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蒿香遍地》:原來野菜是葷的!

2021-01-11 南一號

減肥者慎開卷!

這是一本下飯的書!

不讀《蒿香遍地》

怎知野菜是葷的?

題外話不外·可愛的人與精美的書

何頻先生偏可愛。

我是有證據的。

初秋,鳳秋有了新的辦公室,我們相約慶祝。到了現場才發現,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迷你型慶祝活動,帶我共有三個女孩,男士只有何頻先生一人。

鳳秋有心,說今天就要讓何頻先生享受一下眾星捧月的幸福。

因那天菜極好看好吃,不免又期待著常來常吃,於是敲定回頭公開慶祝地點仍選擇此地。

何頻先生極為認真地說:「等下次你正式規模性慶祝的時候,我會裝作第一次來這裡,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飯菜。情緒一定像從來沒有發生今天的事一樣飽滿、新鮮!」

三個女人一臺戲,何老師這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

寒冬時節,我竟然命好得邀請到幾位大咖小坐。

席間,玉梅姐發表了許多有關文創方面的構思,忽然轉身問何頻老師:「您認同不?」

何老師頻頻點頭:「我完全無條件贊同!」

在座幾人大笑,不對啊,這笑聲明顯有故事。

何老師是實在人,略帶委屈地娓娓道來。

原來,某一日,鳳秋攢的飯局上,何老師針對玉梅姐的各種創意,不留情面地發表了個人的看法,因為反對意見居多,傷害了美女們。

「事後回想,覺得很是抱歉。雖是出於好心,卻沒注意合適的用詞和委婉的態度。你看,吃完飯,她倆一起去玩了,也不帶我。事後發的好多黃河的照片,那麼美的景致,也沒邀請我一起看……我很後悔,她們肯定是非常生我氣了……」

這一番話與其說是致歉,倒不如說是表白了,連帶著叫屈,如此誠摯如此率真如撒嬌般的心理陳述,出自何頻老師之口,怎能不讓人連呼「可愛」?

反正,我是沒忍住,和兩位美女姐姐笑翻了。

這一場景,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雖然跳躍性有點大,但我這急性子,必須不加過渡地直接說到《蒿香遍地》了。

《蒿香遍地》這本書,便是由可愛的何頻先生所著。此書之所以精美到秀色可餐的地步,除了文字中花草樹木散發的泥土清香、花葉果實的植物氣息,更多的是何頻先生字裡行間對一草一木的熱愛,對一葉一花的珍惜,對一時一地的留戀,對一人一物的紀念。

翻開來,你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圖文並茂」的意義。從封面的獨特設計,到目錄別出心裁的排版,再到內文中手繪的插圖,讓最有趣的文字如同一株草木,從最神奇的土地上萌芽並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馨香滿園。

植物考證·我們都是草木的姐妹兄弟

此前,我想像不出,一本講野花野草野菜野果的書,會如此令人漲知識。

我曾一度懷疑,在數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何頻先生一定是成功地延襲了原始細胞中的動植物共有的部分因子,從而能夠自由穿行於植物界,聽得懂葉的低語、花的歌唱,深知樹的習性、果的思想。

不然,他怎會如此了解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比如荊芥又名「再生丹」,霍香的近親是紫蘇。比如植物的小名和近親,「春來第一菜」麵條棵,不同的地方又稱米瓦罐、麵條菜、廣皮菜,麥石榴、油瓶菜、瓢咀、羊蹄棵、「媳婦頭」等;薺菜又叫地米菜、地菜、木鍁花等;田紫草土名毛妮菜;馬康草又名澀薺菜、水蘿蔔棵……更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三月三是薺菜的生日!

不然,他為何能能通曉古往今來每一種野菜最適宜的食用、藥用乃至養生方法?比如茵陳白蒿,唐代人切碎了用醋調著吃,清朝貴族雅士則擅飲茵陳酒,現在的河南則開發的有茵陳飲料。「一歲大地錦繡,國人食蒿,從中原地區拌麵蒸白蒿,到南方人製作蒿子粑粑,再到嶺南食艾粿艾粽,大江南北吃蒿的口味一脈相承。」

