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時代》,70年代的頹廢和迷人

2021-02-21 樂童音樂

70年代的紐約是什麼樣子?

嬉皮士運動到達高潮,Mick Jagger和Bianca Jagger結婚了,Patti Smith因為1975年因為首張專輯《Horses》而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朋克「女詩人」。70年代是瘋狂的,經濟衰落讓社會充斥著犯罪,毒品,但同時是藝術,音樂靈感爆炸的年代。



過去的時光總是招人喜歡,在2016年的美劇清單中,樂童君發現了一部看起來就會火的「舊時光」。這部HBO劇集《黑膠時代》以七十年代紐約的音樂產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唱片製作人為了拯救自己的廠牌,努力尋找下一個巨星的故事。其實故事講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馬丁·斯科塞斯,米克·賈格爾,奧利維亞•王爾德、鮑比•坎納瓦爾,將在2月14日開始放送。


在《計程車司機》後,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成為了響噹噹的大咖了,他跟小李子合作的《飛行者》、《禁閉島》、《華爾街之狼》就算是不關注電影的人也肯定看過一兩部,被稱作「電影社會學家」的他,始終以電影為武器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毒瘤。


在美劇領域,馬丁在口碑劇集《大西洋帝國》裡,猶如讓觀眾坐上一架時光機,親身參與了禁酒令時期的美國。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就想想現在讓你回到有許文強的《上海灘》。


既然聚焦在70年代紐約音樂圈,為了讓這部戲的範兒更正,劇組請來了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參與了監製及編劇,這就說明我們有望在劇集中看到許多當年不為人知的秘辛,八卦和原汁原味。

賈格爾和馬丁在2008年的音樂紀錄片《閃亮之光》就成功合作過,當時正在為新專輯《A Bigger Bang》做世界巡演的準備時,賈格爾突然想到要用電影這種永恆的方式來保留現場的盛況,於是他想到了馬丁——一個電影行業的頂尖導演,一個牛逼樂隊,這樣的組合簡直太讓人激動了,最後的效果也不用說,聽聽電影節的鼓掌聲就知道了。

馬丁自稱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滾石的作品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之一,《窮街陋巷》,《憤怒的公牛》《好傢夥》和《賭場風雲》都汲取了滾石的養料。斯科塞斯使用滾石樂隊音樂之頻繁,連米克·賈格爾都曾調侃說,《閃亮之光》是惟一沒有使用《Gimme Shelter》的斯科塞斯電影。

這次,馬丁直接把賈格爾拉來了,請看預告片

▼▼▼

往期回顧

「音樂人也是人」之數據篇:看看你是百分之幾

感謝水瓶座,你們讓世界沒那麼無聊!

