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 俠影迷蹤 ——中國武俠電影和美國西部片對比

2021-02-15 國家人文歷史

夕陽中的剪影,是西部片慣用的空鏡

文 | 笑仙

轉自十五言(微信ID:www15yancom)

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只給兩個嬰兒一杯牛奶,你認為他們會謙讓?胡扯!人類是競爭動物,跟自然競爭,跟生物競爭,然後和人類競爭,你能告訴我哪一天世上沒有戰爭嗎?那是天方夜譚吧?除非在人類出現之前!」


「……沒有對比,就沒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遠不會被激發出來,就只能是卑微的、骯髒的、下流的!有人願意選擇神,有人願意選擇惡魔!如果這個世上只有惡魔,那就沒有惡魔了,就像這個世界只有神就沒有神一個道理。……」(注1:摘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第八章:最後的撒旦)


一萬多年前,某個強壯的原始人從原始人美女手裡搶過食物之時,有一個身懷絕技,星眉朗目的原始人大俠手執磨得錚亮的木棍站了出來。大俠指責那個強壯的原始人不該欺凌弱小,而這個強壯的原始人,則說出了振聾發聵的「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俠為了懲惡揚善,用木棒狠狠的毆打了這個不守規矩的強壯原始人,把食物還給了原始人美女,美女對大俠從此死心塌地,兩個原始人從今以後過上了沒羞沒躁的生活。


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從這天,到現在,這樣的故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發生。正義總能戰勝邪惡,或者說勝利者總是正義的,這才是人類的叢林法則。


無論是發源於長江黃河的中華文明(包括朝鮮文明和日本文明),還是發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兩河文明,以及發源於地中海愛琴海的歐洲文明,甚至於十八世紀才開始形成的美國文明,都逃不了人類叢林法則的影響。


這個正義的代表,(除了帝王將相),東方曰俠,西方曰Chivalrous,騎士(精神)。


所以世界上有了歌頌他們的文字,有了《七俠五義》和《射鵰英雄傳》,有了《阿馬迪斯·德·高拉》,甚至有了《堂吉訶德》。而當電影作為一門新的藝術產生的時候,自然也少不了有人,用電影的形式去歌頌俠,歌頌Chivalrous。


於是產生了武俠電影和西部片。


某種意義上說,武俠片就是中國的西部片,西部片就是美國的武俠片——二者是相同的。

周淮安和邱莫言是真正意義上的俠侶

一、《新龍門客棧》與《黃金三鏢客》

——壓抑中的反抗和自由中的戰鬥


「吃罷了飯來堂上坐,大漠裡的妹子愛哥壯,我的小呀金蓮呀愛哥哥。

喝碗酒來撒泡尿啊,大漠裡的漢子愛妹嬌,我的小呀金蓮呀愛妹嬌。」

這段歌詞,出現在《新龍門客棧》中客棧夥計上酒時,改編自傳統的西北民謠。歌聲一響,酒味混合著塵土的味道撲面而來,質樸而純真。西北的漢子,只要有飯吃有酒喝,有一個膀大腰圓的婆姨在身邊,就能過的幸福美滿。


然而中國的英雄故事總是起源於壓迫:當一個人沒有飯吃,沒有酒喝,心愛的婆姨被人擄走,這個時候,英雄才會出現,戰勝邪惡,然後再一次的吃飯喝酒,摟著心愛的婆姨在荒涼的大漠上繼續美好的生活。


《新龍門客棧》的起源,就是這麼一個被壓迫的故事:忠心耿耿的楊尚書被邪惡的東廠勢力陷害,慘遭毒手。東廠準備斬草除根,殺害楊尚書年紀尚幼的一對兒女。這個時候,原本楊尚書的得力幹將周淮安,以及一大幫江湖好漢齊聚在龍門客棧,保護忠良之後。


多麼熱血的故事!


但是這一切故事的前提,是東廠殺害了楊尚書並準備斬草除根。萬一東廠大發慈悲放過這兩個孩子,江湖好漢恐怕就會一邊嘆息楊尚書死的好冤,一邊喝自己的酒吃自己的肉,摟自己的婆姨睡自己的覺了。


不過那樣的話故事就會變成十八年之後兩個孩子學得絕世神功找東廠復仇,也倒是另一番美談了。


而《黃金三鏢客》,則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賞金獵人,江洋大盜和職業殺手,除了賞金獵人還跟正義沾點邊,其他兩個純屬是邪惡的化身。三個人陰差陽錯,一起爭奪一件寶藏。從單純的故事角度來說,並沒有什么正義性,但是從人物的角度來說,一個除暴安良的牛仔,一定是觀眾心目中正義的化生。同所有類似故事的結局一樣,正義的化身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影裡,雖然我們知道故事的背景是「南北戰爭」時期,但實際上影片裡對於政治幾乎是隻字未提,只是在場景中,側面展示了南北戰爭的殘酷。除了布蘭迪拿著圖科領賞金的時候,連警察都沒怎麼出現過。政府的形象,就是慢條斯理的讀審判書,然後被布蘭迪把人救走。


《黃金三鏢客》裡,沒有壓迫中的反抗,只有自由中的戰鬥。


(一)壓迫中的反抗:中國傳統武俠電影故事的起源

子丹哥那時候還願意演這樣的大反派——其實演的不錯

李連杰版的《少林寺》裡的頭號反派是誰?是心狠手辣武功高強的王仁則?看上去似乎是他沒錯,可是仔細看來,《少林寺》裡頭號反派,是從沒有出現過的王世充,電影的結局,也不是少林十三武僧生擒王仁則,而是李世民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


壓迫,來自於統治者,這就是中國傳統武俠電影故事的起源,也是中國傳統武俠故事裡,「正義」的源泉。正義,既是反抗暴政。


回到這部《新龍門客棧》。《新龍門客棧》可謂是中國反抗藝術的巔峰,故事發生在大明王朝中葉,既不是明朝前期的皇權恐怖統治,也不是晚期的東林清黨誤國:這就繞過了統治階級的兩大基礎:皇帝和儒家。在中國的反抗史上,或許有張角朱元璋李自成這樣的草莽英雄,曾經打出過「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這樣大逆不道的口號,但是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極少有藝術作品是針對儒家思想的反抗(或許除了《儒林外史》,但《儒林外史》主要是反抗大家利用儒家思想爭名求利。)。因為儒家思想才是中國統治階級的基礎。


或許王陽明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儒家的學說都是對的嗎?但是和無數西方哲人一樣,大家都在奮力的和上帝在人間的代表爭奪解釋聖經的權利,而沒人去質疑上帝存在的真偽,王陽明先生也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遵循夫子的教誨。


反抗是藝術的,就像《新龍門客棧》裡,最後被剔骨的是個閹人,是個亂政的太監。


拋開這些不談,為什麼說壓迫中的反抗是中國傳統武俠電影故事的起源呢?《新龍門客棧》的故事,改編自胡金銓的《龍門客棧》,而《龍門客棧》的故事,來源於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守京城的大英雄于謙被誣告謀反,死於自己守衛的城下。從此以後,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逐漸步入尾聲。