全書以時間順序展示了那些從鄉野走向城市,從古時救荒走向現代餐桌的植物四季榮枯。何老師漫步於春夏秋冬,一邊欣賞變幻的時光,一邊把應季的遍地野味品嘗。

春天的薺菜、麵條棵、白蒿……《黃河邊的野菜》一文中,作者竟把從3月2日到4月21日每日將所食野菜寫進日記,包括價格、顏值、做法及食量,從茵陳、麵條棵、薺菜到白蒿、藿香,到榆錢、蒲公英,到嫩春菠菜,澤蒜,香棒頭、構棒、藤花、洋槐花、苦菜(原來苦菜就是曲曲芽啊),不好意思,我流口水了。

夏天的馬齒菜、野莧菜、豬毛菜、荊芥、石香菜、霍香……

秋天的甜圪檔、甜蘆粟、錦荔枝、無花果、莙薘菜……

冬天的蔓菁、芥疙瘩、銀條甘露兒,過年時的慈姑和荸薺,還有耐寒的蒲公英、馬齒莧、蒺藜等多種野菜竟能四季皆可食。

在對這些花草樹果進行文字加工時,作者無疑傾注了深厚的情感。以至我讀得入了心,胸中也升騰起一種「本是同根生」的草木情懷,充滿了對土地的親近與感恩。人類與草木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繫,在漫長的歲月中相互依存,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書中引經據點,隨便一種野菜,就可以讓我們見識到或聞所未聞,或僅止於聞而見所未見的典籍,如《嘉佑本草》《圖經本草》《救荒本草》《齊民要術》《新疆遊記》《大唐西域記》《燕園草木》《漢語日曆》《荊楚風時記》《河南農田雜草志》《植物名實圖考》……如果我膽敢羅列下來,估計會嚇到你,也嚇到我自己。

不禁佩服起何頻先生的執著。一個人,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驚世才華。研究野菜,就要把野菜的祖宗八代都追蹤到,從根上,從源頭上,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我連學都不敢說學)

作者對野菜已不僅是食用上的偏愛,而是當作寵物當作朋友來交往。他熟悉它們的一切,過往和未來,古老的傳說、救命的功德和扮靚餐桌的當下;何處生根何時發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它的乳名、俗稱、大江南北不同的名字以及官方的叫法;食用、藥用或是荒唐的詭異用法都起底出來;與它有關的故事、民俗、詩歌一應俱全,頗具雅俗共賞之功效。

原來,小野菜裡,也有大文章。

下飯之書·迫不及待與不忍讀完

書裡的主角,是各種各樣的野生植物,大部分都可俗稱野菜。

眾所周知,我是個無肉不歡的食葷者。可是在讀《蒿香遍地》的過程中,我時時垂涎。

通常情況下,是邊輔導作業邊讀書,有時會忍不住笑,更多的是饞。

初時,我不知道這饞從何來。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大閘蟹,但通篇著重展現的是地上長的野菜啊。我一個食肉動物,怎麼會對葉子們饞涎欲滴呢?

及至讀了第二遍,我恍然大悟,得出結論:野菜,原來是葷的!

這絕對可以算是二十一世紀重大發現,我要保留專利權!

讀《蒿香遍地》時,你會不自覺放慢速度,逐字細品。那些記錄下來的古老的新鮮的野菜做法、吃法,絕對值得你回味悠長,雖然並沒有真正吃到。

讀讀就是美的,想想都是美的。

先是迫不及待想要一目十行讀下去,看看還有什麼好吃的,看看還有什麼稀奇的食用方法,看看還有什麼樣的典故可以佐餐……

越是讀到後來,越是不忍讀快,因為怕讀完。就像是一桌美味珍饈,吃的人大快朵頤之餘,生怕光碟,怕自己吃少了。

我知道可以有更好聽的說法,如前所述,可以說《蒿香遍地》是一本秀色可餐的書。「秀色可餐」可比「下飯」來得優雅文氣多了,可我思來想去,就是覺得「下飯」二字極過癮,不「下飯」不足以確切地表達我的讀書感受。

我讀此書,常常冒出的念頭,不是好看,而是好吃。讀到某得意處,在心裡連聲讚嘆:好吃,好吃,真好吃!

