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軍 | 敘事交流視域下的莫言小說研究 ——評姜春《莫言小說敘事研究》

2021-12-23 符號與傳媒

作者 | 施軍

摘 要 

姜春的專著《莫言小說敘事研究》綜合了韋恩·布斯、西摩·查特曼、裡蒙-凱南、雅各布·盧特以及巴赫金等敘事學理論家的主要觀點與重要論述,對敘事交流理論進行了整合,為莫言小說敘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闡釋路徑。在莫言小說研究中,這一研究視角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它決定了整個研究不是平面線性的,而是層層深入,是多側面的、立體的,而且結構謹嚴,富有邏輯。在這一獨特的敘事交流視角的導引下,本書在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與看法,對以往研究中涉及的諸多問題與話題作出了全新的解釋。通過這一研究視角,作者將莫言小說的全貌客觀地展示於讀者面前,達到了一定的理論深度與高度。

關鍵詞

《莫言小說敘事研究》;敘事交流;理論視角;觀點

在當代文學研究的層面上,莫言研究無疑是一門顯學,選擇莫言小說作全面研究,確實需要一種學術勇氣和自信。姜春的博士論著《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就是這樣一本充滿勇氣與自信的著作。這種勇氣與自信當然來自作者深厚的理論基礎與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筆者對這本學術著作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理論視角新、學術觀點新、結論中肯全面。

首先是理論視角新。研究莫言小說創作的著作不鮮見,但從敘事學角度,通過敘事交流理論全面闡釋莫言小說的研究卻並不多見。本著作綜合了韋恩·布斯、西摩·查特曼、裡蒙-凱南、雅各布·盧特以及巴赫金等敘事學理論家的主要觀點與重要論述,對敘事交流理論進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個研究圖式(如圖1)。

圖1 敘事交流理論研究圖式

這一圖式為莫言小說敘事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分析闡釋路徑,所謂綱舉目張,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隱含讀者→真實讀者,構成了論述的六個主要環節。

首尾兩個環節屬於現實交流層面,按照查特曼的說法,在「最終實踐意義上」,文學創作活動就是「真實作者」和「真實讀者」之間的敘事交流活動,這也是敘事文本意義與價值生成的必然要求。這就將莫言的出身成長環境、創作的歷史語境、讀者的閱讀接受活動等,在傳統意義上似乎與敘事沒有多大關係的內容,成功地納入敘事學的研究範疇,這也必將帶來不一樣的學術發現。

最中間的兩個環節是傳統敘事學必須關注的內容,屬於文本話語層面,由「敘述者」與「受述者」的敘事交流活動構成。按照雅各布·盧特的說法,「由這兩個概念我們已經到達交流模式的『核心』」。作為敘事交流的兩個重要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敘事文本都不可能建立起來。目前學界對莫言小說敘事研究多集中在這個方面。但對「敘事」研究很多,如對莫言小說獨特的敘述話語與敘述視角的研究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呈現,而很少涉及「交流」研究,顯得單一與線性化。而本書的研究突出「敘事」與「交流」兩個方面,就顯得更加立體多元,讓「敘述者」與「受述者」顯得「生機勃勃」,將現有的許多好的、分散的、零碎的觀點與論說,連貫起來、統一起來,納入一種有效的敘事框架之中。

前後相鄰的兩個環節,由「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敘事交流活動構成,屬於文本主體層面。將這兩個敘事範疇引入莫言小說研究,是本論著的一個重要創新與貢獻。從根本上說,「隱含作者」才是每一個敘事文本真正的創作主體。敘述者的一切敘述行為都是「隱含作者」幕後操縱的結果。就敘事文本而言,「隱含作者」是蘊含其中的穩定存在,而真實作者的立場與情感卻不一定直接真實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與「隱含作者」交流的接受主體是「隱含讀者」。「隱含讀者」是「由敘事本身所預設的受眾」,是作者在敘事文本中設想出來的理想的接受主體,是一個能和「隱含作者」進行有效交流的「構想物」,敘事文本就在「隱含作者」和「隱含讀者」的潛在交流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書中關於「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這一理論視角建構,對於莫言所聲稱的「作為老百姓寫作」,小說的敘事策略,莫言的諸多演講、訪談與對話所展現的觀點立場及其在小說中的呈現方式等等,提供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視角,可以把許多觀點、說法,甚至是學界看似互相矛盾的結論串聯起來,並作出了新的解釋。

