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透明的紅蘿蔔》:追尋生命的火光

2020-12-24 評書菌

文/醬子

「戀著你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著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雲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

這是茂腔《西京》裡的一段臺詞,在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裡先後出現過兩次,每出現一次,故事悲戚色彩便加深一層,小說基調也正如這曲子一般蒼涼與悽苦,猶如被遺棄的那一代人內心深處的呢喃。

「紅蘿蔔」是小說主人公黑孩一直在苦苦尋覓的東西。它似乎觸手可得,待真正想要握住它時,又變得虛幻縹緲,消失於無形。

它是黑孩兒心中燃起的希望火光,但在被現實無情的撕扯拉拽中,這團光火也離黑孩漸行漸遠,最終幻滅在世界的邊緣。

「紅蘿蔔」在小說中到底有什麼樣的隱喻?在我看來,是溫飽、家和愛,這也是黑孩內心深處的渴望。

01

在那個饑荒的年代,溫飽是活在底層的百姓最迫切的需求,三餐不濟、挨餓受凍是常態。

黑孩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勉強存活下來的人。即使活了下來,也像只瘦猴。

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黑孩嚴重缺鈣,肋骨之間隆起高高的雞胸,拉風箱時稍微一使勁胸腔便與喉嚨呼呼作響,像有隻小雞在打鳴。細細的胳膊支撐著黑不溜秋的大腦袋,跑起路來就像穀場上迎風的稻草人。常年衣不遮體的背脊上閃著明晃晃的大疤瘌。

在作者的人物描述中,一個羸弱、削瘦的病態形象便躍然紙上。

因此「紅蘿蔔」所代表的溫飽應該是黑孩最淺層的需要,它就是現實中的一根紅蘿蔔,讓黑孩免於受餓。

以至於後來小鐵匠讓他去菜園子裡偷幾根蘿蔔時,他貪心地裝了一大桶。

這是作者有意而寫之,通過行動表達了黑孩內心的渴求,他實在是太需要了。

但即使是擺在眼前的紅蘿蔔,黑孩仍然求之而不得,被蠻橫的小鐵匠侮辱「不配吃蘿蔔」,蘿蔔滾落到地上,掉進了河裡,就是沒法握在黑孩的手裡。

02

「紅蘿蔔」的第二層意象,是黑孩對家的渴望。

從小沒有得到過母親的疼愛,還得遭受後母非人的凌虐,就連父親也不知所蹤。

在夾縫中生存的他,從一個說話嘎嘣脆的機靈小孩兒,漸漸變成一尊沉默寡言的石像,把自己冰封起來,切斷了與外界的交流。

但越是封閉自己,對家的渴望便越濃烈。

在滯洪閘下的橋洞裡,曾帶給他一絲家的溫暖。

在鐵匠爐旁,老鐵匠對他的關心讓他內心慢慢地融化,在黑孩一眼看不到底的眼眸裡,竟然開始閃現出期待的目光,望著老鐵匠的臉,黑孩的耳朵抖動著,把老鐵匠的話兒全聽了進去。

黑孩曾幾何時對周遭的人這麼上心過。

這是小說中難得溫情的一面,此情此景就像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導,火光中還隱約映著老鐵匠嚴肅又慈祥的臉。

老鐵儼然匠成了黑孩的依賴,黑孩第一次看到的金色紅蘿蔔也是在老鐵匠歌聲的伴隨中幻想出來的。

一面是高亢綿長的歌聲,一面是浮現在眼前的透明紅蘿蔔,還拖著長長的尾巴,根須上嵌著金色羊毛......

