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施軍
摘 要
姜春的專著《莫言小說敘事研究》綜合了韋恩·布斯、西摩·查特曼、裡蒙-凱南、雅各布·盧特以及巴赫金等敘事學理論家的主要觀點與重要論述,對敘事交流理論進行了整合,為莫言小說敘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闡釋路徑。在莫言小說研究中,這一研究視角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它決定了整個研究不是平面線性的,而是層層深入,是多側面的、立體的,而且結構謹嚴,富有邏輯。在這一獨特的敘事交流視角的導引下,本書在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與看法,對以往研究中涉及的諸多問題與話題作出了全新的解釋。通過這一研究視角,作者將莫言小說的全貌客觀地展示於讀者面前,達到了一定的理論深度與高度。
關鍵詞
《莫言小說敘事研究》;敘事交流;理論視角;觀點
在當代文學研究的層面上,莫言研究無疑是一門顯學,選擇莫言小說作全面研究,確實需要一種學術勇氣和自信。姜春的博士論著《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就是這樣一本充滿勇氣與自信的著作。這種勇氣與自信當然來自作者深厚的理論基礎與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筆者對這本學術著作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理論視角新、學術觀點新、結論中肯全面。
首先是理論視角新。研究莫言小說創作的著作不鮮見,但從敘事學角度,通過敘事交流理論全面闡釋莫言小說的研究卻並不多見。本著作綜合了韋恩·布斯、西摩·查特曼、裡蒙-凱南、雅各布·盧特以及巴赫金等敘事學理論家的主要觀點與重要論述,對敘事交流理論進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個研究圖式(如圖1)。
圖1 敘事交流理論研究圖式
這一圖式為莫言小說敘事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分析闡釋路徑,所謂綱舉目張,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隱含讀者→真實讀者,構成了論述的六個主要環節。
首尾兩個環節屬於現實交流層面,按照查特曼的說法,在「最終實踐意義上」,文學創作活動就是「真實作者」和「真實讀者」之間的敘事交流活動,這也是敘事文本意義與價值生成的必然要求。這就將莫言的出身成長環境、創作的歷史語境、讀者的閱讀接受活動等,在傳統意義上似乎與敘事沒有多大關係的內容,成功地納入敘事學的研究範疇,這也必將帶來不一樣的學術發現。
最中間的兩個環節是傳統敘事學必須關注的內容,屬於文本話語層面,由「敘述者」與「受述者」的敘事交流活動構成。按照雅各布·盧特的說法,「由這兩個概念我們已經到達交流模式的『核心』」。作為敘事交流的兩個重要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敘事文本都不可能建立起來。目前學界對莫言小說敘事研究多集中在這個方面。但對「敘事」研究很多,如對莫言小說獨特的敘述話語與敘述視角的研究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呈現,而很少涉及「交流」研究,顯得單一與線性化。而本書的研究突出「敘事」與「交流」兩個方面,就顯得更加立體多元,讓「敘述者」與「受述者」顯得「生機勃勃」,將現有的許多好的、分散的、零碎的觀點與論說,連貫起來、統一起來,納入一種有效的敘事框架之中。
前後相鄰的兩個環節,由「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敘事交流活動構成,屬於文本主體層面。將這兩個敘事範疇引入莫言小說研究,是本論著的一個重要創新與貢獻。從根本上說,「隱含作者」才是每一個敘事文本真正的創作主體。敘述者的一切敘述行為都是「隱含作者」幕後操縱的結果。就敘事文本而言,「隱含作者」是蘊含其中的穩定存在,而真實作者的立場與情感卻不一定直接真實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與「隱含作者」交流的接受主體是「隱含讀者」。「隱含讀者」是「由敘事本身所預設的受眾」,是作者在敘事文本中設想出來的理想的接受主體,是一個能和「隱含作者」進行有效交流的「構想物」,敘事文本就在「隱含作者」和「隱含讀者」的潛在交流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書中關於「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這一理論視角建構,對於莫言所聲稱的「作為老百姓寫作」,小說的敘事策略,莫言的諸多演講、訪談與對話所展現的觀點立場及其在小說中的呈現方式等等,提供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視角,可以把許多觀點、說法,甚至是學界看似互相矛盾的結論串聯起來,並作出了新的解釋。