前文提到過,因為東廠追殺忠良之後,周淮安才不得不出面,拯救這兩個孩子,而邱莫言作為周淮安的老相好,也決意站出來幫助周淮安,同時邱莫言重金聘請兩個賀蘭山大盜出馬。


這個故事就好像是梁山一百單八將,大家都不是生來的反抗者,都是「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的例子,從大澤鄉陳勝吳廣發表一通演說開始,就不斷的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如果秦二世不倒行逆施,不會有楚漢爭霸;如果朱重八沒有餓肚子,不會有大明朝,如果東廠不準備斬草除根,也就沒有龍門客棧的故事了。


《西部往事》裡令人拍案叫絕的開場片段其實是為這仨設計的。可惜這仨拍完《黃金三鏢客》以後,身價大漲,萊昂內請不起了。

(二)自由中的戰鬥:西部片中的美國天堂


其實美國這個國家,也是在反抗中建立的。


不過美國反抗的理由很好玩,他們是反抗英國進口的茶葉漲價,從而引發「波士頓傾茶」事件,然後英國八百個步兵偷襲列剋星敦,打響了美國獨立的第一槍。


中國人民不到餓死人的時候,都不會反抗,而美國人民,就因為喝的茶葉貴了一點,就憤然拿起手中的槍,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美國本土上一共發生了兩場戰爭,除了獨立戰爭,就是南北戰爭了。關於南北戰爭,具體是一場「解放黑人奴隸」的戰爭,還是一場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業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戰爭,我想無須贅述。這場戰爭中,沒有誰是絕對正義的,只有勝利者:自然,勝利者就代表著正義。


《黃金三鏢客》的中文翻譯,其實不太準確。讓人有一種「長安鏢局三大鏢師」的即視感。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黃金三槍手》,三個無關正義只管黃金的槍手,在美國西部邊境上發生的一場奪寶之戰。


這是全部的西部片嗎,也不全是。《正午》就說了一個非常正義的故事,還有《關山飛度》等等一系列在印第安人手中最後一秒救下美女的故事。然而這些正義的牛仔,終究還是少數,大多數伊斯特伍德這麼帥的主角,都是奔著黃金去的,連女性角色都很少——風沙這麼大,美女都給吹成母豬了。


《黃金三鏢客》裡面的三個人,是自由的,《黃金三鏢客》構建的世界,也是自由的。南北戰爭並沒有對這群人產生什麼影響,甚至警察也不能給他們造成阻礙,反而成為他們斂財的工具。


他們三個人開的每一槍,都是為自己而開的。


就是這麼自私,就是這麼任性,就是這麼自由。


《黃金三鏢客》展現了一個狂野而自然的美國西部,更像是大自然: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西部,只要你有能力,這裡就是天堂。


(三)俠客與俠客的不同——《新龍門客棧》和《黃金三鏢客》對比

圖科放到中國武俠裡可能會死很慘

《新龍門客棧》一開頭,為我們展現的就是大太監曹少欽權勢燻天,濫殺無辜的場景。甄子丹飾演的曹少欽臉上像扣了麵粉盆子似的,白的嚇人。一群太監陰陽怪氣的,就判了那個直言諫上的楊尚書死刑。


《黃金三鏢客》的開場,是三個兇神惡煞的男人,企圖刺殺圖科,結果被圖科一槍一個結束性命,圖科揚長而去。


同樣是大漠黃沙的場景,同樣是一群身懷絕技的俠客,《新龍門客棧》和《黃金三鏢客》卻給人們構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從影片的開頭,我們就能初見端倪。《新龍門客棧》把最終BOSS的殘忍、陰險和誤國誤民展現的淋漓盡致,樹立了一個「此人不死世界永無寧日」的大靶子,為後來周淮安一行擊殺他的政治正確做足了準備。


但是《黃金三鏢客》不一樣。這裡面的圖科,無疑是壞人: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又把我們所鍾愛的大帥哥布蘭迪折磨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但是開頭一幕,那三個鬼鬼祟祟的的槍手明顯更像壞人——《黃金三鏢客》裡,並沒有好人壞人之分。


中國講究:「庶幾義聲昭彰,理直氣壯,師出有名,火功可就矣」( 明· 朱鼎《玉鏡臺記·聞雞起舞》)所以《新龍門客棧》裡,一群身懷絕技的大俠們,因為一個正義的理由聚在一起,這樣的故事才是合理的。如果這群人,周淮安邱莫言是一對雌雄大盜,賀蘭山大盜還是賀蘭山大盜,東廠太監還是東廠太監,黑店老闆娘還是黑店老闆娘,這群人聚在一起,為了大漠之中埋沒的西夏皇陵中的萬兩黃金展開一場殊死搏鬥——這個故事依舊精彩,可《新龍門客棧》也許就和《繡春刀》啊什麼的一樣,只能說是一部水準之上的武俠電影,而那股盪氣迴腸久久鬱積腹內的俠骨柔情,可能就不會再有了。


為什麼中國武俠小說首推金庸,而不是細膩的古龍,或者天馬行空的黃易,或是開山祖師梁羽生?因為金庸筆下的人物是中國每一個民眾心中理想的英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郭靖說出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後,金庸和他的《射鵰英雄傳》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國武俠的名片了。


《黃金三鏢客》和他背後的美國西部片文化,對「俠之大者」的概念則不屑一顧。牛仔們講究的是單槍匹馬闖天涯,講求的是一言不合拔槍便射。所以我們看到,《黃金三鏢客》裡的布蘭迪,雖然明目張胆的戲耍司法系統,但依舊受到廣大影迷的喜愛,原因除了他帥,就是因為他「強」。


沒錯,與《新龍門客棧》和他代表的中國觀影文化相比,《黃金三鏢客》和美國觀影文化,更鍾情於「強」而非正義。


曹少欽強不強,強。周淮安和他的兩個相好和一起都被虐成了狗,靠著韃子偷雞才弄死。但他有影迷嗎?沒有。因為他邪惡。


美國人可不管這些,所以美國電影裡的主角,可以做一些更出格的事情,卻依然受觀眾喜愛。


《新龍門客棧》和《黃金三鏢客》,儘管都是大漠黃沙中的精彩戰鬥,儘管都是武俠/西部片中的佼佼者,但從根源上來說,二者是不一樣的。


二.《臥虎藏龍》與《不可饒恕》

——關於歸隱的故事

從動作場面上來說,《臥虎藏龍》更像科幻片

「俠」的終極是什麼?


