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詼諧風趣的一首詩,難忘的景象,令人神往

2021-01-17 品詩賞詞

生活中有很多人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但由於性情率直,有時候卻讓人覺得十分風趣。比如羅隱曾寫道,「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辛棄疾也曾自嘲,「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風趣的話語可以緩解緊張的氣氛,讓人覺得溫馨又智慧。唐代詩人杜牧就寫過一首詩,細細品味,就感覺十分的詼諧風趣。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唐文宗大和年間,杜牧曾在揚州生活了一段時間,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裡做一個文員,和當時同在幕府擔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揚州是當時很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雲,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杜牧思維敏捷,做事勤快,幕府裡的那點雜務一會兒就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常與韓綽一起,在揚州附近到處遊賞,詩酒風流,韻事不斷。

後來杜牧回長安供職,被任為監察御史,再也看不見江南的煙雨,倒反而想念起當初在揚州的交遊,於是賦詩一首寄給仍在揚州的韓綽,以表達對往日情誼的追思,卻顯得詼諧風趣。  

詩人身在長安,卻對揚州的秋景記憶深刻,青山一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詩人把江北的揚州想像為江南,在信中深情地回憶,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

詩人難以忘記那裡花團錦簇,四季如春,也經常在深秋與朋友一起出遊。「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徵,也隱約表達了詩人翹首遙思、懷念繁華舊遊的感情。

詩人很含蓄,雖然懷念過往,卻絲毫沒有流露出悲切的情緒。但韓綽與他是老相識,不僅充分了解杜牧的性格,也知道讀書人的心裡話不會輕易說出口,但字裡行間對青山綠水的描寫,足以說明杜牧的懷舊心情。

杜牧也一定知道韓綽早已猜到了他的心思,於是在末聯借揚州二十四橋的典故,開始調侃友人韓綽。相傳唐代有人在一個月光如水、清風徐徐的夜晚,見到了二十四位風姿綽約的仙女,她們身披羽紗,酥手託簫,鼓著粉腮,輕啟紅唇,一邊飄飄然走上一座小石橋,一邊緩緩地吹奏出一曲舒緩柔美的旋律。

詩人用這兩句詩點醒朋友,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的什麼地方,正在教歌女們吹簫作樂、又流連忘返呢?詩人雖然回到了繁華喧囂的長安,但依然才不經用,如今身處令人頹廢的都城,更讓詩人懷念揚州的青山綠水。

南宋詞人姜白石曾在一個初冬來到揚州,寫下了千古絕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可見二十四橋在人們心中的美好也是逐漸地紮根,也最能體現揚州的繁華獨絕、浪漫美麗。

作者用詼諧風趣的口吻調侃老朋友,但不經意間卻透露出對往日生活的依戀。詩人用生動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難忘的景象,令人神往。歲月流逝,二十四橋猶在,那些文人墨客卻只留在讀者的記憶裡。歲月帶走一襟風霜的痕跡,回味時卻依然有一種輕描淡寫的欣喜。

