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2020-12-24 騰訊網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代是一個商業經濟空前繁盛,物質生產水平獲得極大提升的歷史時期。包括糧食、蔬果、肉類等在內的各種飲食物資相對豐富,加之隨著海外貿易往來的日益勃興,飲食文化交流漸趨頻繁,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飲食生活。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對這些現象,時人有所警覺,並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和勸誡,提倡飲食節儉觀念,以期「戒奢從簡」,重塑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風俗觀念。

宋人王栐在記述世風世俗時指出,趙宋立國之初,崇尚儉樸作風,少見以金銀等貴金屬製作日常器用,文人士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誇耀逞勝者,公卿之間以清儉為高風亮節。然而到北宋中期,國家承平日久,社會風氣逐漸發生改變,飲食奢侈浪費成風。神宗元豐年間,社會上已有不少人不顧謹身節用之道,「以惰為樂,以侈相驕」,日常飲食講究精緻細膩,「一人而兼數人之食,飲酒宴樂、遊蕩無度」(《宋朝諸臣奏議》卷98),奢侈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司馬光也注意到社會風氣的巨大變化,指出「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官僚士大夫宴請賓客,酒必要國家內酒庫所供,果餚追求遠方珍異品種,食物講究品類豐富,飲食器皿擺滿席案,「以華靡相勝」「以奇相曜、以新相誇」(《司馬光全集》卷69),婚喪、奉養、服食、器用等毫無節制。王安石也指出,一旦天下以奢為榮,以儉為恥,則「富者貪而不知止,貧者則強勉其不足以追之」,相互效仿,奢侈浪費積習難改(《臨川先生文集》卷39)。南宋時期,社會上也一度風俗好奢,人情好勝,「競尚華居,競服靡衣,競嗜珍饌,競用美器」,同北宋初年清儉的社會風尚不可同日而語。

宋代,人們對豐盛飲食的追求,不僅體現在鮮香誘人的味覺體驗,還包括精巧美觀的視覺享受,尤為突出者即當時所謂的「看菜」。宋人飲食聚會之際,席面上往往陳設一些裝飾物,或是食品,或是器用,北宋時宮廷舉行盛大宴會,所列裝飾物亦有看食、看菜。御宴席面上,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為表示對遼朝使者的特殊禮遇,額外增添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等,以小繩束縛,作為「看盤」。

南宋時人們宴請賓客,於佳餚之外,或別具盛饌,或饋以生餼,或代以緡錢,皆不食之物,作為「看菜」。席面擺設「看菜」本源於一種古老的禮儀,所設食物皆可食用。但後人曲解古禮本意,只供觀看而不食用,無疑是對食物的極大浪費。此外,宋人飲食過於求精求新,熱衷對食物進行裝飾、雕刻等加工,對食材精雕細刻、製作奇巧造型,奪人耳目之餘必然造成食物的浪費。司馬光就認為世人取果餌而刻鏤之、朱綠之,以為盤案之玩,是「以目食者」的做法,不值得稱道。

《清明上河圖》(局部)

面對宋代社會飲食奢侈浪費現象的日益嚴重,一些有識之士有所警覺,呼籲節儉飲食、倡導清儉食風者不斷湧現。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群體,以筆為器,以文為據,對此類不良飲食風氣從各個角度進行勸誡和警示,力圖使節儉飲食不僅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而且也作為一種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根植於社會各階層的內心深處。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宋代文人多從「儉以養德」的角度出發倡導節儉、反對奢侈。羅大經指出「節儉之益非止一端」,並從節儉「養德」「養壽」「養神」「養氣」等幾個方面進行闡發,特別強調「儉則不貪不淫,是可以養德也」,大力倡導「戒奢從簡」的生活理念。「以儉立名,以奢自敗」,節儉是立德之根本,也作為評判個人德行的重要標準逐漸深入人心。呂蒙正出身貧寒,位及宰相之後講求美食尤其喜食雞舌湯。一日遊賞後花園遙見牆角雞毛堆積如山,隨行者趁機提醒:「雞一舌耳,相公一湯用幾許舌?食湯凡幾時?」呂蒙正幡然悔悟,自此不食雞舌湯,並及時檢省自身德行。南宋大臣李綱功勳卓著,但私藏頗豐,飲食生活奢靡,「每饗客,餚饌必至百品;遇出,則廚傳數十擔」,因此受到人們的批評,世人認為他奢侈浪費過度,有德不配位之嫌。