混江龍李俊遠赴暹羅,當了國王。可水滸傳的主角不是他。人們唏噓宋江李逵喝了毒酒,或感嘆吳用李廣重情重義遵守誓言,然而人們最欣賞的,還是武松魯智深杭州六合寺裡,吃齋念佛,歸隱山林,平淡的過完後半輩子。


獨孤求敗厲害嗎?厲害,四十歲打遍天下無敵手,四十歲之後,江湖上再也沒有他的傳說,歸隱了。


楊過小龍女夫婦,襄陽城破之後,二人回到古墓,從此以後你挑擔來我牽馬,不是,是你耕田來我織布,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歸隱了。


《少林寺》裡,李連杰飾演的覺遠,打敗王仁則以後,剃髮為僧——歸隱了。


代表中國傳統武俠片最高水平的《俠女》,最後的結局也是雙雙歸隱江湖,不問世事。


中國人的概念裡,俠的終極,就是歸隱:從此不問世事,種豆南山下。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美國人心中,那些殺伐半世的牛仔最後歸屬在哪裡呢?


是成為牛仔的頭目,帶領一大票人佔山為王,嘯傲山林?


是棄武從文,踏上正規,最後參選美國總統,帶領美利堅走向人生巔峰?


還是一輩子和左輪手槍六發子彈為伍,一生戎馬,最後馬革裹屍?


都不是,美國人理想中俠的結局,也是歸隱。


就像《教父3》裡,年邁的邁克坐在藤椅上,那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午後,自家的院子裡,陽光剛剛好。麥克上午可能在院子裡侍弄了一會花草,中午和孫子一起吃了飯,享受了天倫之樂。美國幫派的事情,麥克很久沒有理會了。他就靠在藤椅上,像一個最平常的老頭一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電影史上最令我唏噓的鏡頭

這可能是大團圓的結局了。


《臥虎藏龍》和《不可饒恕》,兩個關於歸隱的故事。


(一)我要歸隱——《臥虎藏龍》與李慕白的青冥劍

青冥劍是一把違反歷史學的寶劍

我父親當年聽說《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欣喜之下喝了二兩小酒,租了盜版碟片,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兩個多小時,出來以後,八歲的我問他,好看嗎?


我父親吭哧半天,憋出來一句,這是給外國人看的。


十四年以後,我明白了他老人家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臥虎藏龍》除了周潤發楊紫瓊張震的口音讓人難受之極以外,最主要的是這部片子沒有所謂俠的情懷。


俠的情懷是什麼?之前已經給大家解釋了,中國武俠的精髓在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臥虎藏龍》裡除了李慕白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故事,就是玉嬌龍和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最多再加上一把青冥劍,沒有國難,連師門之仇,也被章子怡被水浸透的身體掩蓋過去了——一代大俠李慕白,最後和老太婆同歸於盡。


為什麼說《臥虎藏龍》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因為他美。真的美。他是一部風景片,那場竹海裡的打鬥戲不像是生死相搏的較技,更像是皖南最後的探戈,對外國人的衝擊不亞於李小龍。


我們這裡不討論畫面,只討論《臥虎藏龍》裡面,李慕白可憐的命運。


我最喜歡《臥虎藏龍》裡的一個細節,就是李慕白要死要活的一定要玉嬌龍拜他為師。外國人可能會把這個了理解為男女之間的情感,但中國人一定不會這麼認為。不孝有三嗎,無後為大,師門也是一樣,如果門派在你這一代斷了香火,那你就是千古的罪人。尤其是武當這麼響噹噹的門派,斷了傳承,恐怕會成為天下的笑柄——這是李慕白遲遲不能真正和俞秀蓮歸隱雙宿雙飛的原因之一。


李慕白不能真正歸隱的原因之二,是師父江南鶴的仇沒有報。


原因之三,就是《臥虎藏龍》中真正的故事主線: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愛情。


李俞二人的愛情悲劇,其實是人性的必然選擇

影片一開頭,就是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要歸隱了,這時候瞎子都能看出來,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有曖昧,可俞秀蓮假裝不知道。俞秀蓮對李慕白說,你來北京,你來我就等你,聾子都能聽出來,俞秀蓮這是在暗示,可李慕白假裝沒聽出來,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也許吧。雖然李慕白最後到了。


為什麼李慕白和俞秀蓮明明兩情相悅,卻都拖到了剩男剩女的年紀還不挑明了說?原來是俞秀蓮的未婚夫、李慕白的把兄弟孟大俠,為了李慕白而死。


所以當觀眾急的抓耳撓腮的時候,這倆人就猜啞謎。


我想,李慕白歸隱的目的,一定有要和俞秀蓮雙宿雙飛吧。


李慕白說,我要歸隱的時候,一定希望俞秀蓮說,那好吧,我嫁給你。這個時候李慕白一定不管一切的說好我答應你我要你給我生一堆小猴子,可惜俞秀蓮沒有。


這是《臥虎藏龍》悲劇的源泉。


而《臥虎藏龍》的關鍵性道具,是那把青冥劍。


青冥劍的出場是隆重的,神秘的。他藏身於劍匣中,第一次出鞘就帶著泉水一般清冽的聲音。


劍是什麼?是一位俠客身份的象徵。只有江湖上最牛逼的人物,才配得上最牛逼的劍。青冥劍是最牛逼的劍,有了這把劍,武功的威力至少能上升兩個檔次,這把劍自然是人人都想要。而李慕白把劍送給貝勒爺,意思就是我退役了,你們要玩別找我,找別人去吧。同理還有掛靴和金盆洗手。


但是《臥虎藏龍》裡,李慕白一直沒能真正擺脫青冥劍。青冥劍丟了,搶回來,送出去,搶回來,丟到懸崖下面,被人撿回來,然後李慕白就死了。李慕白的歸隱之路如此艱辛,就好像直到彌留之際,俞秀蓮才狠狠解開了那層窗戶紙,兩個人終於嘗到了對方嘴巴的味道。李慕白直到臨死,才真正的退出江湖。


這無疑是個悲劇。這個悲劇的源頭來自於一個重度中二病患者玉嬌龍小姐。


玉嬌龍的出場,堪稱經典。深宅大院裡,一個嬌弱的背影,身穿華服,腳踩旗鞋,怔怔的望著中堂發呆,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她回頭,臉上還帶著青澀和少年人的懵懂,不過十八九歲年紀,臉上不帶妝容,唇上也沒有過重的顏色——這是一個青春美麗不諳世事的少女。


可李安一步步推翻了這個一開場就勾走觀眾心的少女形象。最後大家除了不諳世事以外,再也找不到片頭那個少女的影子了。


玉嬌龍為什麼會是這個悲劇的源頭?因為她的授業恩師,是李慕白的仇人玉面狐狸。從小她就聽玉面狐狸描述江湖的美好,什麼仗劍行天涯,劫富濟貧之類的,少年人心中難免會有嚮往。她長於官宦人家,自然是閉門不出,可偏偏在大漠遇上了馬賊小虎,體味了幾天另一種人生。這樣矛盾環境下的產物,這麼中二也是可以理解的。