以上這三個層面又是互相交叉的動態體系,這就決定了整個研究不是平面線性的,而是層層深入,是多側面的、立體的研究,而且結構謹嚴,富有邏輯。筆者認為,嶄新的研究視角是論者對莫言小說研究的最突出貢獻。

其次是學術觀點新。在獨特的敘事交流視角的導引下,本書在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與看法,對以往研究中涉及的諸多問題與話題作出了全新的解釋。

莫言的出身與成長是學界談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但對其小說敘事生成有何影響卻很少有說得清楚的,要麼很表象膚淺,要麼泛泛而談,難成體系。本書通過「原鄉」「異鄉」「雙重他者」等概念與理論體系,認為莫言從「原鄉」到「異鄉」的「遷徙」造成的「雙重他者」身份,以及由此帶來的回憶、困擾與痛苦,形成了原鄉與異鄉的對話需求,從而促使莫言以敘事去重構高密東北鄉的歷史與現實。這就將莫言出身成長經歷與其小說敘事生成關係,這一看似複雜難解的問題闡釋得深刻而明了。

文藝創作與時代語境的關係十分複雜。莫言的小說創作幾乎與新時期同步,「文革」的封閉狀態結束,改革開放到來,「西學東漸」熱潮再現。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梳理莫言所生活時代的語境特徵層面,並沒有將語境分析與莫言及其創作建立必然有效的聯繫。對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等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也多是獨立的個案闡釋,缺乏宏觀的理論視野。本書有效運用小說修辭學中的「獨白」「復調」等理論範疇,認為「文革」獨白到新時期「復調」的轉變使創作主體強烈地意識到他者聲音的存在,以及建立自我主體性的必要。莫言小說敘事具有鮮明的「復調」特徵,正是對「獨白」文學的一種反撥,而異域的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等的現代派創作技巧與手法,恰逢其時地給予莫言小說敘事以直接的、巨大的啟示。這就將中西語境與莫言小說敘事在一種更宏觀的視野上聯結起來,也讓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各種流派、群體及個體與莫言創作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的研究,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莫言小說的敘述視角與敘述話語等問題,學界討論最多的就是「我爺爺」「我奶奶」複合式敘述視角的創新與「莫言腔」的獨特性,視野不夠開闊,難以形成完整的觀點話語體系。本文將莫言小說的敘述模式與話語特徵概括為「廣場化的書場」,觀點獨特,既簡潔又深刻。莫言小說將傳統小說「書場」格局與現代小說敘事技巧進行雜糅,敘事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與複雜多變。敘述代言人的設置與敘述人稱的自由轉換,「鑲嵌本文」以及預敘與敘事時間三維化等手法,形成了莫言小說敘事視角套視角的典型特徵,在一種相互的審視、傾聽、揣測和敘述中,真實作者和敘述者、敘述者和人物、真實作者和人物,甚至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撲朔迷離。這不僅具有敘事形式更新的意味,也使敘事呈現出交流對話的特徵,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權威性,導致了小說的反諷、含混與多義性。至於學界津津樂道的「莫言腔」,本書也有許多精彩的論述。認為莫言的「訴說就是一切」,體現的正是一種「廣場化」敘述話語特徵。莫言小說常常以傾訴式敘述進行情緒渲染,通過各種感覺進行氛圍營造,用信口開河的話語狀態來主導敘事,這就能夠創造出一種修辭氛圍,製造一種「廣場」式聽覺效應,彰顯敘述者的「在場」,就像是面對面在和受述人交流對話,給人強烈的生活感和真實感。莫言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與場面感,主要體現在莫言小說敘述話語注重感觀化的語言表達方式,調動各種修辭手段構築畫面、構築語言形象、營造意象,以吸引受眾的眼球,達到與受眾溝通的目的。「廣場化」敘述話語,無論其渲情效應還是其造像效應,以及其間呈現出來的作家創作立場的辯證哲學,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文本的意蘊。

