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說之《紅高粱》與《透明的紅蘿蔔》

2021-02-08 吃書筆記

莫言今年獲諾獎了,這個獎還是第一次被中國國籍的人獲得,我不是個喜歡跟風的人,我也沒有對諾貝爾獎的極端崇拜,所以對莫言的態度很平常。在沒看莫言作品前,從張鳴的口裡得知其犬儒這一稱號,我對莫言算是有點偏見的。我們對任何人事的認知,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但我不是個迷信誰的人,所以莫言的書我也不刻意迴避。


我這個人的記性不好,小說過目,有時候連情節都忘得一乾二淨,至於人物及描寫細節,更是如未曾看過,這既好,也不好,好在我能夠較獨立,沒什麼東西可供我模仿、抄襲,不好在於對他人的評論也形而上了,沒有多少東西做依據,但這次既看了莫言的小說,便也先記上幾筆。


莫言很會講故事,我以為小說便是個大故事,不會說故事,小說是寫不好的,所以我便不寫小說,專門胡說。最早接觸莫言的作品是看電影,看張藝謀的《紅高粱》,電影看完,收穫不多,因為我在閱讀之中有一個體會,你如果沒有過小說中的生活背景或人生經歷,則很難體會到作品的靈魂,所以我談論的這一切,都是我強加的推論。


我對莫言的了解很少,甚至可以說完全不了解,我只能就作品論作品,而我對莫言筆下的山東高密也是一無所知,至於那紅高粱,我家也曾種過,但高粱長在我們的土地上,註定是缺少一股靈氣和陽光,給人一種病怏怏的感覺,這跟山東的青紗帳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莫言的《紅高粱》是以「我」對父親回憶的梳理,所以敘事的主角既是我,但主要還是父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戰爭,故事也是一曲英雄的悲歌。故事中的「我」只是線索,而父親及奶奶、爺爺才是主角。莫言的敘事手法跟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的手法類似,皆為插敘加倒敘,莫言對紅高粱的描寫是擬人化的,因為紅高粱象徵著山東人的靈魂。書中對奶奶的人生描述,我認為也是一大創舉,奶奶的敢愛敢恨、敢於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算是作者對女性的尊敬。此作品的成書時間是文G不久,所以算是一大創舉,因而反響熱烈。《紅高粱》是中篇小說,但故事前後銜接極其緊密,對人物刻畫也很到位,的確不錯。


莫言的另一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則是一種由虛入實,因為作者的靈感源於夢境,所以做夢也是一種素材。這篇小說的背景是人民公社時期,作者在書中只是通過側面略加表現,但卻沒有餘華那樣矛頭直指,這也許是時代限制,也許是作者有意為之。


這個故事是順敘,也講的不錯,主人公是一個飽經虐待而有嚴重的自閉症的孩子,因為又小又瘦又黑又無名無姓,父親也不知所蹤,母親是後母,常以打他為發洩,我不知道莫言想要表達什麼,但我對這樣的孩子深表同情和哀痛,現在這種孩子也還有。離異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人格心理障礙,我也許不能體會莫言,但我同情孩子。


那個透明的紅蘿蔔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一種美,一種不可言喻的美,但這個蘿蔔被扔了,而黑孩在後來也一直沒有找到,我想這個蘿蔔應該是象徵著那個心地善良的姑娘小菊,或者象徵著黑孩的內心,但事實卻是,蘿蔔被扔掉了,而且找不回來了。這個故事,我個人以為比《紅高粱》更精彩。


