稱為永樂町通。地如其名,這裡有繁華商鋪如紡織布商,南北貨和藥店等,還有各色娛樂場所如永樂座戲院、淡水戲館和江山樓等等。
  • 精選大稻埕的復古咖啡店!帶你走近濃濃的懷舊時光
    隨著近幾年大稻埕的走紅,許多老屋改建的咖啡廳紛紛在大稻埕沿岸紮根茁壯。這些咖啡店在風格上都獨樹一格,堅持著不同的理念,述說著不同的故事。
  • 臺北平民城記 械鬥造就一座城
    修讀於臺灣時,我曾有這樣一段經歷:手捧一幅1895年版的《臺北府城地圖》,希望能古今對照地遊走臺北城。這期間,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的感慨,自然少不了,但更讓我困惑的是,那些老店老街為何不見蹤跡?再細讀地圖,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繁華的臺北城,實際上由三個部分組成,除了我遊走的臺北府城,還有艋和大稻埕兩地,它們在淡水河邊呈三足鼎立之勢。
  • 精選大稻埕的復古咖啡店,帶你走近濃濃的懷舊時光
    隨著近幾年大稻埕的走紅,許多老屋改建的咖啡廳紛紛在大稻埕沿岸紮根茁壯。
  • 舊街變身 臺北市大稻埕百年老店變潮了(圖)
    大稻埕向來被認為是臺北文化薈萃、時有新血注入卻不失傳統魅力的街區,由於今年許多老品牌以新門面重新出發,造訪時大稻埕時,不妨順遊其他特色店家,感受新意。    漫步大稻埕,腳步掠過騎樓拱門,回身或抬頭之際,總會為此地新舊交融的人文氛圍所著迷,且不乏老店玩新意,今年就有兩間傳承至第五代的百年店家,不約而同地做出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