相關焦點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與當時的李商隱還一起並稱為「小李杜」,意思是兩人的文學成就,完全可以媲美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牧。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讀了杜牧一首詩後,有人笑了,可以說他是「詩上談兵」嗎
    杜牧,字牧之,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著名晚唐詩人。七言絕句是他最擅場的體裁。在《唐詩三百首》裡,一共收錄了杜牧的十首作品,其中九首都是七言絕句。可見杜牧的七絕在後世人的心目中佔有十分尊崇的地位。今天我們來即興讀一下杜牧的《赤壁》。詩人以《赤壁》作為詩的名字,完全緣起赤壁之戰。赤壁是湖北長江邊上的一個城市,因為三國時候孫劉聯盟與曹魏在赤壁發生過一次空前絕後的戰役而聞名。
  • 讚美春天的唐詩,杜牧的《江南春》堪稱絕唱!
    杜牧是唐朝傑出的詩人之一,素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因區別於李白和杜甫的「大李杜」)。杜牧尤其擅長七言絕句,在寥寥28字之中,能刻畫出異常優美動人的畫面。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節,百花齊放,綠草漫野,鶯啼燕飛,一派生機。
  • 杜牧很有趣的一首詩,通篇無一生僻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滿詩情畫意
    晚唐時期的詩壇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當屬杜牧和李商隱,兩個人都是少年天才,寫過很多優美的詩作,特別是他們的愛情詩,最為後人津津樂道,寫得很深情,也很感人;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是愛得轟轟烈烈,也愛得很真誠,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們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詩意,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一片深情
  • 杜牧的一首名作,構思精巧,只有李商隱的無題詩可以與之匹敵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珍寶,每次吟誦一首言志抒情的優秀詩篇,不僅可以感受閱讀的樂趣,而且還能體味作者融進作品中的深情。詩歌重在表達情致、展示意境,並讓讀者涵詠體味、感同身受。比如人們讀到李清照的《聲聲慢》,就能強烈感受到女才子心中的悲怨。
  • 和杜牧一首詩有關
    和杜牧一首詩有關文/史小二記名字代表一個人,一種稱呼就是代表一類人。而立之年,弱冠之年,說的是不同年齡段的男人。與之相對,女人也是有的。十三四歲被稱豆蔻年華,15歲是及笄之年,16歲則稱破瓜之年。方便理解,得說杜牧的一首詩。公元835年,33歲的杜牧離開揚州,進京任監察御史一職。臨別前,贈言詩一首。晉南渡以來,南方日漸繁華,隋唐時期,遠遠超過。李白曾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東南形勝,揚州美不可言。風景美,人也更美,這裡青樓林立,才人更是願意來這裡,成就一番風流韻事。杜牧的詩有豪邁,但也有旖旎動人的。時常進進出出青樓不就有了。這方面的詩作只有後世的柳永才可比肩。
  • 一首描寫紫薇花的詩,卻對紫薇花一字不提,堪稱杜牧的絕妙之筆!
    自古賞花是文人墨客的傳統,詩人們可以用無聲無色的文字寫就五彩繽紛的花香世界,而令我們嘆服的往往不僅僅是朵朵鮮花自己的美麗與動人,而是花香之間瀰漫著的詩人自身對於人生或者價值的思考與判斷,更是詩人自己人格的高度展現。
  • 杜牧在重陽節登上齊山,內心當真是百感交集,還寫了一首傷感的詩
    特別是杜牧的詩更加的憂愁,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表達內心感受,那都是極為細膩,可能只是那麼一筆帶過,但是卻讓人難以忘懷。詩人比起普通人來說,情感自然要更加的細膩,也更加的敏感,這也使得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看似平淡無奇,可是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悲痛之苦,卻又是深入骨髓,使得我們讀了之後,也是立馬能夠感受到悲傷。
  • 杜牧這一首詩寫盡江南美景,蒙蒙煙雨籠罩萬裡江山,當真美不勝收
    大唐才子杜牧,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在如詩如畫的江南。因此他對於那裡的一切,都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一份美好的眷戀。江南,儼然已經成為了他心中最美的風景,是他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地方。那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如同種子一樣,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此人據說是杜牧私生子,一首僅僅4句的小詩,卻成為詠松絕唱!
    晚唐詩壇名家頗多,「小李杜」杜牧李商隱足以與盛唐爭鋒,還有許渾、羅隱、韋莊、陸龜蒙等等。不過,晚唐詩壇的情感基調與國家的衰敗保持一致,多懷古傷今、感家國身世之悲,可以說整個晚唐詩壇都籠罩著一層「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濃重悲情色彩。不過在整個悲情的晚唐詩壇中,有一首小詩卻是極為勵志,卓爾不群。
  • 你只知道「小荷才露尖尖角」,卻不知上一句更有情趣,風趣詼諧