以上這三個層面又是互相交叉的動態體系,這就決定了整個研究不是平面線性的,而是層層深入,是多側面的、立體的研究,而且結構謹嚴,富有邏輯。筆者認為,嶄新的研究視角是論者對莫言小說研究的最突出貢獻。
其次是學術觀點新。在獨特的敘事交流視角的導引下,本書在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與看法,對以往研究中涉及的諸多問題與話題作出了全新的解釋。
莫言的出身與成長是學界談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但對其小說敘事生成有何影響卻很少有說得清楚的,要麼很表象膚淺,要麼泛泛而談,難成體系。本書通過「原鄉」「異鄉」「雙重他者」等概念與理論體系,認為莫言從「原鄉」到「異鄉」的「遷徙」造成的「雙重他者」身份,以及由此帶來的回憶、困擾與痛苦,形成了原鄉與異鄉的對話需求,從而促使莫言以敘事去重構高密東北鄉的歷史與現實。這就將莫言出身成長經歷與其小說敘事生成關係,這一看似複雜難解的問題闡釋得深刻而明了。
文藝創作與時代語境的關係十分複雜。莫言的小說創作幾乎與新時期同步,「文革」的封閉狀態結束,改革開放到來,「西學東漸」熱潮再現。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梳理莫言所生活時代的語境特徵層面,並沒有將語境分析與莫言及其創作建立必然有效的聯繫。對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等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也多是獨立的個案闡釋,缺乏宏觀的理論視野。本書有效運用小說修辭學中的「獨白」「復調」等理論範疇,認為「文革」獨白到新時期「復調」的轉變使創作主體強烈地意識到他者聲音的存在,以及建立自我主體性的必要。莫言小說敘事具有鮮明的「復調」特徵,正是對「獨白」文學的一種反撥,而異域的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等的現代派創作技巧與手法,恰逢其時地給予莫言小說敘事以直接的、巨大的啟示。這就將中西語境與莫言小說敘事在一種更宏觀的視野上聯結起來,也讓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各種流派、群體及個體與莫言創作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的研究,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莫言小說的敘述視角與敘述話語等問題,學界討論最多的就是「我爺爺」「我奶奶」複合式敘述視角的創新與「莫言腔」的獨特性,視野不夠開闊,難以形成完整的觀點話語體系。本文將莫言小說的敘述模式與話語特徵概括為「廣場化的書場」,觀點獨特,既簡潔又深刻。莫言小說將傳統小說「書場」格局與現代小說敘事技巧進行雜糅,敘事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與複雜多變。敘述代言人的設置與敘述人稱的自由轉換,「鑲嵌本文」以及預敘與敘事時間三維化等手法,形成了莫言小說敘事視角套視角的典型特徵,在一種相互的審視、傾聽、揣測和敘述中,真實作者和敘述者、敘述者和人物、真實作者和人物,甚至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撲朔迷離。這不僅具有敘事形式更新的意味,也使敘事呈現出交流對話的特徵,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權威性,導致了小說的反諷、含混與多義性。至於學界津津樂道的「莫言腔」,本書也有許多精彩的論述。認為莫言的「訴說就是一切」,體現的正是一種「廣場化」敘述話語特徵。莫言小說常常以傾訴式敘述進行情緒渲染,通過各種感覺進行氛圍營造,用信口開河的話語狀態來主導敘事,這就能夠創造出一種修辭氛圍,製造一種「廣場」式聽覺效應,彰顯敘述者的「在場」,就像是面對面在和受述人交流對話,給人強烈的生活感和真實感。莫言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與場面感,主要體現在莫言小說敘述話語注重感觀化的語言表達方式,調動各種修辭手段構築畫面、構築語言形象、營造意象,以吸引受眾的眼球,達到與受眾溝通的目的。「廣場化」敘述話語,無論其渲情效應還是其造像效應,以及其間呈現出來的作家創作立場的辯證哲學,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文本的意蘊。