她盜走青冥劍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李慕白的悲劇。李慕白沒徒弟:一個大好良才,又學了幾年的武當心法送上門來;李慕白大仇未報,這個小姑娘的師父就是仇人;李慕白和俞秀蓮纏綿多年而無果的愛情:玉嬌龍把兩個人牢牢綁在一起。


李慕白在混江湖之前,可能也和玉嬌龍一樣,對江湖充滿了想像和期待。可當三十多年過去了,李慕白見慣了生死,見慣了江湖中的腌臢事,甚至自己也沒能免俗,成了一個武功高強的混子,這個時候他想退出江湖,是合理而有必要的。與他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中二病玉嬌龍。


李安很殘忍的,用玉嬌龍不斷的撩撥李慕白,不斷地讓李慕白無法真正歸隱,直到最後,青冥劍沒了,李慕白死了,玉嬌龍和小虎纏綿以後,縱身跳入懸崖:用最美的畫面,詮釋了江湖的殘酷。


這是李安心中的武俠與江湖。


(二) 我要復出——《不可饒恕》與西部片的反思

《不可饒恕》是伊斯特伍德自稱的,最後一部自導自演的電影。其實他之後還是在自己的作品裡露臉了。

伊斯特伍德,62歲的時候,拍了這部《不可饒恕》。裡面的主角威廉,好像是他36歲出演的《黃金三鏢客》裡,布蘭迪老了以後的形象。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那些早期西部片裡打打殺殺的英雄們,也該在電影結束的時候,封槍歸隱,從此告別戎馬了吧。


可是威廉遇見了大問題:心愛的老婆死了;兩個孩子還小;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自家養的豬開始不斷生病。所有的一切昭示著:日子快過不下去了。


這時候,一個中二少年找到了威廉,告訴威廉有一個大單子,殺兩個傷害了妓女的牛仔,就能輕鬆拿到一千美金的報酬。


如果李安是用唯美的畫面詩一般的語言,把江湖的殘酷婉轉的告訴你,那伊斯特伍德就是直白的把慘狀呈現給你,告訴你:小子,回家養豬去吧。


《不可饒恕》裡,威廉必須復出,為了他心愛的孩子。


如果單看前半段,威廉的行動不可能成功。一個被馬狠狠摔倒地上的前冷血殺手,一個高度近視的中二少年,一個只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前神槍手。這簡直就是三傻大鬧好萊塢嘛。以往的西部片裡,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組合,這三個人加起來都快二百歲了,到哪裡去吸引女觀眾?


所以說這個劇本在好萊塢流傳了二十年,卻沒有人染指他。


這個劇本,約翰福特有資格拍,萊昂內有資格拍,可這兩個人已經去世了。剩下的人理,有資格拍的,只有伊斯特伍德了。


伊斯特伍德太了解西部片這一套了。所有人只看到牛仔殺人不眨眼,一夜暴富,抱得美人歸,卻沒有人想過,牛仔之後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牛仔或許會收起他的冷血,被妻子感化,洗心革面決定做一個好人。但是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妻子病重去世,搶來的錢花光了,農場經營不善,那這個已經洗心革面的牛仔會怎麼樣?


他會重新拿起槍,復出。


威廉出場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狠狠摔倒在豬欄裡,臉上沾滿了不知道是豬屎還是爛泥的東西。接下來的六十分鐘裡,他還會摔倒在馬下,摔倒在小比爾的拳頭下,摔倒在雨夜裡。先抑後揚,威廉隱藏了二十年的冷血,在內德被殺以後爆發了。原本撈金的復出,成了他靈魂裡魔鬼的復出,雨夜的鎮上,威廉殺掉五個人,放出了那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誰要是開槍射我,我不但要殺死他,還要殺死他妻子,殺死他所有的朋友,把他的屋子化為灰燼。你們最好不要將妓女毀容,不要傷害她們!否則我會回來把你們逐個殺死!」


威廉的真正復出,或者說轉變,伊斯特伍德只用了一個動作就完成了:威廉從中二少年手裡搶過酒,猛灌了一口。這個動作宣告著威廉心中的魔鬼正式復出。


《不可饒恕》裡,有一個和《臥虎藏龍》中劉師傅一樣舉足輕重、堪稱神來之筆的角色,那就是那個長得像諾頓版蝙蝠俠裡企鵝人差不多,帶個眼睛的作家,一個西部小說作家。這個作家是個災星,跟誰誰倒黴。他的第一任偶像,英國人鮑勃,被小比爾從肉體到靈魂結結實實的修理了一頓。在看守所裡,小比爾、作家和英國人鮑勃的那場戲,是閒筆,但是也是這部電影最內涵、最深刻的那場戲。


這場戲就是在告訴大家,西部小說裡,那些個牛逼的牛仔,全是假的。牛仔的英雄故事裡,充斥著謊言、偷襲和卑鄙的心機。這些個書裡寫的英雄,都是滿嘴謊言、虛榮心作祟的大忽悠。更可笑的是——小比爾揭穿了英國人鮑勃的牛皮以後,作家滿心歡喜的跟在他身邊,他則接過了鮑勃的槍,跟作家吹起了牛皮。


這個牛皮被真正的殺手威廉用兩發子彈揭穿了。


而那些曾經看得人熱血沸騰的西部片呢?那些滿嘴正義的牛仔殺人的時候會不會也有猶豫呢?這些事情到底是真還是假?


《不可饒恕》是對西部片的反思。


(三) 歸隱與復出——淺談《臥虎藏龍》和《不可饒恕》的相似性

有那麼一刻我以為,威廉會和她一起回到家鄉

李安和伊斯特伍德,都是對本國文化極為精通和敏感的人。尤其是李安,他的心思像女人一樣細膩,所以才能拍出來家庭(又叫父親)三部曲。而伊斯特伍德,簡直就是美國西部片的活化石,他深愛著那片曾經充滿牛羊和馬匹的土地,他明白每一個牛仔心裡在想什麼。


所以才會有細膩的《臥虎藏龍》,才會有殘酷的《不可饒恕》。


這兩部電影的風格,是萬萬不一樣的。《臥虎藏龍》中的打鬥和他的鼓點,像是京劇裡穆桂英大戰秦良玉,只見花袖翻飛,雨蝶亂舞,亂花漸欲迷人眼,刀劍相交似玉鳴。那些像天外飛仙一樣的輕功,把奧斯卡的評委都嚇傻了。


《不可饒恕》更像是紀錄片,老威廉毫不修飾的狠狠摔倒在地上,豬屎毫不修飾的掛在他的臉上,他也不去擦。奈德開槍以後的彷徨與恐懼毫不加修飾的寫在臉上,而中二少年殺人之後的恐懼也毫不修飾的完全展現給觀眾。


但我還是要說,這兩部電影,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為他們都是對各自類型片的反思。


