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茵陳蒿,滋味清香,健康又美味,香軟細滑,天然抗生素,鮮美

2020-12-23 美食天下

清蒸茵陳蒿不啦

By 紫顰兒

「茵陳蒿」,又名白蒿。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陰曆三月的白蒿才叫茵陳蒿,起到藥用的作用,而到了陰曆四月,茵陳蒿已經失去它藥用的價值,已經成為蒿草,只能當柴火用了。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B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在陰曆三月,我們可以多買下點,蒸製成「茵陳蒿不啦」,保存到冰箱冷凍室,隔斷時間拿出些來上鍋蒸一下,讓我們重新品嘗一下亦藥亦蔬的這道美食。讓這味良藥也不會因為時間的限制早早的退出我們的餐桌! 這道茵陳蒿不啦,滋味清香,略帶有一點點蒿子的味道!吃一口細細品嘗那真是唇齒留香!喜歡滋味濃鬱的呢,可以沾食蒜泥味極鮮汁,我更喜歡其清淡的滋味!

原料:茵陳蒿、麵粉、鹽。

做法步驟:

第1步、茵陳蒿摘去爛葉,去其根莖,只留取其莖葉備用

第2步、用水清洗乾淨,控水備用

第3步、把控淨水的茵陳蒿葉放入容器,灑少許鹽用手拌勻

第4步、分次撒上麵粉,邊撒麵粉邊用筷子輕拌

第5步、讓麵粉均勻粘裹到茵陳蒿每片葉片上

第6步、喜歡蒸製出來散一點的呢,可以多撒些麵粉

第7步、蒸鍋放水,放上篦子,鋪上籠布,把粘勻麵粉的茵陳蒿均勻放入,水開蒸製12-3分鐘左右即可

第8步、開鍋裝盤上桌嘍!健康美食啊!大快朵頤吧!