帝王作為整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領導者,上承天命,下理萬民,一言一行皆可為萬民垂範。時人認為帝王飲食習慣不僅事關個人德行修養,而且與國家治亂興衰相關,以飲食節儉規諫帝王的現象相當普遍。北宋名臣範祖禹認為,「古之聖帝明王莫不以儉為美德,侈為大惡」,規勸帝王儉以養德,避免奢侈靡費。韓琦曾經建議仁宗皇帝提防「內患」,其中就涉及「浮費靡節,橫賜無常」(《東都事略》卷69)等內容。蘇軾提出身為人君「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易也」,倡導德行節儉(《東坡應詔集·策別》)。曾鞏也有類似觀點,在論及國用之時力倡節儉為先,認為「用之有節,則天下雖貧,其富易致也」《元豐類稿·議經費》。南宋大臣胡銓在《經筵玉音問答》中記述了與孝宗飲宴對話的情形。宴席間孝宗提及「子魚」味道鮮美但需節儉食用,受到極口稱讚:「陛下貴極天子,而節儉如此,真堯舜再生」。紹熙初年光宗即位,彭龜年上疏分析南遷以來面臨的窘迫形勢,強調國家之所以睏乏,軍民之所以窮悴,士大夫之所以驕墮,皆由一「侈」字起,「侈生於逸,逸生於豫,日益滋長,恐致蠱敗」,規勸新帝戒奢從簡。

為了達到勸誡和警示效果,以文人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往往渲染因果報應,縱觀宋代文人詩詞及文集,記載因飲食奢侈浪費而遭受報應者比比皆是。《歸田錄》記載名臣寇準少年富貴,夜宴飲酒無度,燃燭通宵達旦毫不顧惜,以致廁所裡燭淚落地成堆。而歷仕真宗、仁宗兩朝的杜衍為人清儉,任職期間不曾燃用官燭,僅用油燈一炷。後來杜衍「壽考終吉」,而寇準晚年卻遭南遷之禍,客死他鄉。對比之下,歐陽修認為「雖其不幸,亦可以為戒也」,傳遞出的就是「儉能善終、奢有惡報」觀念。洪邁在《夷堅志》一書中多處敘述因飲食奢侈浪費而遭受報應的事例,用「過度奢費必遭天譴」來警誡世人。如紹興年間,鎮江有一酒官,沉湎於飲宴會客,「務以豪侈勝人」,數年之後落魄潦倒,乞討為生。面對前後際遇的巨大反差,他痛悔不已,承認「天實折磨,何所追悔」。

《清明上河圖》(局部)

隨著對節儉理念、戒奢意識的逐漸認同,宋代士大夫不僅將其視為建立個人良好品德形象的要求,而且強調家風節儉樸素是子孫後代福澤不衰的重要保障。名相寇準作風奢侈,子孫後代「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被作為奢侈敗家的典型,成為士大夫自我反思和規勸教育後人的案例。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列舉了諸多奢侈浪費而導致家道衰落的事例,明確提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在勸誡後人謹守節儉之道,避免沉湎於奢侈浪費的生活風尚,這句話逐漸傳播開來並成為後世宣揚節儉理念的警句名言。不僅如此,他在生活中也厲行節儉,以身作則,講學期間亦只「一杯、一飯、一面、一肉、一菜而已」,飲食相當簡樸(《江行雜錄·說纂七》)。陸遊在《放翁家訓》中諄諄教導後世子孫,凡飲食但當取飽而已,「彼多珍異誇眩世俗者,此童心兒態,切不可為其所移,戒之戒之!」個人和家庭之外,鄉裡地方在樹立鄉約規範時,同樣將節儉作為重要內容廣為宣傳,教化鄉裡。鄉賢呂大鈞在《呂氏鄉約》中明確提出所謂德行「不修之過」,其中即有日常用度毫無節制,過於侈費以致「不能安貧而非道營求」,具有潛在的損身敗家風險。再如時人舒嶽祥所謂「粗茶淡飯是家風」(《閬風集》卷2)等安貧樂道理念都成為規勸鄉民謹守節儉生活作風、穩定社會秩序的箴言。