相關焦點

  • 搖滾新知《黑膠時代》時髦全析版
    可以說《性、毒品和搖滾樂》的出現正如雪中送炭。當然如果這部落魄老炮東山再起劇的套路看起來還是小打小鬧的話,《黑膠時代》絕對是荷槍實彈的搖滾史詩。馬丁·斯科塞斯親自操刀,用一個紐約客的藝術視角,呈現出迷人的70年代。「Electric Lady錄音棚」就是其中一個取景地,YKYLM順便也抄送給嗜音樂如命的你。
  • 馬丁·斯科塞斯掌舵《黑膠時代》重回70年代搖滾圈
    《黑膠時代》由HBO操刀,以紀錄片視角去展現和探索1970年代充斥著迪斯科和重金屬搖滾樂的紐約,聚焦當時由毒品和性撐起的紙醉金迷的音樂行業。不管你是否迷戀70年代的搖滾樂,這部劇從哪個角度都值得欣賞,因為它幕後有一組相當牛B的製作團夥:
  • 【黑膠黨】黑膠如此迷人(上)
    去年底英國BBC公布黑膠銷量創下近十年來的新高點。在這數位音樂當道的時代,收藏不易的老黑膠,靜靜成為愛樂者的寵兒。 「 黑膠唱片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只是,在數位音樂唾手可得的時代,為什麼生於十九世紀的黑膠能平安無事地度過卡帶、CD,甚至數位網絡音樂載體的流行洪流,迄今長青不移,甚至如好酒存甕底般地越陳越香?
  • 相比《黑膠時代》,這部美劇講述了更加真實的 hip-hop 史
    今年上半年,我們被 HBO 的《黑膠時代》刷了屏。這部由著名導演 Martin Scorsese、滾石主唱 Mick Jagger 以及知名編劇/製作人 Terence Winter 打造的劇集,透過唱片公司總裁 Richie Finestra 的視角,展現了 70 年代紐約為背景的音樂產業百態。 然而《黑膠時代》因劇中一些不實的橋段遭人詬病。
  • 分享|盛行數位音樂的年代,為什麼黑膠唱片仍不過時?
    黑膠唱片是CD誕生前最流行的一種音樂載體,據美國唱片協會(RIAA)報告顯示,美國2019年黑膠唱片銷量收入超過實體CD銷量收入,這是自1986年以來,黑膠唱片第一次超過CD的實體銷量收入。時代的更迭,改變著人們的聽歌方式,而黑膠唱片的回溫,是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讓一部分人開始放慢腳步,發現美好,這正是黑膠唱片的魅力。
  • 70年代的音響科技,你了解多少?
    從原始時代人類使用各種器物敲打節奏,還有電影中常出現的號角,到後來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和點唱機。可以說,工具的進化一直推動著音樂的聆聽和創作方式。很多人把 1950 - 1960 的科技發展看作是流行音樂的誕生。的確,在那個時候收音機開始普及,黑膠唱片和多軌錄音機也為 60 年代末的音樂創作鋪開了道路。
  • 資深黑膠「發燒友」陸善存:23年收藏3萬張黑膠唱片
    1 喜歡音樂熱衷動手DIY組裝黑膠唱機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直到CD的誕生,黑膠唱片才慢慢淡出大家的視野。老陸上世紀70年代出生於海南,從小在廣州長大,中小學時期,為當時的電影配樂旋律所迷,逐漸走向愛樂之路。
  • 黑膠唱片節目《我們的年代》
    為紀念出道30周年,陳慧嫻於2014推出發燒黑膠與CD《By Heart》,親自挑選寶麗金年代歌手的歌曲重新演繹,這些歌都是以往寶記時期自己最喜歡而又沒有機會唱的歌。初冬時節聽著這首翻唱黎明原唱的《送你一瓣的雪花》,吟誦著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會否令令你對這首歌別有體會呢?
  • 張國榮發掘者陳少寶的黑膠唱片音樂夢(圖)
    早前,在北京路225概念會所的黑膠展上,就展示了由他專門收藏的、高達100多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搖滾音樂黑膠碟。  另類黑膠玩家  相對於追逐頂級音效,欣賞封面設計也是一種「玩黑膠」的方式  不得不承認,收藏黑膠碟是種有門檻的愛好。正如陳少寶所言,「沒有頂級的硬體,聽不出黑膠的好處。」
  • 70年代的音響科技,你知道幾個?
    那個年代,收音機開始普及,黑膠唱片和多軌錄音機也為60年代末的音樂創作鋪開了道路.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講,70年代才正式拉開了現代音樂技術的序幕——它的上半部分可以看作是60年代的延伸,而下半場出現的隨身聽和CD等發明,則對所有的音樂類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溫70年代出現的那些音響產品。