詩意盎然·一部民俗的史詩

《蒿香遍地》,以雅俗共賞的語言,於農村和鄉野閒話中提煉返老還童的妙用,以詩的筆法詠嘆草木崇拜中的儀式感。感謝何頻先生用這樣一本草木之書,通過古老民俗變遷史的記錄與普及,實現對逐漸湮滅的傳統民風民俗文化的拯救、整理和展現,讓在城市化進程中遺忘的古老習俗不再蒙塵,給後世留下了可傳承的文化資產,可追溯的歷史,可萌發的根。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世間有「人日」,不光中國有,日本也有。這一天要食七草粥,給春天以樸素卻神聖的儀式感。

讀《蒿香遍地》,我知道原來古人曾用甘蔗解灑;我知道孟州人稱花喜鵲為「喳喳」,明顯比永城鄉下的「馬喳子」更嬌憨;我知道馬齒菜出苗時,布穀鳥就來了;我體味到「食蒿三部曲」中埋伏的宗教般的本草情感;也因見識有限,到底不知稻槎菜、慈姑為何物。

讀《蒿香遍地》,我知曉了那些朗朗上口的民間俗語「生瓜梨棗,逮住就咬」「正月茵陳二月蒿」「二月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三月三,螞蟻上」「狗兒秧揣饃香,幾天不吃想得慌」「柏山缸,上莊姜,七方的閨女不用相」「寺墕的糜米,唐家會的蒜,五花城的閨女不用看」「三月三,螞蟻上灶山。薺菜花兒賽靈丹」「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薺菜,馬蘭頭,娶了娘子生丫頭」「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中國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總能把春夏秋冬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用最簡潔順口的語言表達得生動形象接地氣。而何頻老師,把這些美麗的方言版的俗語收集起來,整理出來,變成文字,展示出來,多麼有心、有趣!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道,以水「煠」青菜正確的書寫方法,平日裡疑惑,為何以油炸菜,以水也可「炸」菜?原來此「煠」非彼「炸」;原來焦作人民也會「塌菜饃」,又給永城方言找到一個有緣的鄰居。

讀《蒿香遍地》,也進一步印證了何頻先生的可愛和仁心,只因看了十冬臘月破冰挖藕的場面,買藕時便不忍心講價錢,怕對不起種藕人和挖藕人。

讀《蒿香遍地》,認識了何頻先生那位巧手善持家的奶奶,最拿手的有小鏊饃、醃芥菜、酸黃菜,恍然大悟,確實,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德高望重的何老師也曾是長輩寵愛的小男孩。而與土地與草木的深情,則是從童年起就形成並珍藏的記憶, 豈非一朝一夕可比?

就像書中所說,野菜如同地方小吃或方言,特色最重要。《蒿香遍地》給了讀者耳目一新的體驗,這種體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幫你發掘出了內心深入的本真、熱愛和珍惜。