本書關於莫言小說「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體現了作者理論運用的嫻熟與睿智。莫言在諸多演講與訪談錄中宣稱的「作為老百姓寫作」,一直是學界爭論的話題,因為其與主流意識形態所宣揚的「為老百姓寫作」似乎有所衝突。而本書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的概念與範疇,通過對莫言小說敘事「文本意圖」的探討,將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認為「作為老百姓寫作」是「為老百姓寫作」的一種獨特形態,甚至從本質精神上更是一種「為老百姓寫作」。「作為老百姓寫作」是「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進行敘事交流的集中與巧妙的體現,也是莫言式的敘事策略與智慧。莫言的「作為老百姓寫作」,繼承了現代小說底層敘事的精神實質,卻又呈現出迥異的敘事風貌。莫言放下廟堂和知識分子的姿態而還原成老百姓,倡導以感同身受的老百姓體驗和底層敘述拓展文學的境界,體現了對平民社會、民族精神以及底層智慧的尊重。「作為老百姓寫作」既是一種價值堅守,也是對當下文學創作精英幻覺的破除和對文壇浮躁之風的矯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通過作者的論述,我們可以感受到,提出上面的觀點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具有充分學理依據的,能夠使人欣然接受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術觀點。
對「真實作者」與「真實讀者」的解讀,也是本書的精彩篇章之一。文學創作活動在現實層面是「真實作者」和「真實讀者」之間的交流活動,這一交流的成敗,決定著小說敘事的終極意義,甚至影響著一位作家的創作命運。本書從敘事交流的視角,對莫言小說創作的三個階段進行了梳理,展現了讀者批評及影視改編等對莫言小說敘事的影響,以及反過來莫言小說對真實讀者的審美與接受的影響。莫言在與真實讀者的對話中尋找敘事策略,試圖以生理和欲望,以泥沙倶下的豪情,突破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束縛,卻又可能忽視了普通讀者的道德與審美需求,造成了某種審美不適,從而遭受了廣泛的批判。莫言在務實的生存法則指引下不斷進行調適,現實歸順與敘事批判交匯,也使其小說敘事複雜而多義。在讀者批判這部分,本書能夠將習近平關於文藝的一些重要論述運用到研究中,也讓我非常讚賞,這無疑可以增加論述的說服力與理論深度。
第三是結論中肯全面。本書的作者清醒地認識到:「對莫言的小說進行系統的理論概括,並企圖得出一個能夠被普遍認可的『結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無論如何,「敘事理論可以使我們的理解比不用它的概念、方法與眼光的理解更為深刻」。作者對莫言及其小說的評價是中肯的,沒有因為有不少人批判他,就貶其入地,也沒有因為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捧之上天,而是運用一種有效的敘事理論,將其全貌客觀地展示於讀者面前。莫言曲折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可以說是中國與中國文學由封閉走向交流對話的縮影。本書在結論中指出,莫言小說創作的成功是「敘事交流」的成功。或許莫言並不缺乏敘事的語言與技巧,但在新的歷史語境中,他必然要面對歷史判斷的更新、故鄉情感的蛻變和先鋒技術的升級等問題,尤其是內在精神的堅守,更高意義上的存在關懷,以及對歷史更超拔的認知,更是值得反覆思考和加強的問題。這確實是客觀而中肯的判斷。
總之,這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深度與高度的小說研究著作,在眾多的莫言小說研究中可謂自成一家之言,為豐富莫言小說研究與當代文學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本文刊載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05期
編輯︱劉思薇
視覺︱歐陽言多
往期精彩:
傅修延 | 敘事與聽覺空間的生產
熊江梅 | 中西歷史演化敘述模式比較
書評丨童軍寶評石訪訪《飲食的文化符號學》
符說 | 從池子到儲殷,楊笠為何總被男演員「較真」?
巴蜀符號 | 符號梳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