  • 黑膠唱片節目《我們的年代》| 你好2020!我們的青春歌謠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年到了,《我們的年代》向各位聽迷粉絲送上新年美好的祝福,一起「鳳凰展翅」,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們的青春歌謠  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著自己的青春歌謠。借著廣東衛視播出的《青春歌謠》《勞動號子》節目,讓我們繼續順著以下三首橫跨了多個年代的歌,重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去點燃心中的青春之火吧。
  • 歌林回憶錄:永遠懷念的70年代
    而創辦於上世紀70年代的歌林唱片,則是這一時期重要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歌林起家時全名稱作「歌林企業音響出版部」,負責人為陳永惠小姐。最主要的業務是出版國、臺語流行歌曲、語言教學帶、西洋音樂,並代理日系音樂作品。 然而鮮少有人知道,歌林唱片不僅銜接了臺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後音樂時代,而且也記錄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聲音。
  • 乾貨|為什麼日本是黑膠唱片的天堂?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昭和風「成為時代的主題,也是黑膠最為流行的時代。在1984年CD誕生之前,很多日本人都習慣聽黑膠,當時流行的山口百惠,山下達郎,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都以黑膠作為音樂載體而發布專輯。黑膠,在70年代已經成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 重回黑膠時代!深圳這4家私藏的黑膠唱片館,小眾又復古!
    每一個出品,無論從色澤,食材,口味搭配,以及美感,都會和ROOTS HOUSE的整體風格相對應。在ROOTS HOUSE,聽著爵士黑膠的久遠年代回聲,喝一杯葡萄酒或者Whisky,享受著麵包爵士重奏帶來的自由味蕾滿足。微醺的狀態,悠然的時光,放慢腳步充分感受當下的一切,這就是ROOTS HOUSE唱片行的魅力。
  • 這些 70 年代的音樂科技,你現在也未必懂
    從原始時代人類使用各種器物敲打節奏,還有電影中常出現的號角,到後來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和點唱機。可以說,工具的進化一直推動著音樂的聆聽和創作方式。很多人把 1950 - 1960 的科技發展看作是流行音樂的誕生。的確,在那個時候收音機開始普及,黑膠唱片和多軌錄音機也為 60 年代末的音樂創作鋪開了道路。
  • 黑膠唱片是數位音樂時代的「文藝復興」嗎?
    但即便如此,由於消費門檻較高,黑膠始終未在大眾層面落地生根。20世紀90年代起,數位訊號代替了黑膠的模擬信號,音樂的發展進入數字時代,黑膠唱片生產線被大量淘汰;1992年,我國進入了「CD時代」,再後來,隨著MP3技術的誕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音樂的傳播幾乎不再需要任何物理介質,CD和實體專輯銷量持續下滑。1998年,我國最後一個黑膠生產線宣布關停,國產黑膠進入了斷代期。
  • 黑膠唱機的發展史
    愛迪生的圓筒時代,用的播放器材是單喇叭的留聲機,把圓筒放在留聲機上轉動就可以出聲了,不過由於圓筒不耐磨,一般也就只能播放一次。這個局限性被1887年打破,埃米爾.柏林納研發了橢圓形的蠟塗層鋅板,留聲機的工作模式變成轉盤,這樣就為我們現在的黑膠唱機形成了雛形。或許柏林納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所研發開創的留聲機和唱片讀取模式,將影響超過一個世紀的黑膠領域。 早期留聲機的工作原理和外觀都是非常相似的,大多數都是一個比較大型的號角喇叭在上方,唱針拾取唱片信號後,由這隻喇叭播放出來,標準的一體式。
  • 萌芽經典 | 黑膠和卡帶:回溯繁複之美
    HBO講述20世紀70年代搖滾黃金期的劇集《黑膠時代》(Vinyl),因名字是「黑膠」二字就已經佔據口碑高峰,劇情本身有多精彩反而不重要;每周雞湯放題喝到飽的NBC高分美劇《我們這一天》,肥妹Kate夢想成為歌手卻屢戰屢敗,她的奮鬥方法是把蛋糕壓在電唱機上,對著誘惑和目標的雙重刺激大跳減肥操;天高雲淡的挪威奧斯陸,爆紅網劇《羞恥》裡的美少年Isak和Even互相試探之際,在網絡圍觀他們的全球觀眾只消一斜眼
  • 黑膠唱片的歷史
  • The Nasty Bands,The Big Time丨《黑膠時代》的虛與實(EP1)
    70年代風雲湧變,越南戰爭進入尾聲,而世界冷戰的對峙局勢仍然以白熱化狀態上升,反戰和自由思潮從狂熱而集中的「伍德斯託克」開始散布到整個流行音樂的軀體上,催生了一大批色彩鮮活的新時代音樂巨擘;「後披頭四時代」的英國搖滾樂隊再次入侵美國,滾石、Pink Floyd、齊柏林飛艇...倫敦和紐約之間的航道成為搖滾樂音密切交織的紐帶;76年,山葉公司推出了首款CS-80模擬合成器,極大地推動了音樂製作的精進