    今天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一首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當然很多版本的小學課本也有收錄此詩,但是時過境遷,大家或許已經忘記「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上一句才更有情趣,風趣詼諧。《小池》-(南宋-楊萬裡)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杜牧很有哲理的一首詩,感慨年華易老,寫盡了人生的無奈!
    唐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由於很多的詩人寫盡了人生的無奈,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通過一種極為深沉的口吻表現得淋漓盡致,譬如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書懷》,那就是一首很獨特的作品,整首詩寫得極為巧妙,通篇都是在感慨年華易老,只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卻是寫得極為悲痛,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書懷》唐代:杜牧滿眼青山未得過,鏡中無那鬢絲何。
  • 杜牧一生詩詞數不勝數,唯有這首詩,傳承千百載人盡皆知
    前幾天是清明節,估摸著大家一聽到清明的時候,腦海裡立馬就浮現出杜牧的那首《清明》,杜牧一生所做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能夠傳承至今的佳作也不勝枚舉。但唯獨一首清明,世人皆為之稱頌,可謂千古佳作。清明和杜牧仿佛就是連在一起的,說起清明便會想到杜牧,說起杜牧也會想到清明,這兩者似乎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 杜牧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傳世佳作!
    寫這類詩的作者,通常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有「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他們把批判現實,抨擊弊政、陋習放在主要位置。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謂的「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俞的「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送隱者一絕》,便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筆下一首批判不公道的封建社會制度的詩作。
  • 杜牧的一首遣興之作,信手拈來,卻飽含哲理
    杜牧是晚唐傑出詩人,與李商隱齊名,他們才氣縱橫、各開生面。杜牧出生於官宦之家,他不喜歡元稹和白居易的詩歌風格,而讚賞韓愈的散文作品。時至晚唐,多有浮豔之作,杜牧卻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強調詩文應以內容為主,但也不輕視文採。杜牧的很多作品寫景狀物,極富氣象。
  • 赴京上任,杜牧卻滿懷憂慮,一首詩寫盡了晚唐文人的痛苦
    杜牧這首《自宣城赴官上京》,比較細緻地刻畫出了晚唐文人心中的痛苦。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詩人為什麼會痛苦。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千裡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寫作背景:此詩是公元839年所作,時杜牧三十七歲。
  • 蒙曼:杜牧《泊秦淮》
    杜牧看了之後,真是既感動又慚愧,到哪兒找這麼好的領導啊。那我為什麼要先說這三個好處呢?因為它直接影響了杜牧的詩風。杜牧關心政治,偏又身處晚唐、積弊難返,屬於英雄無用武之地,可謂「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所以他喜歡寫懷古詩,借古人舊事來澆心中之塊壘,這就讓他的詩感慨深沉。
  • 楊貴妃接收荔枝的地點,不是杜牧口中的華清宮,看看教授如何解說
    我們透過他的詩作可以感受到唐朝的興盛與衰敗,可以感受到杜甫親眼所見的唐朝的那一番景象。不過,詩歌有些時候是加入了詩人自己的臆想的,有些內容並不符實。就像杜牧曾經寫過的那一篇《阿房宮賦》就存在不少的錯誤。因為我們知道阿房宮並沒有真正存在過,所以杜牧筆下的那一些景象只可能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沒有事實依據。
  • 杜牧愛上13歲的妙齡少女,離別之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感人的情詩
    提起晚唐詩人杜牧,相信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這首作品成為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不過我個人更偏愛他的愛情詩,特別是他在揚州寫下的《贈別二首》,寫得纏綿悱惻,把戀人之間的依依不捨,還有那份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讀這樣的作品,最是讓人感動,從中能夠感受到美妙的愛情
  • 杜牧很有寓意的一首詩,手法洗鍊,充滿了對人生的思索
    唐代才子杜牧本來心情放蕩不羈,但紅塵裡打幾個滾,很多都變成過眼雲煙,面對大好春光,他也感嘆無限。 這首詩描寫漢水春日之景,並寄託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思索而杜牧則進一步說,江水之綠可以染衣。他翻用白居易的句意,又不落陳套,把春水之綠、春色之深,說得更具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