總體來看,面對飲食奢侈浪費現象,宋代士大夫從個人、家庭、鄉裡社會乃至國家興亡的角度進行闡釋,宣揚戒奢從簡的生活理念,努力營造「儉以養德」的社會氛圍。經過不斷的宣揚與倡導,廣大民眾逐漸接受「節儉為美」的德行規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等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信服遵循的至理名言,時至今日依然發人深省。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紀昌蘭),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墨子提倡節儉(八)
    08墨子提倡節儉墨子提倡節儉墨子,名翟,出生在宋國(今河南商丘),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節儉衣服、節儉飲食、節儉宮室、節儉舟車、節儉男女、節儉喪葬,是墨子節儉思想的重要內容。墨子說,衣服的作用就是冬服「輕且暖」,夏服「輕且清」,所以人們一定要「度身而衣」,不應有超過這些標準的多餘的衣服。製作衣服時,符合這個原則的,就大力讚美之,違背這個原則的,就堅決去掉之。
  • 提倡節儉不浪費 綠色理念漸入人心
    為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市加強新聞輿論宣傳,市屬媒體製作刊播一批以「節儉養德」「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光碟行動」「勤儉節約愛惜糧食」「公勺公筷行動」「杜絕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為主題、導向鮮明的平面類、視頻類公益廣告,在公共場所和媒體刊播。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以及官方微信、微博開設「節儉養德」專題專欄,報導經驗做法,曝光反面典型。
  • 唐代之時風氣開放,可為何直到宋代時期才真正出現「寒門崛起」呢
    那麼在風氣開放、政治清明的唐朝早期為何沒有出現寒門崛起的現象呢?隋代新興的科舉,但門第觀念依然盛行隋代創建的科舉制度,為寒門子弟帶來了一線希望,然而,魏晉以來形成的士族觀念,在隋唐時期依然影響深遠。士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皇權還要穩固,即便王朝興替,高門大族卻依然穩如泰山,以至於新興王朝雖然對其恨得咬牙切齒,還不得不對之倚重頗深。
  • 宋代榜下擇婿:書中自有顏如玉,捉個狀元當女婿
    宋代的婚姻少問閥閱,與唐以前崇尚門閥的社會風氣已經截然不同。宋代求婿,願意求「賢才」,而科舉則是一個判斷賢才的標尺,科舉及第者,則是賢才。「郎才女貌」中的「郎才」是賢才,即科舉登第的男子。宋代榜下擇婿,求婿者可以不問婿的家世,不問人品,甚至不問婚否,但這位婿必須是高第者。
  • 制止餐飲浪費 大興節儉之風
    我們要積極通過法治手段,建立嚴密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有力的監督檢查、有效的懲戒機制等一套制度體系,運用法治的剛性手段引領「新食尚」,從而將節儉理念融入到餐飲行業的各個環節之中,減少「舌尖上的浪費」。第三,要積極弘揚餐飲文明,大力提倡「消費不浪費」的餐飲文化,排除人們請客吃飯愛面子、講排場的低俗風氣,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餐飲氛圍。推行N-1點餐模式。
  • 黃庭堅朱壽昌被編入《二十四孝》,顯示出宋代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
    黃庭堅與朱壽昌作為不同的個體,同時被編入《二十四孝圖》,共同顯示出宋代社會的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通過比較黃庭堅與朱壽昌二人的孝行,總結二人的異同,不難發現宋人對孝行的評判標準。由此看來,宋代人推崇的孝道觀念中有著忠孝節義為一體的鮮明特徵。宋代是以孝義治天下的社會,孝義道德觀念不僅適用於民間百姓,也適用於朝廷大臣。《宋史·孝義傳》開篇之首有言:「冠冕百行莫大於孝,範防百為莫大於義。」這與當今社會流行的「百行孝為先」說法高度一致。對於為何要編寫《孝義傳》,它又說道:「興孝以教民厚……興義以教民睦……宋之教化有足觀者矣。」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在中國歷經千年,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屬於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道教認為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外界環境中地理、氣候的變化,勢必影響人體內的陰陽變化。要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 佛教提倡吃素,基於以下四大理由!
    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
  • 宋代各個階層的人們都穿什麼衣服?當時的服裝有哪些特點?
    雖然在宋代提倡節儉的號召下,兩宋服飾的樣式略顯樸素,但是百姓們還是在其花紋和配色上別出心裁,讓衣著依然能夠顯示穿著者的個性。在北宋男子的日常服裝中,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此外還有涼衫、紫衫、毛衫、葛衫、襴衫以及鶴氅等,其中比較有時代特色的為涼衫。
  • 很節儉的道光皇帝