很少有電影反映大俠和俠女行俠仗義以後,日子該怎麼過,也沒有人會關心大俠怎麼收徒弟。李慕白年輕時候的故事,一定夠拍一部電影。也許他一個人滅了嶺南四十大盜,這場戰鬥非常精彩,那時他功力尚淺,只憑一腔熱血就隻身入賊窩。幸好俞秀蓮和孟大俠及時趕到,三個人合力殺光了這為非作歹的四十個大盜,可孟大俠為了掩護李慕白,不幸身死。


這也是一個好故事,可是李安不想要這些。


李安就是想要展現那些傳統武俠片裡沒有的,大俠功成身退的故事。

同理,伊斯特伍德也想要一些之前沒有的。


在我父親小的時候,有一部美劇風靡整個中國,名叫《加裡森敢死隊》,裡面的主角善使一把飛刀,曾引得小朋友們爭相模仿——因為飛刀不是人人都能練的,所以這部電視劇就被禁了——也許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禁的電視劇。


美國的小朋友也不懂事啊,很多人看了年輕時候伊斯特伍德銀幕上叼著雪茄騎著馬,拔槍便射把人殺的故事,也是心潮澎湃,崇拜的一塌糊塗。在這些少年人眼裡,這就是酷,電影裡沒有法律,這幫孩子也無視法律,模仿裡面的角色,做了一些令他們後悔終身的事情。


所以伊斯特伍德老爺爺有感於美利堅合眾國的少年正在墮落,親自上馬,演了一個老牛仔重新出山的故事,告訴大家,人不是這麼好殺的,江湖不是這麼好混的。


李安和伊斯特伍德,他們心中的俠的終極,一定都是歸隱山林,從此與江湖無關。但是他們都知道,這歸隱的路,以及歸隱之後的路,都不是這麼好走。


威廉給小比爾補上一槍徹底送他歸西之後,鏡頭在他臉上停留了幾秒,威廉的表情很冷酷,因為他親手終結了仇敵的性命。可是他的眼裡,寫著無奈,迷茫,和那麼一絲絲的後悔,或許還有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懷念。同樣的表情,出現在李慕白飛來一劍刺死玉面狐狸後的臉上。

我心中的《不可饒恕》,停留在威廉大雨滂沱中遠去的背影。但伊斯特伍德,還要告訴大家,混江湖的,總是要歸隱的。威廉之後倒賣乾貨,賺了大錢。


而《臥虎藏龍》裡,如果停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熱吻的時候,難道不好嗎?可李安告訴大家,都得死。李慕白得死,玉嬌龍也得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臥虎藏龍》更殘酷。

三.《東邪西毒》和《神槍手之死》

——從文藝武俠/西部片看表現手法的不同


美國歷史上最聲名狼藉、最富有傳奇、最具有爭議的槍手是誰?非傑西·詹姆斯莫屬。這個名字出現在多達二十部的影視作品中,並且擁有一座博物館和無數的粉絲。他曾經當過兵參加過南北戰爭,搶過銀行,劫過火車,和他的部隊一起屠殺了一百五十個手無寸鐵的婦孺。也有人說,他把搶來的黃金分給了沒錢治病的窮人;他愛小孩和小動物,笑起來像是天使;他曾經為了保護一個婦女不被喝醉的牛仔侵犯而身中數槍……


而傑西詹姆斯的死,則將他的傳奇推向了高潮。他的母親在他的墓碑上寫道:紀念我至愛之子,被叛徒和懦夫所害。他們的名字沒有資格和你在一起。


《神槍手之死》,就是一部專門描寫傑西詹姆斯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的這麼一部電影——拍的相當的文藝。


中國武俠作品裡,哪一段歷史最傳奇?自然是五絕華山論劍的段落了。直到今天,當人們想形容幾個人並駕齊驅笑傲江湖的時候,也會稱之為東某西某南某北某中某某。五絕貫穿了金庸最棒的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而表現這五個人的影視作品,二十部也是保底的數量了。


而在這些作品裡,最有特色的恐怕要屬《東邪西毒》了。為什麼說他有特色呢,因為王家衛他老人家除了這群人的名字以為,其他的都給改了。當然,如果說純惡搞,還有一部跟《東邪西毒》一起拍的神片《東成西就》,這裡我們就不討論了。


我喜歡王家衛的傾斜構圖,把林青霞和張國榮的尖下巴拍的更迷人了;我也愛《神槍手之死》裡搖椅在陽光下的投影,清晰的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雖然這些都與武俠或者西部沒有關係。


雖然二者都是文藝片中的箇中翹楚,但總歸還屬於各自的類型片。從這兩部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上,也可以更清晰的看出來,武俠片和西部片的區別。


(一) 動中求靜:從《東邪西毒》說武俠片怎麼拍

說起武俠片,一個更圖更俗但是更廣為流傳的名字叫武打片。武俠片屬於武打片,武俠片裡必然有武打片段,這是不爭的事實,儘管二者並不完全一致。


武打片段是什麼樣的?中國電影裡的武打片段起源於邵氏早期的電影,第一部中國武俠電影,是1925年拍攝的《女俠李飛飛》。該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執導,粉菊花主演。這粉菊花是何方神聖?粉菊花,是當年第一女武旦,孫柏齡的師妹。所以必然的,著武打片裡就帶著這麼一點兒京劇裡動作戲的味道,講求一個節奏,講求一個套路,所謂扔、接、拍、撥、搕、踢、蹬、繞,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霸王別姬》裡袁四爺就說,霸王回營見虞姬,就得走七步,而不是五步。可見京劇裡一動一靜,都是有套路的。


從《俠女李飛飛》開始,中國武俠電影裡的武打片段,都或多或少的帶有點京劇的韻味來。《臥虎藏龍》裡的鼓點,《英雄》裡的梆子,《少林寺》裡的鬥拳,滿滿的是徽班進京的影子。


武俠電影裡的高潮,往往就是這麼一段武打,以主角一劍刺死大反派告終。說白了,武俠片是動著拍的。


即使是在《東邪西毒》這樣一部文藝的一塌糊塗的武俠片裡,也有這麼幾個動作場面,這動作場面,也是動起來的(這不是廢話嗎)。


但是這個動,是演員動。即使是鏡頭動,也大多是演員的位置產生了變化,帶著鏡頭在運動。


這就是中國演員厲害的地方。因為中國有一批武行,那可是有真功夫的,都是少林啊武當啊出來的練家子,再不濟也有成龍這種半路出家的戲班武生。他們的一招一式可都是真功夫,不需要鏡頭的修飾,甚至過多的鏡頭語言,反而會幫倒忙,破壞了真正功夫的美感。所以早期的武打片裡,都是大全景和固定鏡頭,兩個人來來回回過上十幾招,非得有人吃虧了,鏡頭在給這個人切個中景。這個人往往是主角,主角眉頭緊鎖,撫了撫吃虧的地方,咬緊牙關,嗚哇亂叫的衝向對手,然後又是十幾招的大全景。(這一段描寫來自真實電影:成龍《醉拳》)。