黑孩伸手便要去抓。

老鐵匠最後還是走了,黑孩想去追,不料腳下一滑摔了個屁股蹲,待他爬起來時,老鐵匠已消失在迷霧中。

黑孩失去了精神依靠,老鐵匠註定是他握不住的人,他留不住的家。

03

菊子也是黑孩追逐的「紅蘿蔔」,在這裡是情感的隱喻。

黑孩對菊子的情感是複雜的,糅合了對母愛的依戀和對愛情的嚮往。

菊子既像母親一樣柔軟給予黑孩無微不至的關心,又像青春的荷爾蒙喚起了黑孩懵懂的情愫。

她對黑孩的同情與關切,黑孩雖不予回應,但他都感受得到。這在描寫黑孩對月季花手絹的細節處理上得到了驗證。

菊子給黑孩包紮傷口的手絹,在黑孩看來更像是「定情信物」。他小心翼翼地把手絹藏在第七個橋墩的石頭縫隙中,並時不時望向那石縫,確保裡面的東西還在,才放下心來。

可菊子對黑孩的關心更像是無處施展的泛濫母愛,隨著菊子與小石匠墜入愛河後,有了情感的寄託的菊子,便把黑孩拋之腦後,鮮少過問了。

菊子的出現在黑孩心裡劃開了一道口子,黑孩豐沛的感情順著這個缺口汨汨流出。

就在發現菊子與小石匠的黃麻地上所行之事時,黑孩感受到了像浪潮一般的猛烈衝擊,這讓我們意識到看似呆若木雞的黑孩,內心原來還潛藏著這麼熾烈的情感。

之後在小石匠和小鐵匠的廝打中,黑孩還乘機撕掰小石匠的腮幫子,就像是被人奪愛之後的洩恨。

蘿蔔、家、愛,這些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求,就像一個個透明的紅蘿蔔,在黑孩眼前忽明忽暗地晃動著搖曳著,影影綽綽、面目模糊,一伸手又全都不見了。

故事的結局我仿佛又看到那個被剝脫得一絲不掛的黑孩,趔趔趄趄地鑽進黃麻地、繼而爬出,縱身一躍湧入汪洋,慢慢變成一個黑點,消失在地平線。

莫言先生的文字總是能牽引我們走向更深層次的思考。

當我們面對黑孩的遭遇發出無限憐憫時,又何嘗不是在感慨自身,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黑孩,每個黑孩有他渴望的紅蘿蔔,總有自己想握卻握不住的東西。