相關焦點

  • 莫言《透明的紅蘿蔔》:追尋生命的火光
    這是茂腔《西京》裡的一段臺詞,在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裡先後出現過兩次,每出現一次,故事悲戚色彩便加深一層,小說基調也正如這曲子一般蒼涼與悽苦,猶如被遺棄的那一代人內心深處的呢喃。「紅蘿蔔」是小說主人公黑孩一直在苦苦尋覓的東西。它似乎觸手可得,待真正想要握住它時,又變得虛幻縹緲,消失於無形。
  • 小黑孩、小石像、小精靈-《透明的紅蘿蔔》莫言
    聽到學校廣播說: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就是一長串的介紹。當時就感覺:哇,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名字真好聽。後來就陸陸續續在學校圖書館看了莫言的書。這本《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讀來總有種亦真亦假,亦虛亦實的感覺。當然裡面有莫言的真實經歷,他曾經因為飢餓偷拔了一根紅蘿蔔,遭到批鬥。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中提到《透明的紅蘿蔔》時說,這是他最富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小說。
  • 除了《紅高粱》,莫言還有這些被改編為電影的中篇小說
    很多人最初知道莫言,或許是因為8年前的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因為30多年前那篇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的小說《紅高粱》。其實,除了《紅高粱》以外,莫言還有多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中篇小說,《白棉花》就是其中之一。「幾十年前,我們巴山鎮曾出過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 除了《紅高粱》,莫言還有這些被改編為電影的中篇小說 | 轉發贈書
    ▲《白棉花》同名電影後來這篇小說被臺灣影人搬上熒幕,同名電影由蘇有朋和寧靜主演。由張藝謀導演、趙本山和董潔主演的《幸福時光》則取材於莫言的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收錄於「莫言中篇精品系列」之《你的行為使我們恐懼》)。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這部小說是強悍的生命力和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小說的主人公——「我爺爺」「我奶奶」身上迸發出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發的愛國熱情,令無數讀者震撼、感動。小說在1985年年底經歷兩周的時間完成,本該刊發於《人民文學》——一直緊盯莫言創作的《人民文學》編輯朱偉在《紅高粱》創作之初,就向莫言下了「訂單」。然而手稿意外地被《十月》的編輯章仲鍔半路「劫」走了。朱偉隔三岔五地去看莫言,但又不敢過多詢問莫言的寫作進度。一次看望莫言時,問他寫完沒有,莫言說他剛寫完,但稿子被《十月》的編輯章仲鍔拿走了。
  • 莫言新書《晚熟的人》問世了:帶領大家了解會講故事的莫言
    是《紅高粱》小說成就了張藝謀?還是讓電影《紅高粱》讓莫言更是家喻戶曉?不得而知!起碼有一點我承認,當初真的要不是老謀子的電影《紅高粱》,我還真的不知道有一個叫莫言大作家,還真的不知道電影《紅高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
  • 莫言:李存葆的小說,根本不是小說,散發著連隊小報的油墨香
    可見,有大才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點小毛病,他們或是自恃清高,或是貶低他人,認為別人不如自己,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莫言後來進入解放軍藝術大學讀書,並因為發表了《透明的紅蘿蔔》以及《紅高粱》而一舉成名。 在1987年,《紅高粱家族》雖然遭到了批判,就連劉心武也受到牽連,不過次年上映的電影《紅高粱》很快為莫言逆轉了局勢,從此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最令他出名的莫過於在八年以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時之間舉國轟動。
  • 一起來聽莫言聊《紅高粱》
    當然軍事訓練還參加了一些,在新兵連裡面有射擊訓練、投彈訓練,有人認為我軍事技術很差的。恰好相反,我在新兵連射擊成績是優秀的,10發子彈打了 80多環。董姝:談到《紅高粱》,要提到張藝謀導演的那部電影《紅高粱》,這部電影其實拍完之後改變了很多主創人員的命運,像鞏俐、姜文、張藝謀。您覺得您的生活有變化嗎?
  • 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黑孩:我只想要一點溫情,一點點就好
    而今,我再讀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一文,其實也講的是需要溫情的孩子啊!筆者幾年前初讀《透明的紅蘿蔔》一文時,只覺得裡面的主人翁黑孩好可憐,而今重讀,才明白文中金色的紅蘿蔔的象徵意義,那是一個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對幸福的渴望啊!