王家衛向來是個「別人這麼拍?哼,老子非要那麼拍」的導演。所以《東邪西毒》不這麼拍,不用大全景保兩個人的打鬥。(其實也是沒法這麼拍,《東邪西毒》裡面沒有一個正規的動作片演員)。那怎麼拍呢?王老師想了個辦法,叫動中求靜。


我們就拿大漠裡面梁朝偉大戰馬賊那場戲來說。這場戲很有意思,極多特寫,極多碎切,極多的不連貫,然而拍的非常精彩,非常有逼格,非常過癮。王家衛用了抽幀,把原本連貫的鏡頭變得不連貫,看起來像是一張一張的照片拼湊起來的畫面,梁朝偉衝向馬賊的距離原本只有五米,王家衛愣是給他抽成了十秒鐘。再有一個,這段戲非常精彩的原因就是他動中有靜,一段激烈的打鬥,抽幀,碎剪之後,啪,一個手環掉到了地上,一個傾斜構圖的空鏡,手環掉到了沙子裡。鏡頭停頓兩秒鐘,而畫外音還不斷的有慘叫。之後,殺戮繼續。


這段戲,好比是京劇裡的鼓點,一陣齊德隆東牆之後,板鼓漸漸慢下來,最後一聲輕響,主角定格——然後再開打。先揚後抑,以抑助揚。


說白了,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王家衛加以改良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連王家衛都這麼拍了,其他的導演不更是動中求靜嘛。《十面埋伏》雪地裡大戰有靜,所以兩個人完全不會動作的演員才打的漂亮;《獨臂刀》裡,每動必有一靜,以靜託動,所以才是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中國電影。


儘管武俠片,賣的是俠義情懷,和功夫片單純的拍動作不一樣,但是二者是一母同胞,對於動作場面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動中求靜。


(二)以靜制動:西部片鏡頭藝術在《神槍手之死》中的體現

布拉德皮特


你們想像中,牛仔們的戰鬥是怎麼樣的?


牛仔們腳踏吱愣愣直響的馬刺,翻身上馬,兩個牛仔在馬背上翻來覆去,尋找著擊斃對手的機會,一個牛仔抬手一槍,Bang!戰鬥結束。


或者是殘破的街頭,除了風聲,連馬嘶都沒有。兩個牛仔持槍對峙,誰都在等對方先露出破綻。突然,一粒沙子進入一個牛仔眼睛裡,另一個牛仔掏出槍,Bang!戰鬥結束。


也許是喧囂的酒吧裡,兩個牛仔一言不合把槍便射,只聽BBBBBang!戰鬥結束。


說到底,西部片裡的戰鬥場景只有一聲槍響——這是打得準的,就算打不準,像《決戰剎馬鎮》裡面追逐的那場戲,也只不過是多了幾聲槍響而已。最後還得回到當胸一槍,貝爾掙扎著在兒子面前死去。


如果開槍就是戰鬥過程的話,所有的西部片就別拍了——太短。可這槍戰又是西部片的精髓——好比武俠片裡少不了武打片段一樣,西部片也不能沒有槍戰。


槍戰怎麼拍?怎麼開槍,開槍的前戲是什麼?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正戲不夠,前戲來湊。所有西部片高手都是前戲的大師,光是前戲就讓觀眾欲罷不能紛紛高潮——所以西部片極少有女導演。


《神槍手之死》就是一部極端的西部片開槍前的前戲教科書:整部電影長達一百六十分鐘,足足做了一百四十分鐘的前戲!只為羅伯特福特在傑西詹姆斯背後開的那一槍!


這一招,叫以靜制動。


《神槍手之死》一開場,是個大場面,一群土匪呼呼啦啦的搶火車,把傑西詹姆斯喜怒無常、暴力傾向的殺人狂魔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從這以後,觀眾們都提心弔膽的看著電影,深怕這位惡魔什麼時候就掏出槍,砰砰砰把身邊所有人都斃了。傑西詹姆斯喝茶抬個手,觀眾都能嚇半死。


這招就是以靜制動,我先告訴你,我們這位爺說殺人就殺人了,不信你看,這個可憐的列車員多慘!然後傑西在整部電影裡,就沒再動過了。動的是觀眾,是其他演員,是鏡頭是環境,一切都為了羅伯特最後開的那一槍做準備。


但是我們注意到,所有的造勢、前戲都是為傑西準備的,而最後開這一槍的人,卻是配角,傑西的小弟,看似忠心耿耿的羅伯特福特。儘管鏡頭通過毛玻璃,拍出傑西扭曲的身體;儘管他的表弟死了,傑西看起來就要殺掉他們為表弟報仇;儘管在影片裡,傑西像是個壞人,但是既然造勢都是為傑西而造,傑西最後卻中槍而亡,觀眾心裡一定不爽。

所以羅伯特的結局更加悽慘。


開槍這場戲,太美了。午後的陽光,灑在木頭的房子裡。落地窗開著,微風吹得紗簾輕動,像芭蕾舞。牆上的畫歪了,傑西脫下黑色的沉重的外套,放下了冰冷的手槍,像個丈夫或者父親或者任何一個手上沒沾過鮮血的普通人一樣,這時候的傑西,乾淨的猶如他身上的白襯衫,甚至帶著陽光的味道。


鏡頭緩慢而平穩,仿佛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但觀眾的心提了起來。傑西對妻子笑,對孩子笑,就是最普通不過的笑,卻又像是告別的笑。

攝影機在羅伯特臉上停留很久,久到觀眾看見羅伯特的左心房和右心房緊緊糾結在一起,看見他的血液流向瘋狂跳動的心臟和大腦,手漸漸失去血色和溫度。


導演並沒有升格,可時間就好像靜止了。


羅伯特開出了這一槍之後,時間回復正常。傑西的血流出來,用符合物理定律的速度。


《黃金三鏢客》中,鏡頭在三個人臉上來回移動;《被解放的姜戈》裡,傷者蠕動的身體和牆上緩緩滑落的血肉;《虎豹小霸王》裡,布奇的玩笑;《西部往事》裡,交響樂一般的開頭:這些,都是以靜制動,用十分鐘的靜,換取觀眾的心跳,從而在那一秒槍響時達到高潮。


《神槍手之死》一百四十分鐘的靜換來五分之一秒的動,絕了。


(三)節奏:武俠片和西部片永恆的追求


叛徒的下場是整部電影最讓人放鬆的一段

以靜制動和動中求靜,都是節奏。什麼時候安排打戲、槍戰戲,什麼時候是文戲,什麼時候是空鏡,什麼時候是閒筆,這都是節奏。

畢竟武俠片西部片不是動作片,他們都講求一個精神內核,就像開頭說的一個俠字,都是動作場面了,這個精神內核必然會弱化,那這樣的電影和動作片有什麼區別呢?