這讓我想起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裡的一段對話。

瑪蒂爾達問:「人生總是如此艱難嗎?還是只有童年是這樣? 」

萊昂答:「總是如此」。

人生實苦,但願不幸的人啊,都能在看透命運的無情後,依然能夠熱愛生活,哪怕結局只是鎩羽而歸,至少我們曾經努力追逐過。

越過山河錯落、經歷滿身瘡痍,抖落身上的灰塵,繼續向光而行,相信總能伸手握住一根屬於自己的紅蘿蔔。

你我共勉之。

相關焦點

  • 莫言小說之《紅高粱》與《透明的紅蘿蔔》
    在沒看莫言作品前,從張鳴的口裡得知其犬儒這一稱號,我對莫言算是有點偏見的。我們對任何人事的認知,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但我不是個迷信誰的人,所以莫言的書我也不刻意迴避。我對莫言的了解很少,甚至可以說完全不了解,我只能就作品論作品,而我對莫言筆下的山東高密也是一無所知,至於那紅高粱,我家也曾種過,但高粱長在我們的土地上,註定是缺少一股靈氣和陽光,給人一種病怏怏的感覺,這跟山東的青紗帳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 小黑孩、小石像、小精靈-《透明的紅蘿蔔》莫言
    聽到學校廣播說: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就是一長串的介紹。當時就感覺:哇,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名字真好聽。後來就陸陸續續在學校圖書館看了莫言的書。這本《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讀來總有種亦真亦假,亦虛亦實的感覺。當然裡面有莫言的真實經歷,他曾經因為飢餓偷拔了一根紅蘿蔔,遭到批鬥。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中提到《透明的紅蘿蔔》時說,這是他最富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小說。
  • 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黑孩:我只想要一點溫情,一點點就好
    而今,我再讀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一文,其實也講的是需要溫情的孩子啊!筆者幾年前初讀《透明的紅蘿蔔》一文時,只覺得裡面的主人翁黑孩好可憐,而今重讀,才明白文中金色的紅蘿蔔的象徵意義,那是一個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對幸福的渴望啊!
  • 除了《紅高粱》,莫言還有這些被改編為電影的中篇小說
    莫言的多數小說都具有巨大的影視改編價值,如《紅耳朵》《牛》《我們的七叔》等等。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此次推出「莫言中篇小說精品」系列(共八冊),收入了莫言自創作起步迄今的全部中篇小說26部,既包括了這些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原作,也有《透明的紅蘿蔔》《歡樂》《球狀閃電》等名篇。
  • 除了《紅高粱》,莫言還有這些被改編為電影的中篇小說 | 轉發贈書
    莫言的多數小說都具有巨大的影視改編價值,如《紅耳朵》《牛》《我們的七叔》等等。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此次推出「莫言中篇小說精品」系列(共八冊),收入了莫言自創作起步迄今的全部中篇小說26部,既包括了這些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原作,也有《透明的紅蘿蔔》《歡樂》《球狀閃電》等名篇。
  • 《紅蘿蔔png透明背景》大刀-協助拍攝
    紅蘿蔔png透明背景【第1幅圖】此作品由福建攝影愛好者印先生在著名的山西地區拍攝紅蘿蔔png透明背景【第2幅圖】此作品由湘潭攝影愛好者貢先生在著名的南寧地區拍攝紅蘿蔔png透明背景【第3幅圖】此作品由山西攝影愛好者喬先生在著名的北京地區拍攝
  • 莫言新書《晚熟的人》問世了:帶領大家了解會講故事的莫言
    經過一年的努力,莫言文學才華展現,1985年初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一經發表引起轟動而一舉成名!得到一些著名的文學大家關注並進行專門研討,如馮牧、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進行了點評研討,都一致高度評價了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
  • 《透明的紅蘿蔔》黑孩遭受繼母虐待,後因拔了蘿蔔被隊長痛打
    《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小時候的莫言一次在水利工地幹活之餘,因受不了飢餓偷拔了生產隊地裡的一根紅蘿蔔,被押送到工地後對他開了一次批鬥會。回到家又被他的父親毒打了一頓,這次慘痛的經歷也給了他莫大的鞭策。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寫出了這部中篇小說,至此開始了他漫長的寫作生涯。
  • 第981期:關於莫言那些你不知道的小故事
    陳村說:「去讀一下,有一個叫莫言的,寫了一篇好小說。」 當天晚上,趙麗宏讀到了《透明的紅蘿蔔》,莫言這個名字,他再也無法忘記。那年莫言三十歲,憑藉《透明的紅籮卜》一炮打響。二.二十多個人排成長隊,手裡都抱著莫言的著作,等著莫言籤名。即使其書是盜版的,莫言也願意籤。
  • 26卷本最全莫言作品集問世,兩位諾獎得主莫言、勒·克萊齊奧北京對談
