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朱壽昌被編入《二十四孝》,顯示出宋代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

2021-01-13 魚兒讀書會擺尾

黃庭堅與朱壽昌作為不同的個體,同時被編入《二十四孝圖》,共同顯示出宋代社會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通過比較黃庭堅與朱壽昌二人的孝行,總結二人的異同,不難發現宋人對孝行的評判標準。

從身份上看,黃庭堅與朱壽昌二人都做過官;從孝行內容上看,他們既有物質上的奉養,也有精神上的思念,既有生前照顧,也有死後服喪;從行孝對象看,既有對母親的孝,也有對親人的義;從孝行結果看,他們的行為最終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讚賞。由此看來,宋代人推崇的孝道觀念中有著忠孝節義為一體的鮮明特徵。

宋代是以孝義治天下的社會,孝義道德觀念不僅適用於民間百姓,也適用於朝廷大臣。《宋史·孝義傳》開篇之首有言:「冠冕百行莫大於孝,範防百為莫大於義。」這與當今社會流行的「百行孝為先」說法高度一致。對於為何要編寫《孝義傳》,它又說道:「興孝以教民厚……興義以教民睦……宋之教化有足觀者矣。」可見,作《孝義傳》的真正目的在於實施民間教化。在宋人的觀念中,為父報仇、封骨割肝、數世同居都是孝義的體現,因而對這類孝義之士大力褒獎並予以物質賞賜,因為在統治者看來,宣揚孝道可以興教化、淳民俗、穩秩序。

在當今社會,為父報仇、封骨割肝都是愚孝行為,在宋代卻得到統治者的褒獎,這一方面表明孝道在宋代社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表明統治者在宣揚孝道價值觀的背後還隱藏著政治統治的目的,即統治者將忠孝節義串聯在一起,生成一整套自下而上的思想統治工具。故此,可以說宋代社會對孝行的評判不僅僅限於孝敬父母的狹義範圍中,而應該是一個包含了忠孝節義的廣義範圍。

相關焦點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
  • 二十四孝故事及圖片匯總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 其中流傳甚廣的是「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1. 孝感動天。遠古帝王舜年輕時, 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 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 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2. 戲彩娛親。
  • 二十四孝故事圖文詳解
    》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們讀《二十四孝》,感覺那似乎是十分遙遠的故事。其實細細想來,它好像又近在咫尺,離我們並不遠。 1.孝感動天
  • 黃庭堅的詩有哪些?黃庭堅的詩詞全集213首
    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 宋代·黃庭堅愛酒醉魂在,能言機事疏。平生幾兩屐,身後五車書。物色看王會,勳勞在石渠。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 - 宋代·黃庭堅酒澆胸次不能平,吐出蒼竹歲崢嶸。臥龍偃蹇雷不驚,公與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飛去。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不過在宋人的論說中,「晚唐」指示的時間段並不統一,顯示出其內涵一直處在變化中。宋人晚唐詩觀的內涵,約可從時間、人物、體裁、格調數端予以分析。晚唐包含的時間段,其終點很明確,關鍵在於起點的確認,但宋人一般很少明確指出晚唐的時間起點,而通常以列舉晚唐詩人的方式來論述。
  • 二十四孝故事,古今必讀![圖文]
    洛寧電視臺官方微信平臺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經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
  • 二十四孝的故事
    18. 臥冰求鯉。24.棄官尋母       宋代的朱壽昌自幼母子分離,他當官後知道了母親的下落、就棄官不做,去尋找母親,後來終於母子團圓。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歐陽修是一代宗師,他的文學風格甚至為人都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蘇軾,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蘇軾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稱他為宋代文學史的第一人也不為過。而蘇軾的學生黃庭堅,在文學上也有他自己的造詣。黃庭堅的路子是生新廉悍,在創作理論上提倡步步為營,要在了解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新自己的一代詩風,由此形成的江西詩派更是在宋代影響深遠。【臨其詩境】不過北宋的文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在文學中是比較從容的,你看蘇軾,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了怎樣的挫折,反映在他的詩或者詞中,還是一種比較淡然的心態。
  • 【傳統文化】動畫片:《二十四孝故事》24集連播.中華傳統二十四孝圖!一個圖一個故事!趕緊收藏吧
    師生家長免費投稿郵箱:838670087@qq.com動畫片:《二十四孝故事》24集連播(已完結)曉語軒 《二十四孝故事》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內容主要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組成。這些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 二十四孝故事
    23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24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我們盡孝心、頌孝道,以仁愛之心回報父母之愛,其實父母付出的遠遠比山高、比海深,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其他的老人和愛護年幼的孩子,「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是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是愛讓中華民族形成了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
    宋代茶文化的淵源與盛行從西漢到宋代,烹茶技藝共經歷了煮茶法、煎茶法和點茶法三個階段。西漢至唐前期,通常是採生茶葉煮沸後直接飲下,類似於蔬菜粥,只有食用價值,其烹煮過程毫無美感可言。至於宋代,茶藝進一步向士大夫的審美取向靠攏據。宋代的茶藝主要分為點茶和分茶。點茶是宋代最為流行的一種技藝,包括灸茶、碾茶、羅茶等一系列程序。點茶技藝的衡量標準主要從色香味三方面鑑賞。而把隨著飲茶風尚盛行,鬥茶習俗也逐漸產生,宋人對茶的衝調已經有了極為嚴格的標準。對於茶,融入了審美與人生的寓意。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二、研究假設 價值取向和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屬於人格心理學範疇。哈佛大學人格心理學創始人之一Allport提出,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堅定且明確的價值取向是區分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的標誌(Allport,1950,pp. 35 78),其提出的「個人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在心理學領域擁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 [北京日報]曹蘭勝:一個影響久遠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 「觀物...
    儒家「觀物比德」依據中國傳統社會的生產狀態,以自然物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比徵人的道德品質,關照人的人格形成,遵從人的形象思維並開創「物我一體」境界,影響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生活交往和道德觀念,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治理的有效形式,維繫著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不斷的文化脈搏和文明屬性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物質生產水平獲得極大提升的歷史時期。對這些現象,時人有所警覺,並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和勸誡,提倡飲食節儉觀念,以期「戒奢從簡」,重塑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風俗觀念。 宋人王栐在記述世風世俗時指出,趙宋立國之初,崇尚儉樸作風,少見以金銀等貴金屬製作日常器用,文人士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誇耀逞勝者,公卿之間以清儉為高風亮節。然而到北宋中期,國家承平日久,社會風氣逐漸發生改變,飲食奢侈浪費成風。
  • 孝悌園二十四孝引爭議,現代孝道還應思量
    在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的「孝悌園」裡有一組「二十四孝」主題石雕:嚐糞憂心、為母埋兒、恣蚊飽血、臥冰求鯉等等一些雖高度還原但卻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都2019年了,這樣的「孝道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
  •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3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親原文譯文: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對於國人孝的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的集中體現。以下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親原文譯文供大家品讀。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親原文譯文
  • 黃庭堅:我恨透了「俗」!
    黃庭堅明確指出「筆墨各系其人」(《山谷題跋》),書法乃一種君子品格,絕非庸人、俗人所為。除「觀韻」之外,「絕俗」同樣是是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的核心。針對當時因襲古人、人們爭相模仿晉唐法帖的書風,黃庭堅發出「絕俗」的吶喊,「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蘭亭》雖是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以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