那本真,是對自然毫無保留的接納、融入之真。

那熱愛,是對生命油然而生的尊重、敬畏之愛。

那珍惜,是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慈悲、共情之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野菜香
    正月剛過,農村裡的田間荒地上各種野草逐漸開始冒頭,這裡面自然有人們經常碎碎念叨的野菜。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裡的一個傳統,家裡的白菜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有長出來,剛返青的野菜吃起最鮮美,農村裡爭相到地裡面挖野菜吃。除了看看地裡的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
  • 淮安人吃野菜
    斜蒿青蒿搶娘蒿,燈娥兒飛上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幾般野菜一餐飯,樵子虔心為謝酬。」這琳琅滿目的野菜中有黃花菜、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芽兒拳、馬藍頭、狗腳跡、貓耳朵、野落蓽、灰條、剪刀股、牛塘利、倒灌薺、窩螺薺、操帚薺、碎米薺、萵菜薺、烏英花、菱科、蒲根菜、茭兒菜、看麥娘、破破納、苦麻臺、雀兒綿單、猢猻腳跡、油灼灼、斜蒿、青蒿、搶娘蒿、燈娥兒、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烏藍等38種野菜,這些野菜皆為我們淮安本地所產,且現在基本上仍然為我們淮安人所食
  • 農村常見茵陳蒿,不僅能降壓,還有這些好處,很多農民因它致富!
    農村常見野草茵陳蒿你認識嗎?這種野草如今身價倍增,曬乾賣到城裡已經賣到30塊錢一斤的價格了,很多農民因它發家致富!它不僅能降壓,這幾個好處也是一個比一個大,學會了不僅可以改善我們生活,還能幫我們省一大筆錢!其實它在我們身邊很常見,但很多人還不認識,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種野菜就是茵陳蒿,廣泛生在在田間,有特有的香氣!
  • 農村山裡的這種野菜,農民都不捨得吃,用它燉魚那才叫一個香呀
    生活在農村,尤其是山裡人家,對山上的一些野菜、山珍都比較熟悉,在農村娃的眼裡,挖野菜也是一種樂趣,因為這些野菜不光好吃,更多的是它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非常不錯的養生效果,而這次跟大家分享的這種野菜名字叫「把蒿」,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嘮嗑一下這種風味獨特的山裡野菜。
  • 在春天吃野菜才是正經事
    關於野菜,《西遊記》中記載了一段樵夫給唐僧師徒做的一桌野菜宴:「嫩焯黃花菜,酸韲白鼓丁,
  • 《西遊記》裡的野菜宴背後折射出什麼歷史信息?
    斜蒿青蒿抱娘蒿;燈娥兒飛上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見多識廣的吃貨們,數數看,這一桌野菜宴究竟有多少種野菜?(二)你認識幾種,又吃過幾種?這幾十種野菜中,黃花菜早已轉正,不在野菜行列。文中野菜名和我的家鄉叫法一致的,只有灰條菜、枸杞頭。
  • 長得像艾草,古時是救命野菜,如今成麥田惡草,但見到請別錯過
    導讀:長得像艾草,古時是救命野菜,如今成麥田惡草,但見到請別錯過我國山林植被資源十分豐富,在農村野外有著各種各樣的野生植物資源,其中有很多野生植物都很有價值,但是被人利用開發的並不多。有很多植物,人們都見過,也知道它們的樣子,卻不知道它們叫什麼,有什麼用處,只能任其在山林間默默的生長,或者當成雜草、害草除掉。
  •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看圖識野菜,再也不擔心挖到野草,鬧笑話了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看圖識野菜,再也不擔心挖到野草,鬧笑話了現在正值陽春三月,春光燦爛,大地復甦,去郊外田間走一走,轉一轉,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每年到了這個季節,很多城裡的朋友都會三五成群的到野外去挖野菜,現在很多地方都逐漸解禁了,到處都是挖野菜的景象。
  • 清蒸茵陳蒿,滋味清香,健康又美味,香軟細滑,天然抗生素,鮮美
    清蒸茵陳蒿不啦By 紫顰兒「茵陳蒿」,又名白蒿。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陰曆三月的白蒿才叫茵陳蒿,起到藥用的作用,而到了陰曆四月,茵陳蒿已經失去它藥用的價值,已經成為蒿草,只能當柴火用了。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B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 【佳作回顧】|18位朗誦者合誦--汪曾祺《故鄉的野菜》
    但是秦少遊有《以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詩,則高郵原來是有蓴菜的。詩最後一句是「澤居備禮無麋鹿」,秦少遊當時在高郵居住,送給蘇東坡的是高郵的土產。高郵現在還有沒有蓴菜,什麼時候回高郵,我得調查調查。 明朝的時候,我的家鄉出過一個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散曲作品有《西樓樂府》。王磐當時名聲很大,與散曲大家陳大聲並稱為「南曲之冠」。王西樓還是畫家。