節奏這一點,《神槍手之死》做的極好。這部片子完成了他所要宣揚的精神,一個作惡多端的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但是他身上隱藏的善良又得到了觀眾的同情。而那位「勇敢開槍」的「大俠」,也受到了懲罰,他孤獨終老,受人鄙視,死在陌生人的槍下,叛徒什麼都沒有得到。


這比《低俗小說》裡薩繆爾傑克遜在飯店裡教訓提姆羅斯那段長篇大論有用的多,也有趣得多。


《東邪西毒》裡的節奏又是一番風味。如果《神槍手之死》的節奏是交響樂,冗長而繁瑣的篇章之後高潮來到,那《東邪西毒》更像是胡琴,每一個音符都是閒筆,每一個音符又都是高潮。


微風拂過張國榮唏噓的胡茬,這個鏡頭有三秒鐘,下一刻,張國榮的獨白響起:雖然我很喜歡她,但是我不想讓她知道,因為我明白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整體節奏很慢,好像漫不經心的撥動琴弦,卻形成了另一種深情的風格。張國榮沒有表情,但觀眾心裡,張國榮的眼淚已經划過他俊美的臉龐。他演的歐陽鋒,是所有版本歐陽鋒裡人氣最高的。


這就是節奏的魅力。


節奏使電影好看,使武俠片/西部片的精神得到升華,使他們區別於動作片。


《導火線》裡,子彈哥打的很賣力,很好看,可是沒有節奏。就好像色情片和情色片一樣,動作片是賣錢的,武俠片就是情懷,就是藝術。


造成武俠片和西部片節奏不同的原因很簡單:武俠片裡的高潮(動作戲),可長可短。長到《臥虎藏龍》裡竹海裡的芭蕾,飛來飛去好像神仙一樣,短的,也有《目無王法》裡李修賢還沒有禿頂時候的表演。然而西部片不行,一槍就是一槍,打了三分鐘沒打死,那就不是神槍手了。所以西部片必須做足前戲,武俠片則需要在動作中找尋靜止的制衡。


有沒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武俠片/西部片?真有。


中國武俠電影好像浩瀚的星空,胡金銓就是最亮的星星。武俠小說家司徒雪這麼說: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不僅有一種『禪』的味道,而且整個都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連配樂都是湖南梆子。」


禪,就是靜。胡金銓的電影裡,武打場面甚少,少到不管票房的話,胡金銓恐怕一個武打場面都不想拍。他用聲光影去造勢,用角色的表情造勢,用一切的靜去造勢,最終達到西部片的效果:電影未動,觀眾先動。《空山靈雨》作為武俠片,幾乎能把人看睡著,這也是一門功夫——不是爛的睡著,而是「禪」的睡著。悟外法師恐怕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有哲學意味的和尚了。他就是靜,侍女們在洗澡,他是靜;徒弟們偷看,他是靜;邱明是動,他是靜。然而他的靜,才是這部電影動的根源——影片最後經書燃燒的熊熊烈焰,是悟外法師靜了九十分鐘造出來的勢。


結論:世界人民需要俠

世界人民需要俠,哪怕是鐵膽火車俠


當正義受到了侵犯,當壞人佔據了上風,當秩序變得不可遵守,當太陽從西邊出來的時候,人們就需要俠。


太平盛世裡,中國沒有俠客,美國也沒有牛仔。但人們會懷念他們,懷念那段崢嶸歲月裡這些俠客為了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做出的貢獻,懷念他們手中的槍和劍。在太平洋的兩岸,兩國的電影人,用不同的語言,歌頌同一種精神。


世界人民需要俠,需要騎士精神,自然也需要武俠電影和西部片。二者是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產物,有區別,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並且,武俠精神和西部精神分別在各自國家的其他類型片裡,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馮小剛的代表作《天下無賊》,就是一部沒有寶劍的武俠片。劉德華和劉若英飾演的雌雄大盜,就好像所有武俠片的主人公一樣,在人性和利益的抉擇下,選擇了人性,選擇了成為一名俠客,劉德華為了保護那個弱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俠義精神。


同樣的,蝙蝠俠是俠,蜘蛛俠是俠,閃電俠綠燈俠綠箭俠鋼鐵俠都是俠,他們或者是變異,或者是高科技,總之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去完成心中的俠義精神,就好像西部片裡的中主人公,路見不平,拔槍相助。


但是我最欣賞武俠片/西部片的一點是,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世界永遠不缺少英雄,永遠不等待英雄,每個人都是英雄。


沒有什麼救世主,那些關鍵時刻站出來的英雄,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你,我,他,只不過這些英雄,比普通人稍稍努力一點,也許心性也更堅定,也許多了一點奇遇。總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英雄,只要有俠義精神。


而武俠片和西部片的不同,就是中美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能忍耐,所以總是在壓迫中才會反抗;美國人愛自由,所以追求自由中的戰鬥。中國人講究中庸調和,所以電影多了一絲禪的味道;美國人喜歡個性獨立,所以鏡頭像西部的風沙一樣尖銳。中國人跳舞一樣的打架,所以動中求靜;美國人只有秒速800米的左輪槍,所以在前戲上做足了文章。看武俠片看西部片,實際上看的就是兩國的文化。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武俠片西部片都消失了,那麼,一定是因為和諧社會已經實現,再也沒有壞人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魔鬼都沒有了,神也就不是神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就長按二維碼讚賞一下吧!