本書關於莫言小說「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體現了作者理論運用的嫻熟與睿智。莫言在諸多演講與訪談錄中宣稱的「作為老百姓寫作」,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話題,因為其與主流意識形態所宣揚的「為老百姓寫作」似乎有所衝突。而本書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概念與範疇,通過對莫言小說敘事「文本意圖」的探討,將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認為「作為老百姓寫作」是「為老百姓寫作」的一種獨特形態,甚至從本質精神上更是一種「為老百姓寫作」。「作為老百姓寫作」是「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進行敘事交流的集中與巧妙的體現,也是莫言式的敘事策略與智慧。莫言的「作為老百姓寫作」,繼承了現代小說底層敘事的精神實質,卻又呈現出迥異的敘事風貌。莫言放下廟堂和知識分子的姿態而還原成老百姓,倡導以感同身受的老百姓體驗和底層敘述拓展文學的境界,體現了對平民社會、民族精神以及底層智慧的尊重。「作為老百姓寫作」既是一種價值堅守,也是對當下文學創作精英幻覺的破除和對文壇浮躁之風的矯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通過作者的論述,我們可以感受到,提出上面的觀點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具有充分學理依據的,能夠使人欣然接受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術觀點。

對「真實作者」與「真實讀者」的解讀,也是本書的精彩篇章之一。文學創作活動在現實層面是「真實作者」和「真實讀者」之間的交流活動,這一交流的成敗,決定著小說敘事的終極意義,甚至影響著一位作家的創作命運。本書從敘事交流的視角,對莫言小說創作的三個階段進行了梳理,展現了讀者批評及影視改編等對莫言小說敘事的影響,以及反過來莫言小說對真實讀者的審美與接受的影響。莫言在與真實讀者的對話中尋找敘事策略,試圖以生理和欲望,以泥沙倶下的豪情,突破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束縛,卻又可能忽視了普通讀者的道德與審美需求,造成了某種審美不適,從而遭受了廣泛的批判。莫言在務實的生存法則指引下不斷進行調適,現實歸順與敘事批判交匯,也使其小說敘事複雜而多義。在讀者批判這部分,本書能夠將習近平關於文藝的一些重要論述運用到研究中,也讓我非常讚賞,這無疑可以增加論述的說服力與理論深度。

第三是結論中肯全面。本書的作者清醒地認識到:「對莫言的小說進行系統的理論概括,並企圖得出一個能夠被普遍認可的『結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無論如何,「敘事理論可以使我們的理解比不用它的概念、方法與眼光的理解更為深刻」。作者對莫言及其小說的評價是中肯的,沒有因為有不少人批判他,就貶其入地,也沒有因為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捧之上天,而是運用一種有效的敘事理論,將其全貌客觀地展示於讀者面前。莫言曲折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可以說是中國與中國文學由封閉走向交流對話的縮影。本書在結論中指出,莫言小說創作的成功是「敘事交流」的成功。或許莫言並不缺乏敘事的語言與技巧,但在新的歷史語境中,他必然要面對歷史判斷的更新、故鄉情感的蛻變和先鋒技術的升級等問題,尤其是內在精神的堅守,更高意義上的存在關懷,以及對歷史更超拔的認知,更是值得反覆思考和加強的問題。這確實是客觀而中肯的判斷。

總之,這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深度與高度的小說研究著作,在眾多的莫言小說研究中可謂自成一家之言,為豐富莫言小說研究與當代文學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本文刊載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05期

編輯︱劉思薇

視覺︱歐陽言多


往期精彩:

傅修延 | 敘事與聽覺空間的生產

熊江梅 | 中西歷史演化敘述模式比較

書評丨童軍寶評石訪訪《飲食的文化符號學》

符說 | 從池子到儲殷,楊笠為何總被男演員「較真」?