    莫言的故事曾經從《透明的紅蘿蔔》裡的黑孩講起,從《四十一炮》裡的「炮孩子」講起,從少年時聽村裡老人講的「聊齋」故事講起,最終構建起屬於莫言也屬於世界的宏大而瑰麗多彩的高密東北鄉文學王國。循著《變革》中象牙海岸的男孩讓·馬羅、《流浪的星星》中尼斯的猶太女孩艾斯苔爾,以及在記憶中探尋非洲土地的《非洲人》,我們抵達的是勒·克萊齊奧的文學世界,抵達他對「主流文明之外的人類和為文明隱匿的人性」的探索。
  • 說說莫言被「批鬥」的事
    記得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因為評論和讚美的文章不少,我後來把這小說找來又重讀過一次,卻還是沒發現如評論所說的那麼好。文學作品本來便沒什麼標準,個人的喜好也不同,所以他後來的作品我就不太看了,包括那部差點獲得矛盾獎的《檀香刑》也沒看。倒是莫言獲得諾獎後,我對他的表現還是蠻欣賞的,覺得不卑不亢,在幾個場合發表的演講都挺技巧的,卻不乏真誠。
  • 茅盾文學獎丨新作:莫言《莫言散文全編》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莫言散文既有涉及作家人生經歷的童年趣事、故鄉追憶、旅途見聞等方面的美文;也有對社會問題與現象進行思考與探討的說理散文;同時,觀察的視角面向文學、繪畫、影視、話劇等諸多領域,展現了莫言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對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深邃思考。在莫言的散文創作中,他以一顆透明澄澈的赤子之心呈現成人世界裡的真話與真相,生活化的文字裡傳遞出智慧力量,幽默戲謔的講述裡滲透著苦澀底色。
  • 浩然與莫言,誰的作品更得人心?
    浩然與莫言,誰的作品更得人心?浩然與莫言,一個是六、七十年代中國最走紅的作家,一個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兩人均是中國文壇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著名作家。浩然,祖籍河北寶坻,真實名字是梁金廣,浩然是其筆名。
  • 莫言、誠哥來潮汕了!他們在這個地方共進晚宴!
    一直以來,汕大的畢業典禮的嘉賓也是倍受關注,去年請來了姚明,今年有傳言說主禮嘉賓是莫言,雖然這一消息校方一直未公布證實,但從傍晚流傳出的一張圖看,莫言,現已抵達汕頭,與誠哥共進晚宴。李嘉誠(左)、莫言(右)圖片來源:@汕頭吃喝玩樂莫言,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男,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 諾獎後,莫言去哪兒了
    但莫言是個話很多的「炮孩子」。小時候,莫言每周都會去集市上去聽說書人講故事。聽完回家把這些故事講給母親、姐姐,有些細節記不清,他就自己編造。母親自言自語又像是質問莫言一樣,說:「兒子,你長大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難道要靠耍嘴皮子吃飯嗎?」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為何被罵「叛徒」?八年來首次回應太心酸
    2012年,莫言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這本是一件喜慶的事情,沒想到卻給莫言之後的生活帶來了太多的爭論和非議。大眾對莫言的爭論,除了質疑他不夠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外,最大的槽點就是莫言刻意醜化中國人,以此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甚至被人罵是「叛徒」。
  • 初學寫作者的自我發掘——以莫言為例
    不知道大家看莫言的作品多不多,我剛剛在評點大家作業的時候也說了,我說你要寫你熟悉的一些東西。所謂熟悉的東西就是你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大家知道開頭都是怎麼寫的?我爺爺、我奶奶,他這個雖然是虛構,但也有寫實的成分。莫言在一個創作談中提到這樣一個事情:到後來他寫完作品,成名以後很少回老家,不敢回老家,為什麼呢?
  • 謎材 莫言作品
    莫言作品(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1976年莫言成功參軍,全村無一人送行,村民:他不該寫那封信
    從軍經歷幫助莫言走上文學道路!【引言】很多人知道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但很少了解他曾經的軍旅時光。莫言骨子裡流淌著對文學的熱愛,毅然從軍後也將他推上了文學事業的巔峰。1、莫言的當兵理想莫言想通過當兵改變命運。1976年,出生於山東高密鄉的莫言,一下子從棉花加工廠的工人,變成了人人眼羨的子弟兵。徵兵入伍通知書讓他夢想成真。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老軍旅作家們對經驗斷代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莫言頗不以為然,「我當時就說,我們固然沒有見過日本鬼子,但我們可以通過查資料來解決。我們雖然沒有親自打過仗,這種間接經驗還是有的。我們畢竟當過兵,也搞過軍事演習。」一些老作家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這讓年輕氣盛的莫言憋著一股子勁。莫言能夠很快拿出一部令老軍旅作家信服的戰爭文學作品來,容易讓人歸功於其天才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