  • 三月茵陳四月蒿,都4月了,茵陳蒿吃了會有副作用嗎?
    「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茵陳,即我們常說的白蒿。有利膽、保肝、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等功效。是中醫裡預防輔助治療肝炎的良藥,尤其對祛黃疸有奇效!新生兒長黃疸,很多便服用茵梔黃,喝上一禮拜一般就褪下來了。對治療肝不好引起的雀斑也有療效哦!
  • 霹靂布袋戲《蒿下歌》,玄同太子·紫色餘分的悲歡離合
    說起霹靂布袋戲裡的曲子,劣者最喜歡的是《伏羲神天響》、《日出峨眉》、《醉寒江》、《夜雨寄北》等,但最近看春秋戰國的一些故事,看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葬歌《蒿下歌》不禁想起了紫色餘分,那個被王子拐騙了的蛤蟆。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三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地裡的野菜也長得飛快,上午趁著天氣好去地裡挖回了一些野菜,有茵陳、薺菜等等。聽老一輩的人們說,在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人們就靠著吃野菜度過了那一個個難熬的歲月。
  • 農村「挖野菜」成風,遍地是村民,野生動物沒了,野菜也不放過?
    最近幾年農村流行起了「挖野菜、吃野菜」的風氣,這似乎和春天有點格格不入,有些植物剛剛破土而出正要擁抱大自然卻被無情的採食,看著的確令人惋惜。在很多地方村民有開春吃野菜的傳統,不過有這種傳統的地方南方居多,因為南方山林較多、植被覆蓋率比較高,在山上挖點野菜吃未嘗不可。可是最近幾年上山挖野菜似乎變了,很多人把經濟效益放在了第一位,農村挖野菜賣到城裡的現象越來越多,一時間農村出現了扎堆挖野菜的場景。不光是南方最近幾年北方村民跟風比較嚴重,如今田裡面多了很多挖野菜的村民,有的地方甚至開始了瘋搶。
  • 趙曉明 | 野菜的廣陵散
    現代文壇上寫野菜的文章多如繁星滿天,以周知堂、汪曾祺的《故鄉的野菜》最為星鬥。兩文皆質樸恬淡,從容平和,淡語家山,情味雋永,筆下野趣橫溢,又雅趣叢生,野菜與民俗搖曳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中。 斯為寫野菜而詩文著,古人尚有以吃野菜著名者。
  • 茵陳蒿,一種在中西餐之中都有豐富應用的香料,了解料性巧用増香
    茵陳蒿,菊科半灌木草本植物,它全株具有十分濃鬱的香味,無論是作為香料還是香草,在東西方的世界之中,它都有著不少的用途,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這種對於我們而言相對冷門的香料吧。新鮮的茵陳蒿用於烹飪,在西廚之中要數法國使用的最多,正是因為使用頻率較多,在不少美食家們的眼中,茵陳蒿已經成為了法國料理的標誌性香料之一了。在西餐的應用之中,茵陳蒿更多的是以新鮮的形態出現,它可以搭配蔬菜,用於製作沙拉,也可以搭配橄欖油用於給乳酪調味,甚至一些家庭常用的煎蛋也會使用茵陳蒿來増香。
  • 貴州作家·微刊||​春天送來野菜香(散文)
    這種野菜非常喜歡陽光,在秋冬季節就可以看到這種野菜的身影,這是一種野花草,可以移栽,種植在花盆裡觀賞。很多人都喜歡吃這種野菜,但口味並不怎麼好,有一些苦澀的感覺,可有一定的補腎壯陽、涼血、止血、祛風除溼、壯腰、理氣止痛功效。烹飪的時候只需要用熱水焯一下,然後涼拌或者炒菜,方法比較簡單。花骨帽是野菜中我的最愛,莖幹是中空的,外表有稜角。
  • 舌尖上的春天之湖南野菜版(送採摘攻略大全)|iWanbao
    接下來介紹的野菜,都是湖南人的心頭好。令人吃驚的是,湖南人對於野菜的烹飪,特別溫柔,幾乎都以保持野菜的原生口感為主。世上只有故鄉和愛人總會保有鮮度,一道野菜入口時分,便是這個滋味。香椿像水泊梁山排座次,香椿百分之百要列於長沙春季野菜榜的首位。香椿是當前長沙酒樓中最當紅的野菜。香椿嫩芽梢,於早春最早萌發,春初摘收,味有異香。
  • 東風三月野菜香
    溫暖的陽光柔柔地照著大地,春光盈盈……不過別急,北京早春的野外還沒有太多的野菜,咱先抬起頭看看樹上,從剛發芽的楊樹花和柳芽開吃吧。嗯,楊花、柳芽,早春第一波樹上的野菜,就從它開吃吧!以前用來救命的野菜,如今成了養生菜,在山東濟南、泰安及華北、黃淮一帶地區的人們仍然有春食楊花的習俗。
  • 打野正當時,這些野菜,大港人你都吃過了嗎?
    路邊的野花你不要菜可路邊的野菜,你別放過「試挑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眼下萬物復甦,暖風徐徐。要是去野外走一圈,你會發現田野裡的野菜正長得水靈靈、綠油油。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作為有品位的吃貨,當然要嘗嘗這時令的野菜,趁機咬一口這屬於春天的鮮美。一起來看一看,這些鎮江常見的野菜,你都吃過了嗎?有一種野菜,在萬物凋零的冬季還頑強地生長著,那就是薺菜。「撥雪挑來葉轉青,自刪自煮作杯羹。」這是詩人許應龍描述的在雪地裡挖葉子剛剛轉青的薺菜,自己動手做薺菜羹的情景。眼下是吃薺菜的最好時節,一場春雨讓薺菜長得翠生生、水靈靈,散發出撩人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