巴蜀符號 | 符號梳理(二)


相關焦點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生死疲勞》等最受關注
    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
  • |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意象...
    本文以葛浩文前後翻譯莫言五部小說中的500個意象話語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發現異化策略一直佔主導地位,意象保留法都在50%以上,只是後期的兩個譯本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意象,傳達原語文化的異質性。如果加上外部因素對譯文生成的影響,認為葛浩文的翻譯策略前後發生了轉向也不無道理,但這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和系統的研究。
  • 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怎樣?《紅高粱家族》好評91次差評40次
    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到底怎樣呢?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
  • 莫言小說之《紅高粱》與《透明的紅蘿蔔》
    在沒看莫言作品前,從張鳴的口裡得知其犬儒這一稱號,我對莫言算是有點偏見的。我們對任何人事的認知,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但我不是個迷信誰的人,所以莫言的書我也不刻意迴避。我這個人的記性不好,小說過目,有時候連情節都忘得一乾二淨,至於人物及描寫細節,更是如未曾看過,這既好,也不好,好在我能夠較獨立,沒什麼東西可供我模仿、抄襲,不好在於對他人的評論也形而上了,沒有多少東西做依據,但這次既看了莫言的小說,便也先記上幾筆。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轉眼八年,這期間他在公眾的關注下,也可以說是在全世界的關注之下,陸續進行了非常嚴肅的寫作的探索,他的劇本創作、詩體小說、筆記體小說,還有書法,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莫言以前也在講故事,只不過莫言今天講故事的方式和過去講故事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我們把整個觀察問題的空間放大,不僅是對莫言個體的創作,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當前文學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視角。這也是莫言這部中短篇小說集給我們提出的巨大課題。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以下是下半場嘉賓發言的摘選——本土 現實 小說的回歸——莫言《晚熟的人》研討會現場實錄(下)徐則臣(《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這篇小說裡面塑造了特別有意思的人物,在城鄉雜交背景下的新人,這跟傳統鄉村文學和都市文學裡面的人物形象有很大區別。蔣二、金希普、寧賽葉,作家都用了自己的氣力去捍衛他們存在的合法性,大家看完小說一定會有結論。熊修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同樣是魔幻小說,為什麼《哈利波特》入選課本?莫言的小說卻不行
    這讓很多家長感到意外,在家長們的眼中,這本書是魔幻小說的題材,和我們傳統心目中的語文課外書相差甚遠。部分網友也表示,同樣是魔幻小說,為什麼《哈利波特》入選課本?莫言的小說卻不行大家翻看所有版本的語文課本,除了蘇教版選入了莫言的一篇《賣白菜》節選外,基本上沒有課本選錄他的作品。
  • 酒國:一本少有人分析的實驗性小說
    第一敘事空間指的是以第三人稱敘事引導的「丁鉤兒酒國探案『酒國人吃嬰兒』事件」,第二敘事空間指的是酒國「文學愛好者」李一鬥向大師「莫言」拜師,兩人文學交流的信件,涵蓋李一鬥發給「莫言」的九篇自創短篇小說。
  • 敘事研究專題| 喬國強:問題與方法:西方學者對中國敘事的研究
    本文擬從西方學者對中國敘事的基本認知、對中國傳統小說的批評及其視點以及中國傳統敘事技巧與方法三個方面, 來梳理和評介西方學者對中國敘事研究的現狀。因事件和文獻眾多, 本文只能對一小部分文獻進行扼要地梳理和評介, 藉此析出西方學者研究中所關注的中國問題及所採用的相關研究方法, 並能為我們自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反思。
  • 兒童文學的敘事研究應大有可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兒童文學研究的國際領軍學者彼得·亨特和劍橋大學前任教育學院院長瑪麗亞·尼古拉耶娃(Maria Nikolajeva)指出,敘事理論對於兒童文學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應用前景。和其他廣義的文學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敘事理論更關注的不是顯性的故事內容,即「講什麼」的問題,而是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被忽略的敘事形式,也就是「怎麼講」的問題,包括敘述聲音、聚焦角度、隱含作者、敘事距離等非內容性的文本特徵。敘事理論將前者稱為故事,將後者稱為話語。故事和話語的兩分法是敘事理論的研究起點。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敘事理論揭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本質特徵,即成人敘述者和兒童受述者的交流模式。