《國家人文歷史》陪你進步每一天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

相關焦點

  • 科恩兄弟的西部片,美國「武俠」電影中的攝影構圖與色彩分析
    是不是很多同學會跟我一樣,在了解美國這個國家時,先是從了解它的電影開始的。而了解美國電影,又是從西部片最感興趣開始。在分析我自己為什麼會對美國的西部片感興趣的時候,我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原因。作為一個中國人,或者是更大範圍的華人,我們的文化中存在著一種武俠基因。
  • 《天涯明月刀手遊》奇遇俠影迷蹤分支匯總
    18183首頁 天涯明月刀 《天涯明月刀手遊》奇遇俠影迷蹤分支匯總 《天涯明月刀手遊》奇遇俠影迷蹤分支匯總 來源:網絡
  • 中國西部武俠電影的開端—《雙旗鎮刀客》
    西部片是美國電影類型的一個重要分支,就像武俠片是中國電影的一大分支一樣但武俠片只有中國才有,西部片(不是標準的牛仔短槍)卻不是美國獨有畢竟大國都有西部嘛,中國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沙漠,也是一個出傳奇的地方張藝謀的《紅高粱》、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寧浩的《無人區》都以西部為背景,都屬於西部片
  •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影迷蹤信娘的心意任務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影迷蹤信娘的心意觸發條件是什麼呢,不少玩家在俠影迷蹤掃出任務的時候,想知道信娘的心意任務怎麼做,接下來就讓3DM小編給大家帶來《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影迷蹤信娘的心意任務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影迷蹤信娘的心意觸發條件是什麼呢,不少玩家在俠影迷蹤掃出任務的時候,想知道信娘的心意任務怎麼做
  • 中國沒有西部片?這部電影秒殺美國西部電影
    說起西部片,想當然地想到美國西部片。大漠孤煙,牛仔橫行。那麼我們自己的西部片呢?基本上沒有。
  • 美國也有樣板戲,盤點十大最經典西部電影
    西部片其實講的就是牛仔的故事,這一個世紀發生的事兒為好萊塢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故事素材,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就很喜歡西部片,說它們是:「美國的民族起源神話」。從現代電影誕生之初,美國人就下意識的去拍西部片,因為這契合了他們內心深處尚武的潛意識。
  • 60年代老電影,中國邊疆俠客行的風範,西部片的又一次回流
    這部60年代的老電影《荒野大鏢客》,影史裡最著名的無授權翻拍,黑澤明在電影院裡講「拍得很好,但這是我的電影」是這盤義大利麵的最著名段子之一。當然這拍得確實好,比九成的授權翻拍都要好,故事與西部風與配樂與首次擔綱憑此大紅的東木頭的化學反應再度開啟了西部片的又一次回流。
  • 《臥虎藏龍》是中國武俠電影唯一的遮羞布
    但不可否認,電影要表達的內容並沒有根本性的變革。但世界上有三個類型的影片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徵,又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以及中國的武俠片。美國西部片的主人公往往自身就是法外狂徒,同時又是正義的執行者;武士片裡面的主人公作為武士,幾乎都經歷過人生磨難,對活著或死亡有深刻的領悟,傳達一種社會形態。
  • 電視劇《萍蹤俠影》開機 鞠覺亮引領武俠新潮流
    根據梁羽生武俠小說《萍蹤俠影錄》改編的古裝武俠巨製《萍蹤俠影》日前在銀川清水灣影視基地開機拍攝,預計將於明年與觀眾見面。
  • 推薦10部偉大的西部片,緬懷像中國武俠一樣逝去的牛仔精神
    無二君曾經在2016年集中精力把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西部片全部攻克,真切體會到這種即將消失的電影題材的偉大和震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武俠片(邵氏為主)與美國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並行存在,是當時世界上最主流的電影題材。
  • SFA·電影日曆 | 約翰·福特:是美國少將,也是西部片之王
    西部片又叫做「牛仔片」,作為美國電影的獨創,產量曾佔據好萊塢電影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西部片的興起與美國的建國史和殖民拓荒史緊密相關。多以19世紀美國西部拓荒時期為故事背景,以牛仔在美國西部的荒野策馬馳騁,各股勢力之間的不斷鬥爭和探索,常以白人牛仔以正義之名驅逐暴力和野蠻的印第安人勝利做結。
  • 俠之大者!盤點最經典的武俠電影
    「俠」是一個有著上千年傳統的角色,先秦的韓非子在《五蠹》中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可能也是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看武俠電影的原因,一方面價值觀正,所謂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另一方面,除了大是大非,他們又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不需要替天行道的時候他們可以仗劍走江湖,詩酒灑人生,多麼爽快!
  • 影史上最偉大的西部片,近3小時的長篇鉅作,曾被片商修剪
    西部片之於美國猶如武俠片之於中國,很有意境的西部片,《西部往事》是一部超長的,情節超緩慢的西部片,這是義大利西部片宗師瑟吉歐·萊昂的傳世經典之作,繼與克林伊斯威特合作《鏢客三系列》之後,瑟吉歐·萊昂這部近三個小時的長篇鉅作,被稱之為影史上最偉大的西部片。
  • 那些武俠電影裡的大漠情懷,你看過幾部
    提到「沙漠」,人們總能想到無邊無際的萬裡黃沙,和蕭條落寞的蒼涼豪邁。而在這片看似毫無生機的廣闊土地上,卻孕育出了中國影史上最為純粹的「武俠精神」,打造出了中國影迷心中無法磨滅的大漠情懷。那麼,下面這些經典的沙漠武俠電影,你看過幾部?1、《東邪西毒》在《東邪西毒》中,有刀劍,有俠客,也有浪子,有沙漠。
  • 任彭年:中國武俠電影的鼻祖
    武俠發源於上海卻中興於香港,如今能夠成為中國電影最本土化的類型片,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貢獻極大。當年推出的武打片如《馬永貞》《鹿鼎記》《如來神掌》《神鵰俠侶》《俠客行》等片捧紅了一眾明星,如周星馳、劉德華、成龍、梁朝偉等人。
  • 從《荒野大鏢客2》談起:關於西部牛仔和中國武俠文化共通之處
    那麼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美國狂野西部,為什麼說會讓一些中國玩家產生出武俠風格的既視感?那就還是要先從電影講起。在1960年代以來,全球各具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電影類型片不斷發展,並形成互相影響的輻射效應。其中有三大類我們熟知的「俠」文化類型片,分別是:美國西部片,日本劍戟片,中國武俠片。
  • 「燒腦電影系列」蝙蝠俠:俠影之謎
    1簡介當年一部《蝙蝠俠與羅賓》大暴死,讓喬治·克魯尼引以為憾,也直接導致蝙蝠俠這個IP被華納雪藏將近十年之久,十年之後,蝙蝠俠:俠影之謎,高開高走,三部曲成為了超英電影兼顧藝術與商業的典範施耐德接棒之後DC電影被譏諷為苦大仇深,至少商業角度談不上成功。
  • 武俠電影史話——開篇:高峰亦可攀
    中國武俠電影研究,有兩座高峰,一座是《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另一座則是《中國武俠電影史》。凡是做武俠電影相關研究的,都繞不過這兩本著作。①這本書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開宗明義地明確了何為武俠電影,而且對兩岸三地對於武俠片界限的定義做了明確的梳理,將國內武俠電影研究對於以「武」和「俠」為表現主題的電影疆域擴大化,將「功夫片」「俠義片」「武打片」「玄幻片」「動作片」等各種武俠片衍生的稱呼界限模糊化,將含有現代槍戰元素和武大元素的類型片例如「警匪片」「賭片」「黑幫片」區分開來
  • 錯過《逆水寒》,錯過《俠骨丹心》,《萍蹤俠影》的拍攝你不能再錯過!
    根據梁羽生武俠小說《萍蹤俠影錄》改編的古裝武俠巨製《萍蹤俠影》日前在銀川開機拍攝,預計將於明年與觀眾見面。
  • 電視劇《萍蹤俠影》影城熱拍 馬可、王曉晨新組合強勢亮相!
    點擊題目下方鎮北堡西部影城寧夏旅遊,一鍵關注我們喲~由霍爾果斯觀自在傳媒有限公司,海潤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改編自梁羽生先生的武俠小說《萍蹤俠影》,武俠劇泰鬥鞠覺亮導演執導的同名電視劇《萍蹤俠影》正在鎮北堡西部影城火熱拍攝中,近日,片方曝光了該劇的演員陣容,馬可與王曉晨組成了強勢新CP,而另一對博眼球的CP由付辛博與賈青組成,更有黃聖依、趙文瑄、呂良偉等實力派演員傾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