  • 莫言《紅高粱》裡的酒與色
    色,這種事情,廣一點講就是美好的事情,狹義點講可能就是性了,而性向來為人們所避諱,以前說性,是談虎色變,到了今天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作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來研究和學習傳播。 電影《紅高粱》就是改編自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說,說起來張藝謀不愧是個奇才,雖然很多人認為片子宣揚了社會落後醜惡的一幕,但是也有人認為,片子反映了真實的社會面貌,其實那個年代確實很落後,很愚昧,我們往往只是喜歡別人的讚美,卻忘記了我們本身就是那樣的,要讓別人說你好,你只有自己做得更好。
  • 備課版:莫言《紅高粱(節選)》藝術手法賞析
    莫言肯定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有野心的年輕作家,他也模仿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用了很多新技法創作小說。很多評論家據此認為莫言的《紅高粱》就是模仿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對此,莫言在散文《我為什麼要寫<紅高粱家族>》裡做了解釋,他說寫《紅高粱》時,《百年孤獨》還沒有翻譯過來。
  • 《紅高粱》小說只賣了2000塊?莫言還覺得自己賺大了
    莫言第一次見到張藝謀是在自己的宿舍。張藝謀穿著破襯衫,剃著光頭,一張臉黑得跟煤炭似的,左腳穿著一隻涼鞋,右手提著另一隻鞋。他來找莫言是因為看上了《紅高粱》,想把它改成劇本,然後由自己做導演拍出這部電影。莫言聽了他的來意後,當時就納悶極了。
  • 莫言談《紅高粱》:周迅顛覆鞏俐角色
    董姝:談到《紅高粱》,要提到張藝謀導演的那部電影,這部電影改變了很多主創人員的命運,像鞏俐、姜文、張藝謀。您覺得您的生活有變化嗎?莫言:我的生活沒有很大的變化,尤其對我的創作心態沒有影響。《紅高粱》之後我知名度高了,對於出版可能更加便利一點。過去我沒有名氣,這部小說人家要這樣、那樣的修改。
  • 播報大調查:實地走訪高密 揭秘《紅高粱》背後的故事
  • 莫言長詩《餃子歌》全詩500餘行,讀完就一個感受:還是寫小說吧
    莫言自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竟一下子沉寂了五年,直到2017年才開始重新發表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莫言不再追求單一的小說創作,而將筆端伸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接連發表了包括小說、詩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其中,莫言對於詩歌的突然熱愛引起了不少關注。
  • 浩然與莫言,誰的作品更得人心?
    浩然是一個只讀過三年小學的礦工後代,經過自己不懈的奮鬥和努力,成長為一個著名作家,他在小說中創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不僅有高大全等形象,也有彎彎繞、滾刀肉等生動的人物形象。他的《豔陽天》、《金光大道》等作品,將永載中國文學史冊。莫言本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
  • 老謀子的《紅高粱》——「一畝高粱九擔半,十個野種九個混蛋」
    《紅高粱》是由張藝謀執導,並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的電影。電影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講述了「我爺爺」和「我奶奶」如何相愛、如何經營燒酒作坊、又如何打擊日本侵略的故事。《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中的前兩篇——《紅高粱》和《高粱酒》。當時的莫言雖不是如今蜚聲海內外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也憑藉《透明的紅蘿蔔》而在文學界廣為人知。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在莫言發表的第二篇小說《醜兵》裡,莫言曾經因為被人說醜而自卑,於是選擇了用第一人稱敘述醜兵的故事。但前幾篇都沒能很好地表達他自己。他發表的第四篇小說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發表了《民間音樂》,這篇小說的結構很像美國作家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這部作品,直接帶著莫言從保定去了北京。
  • 初學寫作者的自我發掘——以莫言為例
    不知道大家看莫言的作品多不多,我剛剛在評點大家作業的時候也說了,我說你要寫你熟悉的一些東西。所謂熟悉的東西就是你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大家知道開頭都是怎麼寫的?我爺爺、我奶奶,他這個雖然是虛構,但也有寫實的成分。莫言在一個創作談中提到這樣一個事情:到後來他寫完作品,成名以後很少回老家,不敢回老家,為什麼呢?
  • 賈平凹與莫言的情誼:天地有大美而莫言,古今無醜石可平凹
    中國文壇有兩部作品非常有名,《廢都》和《紅高粱》,這兩部作品的作者分別是賈平凹和莫言,他們同屬於1980年代中期「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