  • 跨媒介視角下IP劇《慶餘年》敘事策略研究
    當下語境下的IP指的是可以多媒介改編的優質文化產業內容。作為當前的熱門IP劇,《慶餘年》表現出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審美需求轉變的新的敘事策略,如多媒介形態下文本協同創作、多媒介互補敘事打造宏大的敘事世界,以及與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互補的敘事策略。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高密西鄉108村農民在孫文的帶領下,奮起抗德,犧牲數千。1938年,高密東北鄉民眾在孫家口設伏,擊毀日軍汽車七輛,繳獲一輛,擊斃日軍多人,其中就有在平型關戰役中逃脫的中崗彌高中將。1944年,高密南鄉農民劉連仁被日本擄去當勞工,因不堪忍受壓迫逃出,憑著頑強的信念,在北海道的大山中穴居13年,於1958年回到祖國,他的故事震憾中日……可以說,正是高密大地上英雄輩出的人物,燦若星河的民間傳說,為莫言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在《紅高梁》、《紅高梁家族》、《檀香刑》等小說中,都能找到上述歷史與傳說的影子。至於莫言小說中的眾多人物,很多也能在他的故鄉中找到原型。
  •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和它的時代
    《紅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的經典之作,後經張藝謀導演改編成為熒幕熱劇,為了更好向觀眾展示小說內涵,張藝謀導演也對小說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修改。從敘述者角度來看,小說和電影的敘述者都是「我」,但為了增加小說的真實性,為小說的敘述提供方便,小說把「我」設定為同敘述者,參與了故事情節的建構;而電影中的「我」未影響故事進程,是異敘述者,屬於外聚焦,敘述者是獨立於故事的;從敘事時空來看,小說中較多地採用了預述和閃回,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而電影則按照故事發展的先後順序來講述,使故事情節簡單清晰,更利於觀眾的理解,最終經過精心的改編,電影榮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大獎
  • ​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和它的時代
    小說以虛擬家族回憶的形式把全部筆墨都用來描寫由土匪司令餘佔鰲組織的民間組裝,以及發生在高密東北鄉這個鄉野世界中的各種野性故事。《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故事融合了多種混亂的異質,最終通過一種強烈的刺激來塑造時代背景,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
  • 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的12個冷知識
    莫言認為,沒有經歷過戰爭也可以寫戰爭。但是他的想法受到了一些作家的質疑。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可行,他決心創作一部與抗日有關的小說。中篇小說《紅高粱》就是在這種契機下創作出來的。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在不少文學資料中,都提到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是受到了馬爾克斯作品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
  • 謎材 莫言作品
    莫言作品(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茅盾文學獎丨新作:莫言《莫言散文全編》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另外,莫言具有放眼世界與未來的自覺,通常會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的交流、繼承與創新,如《欄外看鬥牛》《海洋的詩性靈魂》《鞭炮與佛道》等等。藉由這些散文,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莫言小說創作的豐富內涵,以及莫言在創作生涯中不斷尋找自己的聲音,求新求變的過程。
  • 莫言小說《與大師約會》的舞臺劇改編
    關於改編,莫言一向給予再創作者充分的表達自由。在問及為何將小說《與大師約會》與諸多當代藝術聯通表達時,製作人王若曦提到了原著帶給她的「不確定性」感受:「現代音樂、現代舞蹈本身的不確定性就非常多,它們突破傳統藝術的固定形式,這與小說帶給我的很多意想不到的離奇感高度契合。」
  • 莫言:李存葆的小說,根本不是小說,散發著連隊小報的油墨香
    如今的莫言功成名就,然而有一件事令他心存愧疚,始終難以忘懷。當年在軍藝念書期間,莫言結識了同為山東老鄉的李存葆。 那時的莫言還是個寂寂無名的窮小子,可李存葆憑藉著1982年於《十月》雜誌發表的《高山下的花環》,已經成為了一名正兒八經的作家,又在1984年憑藉著同名電影,成了火遍大江南北的名人。
  • 謎材丨莫言作品
    島上的風 的故鄉事 讀書雜感 發現民間 豐乳肥臀 佛光普照 高密三賢 狗的悼文 狗的趣談 狗的冤枉 狗文三篇 故地重遊 故鄉往事 過去的年 黑色精靈 畫外之音 黃金時代 蝗蟲奇談 金髮嬰兒 酒後絮語 藍色城堡 良心作證 籠中敘事 賣花姑娘 貓腔大戲 貓事薈萃 民間音樂 木匠和狗 陪考一日 球狀閃電 上的講話 深圳商報 生死疲勞 拾遺補闕 食草家族 售棉大路 四十一炮 碎語文學 太陽有耳 談談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