來自 美食天下 紫顰兒 的作品。

大家喜歡這個菜譜嗎?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歡迎關注美食天下,學好菜,跟我來~

相關焦點

  • 三月茵陳四月蒿,都4月了,茵陳蒿吃了會有副作用嗎?
    「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茵陳,即我們常說的白蒿。有利膽、保肝、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等功效。是中醫裡預防輔助治療肝炎的良藥,尤其對祛黃疸有奇效!新生兒長黃疸,很多便服用茵梔黃,喝上一禮拜一般就褪下來了。對治療肝不好引起的雀斑也有療效哦!
  • 農村俗話,「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野菜香
    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裡的一個傳統,家裡的白菜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有長出來,剛返青的野菜吃起最鮮美,農村裡爭相到地裡面挖野菜吃。除了看看地裡的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更重要的是過段時間後野菜就變成了雜草,失去了當做「菜」的價值。農村裡的各種野菜中,「茵陳」最為常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蒿」,也有的地方叫做「耗子爪」。
  • 茵陳蒿湯方解
    方歌:茵陳蒿湯大黃梔,瘀熱陽黃此方施,小便不利腹微滿,清熱利溼退黃疸。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割了當柴燒
    春天,意味著新的開始,萬物復甦,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割了當柴燒,過了三月的茵陳,就得再等一年了。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蒿草。
  • 茵陳蒿,一種在中西餐之中都有豐富應用的香料,了解料性巧用増香
    茵陳蒿,菊科半灌木草本植物,它全株具有十分濃鬱的香味,無論是作為香料還是香草,在東西方的世界之中,它都有著不少的用途,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這種對於我們而言相對冷門的香料吧。新鮮的茵陳蒿用於烹飪,在西廚之中要數法國使用的最多,正是因為使用頻率較多,在不少美食家們的眼中,茵陳蒿已經成為了法國料理的標誌性香料之一了。在西餐的應用之中,茵陳蒿更多的是以新鮮的形態出現,它可以搭配蔬菜,用於製作沙拉,也可以搭配橄欖油用於給乳酪調味,甚至一些家庭常用的煎蛋也會使用茵陳蒿來増香。
  • 茵陳蒿的功效和作用,注意事項是什麼
    茵陳蒿屬於菊科,蒿是一種半灌木狀草本植物,並且它的植株還伴有濃烈的香氣。因為茵陳蒿內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20多種胺基酸,並且還富含維生素,所以茵陳蒿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其中茵陳蒿以它祛溼熱的功效最為突出。知道它的主治功效之後,就要了解它具備什麼藥理作用。根據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當中含有一些苯氧基色原酮類和茵陳素等有效的成分,具體的藥理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1、茵陳蒿具有利膽的作用。
  • 農村常見茵陳蒿,不僅能降壓,還有這些好處,很多農民因它致富!
    農村常見野草茵陳蒿你認識嗎?這種野草如今身價倍增,曬乾賣到城裡已經賣到30塊錢一斤的價格了,很多農民因它發家致富!它不僅能降壓,這幾個好處也是一個比一個大,學會了不僅可以改善我們生活,還能幫我們省一大筆錢!其實它在我們身邊很常見,但很多人還不認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種野菜就是茵陳蒿,廣泛生在在田間,有特有的香氣!
  • 揭秘《蒿香遍地》:原來野菜是葷的!
    雖然跳躍性有點大,但我這急性子,必須不加過渡地直接說到《蒿香遍地》了。《蒿香遍地》這本書,便是由可愛的何頻先生所著。此書之所以精美到秀色可餐的地步,除了文字中花草樹木散發的泥土清香、花葉果實的植物氣息,更多的是何頻先生字裡行間對一草一木的熱愛,對一葉一花的珍惜,對一時一地的留戀,對一人一物的紀念。翻開來,你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圖文並茂」的意義。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野菜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這個觀關於茵陳的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茵陳越長越不值錢呢?說到茵陳相信在農村生活或長大的人對此都不陌生,每年的2月末3月初便是茵陳萌芽的時候,剛出來的茵陳小小的,灰白色的葉子捲曲在一起,綿軟如絨,採摘一些茵陳拿回家,既可以和麵粉攪拌上鍋做成粉蒸茵陳,還能將茵陳焯水後涼拌,還可以用茵陳做成湯,不管是用哪種方法製作,都別有一番滋味。
  • 蒿之清氣、菊之甘香 茼蒿清香兼藥用
    黎 潔茼蒿的滋味是有層次的,入口,先是一種淡淡的菜蔬清香,淡到在舌尖上轉瞬即逝,馬上就轉到另一種清苦,像藥味,又像菊香,而最後一種味道才是茼蒿的真正美妙之處。茼蒿又叫蓬蒿、蒿子稈,由於它的花很像野菊,所以又名菊花菜。
  • 乾隆御醫黃元御:茵陳蒿「利水道而瀉溼淫,消瘀熱而退黃疸」
    諸位多少可能聽過這句老話,「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由此可見一斑了。不過由於我國地域廣大,跨多個溫度帶,所以各地根據其當地物候的不同,採收時間略有不同,但總的規律是如此的。茵陳嫩苗與茵陳蒿區別不大,只是茵陳蒿稍微老一點兒,但還是很嫩的,高度在6~10cm的都是入藥之選。
  • 它被稱為「長命菜」,天然抗生素,殺菌消炎,去火解熱,清鮮開胃
    每年一到春季,鄉下野外更是各種野菜生長茂盛的時節,不一會就摘了一大袋的馬齒莧,暗紅色的根莖,翠綠色的菜葉鮮鮮嫩嫩的,上面還掛著許多小水珠,一股清香的氣味撲鼻而來,非常新鮮,用來煮湯或涼拌那一定很好吃。馬齒莧這種野菜生長在江河邊、菜園、農田、路旁,到處都有,生命力很強,在乾旱的土地也能生長,被人叫它為「天然抗生素」,也被稱作「長命菜」,一聽這些名字,我們就知道馬齒莧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有多高了,富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殺菌消炎、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等作用。
  • 清蒸小魚乾,帶著陽光味道的海鮮美味,越嚼越鮮香
    清蒸小魚乾,帶著陽光味道的海鮮美味,越嚼越鮮香。晚上去超市買菜,發現賣海鮮的櫃檯有小春魚乾賣。魚乾是在魚不便於保鮮時曬制而成,以前好多人家沒有冰箱,在海魚大量上市時,便多買些回來打理乾淨,用竹簾曬乾儲備。那個季節便到處飄著帶著臭烘氣的魚腥味。
  • 0激素、0抗生素餵養的雞,健康新鮮有「雞味」,老廣煲湯不能少了它!
    帶著你的疑問,跟我們《DV現場》的記者一起了解一下無抗雞的健康成長史吧!早在幾年前,「抗生素雞」這個詞一度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大面積的飼養過程中,尤其是肉雞,容易產生病害。在沒有出現天然植物的提取物之前,飼養主都是大量使用抗生素用來抑制肉雞的發病率,這對肉雞的質量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多喝茵陳茶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如何製作茵陳茶?今天告訴各位答案
    多喝茵陳茶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如何製作茵陳茶?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茵陳蒿,中醫主要是以它的地上部位進行入藥的,一般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四月進行釆用。農諺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之說。茵陳性微寒,味微苦、辛,有清熱利溼退黃的相關功效。歷史上面最有名的應用,其實就是東在漢末年神醫華陀,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疸病。
  • 冬天的皮皮蝦又肥又鮮美,清蒸原汁原味,營養又美味
    冬天的皮皮蝦又肥又鮮美,清蒸原汁原味,營養又美味我平時經常見的蝦就是普通的大蝦,這種大蝦在菜場經常看到,味道也很鮮美。說實話我還沒有吃過皮皮蝦,聽說它的肉質非常嫩,口感也相當鮮美。只要烹飪的方法合適,做出來的味道鮮甜可口。想要吃原汁原味的皮皮蝦,最好的烹飪方法還是清蒸,這樣蒸出來的味道自然更加鮮美,而且蒸出來的蝦更加多汁。至於如何清蒸,還是要掌握好廚藝的。冬天的皮皮蝦又肥又鮮沒,清蒸原汁原味,營養又美味。
  • 清蒸做法原來一直做錯了,自己做豉油,更鮮美
    而此時桃花盛開,也正是到了吃鱖魚的時節,這時的鱖魚肥美鮮香,最關鍵是價格比往年都要便宜,只要23元一斤,曾經的昂貴立刻變成了高性價比的食材。說到鱖魚,對於北方人來說,最先了解的應該是徽州名菜,臭鱖魚。本是產自長江流域的鱖魚,在以前,經過七八天的長途跋涉,運往徽州,到地後魚肉已經聞起來有微臭的味道。
  • 蟶子的美味做法,健康美味,根本停不下來
    作為一個從小在海邊長大的姑娘,對於海鮮真的是說不完的喜愛,說起海鮮腦子裡瞬間有無數道美味的的做法。海鮮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鮮美可口,是很多人都喜愛的美味,它的製作過程簡單,不需要調料的添加就有著本來的鮮美味道,是大海的味道呢。
  • 用藥真諦——茵陳重用方有卓效
    對於茵陳的認識,最早來源於《傷寒論》裡,治黃疸的茵陳蒿湯。其中的茵陳六兩要先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臨床多年,讀眾多名家醫案,卻不見有大劑量使用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讀過一本小冊子,《提高中醫療效的方法》書中講到重用茵陳的問題,王輝武老中醫談到: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黃是常法,但如何用好茵陳蒿這昧主藥的劑量則大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