    節儉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美德,歷朝歷代都在倡導,我們很少會對此提出質疑。如果穿越到道光朝,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著整齊的補丁。他們不是來拍戲的群眾演員,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權力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如此裝扮,是因為道光皇帝極為推崇節儉。道光朝的節儉風氣起到了怎樣的實際效果呢?
  • 《清平樂》宋仁宗掀起「蜜餞」風,你知道宋代城市的飲食潮流嗎?平民美食出現,「假」菜系流行
    、甜點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但如果我說這種飲食習慣早在宋代就已經形成,會不會有很多人不相信?不同於以往的朝代,能夠在夏天享用到冰的都是王公貴族,宋代時,朝廷每年都會把冰窖裡多餘的冰投放到市場上賣,同時宋代又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朝代,民間許多富人家裡也有冰窖,如此一來,冰塊在宋朝就成了大眾消費品。
  • 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此外,當時的文人墨客成為了朝廷的重臣,因此他們所主導的文學觀念也會成為當時的主流方向。創作文學則更偏向於典"雅"的方向。比如當時盛行的西崑體,詩人楊憶創作的《西崑酬唱集》序,這首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同時風格相當典雅,也體現出了當時人們對於典雅文學創作的追求。二、宋代文學崇尚的"雅"究竟是何內涵?首先,"雅"字主要意思是語言上的文雅和高尚。
  • 宋代菜名「野」性十足,主要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
    這兩點都直觀地反映到了宋代的菜名之中。2.宋代菜名受時代政治經濟特色影響「野」菜名的出現,最直觀影響因素便是在政治經濟: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宋朝的商業繁榮幾乎表現在各個方面。這一小小的舉措使得商業的營業時間上不受限制,也加速了商品經濟發展,使得民間的商品買賣更加繁榮,也推動了飲食的商品化進程,商品經濟刺激之下,大大提高了飲食的可口程度以及觀賞性、藝術性,也正向推動了菜名朝著野的方向發展,畢竟「搞噱頭」也是生意經屢試不爽的一招。
  • 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聊一聊宋代的茶館
    因此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強盛,宋代的休閒娛樂生活也是在封建社會中到達了一個高度。一.茶館的日常中國的茶文化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因此宋代時期的城市中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茶樓酒館。當時的百姓,因為社會安定和經濟的富足,所以都會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悠閒溫暖的下,在茶館品茶,與三五好友聊天,何嘗不是一種幸事。
  • 從《清平樂》看宋代冠飾,宋代女性愛起美來,唐代人完全不是對手
    古裝戲《清平樂》正在熱播,繼《知否》之後,又一部以宋代宮闈為主題背景,劇集才到14集,大家又再一次被正午陽光的服化道所震撼,紛紛感嘆業界良心,電影質感。別的不敢說,就宋代冠飾而言,正午陽光這此可以說是滿分,不僅讓人看到熊熊燃燒的經費,還有一如既往的認真。
  • 江蘇將學生日常節儉行為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來源: 現代快報、現代快報網、現代畫報、快報官方微博群、快報官方微信群、為了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觀念,推動全省中小學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崇尚勞動的新風尚,江蘇省教育廳最新出臺《江蘇省中小學「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實施方案
  • 宋代裝飾文化:細眉淡妝,櫻桃嘴總是適合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時尚不是宋朝的沾邊,在他們看來,封建禮教以下的女人一定是死板的,呆板的,無趣的。其實,對於追求時尚美的,宋人並不亞於現代人,從許多文學史或民間軼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裝飾可以說是經過幾年的變化,這是驚人的。
  • 觀念相悖
    我爸媽收入不低,但幾十年如一日的節儉,不講究吃更不講究穿,日子過得極簡單,生活成本很低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範仲淹發掘的胡瑗、李覯等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他重視「師道」,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也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實用人才。範仲淹相比後來王安石能開創經學方面一家之言來說,更傾向於務實的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